刘完素寒凉治法对温病学派治疗学的影响*

2014-04-01 21:30河北中医学院冯瑞雪张紫微张再康石家庄050091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刘完素吴鞠通复脉

河北中医学院 冯瑞雪 张紫微 张再康 (石家庄050091)

刘完素为金元四大家之首,学术上倡导“火热论”,擅用寒凉治法,为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笔者认真梳理了刘完素寒凉治法对温病学派治疗学的影响,以便理清河间学派和温病学派之间继承和发展的脉络,促进温病学理论和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

1 对辛凉宣透法的影响

刘完素对于寒邪化热、怫热郁结的病证,采用辛温加寒凉法表里同治,创制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著名方剂。温病学派在刘完素辛温加寒凉法的基础上转变成辛凉加寒凉治法,才彻底摆脱了辛温解表药物治疗温病的弊端,标志着温病学派的成熟。

明代吴又可创立三消饮治疗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证,方中柴胡、葛根即为辛凉宣透法的应用。他说: “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1]余师愚创立清瘟败毒饮治疗气血两燔的瘟疫,方中用连翘、玄参即为辛凉宣透法的应用。他说: “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2]杨栗山创制升降散治疗表里三焦大热之瘟疫,方中僵蚕、蝉蜕即为辛凉宣透法的应用。他说:“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3]叶天士在《温热论治》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4]对于肺卫病变用辛凉法宣发肺气,畅达气机,药物如连翘、薄荷、淡豆豉、柴胡、牛蒡子等。吴鞠通将叶天士肺卫病变归属于上焦病,创立了银翘散和桑菊饮等名方,方中金银花、连翘、桑叶、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薄荷、桔梗皆为辛凉宣透法的应用。他说:“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5]

2 对甘寒清热泻火法的影响

刘完素对汗后表寒已解,里热尚存,但大便未结者,治以白虎汤治疗。这种甘寒清热泻火法是温病学派治疗风温、春温、秋温、温毒等疾病的主要方法。

余师愚擅长用生石膏治疫疹,他说:“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证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2]叶天士非常推崇刘完素对白虎汤的认识,他说:“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后贤刘河间创议,迥出诸家,谓温热时邪,当分三焦投药,以苦辛寒为主,若拘六经分症,仍是伤寒治法,致误多矣。”[6]吴鞠通也擅长运用白虎汤治疗温病,他说:“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5]他总结白虎汤应用四大禁忌:“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5]

3 对苦寒清热泻火法的影响

刘完素对湿热所致发热、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病证,治以苦寒清热燥湿泻火的黄连解毒汤,该法成为温病学派治疗湿温、伏暑等病证的主要治疗方法。

吴又可的达原饮透达膜原治疗湿温疫毒,方中即用苦寒燥湿之黄芩、知母配伍辛香雄烈的槟榔、厚朴、草果,雷少逸宣透膜原法、俞根初柴胡达原饮、薛生白湿热阻遏膜原方等都继承发扬了该种方法。刘完素苦寒清热泻火法对杨栗山治疗瘟疫的影响更为深刻,他直接用刘完素苦寒清热法加以化裁的就有增损双解散、加味凉隔散两张处方,方中每用黄连、黄芩、栀子配伍辛凉宣透的僵蚕、蝉蜕。吴鞠通主张应用苦寒燥湿法治疗湿温病,他在《温病条辨》中列专题批驳“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他说: “阳亢不寐,火腑不通等证,于酒客便溏频数者,则重用之。湿温门则不惟不忌芩连,仍重赖之,盖欲其化燥也。”[5]薛生白擅长应用黄连、黄芩苦寒燥湿治疗呕恶不止、口噤、四肢牵引拘急、角弓反张、发痉、神昏笑妄、滞下、大汗出等证,如他说:“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7]“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7]王孟英创制连朴饮、蚕矢汤等名方,擅长应用黄芩、黄连、栀子苦寒燥湿治疗湿温霍乱。

4 对淡渗利湿泻火法的影响

刘完素创制六一散、益元散、鸡苏散、碧玉散等淡渗利湿清热方剂,后世温病学家将该法广泛用于瘟疫、暑温、湿温、伏暑诸证。

余师愚《疫诊一得》治疗疫毒所致呕吐、遗溺、小溲短赤而涩、溺血、下痢、周身发黄,就用清瘟败毒饮加用滑石,其他随证加用泽泻、猪苓、木通、通草、扁蓄、茅根、茵陈、牛膝等药物。叶天士治疗湿热时指出“渗湿于热下”,常用芦根、滑石、茯苓等药物分消走泄。吴鞠通非常擅长应用滑石治疗湿温证,在《温病条辨》中创立了一系列配伍滑石的方剂如三仁汤、杏仁滑石汤、三石汤、薏苡竹叶散、黄芩滑石汤、宣痹汤等。薛生白更是擅长应用滑石,他治疗湿热证恶寒发热、湿热侵入经络脉隧、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湿热证咳嗽、湿热亡阳等证也都配伍应用滑石。王孟英《温热经纬》中普济解毒丹也配伍滑石治疗湿温时疫证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颐肿口渴、身黄、小便短赤、淋浊、吐泻、舌苔淡白或腻或干黄者。

5 对通腑泄热法的影响

刘完素对汗后表寒已解,热邪亢甚、里热郁结而出现可下之证,如腹满实痛、目睛不了了、烦躁谵妄、狂躁喘满、闷乱喘息、脉来沉实诸症者,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下其里热。对热毒极深、阳厥阴伤所致的真热假寒证,出现遍身青冷疼痛、咽干或痛、闷乱喘息、脉沉细,治以凉膈散加减。对阳热郁结不通出现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喉中痰声漉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沉滑数之中风证,用三化汤通腑泻热。这些苦寒攻下里热方法,对后来温病学派通腑泻热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明代医家吴又可应用三承气汤时全都配伍生姜防止服药呕吐,继承了刘完素三一承气汤的精义。他治疗温疫下不厌早,不仅为通燥屎而设,更发挥祛邪热和存阴液之作用,拓展了下法治疗的范围。清代医家戴北山很赞成吴又可“客邪贵乎早治”[1]之论,他认为“一见舌黄烦渴诸里症,即宜攻下,不可拘于下不厌迟之说”[8]。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也说:“盖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温病早投攻下,不为大害,前贤本有此论”。[9]杨栗山创制名方升降散,病之初起即投苦寒泻下之大黄,在于尽早祛邪。吴鞠通善于应用下法治疗温病,化裁承气得心应手,创制五承气汤通腑泻热治疗温病。其中,新加黄龙汤也配伍生姜,显然也是继承了刘完素三一承气汤之思想。

6 对甘寒养津法的影响

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10]创造性增加了燥气病机,对诊断和治疗温病伤津耗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明末清初喻嘉言受刘完素燥气病机的影响,在《医门法律》专列《秋燥论》对秋燥独加阐述,创立了著名方剂清燥救肺汤清热养阴润燥,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又可治疗后期瘟疫疾病非常重视滋养津液,创“诸养荣汤”,如柴胡养荣汤、清燥养荣汤、蒌贝养荣汤、承气养荣汤、人参养荣汤、参附养荣汤。他还提倡用梨汁、甘蔗汁、西瓜汁﹑藕汁等原生药汁甘寒养津治疗内热烦渴等病。叶天士治疗温病更加重视养阴生津润燥,他在《温证论治》中云:“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与测汗。”[4]常用养津药物如沙参、生地黄、玄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知母、天花粉、芦根、梨汁、蔗浆、花露等。吴鞠通《温病条辨》治上焦辛凉保津,治中焦甘寒生津,治下焦咸寒养阴,自始至终都贯穿养津护阴思想。在他创制的大量名方中,银翘散之用芦根,五汁饮之用鲜梨汁、鲜荸荠汁、鲜芦根汁、鲜麦冬汁、鲜藕汁,增液汤和清营汤之用生地黄、玄参、麦冬,都重视配伍滋养津液之药物。王孟英将养津保津作为治疗温病的第一要旨,药物每喜选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百合、西洋参、玄参、芦根、木瓜、乌梅、白芍等。如治疗霍乱后津液不复的著名方剂致和汤由沙参、麦冬、石斛、生扁豆、陈仓米、陈木瓜、生甘草、枇杷叶、鲜竹叶九味药物组成,充分体现了清淡平和凉润的养津特色。他还喜欢应用甘凉濡润之食疗方,如将梨汁称为“天生甘露饮”,将甘蔗汁称为“天生复脉汤”,如将西瓜汁称为“天生白虎汤”。7 对滋养肝肾阴液法的影响

刘完素认为,五志化火后最易导致心火暴甚,而心火暴甚则下汲肾水,形成心火独甚、肾水虚衰的心肾不交病证。针对此证,刘氏把降心火、益肾水作为第一要旨,以达水火既济,火热平熄之目的。刘完素水火既济、交通心肾的治疗方法,对温病学家重视滋补肝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4],并提出通过察舌验齿来加以诊断。若舌绛或紫而干枯,齿干燥无光泽如枯骨,为肝肾阴精枯竭之征,药用生地黄、白芍、木瓜、山茱萸、乌梅、五味子、生牡蛎、枸杞子、沙苑子、阿胶等治疗。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一条自注指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5]《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八条曰: “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5]他创立了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和大定风珠等名方,用来滋阴熄风、复脉安神。王孟英认温病极易耗伤阴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他将养阴法作为温病的重要治法之一。他对肝肾阴亏者习用生地黄、枸杞子、石斛、鳖甲、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木瓜、乌梅、白芍、桑椹、黑芝麻、龙骨、牡蛎等药物。

综上可见,温病学派治疗温病的各种方法无不受到刘完素寒凉治法的影响,故后人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1]吴又可.瘟疫论[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1.3-10

[2]余霖.疫疹一得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7-39

[3]杨璇.伤寒瘟疫条辨 [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1.110

[4]唐笠山.吴医汇讲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12

[5]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187

[6]叶天士.叶天士医学全书 [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68

[7]薛雪.湿热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9-54

[8]戴天章.重订广瘟疫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

[9]柳宝诒.温热逢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66

[10]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4

猜你喜欢
刘完素吴鞠通复脉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严谨治学勇闯新路
刘完素治湿别论*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高尚先生”刘完素
刘完素“玄府学说”与中医眼科的关系
复脉汤治疗心脉痹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胺碘酮联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复脉汤对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及Cx43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钩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