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灵活、终身、全纳:当代高等教育演变和改革的大趋势
——王一兵教授专访

2014-04-05 13:01王一兵洪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全纳理念大学

王一兵洪 芳

(1.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高等教育及远程教育专家;2.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 高端访谈

开放、灵活、终身、全纳:当代高等教育演变和改革的大趋势
——王一兵教授专访

王一兵1洪 芳2*

(1.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高等教育及远程教育专家;2.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编者按:王一兵教授,国际知名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专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及远程教育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常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参赞、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开放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及培训中心和亚太大学革新联盟顾问、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顾问、教育部1+5开放大学建立评审组专家。长期从事教育发展与改革宏观决策国际比较研究,考察并在亚太、欧洲、北美五十多个国家组织和参加过国际会议。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百篇文章,并于2002年出版论文集《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网络化和法人化》。主编出版《七十国教育发展》《发达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亚太地区文凭与学位手册》(英文,曼谷)。全球大学革新网络2008年《世界高等教育报告》亚太篇撰稿人。本刊特邀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洪芳博士就“当代高等教育演变和改革的大趋势”问题专访了王一兵教授。

在社会转型与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转型与改革。王一兵教授提出,“开放、灵活、终身、全纳”已成为高等教育演变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成为引导高等教育未来革新、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MOOCs体现了开放、灵活、终身、全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民主、教育担当的精神。我国应尊重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MOOCs体系。开放大学是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模式、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

高等教育;教育理念;MOOCs;开放大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正在迅速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全球化社会、学习型社会过渡。各行各业都在谈论转型升级。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各国政府和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存在不存在一个转型升级的问题?其中包括:如何看待过去几十年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思潮、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如何认识新近出现的MOOCs浪潮;如何在更深层次上看待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并制定正确方略;如何充分认识和估计中国的开放大学包括广播电视大学所代表的办学理念、模式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王一兵教授以其丰富的经历和学识,从全球视野和国际比较的视角,一直对这些问题进行跟踪和研究,并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因其见解独到受到学界和决策层的关注。笔者(以下简称“洪”)受《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之邀,对王一兵教授(以下简称“王”)进行了专访。王一兵先生十分重视这次访谈,亲自确定了这次访谈的主题,并在百忙中抽时间审定了文稿。

洪:王先生,您长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国际视野和国际比较是您观察和研究教育问题的一大特色。你把当代开放大学的核心理念归纳为开放、灵活、全纳、终身。现在您又提出这是当代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应当是当代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什么?

王:任何发达的、先进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制都必然对社会变迁十分敏感、有一定的先知先觉、超前行动,从而取得引领社会前进的主动。说开放、灵活、全纳、终身是高等教育演变和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首先是因为,世界在变,变化后和仍然在变化的世界要求并推动着高等教育向这一方向演变和发展。第一,网络联通世界,网民数量大幅增长,全球范围内的海量信息的瞬间流通,使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地球村的概念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人们的感同身受。第二,经济全球化与相互依存度的大幅提升,如美国、欧盟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之争、中美贸易之争等等,贸易制裁与反制裁难有赢家,如果不是没有赢家的话。第三,贸易竞争是经济竞争,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表现为:知识、技术与创新能力的竞争、高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的竞争、教育制度与教育质量优劣的竞争。

再次,学习在变。其一,学生成分在发生变化。1993年美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中25岁以上者超过38%,在工作的达到61%,1990—1991年非全日制学生占比43%,1995年非全日制学生则达到50%。任何画地为牢、把大学定位为只是十八至二十三四岁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已经脱离了变化了的社会的需求。其二,大学生成为网络化、数字化世界的“原住民”,在知识来源多元化、网络化、泛在化、及时化的环境中,学生学习要求在变化。学习的路径、知识的来源和生成多元化、个性化,学生要求让学习更简单、直接、有趣,对传统的面授课程兴趣索然,对网络有无比的兴趣和热情,离开网络无法生活,更无法学习。靠一本书、一只粉笔的教师愈来愈难以为继。其三,学习成本的变化。政府拨款削减,学费增长又远远高于通货膨胀指数。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公立四年制院校的学费增长了363%,但同期的消费价格指数仅仅增加了115%。工薪阶层、中产阶级感到子女学费上涨的压力。其四,成才路径多元。学生成才路径出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越来越无缝融合、成人与非成人、学历与非学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壁垒从模糊到逐步消失。联通主义的学习理念因运而生。从社区学院通向精英大学路径,变得开放,从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开始,甚至把工作经验变成学分,取得学位也成为可能。

总之,教育依托和生存的环境变了,服务的对象变了,学习和教育的手段越来越智能化、网络化、泛在化,工业化时期形成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体制、制度、模式如果不变,等来的将是被动、尴尬,甚至是淘汰。进化论鼻祖查尔斯・达尔文说: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既不是那些最强大的,也不是那些最精明的,而是那些最善于对变化作出反应的物种。这对在改革大潮面前理念不清、行动犹豫者、等待观望者可谓一种有益的提醒。

洪:请问王先生,观察和研究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演变和发展的上述大趋势,对已经踏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归之路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王:我是相信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是有普遍规律的。先走一步的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后来者是宝贵的,无视必然要付出代价。发达国家开始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并通过20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后,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比如:教育民主化运动要求继续扩大高等教育供给的压力;大学生的数量、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经济转型与经济衰退,劳动市场的萎缩,几乎同时发生,以致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就业难,学校对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反应相对迟缓;在工业化时期形成的那种僵化的教育板块模式、层次结构、相互之间森严壁垒,已无法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和教育需求;等等。这样,就迫使大学自觉和不自觉地转变和更新理念,逐步变得开放、灵活、终身、全纳。当今大学若无视这一切,不与时俱进、改革自身,就可能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部门助理总干事阿卜杜勒・汗在2009年第二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言中说的那样,成为“明日的恐龙”。

经合组织前教育部门负责人、美国教授瓦格纳曾经总结说,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学生数量和学校数量大幅度扩展以后,人们关于高等教育的理念、体制、政策、办学模式等仍然停留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我看此话实乃一言中的,鞭辟入里。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进程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跨越历史之举,不管因此带来了多少问题和挑战,都不应当否定这一跨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如果列举一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十多年以后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如继续用管理精英高等教育的理念、制度、模式和政策管控大众化了的高等教育,用带着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模式深深烙印的思路领导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那么一方面是越来越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另一方面是存在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持续抱怨的尴尬,等等。瓦格纳对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后面临的诸多挑战的产生原因的诊断都有相当的针对性和普遍性。不看到、不承认这一大趋势并进而转变理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调整政府、大学、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确保大学享有必须的、起码的办学自主和大学因应社会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革新和改革自身的活力、能力,同时又接受市场、政府和社会相应的制约,而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很难摆脱所面临的困境。

进行网络营销效果的分析系统设计,首先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需要就上商业目的进行明确,即对于建设网站营销的目的进行思考,从流量获取、用户行为以及预期产出等方面进行思考。思考后,大致可以得出最终的模型框架。

洪:王先生,我们注意到,近年来MOOCs在世界范围掀起热潮。我拜读过您有关MOOCs的大作,也看到过你在一些地方关于这个主题的演讲提纲。您能否对MOOCs现象作一个总体性评价?

王:MOOCs就是Massive Open On line courses的缩写,就是:大量(海量)、开放和网上课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大概有几百个MOOCs平台。据我所知,其中最有影响的应该是人所共知的美国的三大平台(Coursera,Udacity,Edx)。MOOCs从国内到国外,都是热门话题,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是看好者之一。MOOCs就其技术应用、传授模式和学习模式并无太多创意,但以其独有的影响力有力地代表并传播时代和社会转型所催生的新的教育与学习理念、教育与学习模式、教育与学习制度、教育与学习标准的制定和成效的检测等方面正在发生的转变和创新。它的潜力仍在发酵显现的进程之中,它对高等教育市场,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对普通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挑战、改革和创新,对学校、学分、学籍的管理,甚至对未来各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已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冲击和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定会继续扩大。

毋庸置疑,由顶尖名校推动的MOOCs刚刚开始,要成为完整的、系统的、有序的一种办学模式、教育模式,还面临一系列的重大挑战。例如:从长远来说,是公益模式还是商业模式?二者结合?如何结合?如何持续?要不要和如何为动辄十万乃至几十万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如何认定学分?认可学分?互认学分?可否取得文凭?学位?学历的社会认可?它与学校主体的关系?它对传统高校、传统课堂、教师的传统职业、职能将产生什么和多大影响?都需要回答而尚未回答或尚未回答得令人满意。有些尝试和试验可能取得成功乃至巨大成功,有些也可能遇到困难甚至难以为继。

看不到它的巨大影响和潜力,尤其是他们拥抱的理念和探索的新的学习模式、教育模式的强大生命力,或者因为现在面临的众多挑战和问题尚无明确答案就断定2014年将是MOOCs的批判年,或者看到其影响和潜力,现在就断定“教育技术将摧毁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皆为时过早。重要的是,找到并认真思考它的灵魂、启示,并采取有远见的对策。

洪:您一再强调不是去模仿MOOCs的形式和技术,而是要找出其灵魂和启示,并制定自己的方略。您认为MOOCs的灵魂和启示是什么?它与您在这里讲的高等教育演变与发展的大趋势有什么关联?

王:应该说MOOCs的概念、模式和缩写是加拿大的DOWNES和SIEMENSS在2008年首先提出的。然而,包括在这之前几十年中出现的遍布全球的开放大学,越来越多国家的高校实行双模式办学,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实行课件网上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后倡导教育资源公开等等,都没有引起如此反响。而麻省理工、哈佛和斯坦福及后来越来越多的精英大学的的加入或创立自己的MOOCs平台,则掀起一场全世界的热议和跟风,纽约时报提出2012年是MOOCs年。表面原因是因为他们是精英大学、全球顶尖大学,发挥了“旗舰大学”的名牌效应,实质、灵魂,也是我坚信的最大的启示则是:开放、灵活、终身、全纳已成为高等教育演变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成为引导高等教育未来革新、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美国三大名校领衔的MOOCs平台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大规模课程公开、上网,改革他们沿用了上百年的传统的单一的校园和面授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双模式、多模式办学和混合式学习模式,使学校变得开放、灵活。MOOCs的出现有力地证明,面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化社会、全球化社会、学习型社会,所有大学或迟或早必将变得开放、灵活、终身、全纳,顺应潮流,面向未来改革和转型。不管这些名校有没有把“全纳、终身”写在他们的办学理念、章程中,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已经拥抱并按照这一理念采取行动。

我记得20年前,欧盟前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主席戴勒尔先生就认为,社会转型、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所有教育体系和教育体制,都应变得开放、灵活、终身。他说,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大学,都应该成为开放大学。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虽然没有、也许未来也不会成为开放大学,但现在由他们领衔推动建立MOOCs说明,他们的行动与戴勒尔的预言并不是一个巧合,而恰恰是一个印证。

第二个重要启示是,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大学肩负着社会和历史责任。这是由大学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大学不能忘记这种责任。大学不能对现行的全球性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更不能陷入商业化大潮而随波逐流、无法自拔。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间的种种鸿沟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这些鸿沟,包括所谓“数字鸿沟”,说到底其实就是教育鸿沟。美国大学学费上涨很快,尤其是精英大学更甚,即使是中产阶级家庭也感到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些西方教育决策者之所以重视MOOCs的推广,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希冀借此找到新形势下大学“上得起”的途径,找到新形势下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前面介绍过的三大平台,其理念都包含着这么一点:要让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不分家庭背景、阶层、国别、民族等,都能便利地通过网络来学习世界上各精英大学的优质课程,使他们能“进得来、上得起”这些世界名校的课程。哈佛大学校长曾经宣称:这完全是受使命的驱使。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则强调指出:非营利性这一点是关键。无疑,他们的理想主义的理念和目标也必将经受时间的考验,但他们在市场大潮中始终有所坚守,他们在推动MOOCs大潮中所反映出来的这种大学精神、这种大学历史责任担当,难能可贵,也是所有大学尤其是中国大学应当得到的又一个启示。①相关论述可参见:王一兵:《MOOCs的灵魂、启示与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35卷第1期。

洪:MOOCs更多体现的是开放、灵活、终身、全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民主、教育担当的精神。请问王先生,如何抓住MOOCs的灵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MOOCs体系?

王:如果我们能够对以上问题上形成共识,其实就不难回答,对待MOOCs应重在学习其灵魂、取其精华,而不仅仅是学习其形式、模式。

对于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MOOCs体系,我觉得可以有以下这样几个对策:

第一,要重振大学理念、精神和历史担当、社会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对待MOOCs不能仅仅停留于其形式和模式的模仿,不能止于邯郸学步、挤上MOOCs的三辆大巴。我们更应学习其灵魂、理念,弘扬大学精神,敢于担当历史责任,而不能囿于商业和自身利益。

第二,就是要回答是否接受和推行社会转型催生的这一理念,有针对性地推动和深化改革传统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学习模式、教育模式。我们要反思为什么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体制缺乏产生创建类似MOOCs的冲动。我们曾受MIT的OCW启示开发的“精品课程”至今可以说门前冷落,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改革?找到问题的症结,我们才能确立正确有效的改革方向和路径,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第三,社会转型如此之快,我们的大学是否享有应对急速变化社会的必要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应该落实大学自主,保障学术自由。虽然高等学校改革滞后造成惰性蔓延,我们今天不缺乏人才和创意,但教师是不是真的享有创建类似MOOCs教育模式的自主权,值得怀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已近20年,但高等学校享有的自主权的规定何时才能成为现实?我们需要有对学术自由的切实保障。

第四,那就是别忘国情。我们并非一无所有,我们有我们的基础和优势。在提供“网上、开放、大量(海量)课程”的形式、模式、平台和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上,我们不仅不是一无所有,而且,在世界上并不落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基础和优势,在充分权衡、尊重国情的基础上,发现、支持我们已经生成的优势、经验、平台。由此,我们是能够建立起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属于中国的MOOCs体系的。

洪:您关于电大和开放大学有众多论述。2012年6月起,教育部先后批准成立了六所开放大学,您是我国建立六所开放大学评审组的专家,并且谈MOOCs总提及电大、开大。有些论者不理解,目前我国高考录取率已达80%~90%,有些高职高专甚至完不成招生指标,为什么还要办开放大学?请谈谈您的基本观点。

王:首先,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近30%,值得自豪,但看看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包括我国近邻韩国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道路上的速度和成绩,无理由自满。这些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普遍达到70%~80%。有点难以令人置信的是,据世界银行报告,我国近邻韩国,这个我称之为“学习追赶发达国家优等生”的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00%。这也是这些国家接受开放、灵活、全纳、终身的办学理念并因此引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之一。我国走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路还很长,我们要不要提出和确定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未来目标?为什么发达国家如此热衷于此?中国高考人数下降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速度趋缓就是因为相应年份人口出生数下降了吗?缺少改革、创新,用传统尤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理念、增长模式和制度来应对和管控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挑战能够继续下去吗?以开放、灵活、全纳、终身为其核心理念的开放大学将在和应当在这一进程中承担什么功能?

同样重要的是,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教育部为6所开放大学的成立的批文中有一个共同的提法,说开放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业内业外人士都在问“新”在哪里?我的解释是:开放大学是以开放、灵活、全纳、终身为核心理念,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行多种模式办学和混合式学习、服务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型高等学校。因此,它是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模式、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针对您提出的具体问题我提出如下看法:(1)合格人才的数量尤其是质量总体上仍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在这一问题的解决方面依靠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不仅难以完成,而且,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和尴尬。当代开放大学以其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在这一问题解决上具有战略优势。(2)发展包括教育发展,不等于自然会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族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相反,如果发展过分地注重建设“优质资源”而忽视教育公平和以多数人为本,发展甚至会拉大差距。开放大学和电大在缩小高等教育大众化区域间和不同层次人群之间差距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并不可替代。(3)开放大学/电大是我国落实终身教育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领军者和模范生。(4)开放大学/电大是网络教育、双模式教育和混合式学习的探索者和先行者。目前恐怕没有一所普通高校在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平台服务于教育方面,无论是理念,还是深度广度,都很难超过当地的开放大学/电大。因此,有理由认为,开放大学的这些战略功能无法取代。开放大学毫无疑问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新型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洪:那究竟什么是开放大学,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

王:请允许我不用理论的、抽象的概念和定义来回答,而是通过回答现在的开放大学和电大究竟在做什么和实际是什么来更具体、更形象地来回答究竟什么是开放大学、什么是中国特色开放大学这个问题。它们毫无疑问首先是一所大学。但它们的特色和魅力更在于:它们是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践行者;它们是各地紧缺人才和人才紧缺素质的培训者和提供者;它们是社会和谐和文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它们是一所公立学校,但政府仅承担电大几百名在编职工的基本工资;它们的管理办法方便、灵活、经济;它们注重面向社会不利人群的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它们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它们是当代高等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它们都是以开放、灵活、全纳、终身为核心理念,与国际上开放大学有着共同价值追求,同时,又是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庞大的综合教育实体。要说明和论证以上各条,都可以举出大量例证。

洪:开放大学无疑是有着美好远大的前程,但问题是,人们还是普遍质疑开放大学能否保证质量?

王:回应社会和业界对开放大学/电大的质量质疑,是开大/电大本身和支持他们办学的政府不可回避的长期挑战。我认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釜底抽薪的办法有两条: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开放大学的质量观。质量保障的首要问题是质量标准的制定。中国开放大学是不是要学习英开,即完全按照普通高校的质量标准来要求。对此,圈内圈外似乎并无多少疑问。但我认为这一问题有待商榷,这涉及对“质量”的定义和理解。这看似复杂和抽象的定义问题,被一位英国学者回答得异常简洁明了。他的定义为:Fitness to purpose(Christopher Ball,1985)。我把它翻译成:符合并能达到目的就是质量。

由此可以推论:质量取决于设定的目标、目的;质量是相对的;质量是可以分层次的。因此,看待和评定开放大学/电大的办学质量,不能脱离它设定的办学面向、培养目标。它设定的培养目标、目的达到了,就是有质量,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的毕业生的比例很高,同样是高质量。

我们不能一味地以普通高等学校的质量标准要求开放大学。当然,我无意否认,一个文凭或学位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起码要求是相通的。我想强调的仅仅是,开放大学/电大的质量应考虑其特殊性,开放大学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模式、考核办法、毕业生质量体现的特点等,都与普通高校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英国开放大学按照英国国情,设定了完全按照普通大学同一的质量标准培养学生的办学目标。中国开放大学可以从中得到借鉴,但没有必要、亦没有条件照搬。开放大学应当理直气壮地树立起自己的质量观,政府应当支持并按照这种质量观来评估开放大学的成效。唯如此,开放大学才能解脱向普通大学靠拢的强大压力,路子越走越窄,才能办出开放大学的特色。

二是重视开放大学包括广播电视大学中“大学”二字的真正含义,真的按照大学的要求定位和建设自身。这就意味着开放大学/电大要用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回答:开大/电大要不要有自身的学科建设、学术带头人、越来越多的自身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按照大学配备领导成员、基础设施等等。英国开大有一千多名专职教师队伍,学校科研成果13%达世界一流、50%以上国内一流,由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署专家按照每个学科 评估相加的成绩,教学质量曾连续三年列全英第五,甚至高出牛津大学一位,社会对她必然刮目相看。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全员、服务全社会终身教育的特殊的庞大的教育综合实体,只有其核心是一个社会和教育同行认可的、合格的、具备了大学水平的大学,社会对开放大学的质量质疑,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这需要开放大学/电大自身的理念转变、模式创新、按照大学建设自身进行不懈的努力,更需要政府首先转变理念、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开放大学/电大理按照大学的要求建设与提升,“办好开放大学”。如果第一条是为开放大学质量提升建立一个适切的科学的外部环境,第二条则是开放大学自身要练的内功。

洪:王先生,谢谢您与我们分享您在MOOCs和开放大学方面的思想与研究,从中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体会“开放、灵活、终身、全纳”这一当代高等教育演变和发展的理念和趋向。基于国际视野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提供行动方向。

[责任编辑:雨 夕]

王一兵(1940— ),男,江苏大丰人,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高等教育及远程教育专家,主要从事教育发展与改革宏观决策国际比较研究;洪芳(1965— ),女,江苏海安人,博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研究。

G649.21

A

2095-7068(2014)02-0066-06

2014-05-30

*通讯作者:洪芳,E-mail:hf505@126.com。

猜你喜欢
全纳理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全纳教育视角下提高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研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