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

2014-04-06 04:25舒前毅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体验式红色教学法

舒前毅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330013)

体验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上世纪90年代逐渐传入我国,并已在少数教学领域(如艺术表演和体育训练)得到成功应用。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某种情境或设计某些环节,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感知、观察、思考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生成体验,进而反思、领悟、内化,并最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1]的过程。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高校思政课”)要摆脱“空而不实”的倾向,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的要求,必须不失时机地引进体验式教学法。本文拟就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必要性与实践可行性,作一些初步探索。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弘扬具有内在统一性

1.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弘扬在目标任务上具有根本一致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在目标任务上之所以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二者都以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目标任务。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四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这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就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巨大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以及如何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当代青年大学生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自己未来的社会抱负与社会理想的实现相结合。而这一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实现同保护与推介红色文化资源的目标任务有着根本的内在一致性,因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推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向今天的年青一代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一步一步完成中国革命胜利目标的苦难辉煌历程。

第二,二者都坚持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是列宁创立的帝国主义批判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理论,抑或是毛泽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邓小平理论,它们都蕴含着“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的体系性讲授,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掌握并能运用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和邓小平等思想中“实事求是”的活的灵魂,并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实事求是”。这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弘扬的目标任务是一致的。

2.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弘扬在内容上是高度契合的

高校思政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本点,以传授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着重点,以开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为历史背景,以开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旨归。这四个层面的思政课教学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内容高度契合。红色文化资源所涵盖的内容可分为源与流两个层面:从形成源头看,主要是指1921年至1949年间形成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从流变发展看,它也包括建国后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革命遗址的保护等。概括地讲,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能够开发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2],涵盖红色文化与资源。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所涵盖的内容基本一致,深度重合,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是大力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反过来,红色文化资源要实现有效的保护和弘扬,也必须不失时机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真正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深刻感受、理解和继承革命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成为弘扬革命传统精神的主力军。唯有如此,红色文化与资源才能代代相传。

二、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采用的是教育部2005年新调整的教材与课程设置方案,共设置了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这个方案也实施了10 个年头,总体绩效值得肯定。当然,在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教材与课程设置本身的问题,而是思政课新教材与课程设置的目标尚未得到完全实现的问题,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问题。这就亟需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现代教学法,在西方和美国大约已经有90 多年的教学实践,是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和能力型人才的成功教学法。它于上世纪90年初开始渐渐被引入我国,并在少数教育培训(岗位技能培训、语言技能培训和体育训练等)领域获得了较为成功的实践。在最近五六年时间里,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渐渐在尝试体验式教学,并已经陆续有30 篇左右代表性教学论文发表。高校思政课引进体验式教学法,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突破。

1.有利于扭转高校思政课教学“空而不实”的倾向,实现知行合一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大多以理论讲授、理论灌输为主,过多的理论教学给学生留下了“空而不实”的印象,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性相去甚远。最近几年高校思政课受到了其他学科教学方法的影响,掀起过一股案例教学的热潮。其实,案例教学法也属于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一种,遗憾的是,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也未能形成有效的实际经验和可操作化模式,未能完成高校思政课教学摆脱“空而不实”处境之目的。目前为止,多数高校老师在采用了案例式教学方法之后,遇到了大量操作性问题,致使最终效果不理想,甚至有教师表达了直接的反对意见,认为一味地追求案例式教学,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庸俗化的趋势。

包括案例式教学法在内的体验式教学必须寻找到有效的教学载体,才能真正施展出体验式教学的魅力。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法之所以给人留下“空而不实”的印象,就在于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都囿于理论层面的分析与传授,未能寻找到有效的实际教学载体,而要实现由传统讲授型教学法向现代体验式教学法的跃进,关键就在于寻找到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载体,否则就会出现如“案例式教学热”之后的迷惘与重回老路。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这个有效载体是实现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改革的可行路径。如果说除了红色文化资源之外的其他载体也是开展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路径之一,那么,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则是最有效的根本路径。其深刻原因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弘扬,在目标任务上和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之后,需要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这个有效载体;反之,红色文化资源要实现有效的保护与弘扬,就必须把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最主要的对象。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这个有效载体可以为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插上有力的翅膀,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有利于突破教师单主体传授模式,实现师生双主体互动式教学

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这一讲授主体,学生往往被置于客体接受的位置,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严重不足,这也是传统讲授型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端之一。虽然讲授型教学方法从对理论的体系化梳理上有优势,但这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不能成正比。高校思政课的传统讲授型教学法之所以收效甚微,深刻原因在于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的人的认知形成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活动是主体的人通过某种中介作用于客体的对象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接受实践检验,并伴随新的实践不断发展的无限反复的过程。而传统讲授型教学法,违背了其中的两个基本点:一是容易将认识活动的客体定位错误,传统教授型教学法往往易于将学生定位为教学对象的客体。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对象的客体应是所要传授的知识。二是容易将知识学习的无限反复过程简单理解为无限反复的机械操练,大搞题海战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它需要经历的是一种感悟到内化,再感悟,再内化的过程,依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逻辑,它就是一种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反复过程。要根本改变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就必须引进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即体验式教学。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将在如下三个方面实现对传统讲授型教学法的超越。一是可实现由传统教师单主体教学向师生双主体互动型教学模式转变。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且学生这一主体性作用显得更加突出,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要服务于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两个主体共同作用于学习对象的知识客体,联接主客体的有效媒介就是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体验。二是可避免机械性的、被动灌输式的单调讲授,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之前,有一个丰富的感悟阶段,在知识的理解之后,又一个具体的实践环节,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的教学向素质教育的教学迈进。三是可实现高校内的思政课教学与高校外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相链接,彻底打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大学围墙”,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3.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遵从科学规律,实现入脑入心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其中的共性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都必须遵守知识的传授规律,即由浅学习—感悟—深学习的不断反复的基本规律。不遵从这个基本规律的教学很难真正达成教学目的的完全实现,即便是入脑,也是浅层次的、机械记忆式的入脑,知识的牢固性是很受质疑的,更遑论知识对学习者自身与社会的反作用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种强调对人的思想品质、道德素质和精神修养等价值观层面的教育教学。因此,它的教学难度和重要性与众不同,这也是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效果相较于专业课而言,长期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进行现代教学观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遵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认知形成规律,即由浅学习—感悟—深学习的不断反复的基本规律,体验式教学法正是适应这一基本教学规律而形成的现代教学法之一,再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一有效载体,就可以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入脑更入心,真正实现党和国家寄托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与使命,为社会输送素质过硬、品德优良和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可行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在整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文献类红色文化资源、实物类红色文化资源和人物类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这三种划分,对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具有重要影响。高校思政课开展体验式教学,应依据不同种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展开不同的体验式教学。

1.文献类红色文化资源较适宜于开展课堂内体验式教学

文献类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原始文献档案和原始出版文物等原始资源;二是指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等在内的思想、意识、观念层面的资源;三是红色题材影视、文学和歌曲等多媒体资源。

首先,对于原始文献档案和原始出版文物,如《中共中央文件》、《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改编》、《红色中华》和《毛泽东选集》等,可以采集拍摄的图片或搜集后续出版的书本文字,通过在课堂上以仿真图片或仿真文字的形式直接再现,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边学习边体验,边体验边学习,拉近学生们与红色岁月的距离,营造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

其次,对于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等在内的思想、意识、观念层面的资源,可以通过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等情景模拟再现,让学生在不同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充分体验此种精神的强大感召力,从而增强学生们在克服各种生活与学习困难的意志力。

最后,对于红色题材影视、文学和歌曲等多媒体资源,如电影《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和《小兵张嘎》等,可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穿插进去,可以是片段式的穿插,也可以是整部影片的播放;歌曲如《中央苏区歌谣集》、《八路军军歌》等,则可以插播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浓烈的红色革命氛围,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对于红色文学作品,如陈毅的《梅岭三章》和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可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或教师朗诵的方法,让大家充分体验红色岁月的悲壮与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2.实物类红色文化资源较适宜于开展课堂外体验式教学

实物类红色文化资源也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红色革命旧址、战争旧址和先辈旧居,包括中共一大至七大的会址、古田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旧址,黄洋界保卫战战争旧址、井冈山八角楼和延安窑洞群等实物类遗迹。二是先辈遗物和革命实物,遗物诸如朱德的扁担和毛主席的竹椅子;革命实物如革命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三是革命家的回忆录和红色访谈资料汇编,如《冀中一日》等。

由于实物类红色文化资源,一般为具体实物,无法搬动,或是一种珍贵遗物,不可轻易触碰和借用,并且即使采取拍摄照片的方式,让学生们体验的效果仍难以完全有效的发挥。这样,较适宜于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们到革命旧址、战争旧址、革命纪念馆和革命博物馆等进行现场式的集体参观,同时听取教师或讲解员的现场讲解。这种现场的红色文化资源参观活动将会引发学生对思政课课堂内所学知识的反思,从而充分完成由浅学习—真感悟—深反思的体验式学习过程,真正使学生将思政课堂内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悟。

3.人物类红色文化资源适宜于开展课内外或校内外体验式教学

人物类红色文化资源准确地讲就是指参加过红色革命的老红军,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参与过解放战争的老一辈人民解放军战士,以及一些民间尚健在的武工队队员、游击英雄和抗日英雄等。这种鲜活的人物类红色文化资源呈现递减趋势,日益变得稀有,所以需要对这类人物资源进行录音、录像、出书等的抢救性整理。

对于身体尚比较健康,行动比较自如的身边老红军、老战士和年长的民间英雄,可以邀请他们来高校向大学生作简短报告,并和当代青年大学生展开现场交流,让大学生们从老红军、老战士身上体验出红色岁月的艰难奋斗史,体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体悟到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及其强大生命力。对于身体健康欠佳,行动不太方面的红色人物和革命先辈,多让大学生们上门走访,形成长期帮扶与照顾关系。在这种帮扶与照顾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会加深对那段红色革命岁月点点滴滴的感悟与体验。

四、余论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有几点需要特别强调:

1.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才刚刚起步。笔者主张部分高校先行试点,切不可运动式的一哄而上,待取得成功的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一种成功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成熟,需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只有待实践成熟之后,才可大规模推广。

2.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要着重于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流程的探索,弱化学理上的论证。因为教学活动和科研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前者更突出强调可操作性经验,而后者往往是从学理的层面来深挖可操作性经验的理论基础。当然,这不是说对后者的研究无关紧要,而是指现阶段更紧迫的任务是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整体偏低的现状。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切忌闭门造车,即不能阻隔各专业间体验式教学经验的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未来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拒绝任何一种专业知识背景或专业案例,而是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有特色的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范例。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探索,只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4.推进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要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教学理念的研究,可以偏重于定性分析,而对实际教学效果的考察,则需要偏重于实证化的数据获取,以实现精确的定量分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程度”[3](P249),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也同样如此。

[1]陈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12).

[2]李丹丹.红色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功用浅析[J].学园,2011,(12).

[3]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体验式红色教学法
红色是什么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