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移情能力在听力教学中的培养

2014-04-04 15:20樊永仙
关键词:移情跨文化听力

樊永仙

(太原科技大学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24)

生活在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由于受到本族文化环境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对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及加工定位。这往往不利于对不同文化的反映和适应,同时也阻碍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理解沟通。文化移情要求在本土文化浓郁氛围中成长的交际者尽可能地摆脱本土文化的影响,用异族文化可能的思维方式去思维,以便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切换和连接的共同点。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移情能力。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移情策略,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一、移情的特点及移情过程

移情或感情移入,指能够想象和分享其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文化移情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能转换文化立场,摆脱原有文化传统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达到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

移情在保持和发展积极的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移情具有独特性、社会性及可培养性。其过程可以被综合成5 个主题:作为客观化的移情;作为模仿的移情;作为角色扮演的移情;作为认识的一个选择或顺序的一个步骤;作为心理模式的移情[1]。顾嘉祖在界定了多种多样的移情概念后认为:“对移情的界定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2]

二、跨文化移情研究回顾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共有知识较少,使用语言和进行交际的前提和预先假设就发生差异,于是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就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是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双方情感不能流通,产生误解,甚至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正确地运用语用移情,如何使双方共同知识增多,这是近年来摆在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20 世纪30年代移情首次作为一个学术理念被引介到中国,之后被运用到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等诸多领域。高永晨认为文化移情应该遵循适度原则,必须坚持文化平等性原则,反对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克服文化偏见和定势等不正常的心态,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提高文化移情能力[3]。语言移情研究涉及许多领域,跨文化交际领域主要侧重移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在成功语言交流中的作用;功能句法学语言移情的研究主要关注语句成分的线性结构;语用学领域涉及语用语言学及社会语用学中语用移情能力发展的动态过程;翻译学中强调文化移情在译者、源语文化或译本以及潜在的读者之间交际沟通的作用。近几年,外语教学和文化移情的研究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主要涉及翻译教学、词汇教学、口语教学等[4],探讨移情在教学中的作用,移情障碍及克服[5]。但是对于听力教学中移情策略的培养还很少有人谈及。听力作为感受异域文化的一种途径,对于有效的跨文化语言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三、听力理解模式分析

听力理解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知觉或感知,即用感官来识别和理解发生的事情、物体和刺激。知觉分为视觉、听觉、言语知觉是对言语的了解和理解。在这一阶段,听者受到外部信号的刺激,把听到的有效信息以短时记忆的方式储存于大脑。

第二个阶段为分解或句子分析,即把句法结构分配给一个句子或者短语的操作。对于听者比较熟悉的结构以及认知图示中曾经出现过的信息内容,分析所用的时间会很短暂,分析效果也会很明显;而对于那些隐晦的、复杂的内容,所付出的加工努力就会很大,或者直接影响到第三阶段的听力效果。

第三个阶段为利用,即学习者结合语用原则,自己的认知图示对于语言的理解或推理。这三个阶段是听力的重要环节,在心理图示过程中,表现得较为隐晦,对于听者比较熟知的材料,相互重叠;但生疏的听力材料,这三个阶段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要想达到成功的交际,听者只具备语言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该语言的各种社会、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而通过文化移情可以排除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障碍,增强感知信号刺激,加速句子分析速度,快速启动社会规范框架,为听力的最终目的提供有利环境。

四、听力教学中移情能力的培养

基于听力理解的三个阶段,充分认识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6]。移情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两部分:敏感性训练以及文化顺应能力的培养[7]。笔者认为,在实际听力教学过程中,文化干涉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将针对不同听力阶段,从敏感性、顺应性和适时干预性三个方面逐一分析。

1.敏感性训练

学习者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可能对目的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掌握得很牢,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语言环境,他们无法用所学的外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其次,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由于在文化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与目的语都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分为表层差异和深层差异,表层差异包括语言、饮食、穿着等;深层差异包括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文化表层的差异显而易见,而对深层差异的感觉并不是明显,因此,有效地缩短主体和客体对同一信息所产生的不同的认知距离,就要加强文化敏感性训练。

提高文化敏感性的前提条件是,应该把交际客体视为是与主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色的客体,正像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样,多元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敏感性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民族优越感到民族相关性。前期过程包括否认文化差异,对文化差异的防御以及缩小文化差异。后期过程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接受,适应及文化差异与个人世界观的整合。

敏感度的训练可以从语音语调及语言氛围两方面入手。语言学家Wilkins 认为,如果学习者接触的仅仅是加以仔细控制的语言,那么他将来能够理解的也仅仅是这种语言,于是把听懂课堂上语言的能力转变成听懂课堂外自然语言的能力时则感到非常困难[8]。

听力教学中,放慢语速虽然有助于基本词汇或音节的发音,但话语音节无轻重缓急之分,从而失去正常节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正常语速下语音和语调(如连读、弱读、省音等)变化情况。长时期在这种课堂语音的熏陶下,就会形成课堂语音的心理印象,不利于现实中自然语音的言语讯号的接受理解。真实材料既提供了真实的语音语调,又感受了活生生的语言环境,在听力教学中敏感度的训练极其重要。

可视材料提供了鲜活的、多样化的信息资料,集音响、画面、文字于一身,使得听力理解成为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一个从情感上容易接受的心理语言过程,有利于知觉能力的培养。影视作品能够非常有效地增加对语言现象的准确理解和记忆,学生在自然习得过程中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差异,增强其语言和文化敏感性。电影本身就是对人类生活的再现与模拟加工,它能提供真正的语境仿真环境,特别是电影的情感感染力极强,嬉笑怒骂、悲欢离合等场景对观看者的心理有极大冲击力,能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外语氛围。在使用这一策略中,合理的使用方法是教师注重引导,比如用英语介绍背景知识、人物角色、故事梗概、重要词语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要点,中间播放时,不时做片段介绍并随时提问。这样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兴趣。

2.文化顺应能力的培养

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另一重点是文化顺应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是对社会事物和事件看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只有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因此,使学习者了解文化习俗、民族文化规约,如不同民族的人对于恭维祝愿、打招呼的不同理解,对于文化顺应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

网络新闻如VOA,BBC 不仅包括科技新闻、探索、美国综述、美国故事等与现实关系密切的话题,而且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广播栏目涉及面广、信息新、语言规范、句式简单,是学习者了解美国和其它英语国家的好材料。按照题材来划分一般有政治类、经济类、军事类、体育类、科技类等多种题材。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学习者学习英语、提高听力、了解美国社会的重要资料。

英语影视作品的分析也可根据不同专题进行。比如按内容分不同的题材:政治题材、战争题材、爱情题材、动画题材。这些题材不仅帮助学生熟悉语言的表达形式,而且了解异域文化的特征,对于中西方文化比较起到直观的作用。具体的做法是让这些作品以素材库的形式存在,当然每个片段的选择是有一定取向性的,要么反映目标语言的风俗习惯,要么反映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而且做详细的目录介绍等。

3.干涉策略

通过一系列的干涉策略进行移情训练,主要包括文化导入,中英文化对比和角色模拟训练。

首先,在文化涵义上不等值的词语。例如“suburban inhabitants”,并不是指“郊区居民”,而指“有钱人”即“rich people”。如果听到“She is a suburban inhabitant in America”就应该选择“She is a rich people in America”。再如,“My Florida-born wife Lisa is as American as apple pie。”直译为:我的佛罗里达出生的妻子莉莎是像苹果馅一样的美国人。其实此句中的“apple pie”是美国人最爱吃的甜点之一,它具有“正宗美国式”的寓意。因此,应理解为“我的妻子莉莎出生在佛罗里达,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由于真实生活环境的缺失,教师对于文化的导入也必不可少。文化导入可以采取话题式导入,即就某一文化领域如政治、军事、体育、文艺、生活习俗等浅层差异介绍相关文化知识;也可以包含观念、价值观深层差异的引导和探讨。

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本族同一题材影片的对比有利于学习者跨越文化鸿沟,减少移情过程中带来的迷茫。如果有我们自己的影像来与目标语言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习语言中的缺陷,

最后,教师可以就新闻或专题内容进行提问,然后引导学生把问题串起来进行复述;或给学生几个关键词,让学生以此为线索复述,慢慢地再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自行复述新闻或专题故事。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开始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着学习伙伴互相复述。待学生掌握了复述的要领后,再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向全班同学复述,最后要求学生面向全班做一个陈述式或讲故事式的复述。这样一步一步地锻炼学生的胆量和从容复述的能力。除复述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广播内容,安排学生在课堂上以个人、双人或小组的形式报告或讨论新闻内容,发表见解。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活跃思维、锻炼表达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五、结语

只有在外语教学中注意文化导入,在外语学习中注重文化习得,才能加深对目的语国家的人民的理解,提高语用移情的精确值,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并在跨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做到交际双方情感的沟通,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1]汤姆·布鲁诺.和平传播:跨文化关怀的道德规范[M]//萨姆瓦,波特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麻争旗,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512-516.

[2]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4]刘世英.移情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5]赵桂华.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障碍及其克服[J].学术交流,2006(3).

[6]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7]Milton J.Bennett.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Volume10,Issue 2,1986:179-196.

[8]Wilkins D A.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猜你喜欢
移情跨文化听力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