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建构:韩国纪录片钩沉

2014-04-06 00:22王光艳张三夕
华中学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纪录片韩国

王光艳 张三夕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广播电视台,湖北武汉,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影像建构:韩国纪录片钩沉

王光艳1张三夕2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广播电视台,湖北武汉,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类型。韩国本土纪录片创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韩国纪录片屡获国际大奖,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韩国本土纪录片的发展比较晚,并与韩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关系密切,它从一个侧面也从影像中建构了韩国的历史与现实。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简要梳理韩国纪录片的发展史。

韩国纪录片 发展史

“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直接取材于现实,并用剪辑和声音增进主题思想。”[1]1979年美国四所大学电视系联合编纂的电影术语辞典用这样的语言来概括“纪录片”。“真实性”作为纪录片的基本特性一直为人们尊崇,并且,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电影发明家和导演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影片,同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公开放映,电影由此诞生。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等影片都属于纪录片性质。早在1897年和1898年前后,电影就传入朝鲜半岛,“这一时期,在影院放映的多为法国百代和高蒙公司摄制的纪录短片”[2]。韩国本土纪录片的发展相对比较晚,并与韩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纪录片在韩国的发展是从一个侧面也从影像中建构了韩国的历史与现实。本文将从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韩国纪录片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混沌初开(1950—1980)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期间,韩方制作了《曾经美丽的汉城》(1950年,李龟永)、《西部战线》(1950年,尹逢春)、《野蛮人的足迹》(1951年,尹逢春)、《陆军炮兵学校》(1951年,方义锡)、《正义的进击1》(1951年,韩滢模)、《正义的进击2》(1952年,韩滢模)、《铳与剑》(1953年,林云鹤)等。“这些战争纪录片多以美公报院、国防政训局摄影队、公报处等为中心摄制完成的。”[3]韩国本土纪录片创作团队并没有形成。

1953年7月27日,南北双方签署停火协议,分界而治,韩国诞生。8月15日,韩国国际广播电台(KBS World Radio,简称KBS)诞生,当时它是韩国唯一的国际广播机构。朝韩分治后,韩国经历了民主与独裁统治的反复交替。第一共和国李承晚独裁统治,电视沦为政治的工具。这一时期,大量的新闻片、纪录片和文化片在影院上映,特别是美国提供的新闻片,如“介绍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都》、回顾战争惨状和美军在二战中表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带来了什么?》《大东亚战争纪录集》《冲绳扫荡战》和《硫磺岛决战记》,以及唤起舆论对于建立韩国新政府关注的《总统选举怎样进行?》《战后总统选举》等”[4]。

1960年李承晚独裁统治崩溃,民主的第二共和国建立。不久,军队推翻了民主的共和国。从第三到第五共和国,韩国都处于军政府的威权统治之下。在军事威权下,政府不允许在影片中反映社会现实和批判社会,同时极度地限制裸露身体或性的表现,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宣传片和低级影片。无论是独裁统治还是军政府的威权统治,大部分纪录片都以新闻采访形式在KBS新闻台制作完成,纪录片并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电视节目类型而存在,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韩国纪录片发展起步较中国晚,基本以上世纪80年代为开端”[5]。

1961年12月,韩国广播公司电视台(KBS-TV)成立,这是韩国第一家电视台。同年,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创立。1964年12月,韩国东洋广播公司(TBC-TV)开播。1969年8月,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电视台(MBC-TV)成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媒体合并期中,东洋广播公司电视台被韩国广播公司接收,更名为韩国广播公司电视台2台(KBS-2)。通过KBS的《动物世界》、MBC的《有活力的自然》等栏目,每周播出7~8部外国自然纪录片。1970年代以后,韩国电视节目制作者开始制作本国的自然纪录片,1974年TBC制作的《稀贵鸟报告》获当年电视报道奖,开启了韩国自然纪录片的新纪元。

在1960年代,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编年史的创作出现了,一些美术作品被用来作为连缀历史的片段和叙述历史。在韩国,“全锡利在其影片《行政长官的周游》(1963年)中创造了有趣的历史小品,其中利用了富于巧妙细节的风俗画——十八世纪的独特水彩画”[6]。在此阶段,16毫米电影摄影机一直占据着新闻拍摄的主流,拍摄纪录片用的是电影胶片,数量很少。但是,人文类纪录片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68年KBS推出了韩国最初的人文纪录片《人间胜利》,1976年TBC推出了《人间万岁》。这两大系列纪录片的主角都是具有坚强意志的人,这些影片都几乎没有现场音,声音采用的是后期配音和音乐[7]。

1970年代初期,便携式摄录机(ENG)出现。ENG最大特点是摄录同步,它可把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采访、报道,声形并茂地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为电视新闻传播信息注入了新的活力。ENG在美国率先运用,并很快普及到欧洲、日本等电视发达国家。直到1980年,ENG才被正式引进到韩国,纪录片才逐渐成为观众所熟悉的电视节目类型。

二、摸索前进(1981—1990)

1979年8月,《丝绸之路》中日联合摄制组开始拍摄活动,揭开了(中国)与国外合拍大型纪录片的序幕[8]。该片纪录了丝路的壮丽景观、历险故事、丝文化艺术以及沿途人民的生活状况。从1980年4月起,《丝绸之路》开始播出,立即引起全球轰动,兵马俑、法门寺、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嘉峪关、汉代烽燧遗址、塔尔寺、高昌故城、青海湖、天池、盐湖、罗布泊、火焰山和魔鬼城等迷人风光,令中日两国观众着迷。《丝绸之路》也给韩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此影响,韩国电视工作者决心拍摄具有韩国特色的纪录片。此时,ENG已经引入韩国并得到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 KBS制作了《韩国探求系列》《韩国战争纪录片》等长篇大作,完成了《草葬》《石南寺》《周一专题——“新罗千年的神秘系列”》等介绍韩国传统风俗、历史、文化遗产的多种纪录片。尤其是1983年制作的《追踪60分》获得空前的成功,并由此普及了制片人兼导演(PD)们制作的深层采访节目。采访PD直接进入演播室的方式,充分地体现了新生态格式化的优势,纪录片制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从那以后,纪录片被视为正规节目。通过在国内外的长期采访,制作了大量的纪录片,由此奠定了KBS国营电视台在纪录片领域的主导地位,韩国观众心目中认为纪录片是KBS的专利[9]。

1980年代,受美国大型纪录片《动物世界》的影响,MBC积极筹划,拍摄制作本土化的自然纪录片。1984年,MBC以《韩国野花的四季》为主题,一连推出了《韩国的蝴蜡》(1985年)、《韩国的水族鱼》等一系列纪录片,兼具艺术性和纪录性。接着,MBC推出了《韩国的鸟》(1986年)、《韩国的淡水鱼》(1986年)、《蜜蜂的世界》(1987年)、《天敌的世界》(1987年)、《蜘蛛的世界》(1989年)等作品。原本由MBC新闻台制作的自然纪录片,科教台也开始涉足,MBC成了名副其实的自然类纪录片的制作王国。MBC制作完成了《妈妈鸟的爱》《昆虫的爱情》《沙洲的活力》等,拍摄题材不仅仅拘泥于表现自然,而且涉及深层次的表现自然和人文的关系[10]。这些自然纪录片几乎囊括当年各种广播大奖,且屡创收视纪录。其成功缘于几点:首先,美国《动物世界》系列已吊足了韩国观众的胃口,关于本土的动物、植物纪录片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其次,ENG的使用,使得近距离摄影等拍摄手法得到广泛使用,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第三,纪录片创作的精雕细刻,使得节目制作精良。

1980年代中期,民主、和平、稳定的国内政局,加上1986年亚运会、1988年奥运会的承办,韩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一股培育民族文化自豪感的时代浪潮涌起,尊重民族历史、探索文化发展的思路被逐渐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录片成为反映社会思潮的良好载体。“因此涌现了对韩国的历史和文化的重新阐释,以及让观众了解世界中的韩国等为主要内容的带有尝试性的纪录片。1985年,MBC推出了《人间时代》,这个节目可以说打开了纪录片的大众化时代。后来MBC制作的《名著的故乡》《名画的故乡》《名曲的故乡》等寻访世界文学和艺术故乡的故乡系列和《世界的大学》《世界的教育——探访其故乡》等以教育为主题的节目对提升韩国的纪录片制作水平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1]1990年,MBC开播了纪录片栏目《PD手册》,从PD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层分析,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外,韩国独立电影创作值得重视。1979年12月12日,韩国保安司令官全斗焕少将发动“双十二政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1980年5月17日,全斗焕宣布全国戒严,5月18日,镇压光州民主运动,打死207个学生和市民,并将异议人士金大中、金泳三等拘捕入狱及驱逐出境,酿成了震惊世界的“光州惨案”。1981年2月,全斗焕成为韩国总统,展开其7年多的独裁统治。

“1980年代,文化自由化与政治压迫平行。这是政治和文化之间的一件‘大事’,是一个完全的过渡期。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成为‘牺牲品’。他们不仅面对当局强化的(政治的)审查,也面临着来自各特定集团的(社会的)压力。”[12]1980年代初期,韩国独立电影开始形成。独立影片的创作者几乎都是由大学电影系的大学生组织和个人,“仅1980年代前五年,就有10多个电影社团成立”[13]。他们崇尚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反抗19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韩国电影沉闷而令人绝望的现状,抵抗全斗焕军事政权,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独立电影成为“民主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80年代初被称为“少数电影”的独立电影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被称为“民族电影”或“民众电影”的。展现劳动现场和农村现场的短片与纪录片,有关大学示威现场的新闻电影,也是在这个时候拍出来的。随着民主化运动的壮大,这些影片甚至被政府查禁,并且有的电影制作者被审查或被囚禁了,这样的镇压反而提高了青年电影人的觉悟,从而扩大了他们的生活领域。比起以艺术表现为主的电影运动来,他们更加重视以社会运动为主的电影运动[14]。汉城大学映画研究会的亚拉松(Yalashung)的成员金东斌、金仁珠等“建立了韩国第一个社会批判电影社团——汉城映画集团(Seoul Film Collective),持续开展激进和正式的电影运动”[15]。1984年,汉城映画集团制作的纪录片《水利税》,披露了农民抗争的内幕。大学校园里的激进民主团体和个人以“独立制片”方式进行拍摄纪录片,反映社会现实,最著名的两个地下团体是“电影制作所”(1987年成立)与“劳动者制作团”(1989年成立),拍摄题材多为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在拍摄纪录片的基础上,“电影制作所”还曾以1980年“光州事件”创作了一部故事片《理想国》(16mm,110分钟);而“劳动者制作团”也曾以工运题材创作了一部故事片《罢工前夕》(16mm,110分钟),该片因遭政府禁映而引起轰动性新闻事件,并成为标志着“独立电影”成长的一座里程碑[16]。劳动者新闻制作团专注于韩国工人运动的纪录片拍摄,以《劳动者新闻》XX号的模式,连续制作了一系列每集1小时的纪录新闻片,反映劳动者总罢工、民主劳造等争取民主、平等权利的活动。这些独立电影团体的活动,客观上为纪录片的发行、放映建立了一个独特的渠道:校园、工厂礼堂,同时,也通过录像带流通的模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女劳工的斗争》(1988年,李尚仁)则带有强烈的激情,希望作品能够成为社会进步变革的力量。

1980年代末,女性主义意识的制作者和作品出现,特别是1989年,标榜女性主义电影制作的独立电影制作团体“巴里泰奥”(Bariteo)成立,女性主义的视角开始大规模登上纪录片舞台。金素荣的《即使小草也有名字》(1989年)关注性别歧视、都星希的《我们的孩子们》(1990年)则关注贫困地区育儿问题。在1990年代,她们的表现更加出色。

三、蓬勃发展(1991—2000)

1980年代末,韩国全国发生了持续的反政府群众运动。1988年全斗焕迫于政治压力宣布不再竞选总统,军政府倒台。同年2月,卢泰愚成为韩国第13届总统,第六共和国开启,真正的民主政府时期开始。

1990年,民营体制电视台——汉城电视广播公司(SBS)成立,该台以《想知道的事》为龙头参与纪录片的制作。至此,韩国三大电视机构KBS、MBC、SBS都积极创作纪录片,一个纪录片百花齐放的时代到来了。

1995年,政府解散了电影的审查部门,取而代之的是权力较小的,由电影专家、导演、律师以及其他跟电影工业相关甚至不相关的个人组成的媒体评定委员会。韩国的纪录片进入了快速发展、进军海外的阶段。反映韩国民族传统的纪录片达到了鼎盛时期,而且大部分在黄金时间段播出,深受观众喜爱。一批纪录片创作者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找寻选题,介绍这些地方的奇异风物,此时制作完成的《扬子江》《亚洲四万公里大长征》《走访草原丝绸之路》《亚马逊大探险》等纪录片非常具有水准,通过这些节目,观众看到了非洲、南美、西伯利亚以及北极、南极、埃佛勒斯峰等地的风光,其素材之广也足以让人惊叹[17]。其中,《亚洲四万公里大长征》还荣获1995年休斯敦电影节纪录片银奖。

由于媒体审查的松绑,电视台制作时事纪录片一般不需要得到政府审议,因此,在言论方面具有相当的自由度,各大电视台在新闻纪录片方面展开了竞争。最为典型的是1994年,MBC《时事期刊2580》制作播出的《海外嫖娼旅游》,使得MBC周间收视率上升到前四位,并创下了22.4%的年平均收视率,成了韩国最具人气的节目之一。此节目于1995年被选为“纽约电影节”决赛作品(Finalist Award),1995年夺得了加拿大Banff电视节信息类节目优秀奖[18]。在国际电影节,韩国纪录片表现不俗,SBS的《想知道那点》获1999年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时事教养纪录片金奖、《生命的奇迹》获2000年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纪录片金奖等。

进入199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和变革运动的发展也影响了韩国独立纪录片题材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劳动者新闻制作团创作的《劳动者新闻》《劳动解放的那一天》《从民主劳动组合87到95》;汉城电影集团创作了《54日,那个夏天的纪录》《Doomily,开新的学校》;绿色影像创作了《我们不是战士》《在亚洲作为女性的生活1》《成为一个人,就是更加壮大的途径》;“初期的独立纪录片是因为在劳动者、农民、贫民运动领域出现激烈的斗争,使制作者们以纪录的义务和责任心进行创作的时期。因此不管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并没有求新,而是忠实于真实的、直接的纪录,同时站在了纪录片的出发点上”[19]。金东元的《明城,六月的记录》(1997年)记录了促使1987年6月斗争爆发的决定性事件——长达6天的明洞天主教堂斗争。影片特别聚焦透视为什么明洞斗争在正渐渐创建出斗争的典范并受到国际和国内媒体关注的时候,却突然被解散?揭示了斗争的复杂性。

纪录片的“作者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卞英珠关注“二战”期间的慰安妇、“二战”后的卖春女以及“观光妓女”,从1993年开始,连续拍摄了《低语——在亚洲作为女性活着》(1995年出品)、《低语(2)》(1997年)、《气息》(1999年),构成了她的女性三部曲[20];李庆顺的《蒲公英》(1999)表现一位父亲在民主化斗争中痛失爱子的悲伤和勇气;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写一位旅日韩侨的流浪经历;朴基福的《别管我们》(1999)则以离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为素材,描写体制和反体制势力都漠然无视的社会边缘阶层。这些纪录片不再以旁白或采访来引导观众,而代之以客观纪录的方式来试图还原生活本身。金东元自80年代末以来一直追踪城市开发区拆迁户的居住权问题,拍出《上溪洞奥林匹克》(1988年)、《杏堂洞的人们》(1995年)和《另一个世界》(1999年)三部曲。金兑镒的《母亲的紫头巾》(1995年)、《绿草长青》(1996年)关注“长期囚”问题、洪亨淑的《杜密里,打开新校门》(1995年)直接讲述市民不满政府教育而展开斗争,都有很深的作者影片的烙印。

1990年代后期,韩国纪录片领域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独立纪录片把关注的焦点从以政治抗争为主的意识形态逐步转向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注重现代社会中个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干脆纪录个人生活。如张喜善的《晒干的红辣椒》(1999年)收集家族散乱的日常生活,反映家族、女性的故事;《爱国者游戏》(2000年)则通过大量采访,展示不同人对于爱国的理解,揭示了爱国的虚妄性。

四、开拓奋进(2001— )

进入新千年以来,韩国纪录片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第一,纪录片栏目化,全面介入社会,深度挖掘。韩国时事纪录片一般实行周播,每周一期,如KBS《追踪60分》、MBC《PD手册》、SBS《想知道的事》等。以SBS制作的《想知道的事》为例,每周星期六10:55至11:55时间段播出,立足时事调查,涉及宗教、教育、政治、贫富、家族等,面非常广,成为韩国收视率较高的热播节目。2011年10月,乔布斯刚刚去世,韩国KBS就推出了纪录片《乔布斯的遗产》,纪念苹果电脑创始人、IT产业的先驱者乔布斯,可见,KBS对世界的关注。纪录片栏目在播出过程中,编排策划也十分讲究。2006年,MBC将5月确定为“家庭之月”,推出人文纪录片《爱》,这是一个在每年5月播出的系列纪录片,讲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尤其是单亲家庭、领养等节目,观众反映强烈,2009年《爱》被评为韩国5月最佳电视节目[21]。《爱》系列中的《你是我的命》获得了第11届亚洲电视大奖。2007年,韩国国防部推出纪录片《38度线》,利用现实与历史资料,全面系统介绍了38度军事分界线的形成,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2008年4月18日,韩国宣布放宽进口美国牛肉,由于当时美国正爆发疯牛病,此举立即遭到了韩国养殖界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对示威游行。早在4月9日,MBC《PD手册》对进口美国牛肉、疯牛病等问题做了专访。5月初,总统府以使国民陷入不安,损毁政府形象为由将《PD手册》栏目告上法庭。可见,纪录片对现实社会介入之深。

第二,扩大交流合作,把纪录片触角进一步延伸到世界各地。以SBS为例,SBS同美国广播公司(ABC),加拿大环球电视(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日本电视台(NTV),朝鲜中央电视台(KCTV),中国北京电视台(BTV)、上海文广集团(SMEG),中国台湾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中华电视公司(CTS)、八大电视公司(GTV),越南河内电视台(Hanoi TV),俄罗斯广播电视公司(RTR),法国TF1,哥伦比亚卡拉科尔电视台(Caracol Televisión)等有密切的合作。创作的纪录片屡获国内、国际大奖:《饥饿体验24》(2002年休斯敦电影节纪录片大奖)、《只有你才是希望:林达-金最后的愿望》(2003年休斯敦电影节纪录片银奖)、《世上最美的旅行:松儿和丝吉的特别外出》(2004年休斯敦电影节纪录片大奖)、《被无视的痛苦:残疾女性的性暴力》(2004年休斯敦电影节纪录片金奖)、《环境荷尔蒙的袭击》(2007年韩国广播大奖)、《我们的孩子不一样了:单身爸爸篇》(2008年休斯敦电影节纪录片基础纪录类铜奖)、《灾殃3部》(2008年韩国广播大奖、AIBD TV/R奖、2008年休斯敦电影节纪录片国际政治类金奖)、《TV动物农场:拆迁房的狗》(2008年亚洲TV奖)、《未来能源纪录片:柯南的时代》(2009年休斯敦电影节纪录片大奖)、《原谅…你在那漫长的尽头吗》(2009年休斯敦电影节纪录片银奖)、《儿子目光飞跃沙漠》(2009年休斯敦电影节纪录片公益类银奖)。在获奖的同时,韩国进一步把节目输出到海外。仅2005年,“韩国纪录片进入中国的速度让中国电视人吃惊,在中国引进海外纪录片中,韩国纪录片占到45.2%”[22]。

而早在2006年,韩国MBC就和中国上海文广集团(SMG)合作,互相播出对方的电视节目。同年,SMG设立“韩国节目周”,播出了MBC纪录片《一天》《四个手指的钢琴家喜儿》(2006年纽约电视节纪录片金奖)《只有老人的村庄》《啊,珠穆朗玛》《冰河》等5部纪录片;而韩国MBC也在“中国电视节目周”中播出了SMG的《在北方》《小小读书郎》《去大后方》《王奶奶》《新岸》等纪录片[23]。中国和韩国纪录片方面的合作在2012年达到顶峰。为庆祝中韩建交20周年,中国CCTV和韩国KBS联合,拍摄了多部纪录片分别在两国的电视台播出,并组成演播室节目《相通二十年》在2012年1月1日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和韩国KBS电视台,纪录片《望京》《新中国人传》随后分别在两家电视台首次亮相[24]。同年8月,KBS在2010年摄制的全景展示黑龙江流域的神秘景观的5集纪录片《东北亚生态大勘探》登陆CCTV。同样是在8月24日到26日每晚22:00,央视纪录频道播出3集纪录片《汉江奇迹》。这部由央视(CCTV)纪录频道与韩国广播公司(KBS)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展现和探讨了韩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历程和原因,试图揭开“韩流”盛行之谜[25]。2012年,中央电视台还引进播出了韩国KBS纪录片《面条之路》(也译为《绝世好面》)。

创设纪录片展示平台,促进交流合作。在韩国,专门致力于纪录片的电影节就有两个:首尔独立纪录片节和EBS国际纪录片节。首尔独立纪录片节(Sidof)是2001年创立的非竞争性纪录片电影节,每年秋天举办,以“试验,进步,对话”为口号,发掘独立纪录片新人。EBS国际纪录片节(EIDF)由EBS(韩国教育广播公司)2004年创办,以“变化的亚洲”为主题,继承纪录片的时代精神,提供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

第三,高度重视选题策划,让平常生活呈现出不一样的方式。在选题视野面向世界的同时,韩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不再满足于对各地奇特风光的拍摄,而是更加深入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2006年6月,KBS推出大型人文纪录片《世界的孩子们》,“梦想”是主题。本片没有把素材的领域只限于国内,而是将视野拓宽到世界,通过讲述世界各国的孩子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拼搏的故事。2009年,KBS推出大型人文纪录片《面条之路》,走遍欧亚多个国家,探寻8000年历史长河中,面条的发明、面条的制作、面条的演化等,引起了轰动,获得2009韩国广播大奖以及2009亚广联ABU奖纪录片类大奖。

韩国MBC则策划了大型系列纪录片《地球的眼泪》,由《亚马逊的眼泪》《北极的眼泪》和《南极的眼泪》三个大系列组成,深入亚马逊、北极、南极采访拍摄,从整个人类生态文明的视角来探究人类的未来。《北极的眼泪》获2009韩国广播大奖;《亚马逊的眼泪》是MBC电视台成立49周年特别作品,也是MBC电视台《地球的眼泪》系列之一,通过长达9个月的事先策划和250天的拍摄制作,播出时创下了韩国纪录片历史上最好的收视纪录,2011年4月在纽约电影节上获得Cultural Issues类银奖。2010年,韩国MBC推出系列纪录片《加里峰洞之梦》,这是一个特别策划的选题,讲述中国朝鲜族在韩国辛酸打工史。

第四,纪录片形态多样化[26]。进入新世纪以来,韩国出现了新生态纪录片。新生态纪录片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戏剧纪录片。纪录片是以事实性和客观性为基础制作的,但是添加一些以虚构为本质的戏剧成分来更有效地传达纪录片本身的主题。如2006年秋天KBS播出的《超级台风2030》摆脱了传统科学纪录片的枯燥结构,引入了戏剧性因素,让科学更容易接近观众。虽然戏剧纪录片有效率性,但是也有很多争议,因为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而在这里添加戏剧成分,很容易导致对真实的“歪曲”。新生态纪录片在传达形式方面也尝试着与以往不同的方式,省略配音解说的方式逐渐被广泛地应用。EBS(教育台)的《知识频道e》正在尝试着抛开配音解说,而只用影像、音乐和字幕来表现。KBS于2006年推出的《心灵》为了解释人的“心灵”利用了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脑科学、神经学等“科学”,并通过调整心态来改变生活的无数事例揭示了走向平安和幸福之路的方法。它作为新形态的实验性纪录片颇受观众的好评。MBC于2005年播出的《一天,从零点到第二天零点工作一天的人》,讲述了全国各地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按照时间的顺序紧密而有机的用影像纪录,并配了多种音乐,由此创造了“音乐纪录片”这一新的类型。此外,幸福、平安等现实生活为主的实用性纪录片《好好地吃,好好地活》,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层分析的环境纪录片《环境特别节目》,揭开现代史的真实追求型见证纪录片《人物现代史》《现在可以说》,利用学界研究结果、勘查、电脑曲线图等制作的较高水平的纪录片《历史特别节目》等进一步扩大了纪录片所涉及范围。

第五,独立纪录片进一步关注个体的感受。曹润京的《家族计划——父亲的家》(2002年)、柳美礼的《妈妈》(2003年)、郑浩贤的《寻找妈妈》(2005年)等作品,都是探讨有关家庭问题的个人纪录片。金振烈的《女性残疾人金珍钰的结婚故事》(1999年)、桂云炅的《紫罗兰和常青藤》(2000年)、李永的《乌龟姐妹》(2002年)关注残疾人的生活。李惠兰的《平行线》(2000年)、林仁爱的《饭、花、羊》、金美礼的《我每天梦到明天》(2001年)关注的是职场中,女性对性别歧视的抗争。李忠烈的《牛铃之声》(2009年)讲述的是八旬农夫与长年陪伴在其身旁的老牛一段友情的故事,影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本片获得第13届釜山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洪亨淑先后推出《边界之城》(2003年)、《边界之城2》(2012年),主题讲述的是韩国哲学家宋斗律教授的归国之旅,不仅讲述了宋斗律所谓“间谍罪”的来龙去脉,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韩国社会的变迁。金基德的《阿里郎》(2011年)则记录了导演本人对拍摄电影产生厌倦离群索居的生活,在物质条件极为简陋的高山之上开始了自我质疑和质问的心灵旅程,他用摄像机拍下了这一段困顿生活中的自问自答。《阿里郎》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最佳影片大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韩国纪录片创作跟随着历史与现实的发展,逐渐从弱小到强大、从单一到复杂、从国内到国际、从自然到人文,视野逐渐开阔,影响力逐渐扩大,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一支生力军。

注释:

[1]任远、彭国利编著:《世界纪录片史略》,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4页。

[2]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编著:《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周健蔚、徐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3]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编著:《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周健蔚、徐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124页。

[4]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编著:《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周健蔚、徐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111页。

[5]刘震:《零度-热度:中韩纪录片的发展研究》,《2013中韩影视研讨会暨韩国电影展发言资料》,武汉,2013年,第264页。

[6][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第195页。

[7][韩]申惠善:《韩国纪录片的历史、现况与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8]任远、彭国利编著:《世界纪录片史略》,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5月,第252页。

[9][韩]申惠善:《韩国纪录片的历史、现况与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0][韩]申惠善:《韩国纪录片的历史、现况与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1][韩]申惠善:《韩国纪录片的历史、现况与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2]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编著:《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周健蔚、徐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6月,第286页。

[13]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编著:《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周健蔚、徐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299页。

[14]金世静:《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的韩国个人纪录片研究》,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5]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编著:《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周健蔚、徐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299页。

[16]黄式宪:《东方镜像的苏醒:独立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弘扬》,孟建、李亦中(德) Stefan Friedrich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17][韩]申惠善:《韩国纪录片的历史、现况与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8][韩]申惠善:《韩国纪录片的历史、现况与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9]金世静:《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的韩国个人纪录片研究》,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0]黄式宪:《东方镜像的苏醒:独立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弘扬》,孟建、李亦中(德) Stefan Friedrich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63页。

[21]奉俊英:《MBC电视台纪录片〈爱〉当选韩国最佳电视节目》,新浪娱乐,http://ent.sina.com.cn/v/m/2009-07-29/14112629837.shtml。

[22]肖春飞、孙丽萍:《韩国纪录片进入中国的速度让中国电视人吃惊》,新华网, http://ent.sina.com.cn/x/2005-06-17/0550754280.html。

[23]刘震:《零度-热度:中韩纪录片的发展研究》,《2013中韩影视研讨会暨韩国电影展发言资料》,武汉,2013年,第264页。

[24]周萌:《庆祝中韩建交20年 央视携手KBS推出多部纪录片》,腾讯娱乐,http:// ent.qq.com/a/20111219/000474.htm。

[25]《纪录片〈汉江奇迹〉揭示“韩流”盛行之谜》,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 http://jishi.cntv.cn/20120824/100001.shtml。

[26]参考[韩]申惠善:《韩国纪录片的历史、现况与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纪录片韩国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在韩国走马观花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