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4-04-04 12:15孟祥雨赵丽萍
山东农机化 2014年6期
关键词:机械类农业大学应用型

孟祥雨 赵丽萍

农业大学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孟祥雨 赵丽萍

一、概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掀起一波新的高教热潮,那就是使教学活动尽量贴近实际生产实践,培养模式由纯学术型向应用方面倾斜,即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那么何为应用型人才呢?就是能熟练的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有着足够理论知识储备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谋取直接经济利益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已成熟科学知识和技能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那对于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学生,就要求毕业后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二、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

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调研,逐步加深了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将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基础、突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以及较强自主获取知识、筛选知识、储备知识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1.综合的知识结构。机械工程科学技术具有高度综合、交叉与渗透的特点,这就必然要求机械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既要有扎实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了解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前沿技术成果和发展趋势,又要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构成合理的综合知识结构。这种合理的综合知识结构是由多种不同知识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整体的网络化综合知识结构。

2.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培养能力,实践提高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是现代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现代机械类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技术领域,现代机械工程师还应具备从交叉学科角度寻求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甚至亲自参与到实际生产的能力。通过实践,深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在实践中发现、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层次、多方位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实施能力。

3.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个信息技术引领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正在呈指数性增长,并且更新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学会快速学习并能及时吸收消化、灵活选择应用和迅速更新知识储备已成为现代机械工程师跟上时代变革、开拓新研究领域以及进行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保证。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筛选有用知识的能力,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有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大多分布在以学校为中心五十公里的范围内,这就要求首先分析学校五十公里范围内的企业主要都在从事哪一方面。这些企业目前主要喜欢的是什么样的毕业生。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吉林农业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内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第二长春市具有汽车城、电影城的美誉,第三吉林农业大学又是省属重点高校,创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服务本省经济发展。以上三点就为吉林农业大学的机械专业发展确定了方向:就是要服务农业,兼顾汽车产业。首先,作为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首先抓住我们本身的专业优势,向农业机械方面倾斜,并且利用周边汽车产业发达、农业大省的优势,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使教师、学生多和企业交流,多走进生产一线,多走进农村,多向工厂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多向农民朋友调查。了解厂里现在需要什么,知道农民朋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作为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导师,要真正起到引导帮助学生的作用。最后,目前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还是通过课堂这条途径,那就要求在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时要科学合理,让学生有限的时间得到科学的利用。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使学生走进生产一线。目前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在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灌”,学生在下面“装”。可谓多数学校千篇一律,这样就使学生面对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对于机械专业来说,仅仅对着黑板讲设计、讲加工、讲工艺……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可以说是学校的产品,要想让自己的“产品”销售得好,那么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产品”的买家也就是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是具有趋利性的。它的投资要的是收益,换句话说它招来毕业生是要用来创造价值的。如果说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更何况学生对于“纸”上的知识能掌握理解多少还是个问题,并且学生学习的知识本身就具有滞后性)这就更难适应企业的需求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是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更多的去参加生产实习,延长生产实习时间,尽量做到每学期开学前都要有一周这样的实习。让学生把实际问题带到课堂,增加学习兴趣,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

2.使教师走下讲台。目前大学课堂上存在比较多的一个场景就是老师在前面读演示文稿,学生在下面木头一样的呆坐,作为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那么教师和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连学生想学之道、要从之业、内心之惑为何都不了解,何谈“传道、授业、解惑”呢。这样老师自然不受学生欢迎,一个不受欢迎的老师的知识受欢迎的可能性应该也不会大。往往老师的受欢迎程度和学生的成绩趋近于正比例关系。具体的改变措施就是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可以一边讲课一边和学生有互动,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就在身边会自然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可以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这就要求老师本身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督促老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3.使培养方案走向实用。既然企业具有趋利性、实用性,而学校毕业生主要去向又是企业,那么人才培养方案为什么不能向应用方面倾斜呢?首先要求制定培养方案的教师要走进企业,多和企业交往,掌握企业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将培养方案向企业需求倾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项目,使培养方案向农业机械以及汽车产业方向倾斜,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实习平台,也能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第三,目前国家举办的各种竞赛,是学生参加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大好机会,但由于理论课程任务过于繁重导致很多学生有心无力。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可以适当考虑给学生更多课外竞赛的机会,参加一次比赛的准备过程所学习到的知识应该不亚于一门专业课。最后,可以考虑到因学生的发展意向不同予以区别对待。比如可以在大三时将班级重新整合,将有考研意向的用一套培养方案,而需要就业的则用另一套方案,使学生各取所需,各尽其用。

[1]邓奕,宁立伟,倪小丹等.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3-75

[2]王明强,王黎辉,佘建国等.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3 (4):39-41

[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 (9):54-56

孟祥雨(1986),男,吉林省农安人,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机械制造技术。

赵丽萍(1969-),女,吉林省农安人,副教授,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猜你喜欢
机械类农业大学应用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중국인 학습자의 한국어 발음에서나타나는 오류 분석 연구―홑받침 발음오류를 중심으로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