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2例观察

2014-04-05 15:16徐京育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葶苈子附子益气

李 想,徐京育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一科,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1]。2010年至2013年,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2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2例,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男29例,女23例;年龄46~76岁,平均61岁;病程2~16年。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32例,Ⅳ级20例。冠心病32例,心肌病8例,风心病4例,高心病8例。5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夜尿增多,水肿,体力下降,乏力等。

排除合并有肝、肾等严重疾病者和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卧床休息、限钠,限水,低脂饮食,吸氧等。对照组用利尿剂、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ACEI抑制剂等。主要给予双氢克尿噻25mg、螺内酯20mg、地高辛片0.125mg、日1次口服,潘南金片420mg、日3次口服。病情较重者给予5%葡萄糖20mL、特苏尼20mg和5%葡糖糖20mL、西地兰0.2mg静推。

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中药附子15g,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丹参20g,川芎15g,葶苈子10g,五加皮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两组均治疗21天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3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水肿消退,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好转,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9%。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等范畴。以心、脾、肾阳气亏虚为本,血瘀水泛、上凌心肺、外溢肌肤为标,可表现为心肾俱虚、心脾两虚、瘀血内停、阳虚水泛,故虚(气、阳)、实(湿、瘀)为病变基础[2]。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肾,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肾中阳气虚衰,寒水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四肢,则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水气凌心,则心悸。治疗多从瘀、虚、水立论,以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温阳利水、泻肺逐水为法[3]。中药方中附子温肾助阳,黄芪、茯苓、白术益气温阳、健脾利湿,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葶苈子、五加皮泻肺利水,炙甘草益气养心。全方温脾肾以助阳气,利小便以祛水邪。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明显的强心、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炎、增加机体抗氧化能力等作用。五加皮、丹参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加强心肌收缩力、调整心率等作用。葶苈子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减慢心率、对衰弱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经脉压,还具有利尿作用。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1]王吉耀,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9-203.

[2]狄灵,梁君昭.心力衰竭辨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2,43(1):67-68.

[3]冯俊波,牛志红,贾秀兰.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2):197.

猜你喜欢
葶苈子附子益气
葶苈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葶苈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5种炮制方法对南葶苈子脂肪油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