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剑华治疗筋伤案—腰椎间盘突出症

2014-04-05 15:16刘渝松马善治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压痛大腿气滞

刘渝松,马善治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0)

屈某,男,40岁,2011年5月9日初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2年。半个月前打篮球时跌跤致腰部扭伤,出现腰痛伴右大腿外侧牵扯痛,2年前腰椎MRI检查示腰椎侧弯,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在我院门诊就诊并给予内服腰舒胶囊、外贴活血膏等,以及盲人按摩等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8天前又因打喷嚏用力过猛而致症状加重,行走困难,经外院治疗1周无效。查腰部肌肉紧张,腰3骶1椎棘间隙两侧缘旁开1.0cm处均有不同程度压痛,尤以腰4-5、腰5骶1椎棘间隙右侧旁开1.0cm处压痛为明显,下肢无明显放射痛,右大腿外侧轻微压痛,右侧臀部及右小腿无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右55°、左75°,加强试验(+),“4”字试验(-),屈颈试验(+)。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扭伤致腰肌受损,血瘀气滞,筋脉不通而腰腿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又因打喷嚏用力过猛而加重腰部筋脉损伤,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腰痛伴右大腿外侧牵扯痛。辨病为腰痛病,证为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郭老师治以行气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治疗。针刺腰部痛点、右侧环跳、风市穴,采用捻转泻法,得气后再用滞针法,使针感向右臀部及下肢放射为宜,并配合电针疏密波刺激20min,日1次。推拿采用舒筋解痉类手法放松腰臀部肌肉后,并配合侧卧斜板手法,日1次。内服腰舒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饭后服。并嘱其卧硬板床休息,避风寒。二诊(2011年5月14日),腰痛明显减轻,右大腿外侧牵扯痛症状基本消失,但右侧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牵扯痛,右髋关节外展及外翻时疼痛较明显。查腰部肌肉较松弛,腰5骶1椎棘间隙右侧旁开1.0cm处深压痛,无明显放射痛,右大腿外侧无明显压痛,右侧腹股沟中点处轻微压痛,直腿抬高试验(-),“4”字试验(+)。治疗以针刺腰部疼痛点及急脉穴,采用捻转泻法,配合温针灸,以温经散瘀止痛。针刺右侧髀关穴,斜刺针尖向上,采用滞针法使针感扩散至整个髋部。针刺右侧环跳穴、风市穴采用捻转泻法,留针20min,每隔5min行针1次。再配以舒筋解痉类推拿手法。嘱在床上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如拱桥式、单飞燕式)。每日施治1次。继续内服腰舒胶囊。三诊(2011年5月20日),症状消失,行走活动恢复正常。嘱注意休息,勿久行久站久坐,避风寒,继续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患者因扭伤而发病,除有腰部疼痛外,还伴有腰部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所引起的下肢疼痛,因此应与单纯的腰部扭伤有所区别。

扭伤而致腰部筋脉损伤,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辨证为气滞血瘀型。根据“瘀则散之、滞则通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治以行气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病在经,取之经”,并结合病变部位,采用循经取穴和痛点取穴相结合,取足少阳胆经腧穴环跳、风市,采用滞针法以增强得气感,而达疏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选取腰部压痛点(阿是穴),一方面为疾病的反映点,邪气汇聚于此,针刺可直达病所,施之以泻可引邪外出;另一方面可发挥阿是穴的近治作用,达到调理气血、通络止痛的目的,使 “通则不痛”。配合推拿及整脊手法可以调整脊柱顺应性,改善椎间小关节的吻合,以调整、松动小关节间隙和关节囊的位置,利于嵌顿滑膜及错位的关节复位,消除不良刺激,松解肌肉痉挛,缓解疼痛。

二诊出现右侧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牵扯痛,此为肝经所过之处,采取循经针刺和局部针刺相结合,针刺足厥阴肝经腧穴急脉,以疏理肝经,通调经络;配合斜刺右侧髀关穴,采用滞针法增强针感,使针感扩散至整个髋部,以强腰膝、通经络。配合温针灸腰部阿是穴则可充分发挥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在刺激穴位、调激经气的同时,还可使艾灸之热力透达病变深部,达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促进局部止痛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再予以舒筋解痉类手法可以进一步改善腰部及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和代谢,达到止痛的目的。加强腰背肌适宜功能锻炼则能通过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同时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减少局部代谢产物的堆积,即可巩固疗效又可预防复发。

猜你喜欢
压痛大腿气滞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大腿肌内颗粒细胞瘤1例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我的朋友
吃肉长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