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备课的集体智慧

2014-04-04 15:20应贞贞
关键词:胚芽鞘生长素尖端

应贞贞

(宜昌市夷陵中学,湖北宜昌 443000)

一、学生的集体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基因是独立的是完整的,但是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着生物性状。学生们就像一个个优秀的基因,各自独立各具特色,他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共同进步,共同创新。

1.学生备出高考题

在《生长素的发现》一节设计时,我从生长素的发现史中选出两个课题细化:一是验证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二是探究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刺激尖端下部生长。在分析第二个课题时,一个合作小组的讨论声越来越大,他们提出了质疑:这个实验现象有问题,放的胚芽鞘尖端越多,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越高,就会让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生长受到抑制。多数学生都同意这个观点,“课本的实验现象应该不会错,是不是我们没有弄懂?”一个声音响起来了,大家陷入了沉思……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说:“课本上介绍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进入琼脂块不属于这种运输方式,我认为方式就是另一种自由扩散”。“对,我赞成,这样当琼脂块和胚芽鞘尖端中的生长素浓度相等时,尖端的生长素就不会继续扩散到琼脂块中,所以不可能抑制尖端下部生长”。“我还没懂,这到底怎么回事?”小组进入互相分享互相讲解阶段。我很吃惊,这不就是2009年福建高考题第五题!给学生多大空间,学生就能发挥多大创造力。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绘制纵坐标是胚芽鞘弯曲度,横坐标分别是琼脂块上放尖端的数量和琼脂块中IAA 的浓度二维曲线图。

2.学生备出新知识

在学习《基因的表达》这节的转录过程中,学生提出:第一步要解旋,需要解旋酶吗?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亚于教师。但是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基础,无法建构知识。我为他们讲解:在遗传信息转录过程中,原核细胞中是RNA 聚合酶起解旋作用,真核细胞中是某些转录因子起解旋作用,因此,在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中,没有解旋酶参与,只有在DNA 复制的过程中,需要解旋酶。

一位同学为师生讲解转录过程时,下面一位同学质疑:图中下面DNA 链作为模板链在转录,上面的链是不是省略未画?另一个同学反驳道:只有一条链是模板链能转录,另一条链不能转录。一个同学说:我做过一道题目,上面画着一个DNA 片段上三个基因,有的是上面的链为模板在转录,有的是下面的链为模板在转录。一个同学说:模板链和非模板链都能转录,因为转录得到的RNA 是一样的。一个同学马上反驳:我来假设DNA 的一条链全是G,那么互补链全是C,这两条链转录得到的RNA 就不同啊。同学们恍然大悟,最后讲解的学生说:我来总结下大家讨论的结果,一个基因只有模板链能转录,有的基因的模板链是上面的链,有的基因的模板链是下面的链。在提问、质疑、讨论、反驳、总结过程中,全班同学都理解了这个难点。一个学生能理解难点的可能性很小,但通过学生集体智慧全班同学一起解决了难点。

二、教师的集体备课引领创造思维

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增多,教师是否就不需要备课呢?恰恰相反,学生的思维活跃,要应变各种可能的状况和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没有重难点的探究反而降低了学生的效率。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同事们经验的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会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新课改下教师要集体备课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抓好,抓牢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效益。

1.目标引领

以教学目标来引领教学,以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让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气氛中进行学习。教学目标是学生活动的前提和关键,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制定符合学情的课时教学目标。一位生物特级教师的文章让我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先分析教材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经历什么过程,体验什么有价值的思想方法,然后考虑教材中可以挖掘哪些隐含的探究因素、创造因素,可以渗透哪些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情感教育及哪些能力培养因素等,努力做到把教材作为整合的文化资源来运用。

2.三引三讲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体现在三处,也可以说这三处是教师必讲的。

引人入胜,趣味导入。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营造积极地学习心理氛围,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后面的学习创设学习支架和知识铺垫。因此,精彩的课堂导入往往具有趣味横生、疑窦丛生等特点,其经历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在具体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师一定要克服“教师课堂霸权”的习惯,把“课堂”变“学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但多维互动不是为了课堂的热热闹闹,热闹不等同高效课堂,而是以“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教师需要随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强调、提升,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课堂中要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各小组展示学习讨论成果,教师及时点评归纳,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规律,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需要记笔记的要做明确强调。避免学生自学的知识片面、零碎、残缺。

三、反思

1.角色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激情飞扬,大汗淋漓,但是有些学生低着头,有的甚至打瞌睡,课堂气氛沉闷。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一节课堂的话语加在一起不超过十五分钟,但是这十五分钟的话语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的听取,课堂上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积极思维,互相交流,课堂气氛快乐和谐。

2.教学评价的改变

在对学生评价方面,我们并不单只看学生的期末卷面成绩,我们更看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等。在以前的基础上可以推出了学生各科的发展性评价手册,记录每个学生每个学期的每一个成长足迹,每个方面。我们惊喜的发现,平时学习表现优秀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暂不理想,但是一段时间后考试成绩都有很大的提升。

3.习惯的改变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普遍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在当今的时代显得非常的重要。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4 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吴举宏.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J].中学生物教学,2012(4):4.

猜你喜欢
胚芽鞘生长素尖端
再现鲍森·詹森实验中的思考与探究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生长素的调节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用小麦胚芽鞘进行“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的系列探究
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性作用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研究
基于图像特征的小麦胚芽鞘识别
浅谈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有关“去尖端的胚芽鞘能否生长”的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