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配合治疗颈性头痛60例观察

2014-04-05 15:16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泻法羌活颈性

王 娟

(江苏省如东县中医院针灸科,江苏 如东 226400)

近年来,笔者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颈性头痛60例,取得满意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0例,均为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18~78岁,平均52.2岁;病程1个月~20年,平均10年。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9~79岁,平均52.6岁;病程1.5个月~21年,平均10.6年。两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①临床症状:有局部或整个头痛,沉困闷胀,痛者居多,刺痛、烧灼痛者少。每年发作2~5次,每次持续2~4个月。发作时多呈持续性,或疼痛呈轻重交替发作,多兼有头晕、汗出乏力、肢冷、烦躁不安、耳鸣耳闷等。②体格检查: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或有后纵轴侧弯,刺突偏歪,棘突旁可有结节、条索、压痛点等。压痛明显并放射到头部或头痛减轻。③辅助检查:X线发现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纵轴侧弯,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有骨质增生[1]。

排除标准:①经颅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动脉痉挛,供血不足等。②排除癫痫、脑外伤、脑血管意外、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紧张性头痛、头面部神经痛等所致的头痛眩晕,排除眼、耳、鼻、喉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眩晕。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针刺治疗。主穴取天柱、百会、玉枕、申脉、后溪、颈夹脊,伴肩痛加秉风,伴手臂麻木加小海、支正,伴眩晕、耳鸣加风池、听宫,前头痛加阳白、上星、攒竹,后头痛加大杼、后顶,偏头痛加阳陵泉等。各穴均取双侧。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嘱其全身放松,常规消毒后,用30号1寸或1.5寸毫针在所选穴位上针刺头、颈部穴位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即止,四肢远端穴位一般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对于年老体弱或特殊敏感者行平补平泻法,并留针20min,每隔10min捻针1次,要求酸麻胀重感向头颈部放射。每日1次,两周为一疗程。②中药治疗。用川芎茶调汤。川芎12g,薄荷(后下)6g,荆芥10g,细辛3g,防风6g,白芷12g,羌活6g,甘草3g。外感风寒头痛减薄荷用量,酌加苏叶10g、生姜6g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外感风热头痛加菊花6g,蔓荆子10g以疏散风热;外感风湿头痛加苍术10g,藁本10g以散风祛湿;头痛甚,宜重用川芎至20g,并酌加红花6g,全蝎3g,地龙10g等以活血祛瘀、搜风通络;伴恶心欲吐者加姜半夏10g,姜竹茹6g;目赤者加酒黄芩10g,木贼15g;失眠多梦者加远志15g,夜交藤3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腰痛者加牛膝20g,杜仲10g。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服时用清茶调服,分早晚两次饭后服。

对照组:用美洛昔康(扬子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207)7.5mg,日2次,饭后0.5h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003)5mg,睡前服用1次。

两组均治疗2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

治愈:头颈部疼痛、麻木消失或偶有不适,能够参加正常工作,随访3个月以上未见复发。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遇劳累、精神刺激有轻微隐痛,能参加一般工作,休息后勿需治疗,头痛即消除。无效:症状未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40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3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5 体 会

颈性头痛特点为前头部、顶枕部等处的胀痛、紧缩痛或沉重感,可向项背部或肩部放散,疼痛为持续性,常由于体位及气候变化、疲劳、兴奋等因素而诱发或加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椎间隙变窄,横突间距离亦减少,使椎动脉屈曲而致血管腔狭窄。另外,钩椎关节有骨质增生及椎间盘有侧方突出,可压迫椎动脉,当头颈部运动位置发生变化时,可使症状加重,甚至猝倒。

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府。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目眩;风邪稽留不去,头痛日久不愈,风邪入络,其痛或偏或正,时发时止,休作无时,即为头风。外风宜散,故当疏散风邪。川芎茶调散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薄荷、荆芥辛散上行,以助川芎疏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2],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性。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李东垣谓“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并能通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全方升散中寓有清降,疏风止痛而不温燥的特点。

颈性头痛每遇风寒而诱发,痛多偏于一侧,或左右交替,或全头皆痛,其为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为劳累过度,损伤气血,劳伤筋骨经脉。太阳经脉痹阻,气血不畅,不通而痛。治疗当以疏调太阳,调和气血为法,取后溪、申脉、天柱、玉枕等太阳经诸穴施以泻法,意在祛邪通络、调和气血。百会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穴,善治头顶疼痛。颈夹脊位于项后相应椎间隙旁,其可祛风邪、利颈项,为治疗颈部疾患的有效穴位。研究证实,针刺可以促进神经根、椎-基底动脉无菌性炎症的消散,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而头痛得缓解或消除。

因此,用针刺与中药内服治疗颈性头痛,能改善症状,减轻发作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8-289.

[2]王锦鸿.新编常用中药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泻法羌活颈性
云南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应用前景探讨
羌活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羌独二活分治上下寒湿症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