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与湖北新作为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

2014-04-06 04:25王晓东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湖北常态经济

王晓东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武汉430072)

·专稿·

经济新常态与湖北新作为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

王晓东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武汉430072)

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看到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表征,也要看到新常态形成的必然;既要看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的共性特征,也要看到湖北的个性特点;既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挑战,也要看到新常态下湖北发展面临的新机遇。积极应对新常态,要求我们坚定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不动摇;科学思维,加强谋划;瞄准短板,重点突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的增长极;改革创新,着重培育形成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开放型经济的新机制,以全面深化改革重塑发展动力。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能力、改进作风、狠抓落实。

经济发展;新常态;结构转型;改革创新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4.05.001

今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学习领会好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对推进湖北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辩证思维,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

以新常态来概括当前中国经济的新特征,并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认识不到新常态,就不能正确把握中央政策的新动向,在工作上迷失方向;片面认识新常态,就会断章取义,在工作中顾此失彼、形不成合力;曲解新常态,既可能导致精神滑坡、丧失斗志,也可能导致急躁冒进、失去定力。科学认识新常态,必须历史地、具体地、辩证地来看。

1.既要看到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表征,也要看到新常态形成的必然性

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四转”上:

一是增长转段。从全国来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我省和全国的趋势基本一致,只是幅度有所不同,我省的GDP增速从2010年的14.8%逐年降至2013年的10.1%、今年上半年的9.5%。二是经济转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比上升。三是动力转换。经济发展逐渐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全要素增长驱动。改革开放30多年来,要素驱动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要素成本和形态的变化,要素驱动力逐渐减弱,有些

方面甚至成为了阻力,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四是调控转向。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不断转型,“宏观政策稳、微观政策活、社会政策兜底”、区间管理、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等成为宏观调控的常态化思路和方式。这种“微刺激”政策、定向调控,与过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大水漫灌”、大规模“强刺激”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现在的调控更前瞻、更从容、更有效。

结合这“四转”可以看出,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发展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中国发展的逻辑顺序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统一。

这“四转”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征,它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先行经济体的发展实践看,从“旧常态”转换到“新常态”是普遍的历史进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日本:1950年—1972年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韩国:1961年—1996年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我国台湾地区:1952年—1994年,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二是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所处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个是全球总需求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相对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我国外需增长空间受到抑制。第二个是全球增长模式的变化:世界经济结构经历深度调整,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约束日益强化。第三个是技术变革趋势的变化: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气候变化、生命科学、空间和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抢占技术标准和规则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第四个是国际政治领域的变化:发达国家抑制我国发展的战略意图更加明显,各国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相互交织,政治经济关系更为复杂。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的这些新的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巨大压力和倒逼态势,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再平衡。

三是从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看,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出现转折性变化。第一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2012年,我国15—60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354万,而且预测至2020年都将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城市生活成本的提升,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同时,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超高储蓄将逐渐成为历史。第二是环境承载力的变化。现在国内环境污染已逼近人民群众可承受的极限,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诉求越来越迫切。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向污染宣战。要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第三是收入水平的变化。中国已成功跨入中上等收入社会门槛,正在向高收入社会迈进。国际经验表明,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社会过渡往往伴随着消费结构的重大升级,人们对高质量消费品和服务需求将快速攀升。此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水平提高,将促进信息、旅游休闲等服务需求的增长,也会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产业结构必须适应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

2.既要看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的共性特征,也要看到湖北的个性特点

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总体判断。就我省而言,与全国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紧密联系:湖北经济是全国经济的一个部分、一个章节,是中国经济的“湖北篇”,全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在湖北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有所区别: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表现在阶段性发展特征上也有差距,我们省与全国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发展不够仍然是我们省面临的最大实际。2012年我们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程度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47个百分点。我们的经济总量只有2.45万亿,广东、江苏的经济总量已达到6万亿左右。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省发展面临双重任务,一要继续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扩大经济总量。二要转方式调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双重任务。所以,对湖北来讲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把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有机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我省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湖北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突出表现为“三个大于”:

一是经济潜在增长率大于全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湖北正处于积蓄能量的释放期、综合优势的转化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发展潜力持续释放,潜在经济增长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是结构调整空间大于全国。从产业结构看,我省是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达到70%左右,纳入全国调整规划的老工业基地达到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达到5个;三次产业中,一产占比高于全国两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全国低八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投资仍然是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投资

率比全国高,占60%以上。我们现阶段需要投资,但是长期靠投资是难以维系的。从区域结构看,武汉“一城独大”的局面没有改变,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超过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从市场主体结构看,国字号、大字号企业有优势,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不够,等等。这些决定了我省结构调整难度大于全国,空间也大于全国。这是相辅相成的。

三是科技创新优势大于全国。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科教优势、人才优势突出。武汉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这是我们的强势,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最具爆发力和持久动力的特殊优势。

新常态下,我们要准确把握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咬定发展不放松,加速释放综合优势和增长潜力,推动经济迈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台阶。

3.既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挑战,也要看到新常态下湖北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新常态下,增长阶段转换不仅仅是增长速度的换挡与调整,更重要的是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换与接续,是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原有预期、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高速增长期结束,并不意味着中高速增长会自然到来。如果新旧增长动力的接替不成功,新的发展方式未能及时确立,即使有再大的潜力,中高速增长也难以稳住。一旦经济增长出现大幅下滑,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我们就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世界上已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有120多个,但是从中等收入成功跨越陷阱进入高等收入的国家只有13个,大量的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中长期徘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我们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阶段,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大考验。

为有效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新一届中央审时度势,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的政策措施。这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是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战略布局调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就是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部署,这个机遇对我省来讲最直接,受益最大。第二个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构想,将加快我们向西开放步伐。第三个是国家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将凸显内陆地区尤其是湖北的战略枢纽地位。

二是国家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带来的机遇。经济趋势性减速,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针对具体情况,国家瞄准薄弱环节定向调控、精准发力,针对宏观调控的变化,湖北将面临更大的政策作用空间。特别是国家将中西部地区视为最大的回旋余地,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有所倾斜,为我们争取中央更大支持创造了条件。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发展红利。结构性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一招。十八大以来,国家释放改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家经济改革的动作频频,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成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最大利好。

我们要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国际国内相互影响中把握主动权,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不断提高发展内生动力,湖北继续保持高于全国、高于中部发展速度,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完全有条件的。

二、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

1.保持定力,坚定发展目标

要理性看待新常态下的全省经济,既要保持平常心,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又要保持进取心,主动作为、尽力而为、稳神竞进。要围绕既定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推进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我们的发展目标,总体来讲就是:“一个率先”、“两个走在前列”。

“一个率先”。就是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省第十次党代会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两个走在前列”。一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这是中央赋予湖北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一个率先、两个走在前列”是引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要保持定力,不能错误地认为经济进入换挡期,我们的发展就应该减速,工作就可以松劲。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正确的东西,保持定力。

2.科学思维,加强战略谋划

当前正值“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首先要认清“十三五”在我们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定位,我认为有“四个决定性”。第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二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要取得决定性突破;第三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在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成果;第四是“五个湖北”建设要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这“四个决定性”就是我们“十三五”的历史方位。可谓任务艰巨!根据这“四个决定性”的历史方位,怎么谋划我们的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很重要。

一是遵循发展规律。就是遵循经济规律,坚持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

律,坚持包容性发展。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二是坚持“三维纲要”。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是湖北经济工作的“三维”纲要。湖北能否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坚持“三维”纲要。谋划战略布局和发展思路,必须始终以“三维”纲要为统领。三是具有全球视野。要运用世界眼光、开放思维来研究新常态下发展的前景、动态和趋势,把湖北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球大格局中来考量和应变。

3.瞄准短板,实现重点突破

当前,湖北有五个短板是要加强,要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示就是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由工业主导走向服务业主导。我们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千万不能轻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一影响我们的经济质量,没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工业难以转型;第二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性服务不发展,幸福指数、生活质量的提高就要受影响。

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湖北是农业大省,但是现代农业关键要靠工业化、城镇化来带动,光靠农业是不行的。我省城镇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村人到城市后不能为城市所用,不能享受和城市人口相同的应有的公共服务。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安徽这几年城镇化发展得快,其经济总量比湖北少一点,但其结构比我们好,反映在财政收入上,湖北省地方财政收入上200个亿的只有两个城市:武汉和宜昌。安徽有六个城市,反应了城市的产业支撑很重要。这几年,省政府根据省委的指示,着重抓了小池的发展,小池和江西九江相邻,二者的差距太大了。小池在三年的时间里,基础设施实现了一个飞跃。那么创造第二个飞跃靠什么?就需要产业支撑,小池的基础设施再好,没有产业支撑,就是个空城、死城,就是个造城运动。产业的飞跃靠什么?靠的就是招商引资,靠的是“135”工程。“1”是1年招招商引资100亿,“3”就是连续三年,“5”就是到2017年,小池的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个亿,实现了这个飞跃,小池的建设才是成功的。

三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和支撑。湖北有“两个领先”(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铁路建设特别是高铁建设在全国是领先的)、“两个滞后”(民航建设、水运建设相对滞后)。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要有所改变。“两个滞后”仍然如此,“两个领先”已经站不住了。前几年湖南省高速公路里程比湖北少,但去年通车里程已达5160公里,比湖北省多800多公里。广西是边远地区,已通高铁里程达到1086公里,比湖北省多200多公里。贵州虽然是山区,但明年可实现县县通高速。湖北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必须更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常态下的发展打牢基础。

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投资将在更大空间上让位于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于应对新常态极为重要。民营经济是我省的“短板”,市场主体数量少、块头小、知名企业不多。全省登记民营企业(个体户)数占工商登记总户数超过90%,但注册总资本只占一半左右,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只有浙江、江苏、河南的53%、41%和57%。在新常态下,必须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好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废除对民营经济的一切不合理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民生领域投资,支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五是大力培育新的增长极。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必须要有新的增长极。湖北的增长极在哪里?重点在两块,一块是长江经济带,另一块是县域经济。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中央统揽全局、完善我国生产力布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应对新常态着力打造的重要增长极。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湖北发展的一个短板,必须加快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打造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强县,形成多点支撑、多层次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4.改革创新,重塑发展动力

前不久,中央隆重召开了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共有18次提到“改革开放”。中央如此高规格缅怀邓小平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于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创造的经济奇迹,主要靠两条,第一条就是30多年来国家的稳定,没有内讧和动乱,稳定是基本保证;第二条就是靠改革,解决了动力问题。新常态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当前,要着重培育形成三大机制。

一是形成市场主导的新机制。一方面,要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审批事项少了、办理流程优了、办事效率高了。但是实事求是地讲,简政放权还不彻底,下放和精简事项“含金量”不高、真正管用的还不多,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感受不一致。要更大力度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缩减核准范围,减少行政许可,真正做到“放手、松手、援手”,还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另一方面,要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按照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方

向,加快推进国企、金融、价格、财税等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二是形成创新驱动的新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但创新优势不突出,普通高校有122所,居全国第4位,在校学生数量居全国第6位,综合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十一位。2011年,湖北的高新技术企业是544家,在全国居13位;高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是5.12%,在全国是17位;高技术产业产值在我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6.13%,在全国是15位。从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湖北是科教大省,但湖北不是创新能力强省。

三是形成开放型经济的新机制。开放很重要,开放就是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开放只有一个市场一种资源。开放能带来新的理念新的眼光新的技术,带来的效益无法计算。应对新常态,必须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推进深层次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的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自由贸易区谈判、信息技术协定谈判、政府采购协定谈判等,表面上是谈市场准入,实际上是谈制度和规则。国家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其核心要求也是突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着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开放仍然是湖北最大软肋。湖北的外贸进出口总值才300多个亿,与湖北的大省地位不匹配。进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经济发展缺少一种动力,怎么能行?要结合“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着眼于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以开放倒逼改革、扩大内需市场、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要大力推动开放模式转型升级,推动重点领域进一步对外放开,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保持平常心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应该怎么办?我们必须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主动适应,加快适应。

第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第一道工序。应对新常态,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如果仍然以老思维、老方式应对新常态,肯定不行!要围绕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发挥比较优势、核心优势、潜在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打破一切不合时宜、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定势,转变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形成领导经济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式、新方法,切实增强推进转型升级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好扩总量与调结构的关系,既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也不能不要速度,要努力追求绿色GDP、民生GDP、创新GDP;在政府自身改革上,要勇于革自己的命,敢于割自己的肉,不要死死地抱着权力不放。

第二,提高能力。新常态对我们的领导能力特别是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人生追求,养成一种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掌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思维方式,更好地指导推进工作。要上好“市场大学”,加强市场经济理论学习,熟悉掌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化对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发展大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现在我们普遍的问题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所以,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提出要办好市场大学、上好市场课程。这是我们在新常态下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深入实践学习,从基层一线的实践创新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三,改进作风。作风建设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必然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影响经济发展。经济进入新常态,作风建设也要进入新常态。要推进改进作风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以优良作风保障新常态下的发展。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官不为、为官怕为、为官慢为,这些问题不解决怎么抓落实?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很重要的是学习小平同志的作风,做求实、务实、踏实的实干家。

第四,狠抓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经济工作,来不得半点花架子,来不得半点虚假浮夸,必须重实干、抓落实。要完善组织措施、考核措施、激励措施,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抓落实工作机制,打造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奖惩一体化的“落实链条”。要进一步完善督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重大责任追究制度等,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及时发现找出薄弱环节,及时发现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陆续出台了简政放权、财税改革、价格改革等系列重大政策,湖北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等重大政策。这些重大政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新常态的重要举措,要不折不扣地抓落实,保证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 叶剑锋)

王晓东(1960—)男,汉族,江西信丰人,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省行政学院院长。

F120.3

A

1671-7155(2014)05-0005-05

2014-09-01

猜你喜欢
湖北常态经济
The rise of China-Chic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