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意识和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

2014-04-04 10:16刘江凯
关键词:当代文学莫言视野

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都会促成全球性的文学关注:正如艾丽斯·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样,莫言作为2012年得主,也将会在这种关注中被国人反复提起。当诺贝尔奖“亲吻”老莫言闪亮宽阔的额头时,欣喜的中国人却尴尬地意识到:我们对于这位已经获得世界认同的作家的海外接受状况了解得并不算充分。当我们一面渴望中国文学“走出去”,加强“文化软实力”,组织各类文学翻译工程,集中报道热闹的“面子”工程时,另一方面却发现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在整体上差不多是一块文学“飞地”,几乎没有真正系统地研究过——和它业已形成、系统庞大的海外传播事实极不相称。

有资料显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存在着和国内相似的体系:如有大量中国当代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翻译作品,存在专门的研究期刊、机构、人员、著作,并且和国内形成丰富的交流互动。具体到作家,不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小说的创作、出版、阅读,都已经和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作品中文版和外文版的出版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是先有外文版。

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在悄然融入世界文学,近年来正在渐渐发生着某种具有历史意味的转折:“西学东渐”余波未了,“中学西传”声势正起。困难在于,由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往往很难穿透历史的迷雾看清楚个人或民族国家及其文学未来的航向甚至正在发生的转向。因此借助于“历史”或“他者”来破除“当局者迷”的困境,不断地回头审视自己并寻找恰当的参照物来修正认知,就成了正确自我定位的必要途径。如何看待和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及其研究,自然离不开国际意识和视野。

本专栏德国汉学家顾彬的文章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的复杂状况,主要比较了美国和德国的翻译差别,并讨论了海外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有个人思想的“不同”的文学史写作。马苏菲是荷兰莱顿大学中国研究专业博士、莫言《蛙》的荷兰语译者,因此她的文章能以亲身的感悟讲述当代文学的翻译问题,提供了理解莫言和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的宝贵视野。鉴于中国当代小说海外接受研究资料的匮乏,刘江凯的文章更注重对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统计,分别从作品和作家两个角度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海外接受状况做出考察,并在强化资料性的同时讨论了世界文学的相关问题。三篇文章作者都专长于此领域的研究,希望能对大家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接受状况有所助益。

(特约主持人:刘江凯)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莫言视野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居· 视野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莫言:虚伪的文学
视野
论新小说派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