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调查研究

2014-04-03 15:08赵晓芳施小明张爱阳
关键词:价值观上海大学生

赵晓芳,施小明,张爱阳

(1.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93;2.上海理工大学组织部,上海20009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促使人们的文化视野、政治维度、思维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同时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价值观体系的构成是否健全、积极、主流态,不仅是其自身良性成长的核心要素,更反映社会发展的内在趋势。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体系是其终身发展的关键点,也是衡量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成效的首要因素。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外化于具体的生活方式及行为表现上,通过调研外显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选择,分析与内在价值观体系间的关联性,有助于思政工作者把握学生价值观现状,并将其作为负反馈促使思政工作者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因利势导,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培养社会精英人才。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统计与个体访谈相结合,样本来自上海部分“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与一般高校,共涉及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10所高校,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67份,有效回收率87.2%。

二、调研数据与分析

价值观研究自1980年起成为我国学者在社会学与心理学研究方面的重要领域,在查阅相关文献中发现大部分的价值观研究均涵盖政治、道德、社交、自我、婚恋、职业、人生、幸福等方面,结合课题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本文的调研数据分析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

调查显示,在作息方面:上海大学生中75.3%平均睡眠时间为6~8小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是23点熄灯后休息,有28.5%的学生有熬夜习惯。在早晨6点半至7点间起床的比例仅为27.8%,且大部分是为了完成早操打卡起床;在周末或无课程安排时58.2%的大学生“赖床不起”或“迫不得已再起床”。在体育锻炼方面,每周进行4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仅占15.8%,基本没有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为16.3%,男生此项比例为8.7%,女生此项比例为20.5%,大学女生的体育锻炼状况要明显弱于男生。

在饮食方面:86.3%的上海大学生三餐规律或比较规律,55.5%的上海大学生平时饮用桶装水或瓶装水,说明已认识到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个案访谈中发现由于起床时间较晚,很多学生都把早餐带到课堂吃,对饮食和课堂学习都有一定影响;同时,仍然有10.5%的大学生平时以果汁或其他饮料作为日常饮用。

可见,尽管大学生对健康生活的观念普遍认可,但知易行难,在培养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方面仍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学习与课余生活

专业选择趋于与兴趣结合,学习动机呈现一定的务实倾向。调研对象中有22.7%表示对所学专业非常感兴趣,46.3%表示比较感兴趣;在学习目标与动机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52.4%、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31.1%和不辜负父母的期望9.5%,均高于为了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6.5%。可见,目前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个人前途发展是促使其学习的首要推动力。

在课余时间最应该做什么的选择中,排在首位的是娱乐休闲31.9%,其次是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26.3%。但对于娱乐休闲的范围不再止步于肤浅的吃喝玩乐,而是从休闲中学习和收获,在周末和周一到周五的课余时间,同学们所从事最多的活动中,首选“阅读课外各类书籍”的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比例为31.3%和21.3%。说明90后大学生对于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实践技能非常重视,不再满足于专业书本知识,而更注重为自己步入社会增加更多的砝码。此外,网络仍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阵地之一,60.2%的大学生平时有上网的习惯,QQ、博客、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网络平台为其提供了多个自我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

调查显示,上海大学生月消费额度13.3%介于400~600元,47.6%介于600~1 000元,还有39.1%的消费额度在1 000元以上。鉴于上海较高的消费水平,大学生的整体消费水平理性适中,符合其学生角色。消费项目前三位为伙食与日常生活用品、通讯 (电话上网)和娱乐休闲。在生活费用的来源上,全部来自家庭供给的占到55%,有39%的学生小部分费用靠自己打工赚取,3.6%的大学生表示生活费用全部由自己打工赚取。在花钱方式上,仅有11.5%的学生会提前每月做好计划再花,有46.6%的学生选择尽量节约,边花边打算的为22.9%,没有计划想花就花的比例为19%。当遇到想买的东西钱却不够时,有60.4%的同学会理性选择放弃购买,21.4%会先向同学或朋友借钱买下,18.1%的同学会向家里要钱再购买。

上海大学生消费意识较为理性,经常透支的仅占5.2%,有过偶尔透支的比例为26.2%,大部分同学没有过透支行为。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上海大学生中心理健康程度总体呈良性,心理问题的诱因随年级不同有所变化,心理压力的解决方式倾向于亲友、运动和美食,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平台和教师引导的作用还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根据统计,上海大学生中32%认为自己的心理状况非常健康,43.2%认为健康;认为心理状况一般需经常调整的为22.%,不健康却也无从调整的为2.5%。在面对压力时保持自信乐观的占到67.3%,迷茫低落和逃避的共占26.1%,还有6.7%的介于乐观和迷茫之间。在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方面,31.3%认为主要来自人际交往压力,30.7%认为主要来自学业压力,继而是就业压力19%、情感问题11.2%和对环境不适应6.7%。数据同时显示,大一大二学生的心理问题主因排在前两位的均是学业和人际交往压力,大三学生则是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大四学生为人际交往压力和就业压力;基本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阶段性特征。

当遇到心理问题或压力烦恼时,52.1%的学生首选向朋友倾诉,21.1%首选向家人倾诉,14.7%首选找某种方式例如运动或美食进行宣泄,而首选心理咨询的仅23人,占比4.1%;首选找老师的仅1人,16.3%的学生遇到问题时宁可选择憋在心里不说也不考虑心理咨询或寻求老师的帮助。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心理咨询和教师的疏导作用在大学生中的认可度还非常低,需大力宣传心理咨询的适用范围和积极效用,排除学生认为去咨询就会被贴上心理患者标签的疑虑;作为思政工作者则应努力与学生之间建立朋辈关系,提高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主动性,便于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做好预防工作。

(五)大学生环保与公德意识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次也调研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程度。在节约水电方面,最后离开寝室,确保每次都会记得关闭电灯或耗电设备的占比80.4%,对公共场所正在流水的水龙头会主动直接关掉的占比95.4%,而在聚餐时选择力作“光盘族”或打包带走未吃完的占比合计为75.9%;以上数据说明绝大部分的上海大学生在节电节水节约粮食方面有较好的意识。当然也存在一部分问题,如仍有8.7%的学生聚餐时对于未吃完的不好意思打包,15.4%的表示从不考虑打包,没有必要。在垃圾处理方式上,选择大多数情况下分类,对电池类一定会单独处理的学生比例为38.8%,很少分类,打包扔掉的占比37.2%,想分类处理,但是没有分类垃圾桶的比例为19.5%,每次都详细分类处理的学生仅占4.5%。在对垃圾分类方面,废旧电池危害和处理的宣传较深入持久,因而也看到了较好的成效,而其他例如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的分类,很多学生表示对分类垃圾桶的标识不明晰,无法确认哪些属于可回收或不可回收,希望今后能够多些宣传,或在分类垃圾桶上做好详细明显的标识,以便更好地完成垃圾分类投放。在问及自己的生活方式会否对环境造成破坏时,仅有19.3%的明确表示不会,其余均表示或多或少造成了环境破坏。对于为实施低碳经济所能坚持的行动中,节约用水用电,做到一水多用的学生有76.65%,购物自带购物袋,不使用塑料袋的有64.7%,少用一次性餐具等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为54.8%,六层以下坚持不坐电梯爬楼梯的比例为25.2%,将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的学生比例为17.83%,用手帕代替纸巾的为8%,还有2.4%除以上环保行动外还选择了其他,例如打印时双面使用纸张、出行时步行或骑自行车等。

在公德意识方面,问卷设计了公交让座和文明言行两项。有60.7%的上海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给有需要的人让座,24.3%的学生表示虽然不太愿意但仍会让座,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上海大学生在公交让座方面有较好的主动意识。在文明言行的选项中,31.9%的学生表示当然能做到,48.6%表示基本能做到;在14.6%表示暂时难以做到的学生中,男生为44人,占比男生总数21.4%,女生为38人,占比女生总数10.5%,说明男生在文明言行方面的表现较女生要弱一些。

(六)大学生职业规划情况

上海大学生中从未从事兼职工作的学生比例高达51.8%,而其中大三学生仍未从事兼职的占到大三总人数的51.4%,大四仍未从事兼职的占大四总人数的41.5%;在就业压力一题中,认为就业压力很大的有53.6%,比较大的有39.1%。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就业有不小的压力,但同时相当多的学生到大三大四仍未从事过兼职,没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知行尚不一致,虽然知道就业难,但又未及时为自身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仇立平[1]等指出“新世纪的大学生,对择业标准的选择日趋多元化,就业考虑越来越理性。虽然经济收入仍然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考量标准,但大学生的关注重点开始更多地从收入转向自我发展”。于海[2]在2006年的调查中显示,当时上海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前三位依次是收入31.9%、个人发展空间29.2%、兴趣19.3%。本次调查中,数据显示居于首位的是发展空间42.5%,其次是待遇27.5%,再次是兴趣爱好20.3%。当问及“你会为自己的事业倾尽全部心血吗”,有36.1%的学生表示肯定会,这是一生的梦想,53.1%的学生表示不会,但一定会十分努力,9.7%表示悠着点来,不急于干好,不能累着自己。可以看到目前大学生对于工作的发展前景与上升空间更为重视,待遇不再是他们放在首位的,对于工作是否倾尽全力,个案访谈中学生大多表示有健康才有其他,不能为了工作而牺牲身体。

在本次调查中,选择考研和出国深造的学生比例为26.2%和21.2%,而准备找工作的比例下降为36.1%,另有5.7%的上海大学生准备创业。仇立平2007年的调查显示“打算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大学生占了被调查学生的大多数 “;郑卫东[3]的相关研究数据为毕业后62.4%的学生选择就业,17.8%选择考研,8.6%选择出国深造。从相关数据纵向看,考研热呈现下降又转而上扬的趋势,出国深造则比例上升更高,近年各类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学生创业的热情也相比之前有较大的提升,成为一部分具有创新挑战精神大学生毕业以后的首要选择。

(七)人际关系与婚恋观

调查显示,上海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体呈现良性态势,注重在课余扩展人际圈,参加社团等活动主要是为了锻炼自身 (51.4%)的同时结交更多的朋友 (31.9%)。74.3%的上海大学生表示与父母关系融洽,经常交流沟通,20.7%与父母关系一般,有代沟但不影响沟通,仅2.9%与父母关系不太好,不愿过多交流,2.1%与父母关系很不好,经常出现分歧争执。41.6%的上海大学生与宿舍同学的关系非常好,43.9%的比较好,一般的10.4%,仅不足4%的学生与宿舍同学关系不好。当与朋友或家人产生矛盾时,61.5%表示会主动和解,27.8%顺其自然,仅9%表示等待别人和解。在选择朋友的多项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性格与处事作风80.1%,道德品质63.7%,兴趣爱好49.6%,最不重视的择友因素是家庭背景、年龄和性别。

总体来看,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依然较为传统和正面,对于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总体持支持态度,对在校期间结婚持谨慎和非支持性评价。62.2%的大学生支持在大学期间谈恋爱,3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5.5%反对。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与之前的一些研究所不同的是,尽管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待恋爱缺乏应有的严肃性,15.8%表示只在乎曾经拥有,7.9%无所谓,1.3%朝三暮四,玩世不恭;但有75%的学生对待爱情的态度为严肃认真,希望天长地久。同时,虽然当今社会速食爱情和闪婚闪离的情况屡见不鲜,64.7%的学生仍表示相信世间有真爱存在,持否定和质疑态度的分别占比10.5%和24.8%。大学生的性观念日趋开放,对婚前性行为和大学生同居的态度上:24%认为婚前性行为很正常,无可指责,61.7%认为婚前性行为可以理解,9.5%表示不知道,4.8%认为婚前性行为属于道德败坏;16.4%的学生赞成大学生同居,认为可以加深感情,49.5%表示对此理解,18.2%表示无所谓,表示反对大学生同居的学生比例为16%。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32%表示接受,有合适的自己也会考虑,49.5%则表示可以接受,但自己坚决不会结婚,11.3%对此表示无所谓,7%的学生表示反对,认为大学生结婚弊大于利。

(八)大学生政治态度与价值观

仇立平的研究中“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是经济发展,政治活动的参与主动性不强,他们对待‘政治’的态度被动介入的占大多数,对于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关注度也较低。不过入党依然是追求的方向,但有些学生把入党作为毕业找个好单位、提干等的砝码,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在本次调研中,大学生对政治问题非常感兴趣的仅占21.8%,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有时对重大事件感兴趣 (70%),有8.3%的学生对政治问题没有兴趣也不关注。有43.7%的学生认为政治立场对于年轻人尤其重要,39.8%的学生表示没有想过政治立场这个问题,还有16.6%认为无所谓什么政治立场。

调研对象中43.7%积极要求入党,表示肯定不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比例为7.9%。入党动机的功利性特征较之仇立平的研究已有所减弱,在入党动机的多项选择中,“为了更好的发挥个人潜能并早日成才”的占52%, “为社会和他人多做贡献”占50%,30.7%把父母希望自己能入党作为入党动机之一,30.2%选择了将来找工作有利,14.8%出于从众心理,而把信仰共产主义作为入党动机之一的仅有13.5%。大多数学生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明显带有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与共产党的宗旨相违背。在对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所持的态度中,40.7%乐观,48.6%表示观望,6.5%表示悲观,还有4.2%表示毫不关注。

对于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排名前三位的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41.5%、人格是否高尚23.5%、生活是否舒适15.5%。在所向往的生活方式中:64.7%的上海大学生选择在一定经济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追求个性和风格独立的生活,15%向往平静稳定衣食无忧的生活,11.4%的学生向往物质极大丰富,可以无尽享乐的生活,而选择被认可,实现自我价值的仅占5.7%,把精神生活放在首位则仅占3.2%。调查中30.6%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功利化,21.6%认为趋于实用化,43.6%认为趋于以上两者,仅有4.1%的学生认为价值观趋向崇美尚真。在青年人社会责任的多项排序选择中,首选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满足家庭需要38.5%,奉公守法有公德心 26.6%,尽力读书/工作24.8%,而首选关心社会,响应国家号召的仅36人,占比6.4%。

以上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主义价值观认知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倾向矛盾交杂是大学生价值观目前的典型特征。对于价值观确立的影响因素,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是家庭教育52.5%、学校教育20.3%和社会环境19.9%。在价值观教育方面,51.8%的大学生认为加强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38.9%认为必要,而认为不必要或很不必要的各自仅占比6.5%和2.9%。

三、思考与建议

总体来看,本次调研数据说明上海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主流是较为积极健康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90后的大学生时代意识和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和奉献意识弱,功利性与务实性强,社会责任感相对狭隘,政治参与的被动性强,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认知能力强,实践行为弱”,也即“知行不一”:大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正确标准、道德规范、健康生活方式均较为了解,深知应当如何做,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却往往与其认知不一致。

高校要推动内涵式发展,培养精英人才首要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并坚定个人内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指导其产生积极正面的外在行为选择。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与时俱进的开放型价值观培育机制,结合时代要求和大学生特征,通过思政教育主渠道和各种有效载体,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其客观分析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理性对待网络媒体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顺利渡过价值观的探索与形成关键期。

[1]仇立平,林少真.199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嬗变研究 [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66-73.

[2]于海,钟晓华.2006—2007年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综述 [J].复旦教育论坛,2008,6(1):19-25.

[3]郑卫东.上海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状况调查 [J].青年探索,2009(5):77-81.

[4]李艳秋.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0(30):61-62.

[5]高竟玉.“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2(23):173-174.

[6]贺丽.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2):42-44.

猜你喜欢
价值观上海大学生
上海电力大学
我的价值观
上海之巅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