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2014-04-06 05:27刘宏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斯大林工业化苏联

刘宏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刘宏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新经济政策是否是适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都是国际学术界热议的问题。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与布哈林围绕新经济政策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计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这场争论已然成为历史,但它对当时及其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内外学术界从多个视角关注这场争论,但歧见颇多,值得我们梳理和反思。这场争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选择和完善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斯大林;布哈林;新经济政策;争论;启示

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发展模式上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汲取的。纵观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其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这三种模式集中体现了苏联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对于这三种模式,国内外学术界已有较多的研究,其中争论最大的还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学界普遍认为,新经济政策既不同于应急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不同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是列宁晚年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再次探索和重新选择,是多种经济并存和带有一系列商品经济特点的经济体制。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1](P139)。但是,为什么新经济政策只在苏联实行了不到十年时间,最后的命运是归于终结。要探讨这一问题,就不得不提1927年下半年开始的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

一、一场关涉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争论

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直接关注了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结果转变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模式,并一度主导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争论。

1.争论的缘起。

列宁逝世后,苏联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但是其后不久,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新经济政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1927年下半年的粮食收购危机,是引发这场争论的导火索。这场粮食收购的危机不是因为粮食歉收造成的,而恰恰出现在苏联国内连续三年的粮食大丰收之时。面对粮食收购危机,苏联采取了有别于新经济政策的“非常措施”,即将投机倒把分子送交法庭判罪,粮食由国家没收。

面对这场粮食收购危机,联共(布)中央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其中,斯大林和布哈林在造成危机的原因和“非常措施”的实施范围、限度等方面发生了争论。布哈林认为,之所以出现粮食收购的危机,原因在于国家计划指导方针的失误,与执行工业化方针、扩大对重工业的投资、减少轻工业生产和对农村商品供应有关。这些政策导致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间的比例失衡,从而导致农业经济规模缩小、谷物生产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斯大林则认为,造成粮食危机的原因恰恰不是因为工业化方针的错误,而是由于工业发展速度过慢,社会主义积累太少,致使农村商品供应不足,再加上苏联的小农经济和富农经济阻碍了粮食的正常收购,这才导致了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

对于非常措施的实施,布哈林和斯大林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布哈林指出,非常措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不应将其扩大化,否则后果只能是进一步加剧粮食收购的危机。斯大林则提出,粮食收购危机“标志着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的进攻”,[2](P54)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收购危机,就必须“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的方针”,[3](P256)“在农业方面由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4](P216)斯大林和布哈林在粮食收购危机中的争论,由此拉开了两人关于新经济政策争论的序幕,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这场争论触及到了新经济政策存废这一重大问题。

2.争论的焦点。

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主要围绕着“如何实现工业化、以什么形式实现工业与农业结合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等基本问题”[5](P75)展开。争论的焦点主要有如下两个。

其一,新经济政策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计。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调动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在克服危机、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和布哈林都看到了新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但基于对列宁在不同时期和场合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说法的不同理解,两人对于新经济政策的性质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斯大林认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6](P151)当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以及沙赫特事件之后,斯大林进一步指出:“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把新经济政策抛开'。”[6](P163)

与斯大林所认为的“权宜之计”不同,布哈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应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策略,“新经济政策的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我们第一次开辟了各种经济力量、各种经济成分互相繁荣的可能性,而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得到经济的增长”,[7](P357)是“在经济战线上采取的一个伟大、持续多年的战略行动。”[8]

其二,社会主义究竟能否采用市场机制。列宁认为,“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能成为独立的国家。”[9](P282)在具体的工业化过程中,斯大林提出苏联的工业化应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在于“工业化是同消灭资本主义成分、建立工商业的国有制并以此为基础相同步,由党和政府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爱国热情,通过计划和强制手段实行高指标和高积累,重点发展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超高速实现的。它的核心,是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以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发达国家。”[10](P95-96)

在布哈林看来,这样的发展模式与新经济政策是相矛盾的。“过去我们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7](P441)他强调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利用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后排挤资本主义经济。”[11]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布哈林并不赞同通过计划和强制手段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模式,而是充分重视市场的作用,主张在市场机制下进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强调通过市场的调节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同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处理好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关系,注重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二、国内外学术界对这场争论的不同看法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斯大林与布哈林的这场争论,给予了比较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著述比较丰富,但也存在着认识分歧,在一些问题上并未形成定论。

1.争论背后是否存在权力斗争。

对于这场争论只是联共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争,还是党内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权力之争,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对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理解之争,实则是党内的权力斗争,“即谁应该成为‘导演'(党的主要政治领袖),谁将在领导工作中起主导作用。”[12](P129)斯大林之所以反对新经济政策,是其内心中夺取党内最高领导权的私心在作祟,“为了建立个人集权,斯大林必须将布哈林打倒。斯大林开始改变自己的策略,由捍卫新经济政策转向压制乃至取消新经济政策。”[13]斯大林是“从完全错误的极‘左'的和宗派教条主义的立场出发,批评了作为共产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的活动。”[14](P123)

第二种观点认为,之所以出现争论,是因为两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布哈林是以一个理论家和经济学家的视角看待新经济政策的,而斯大林则是站在政治家的高度从政治和阶级斗争的视角理解新经济政策的,“二者主张的分歧,是继续执行运用市场机制的新经济政策,还是终结新经济政策,回归到运用行政命令与强制方式的中央集权的道路。”[15](P103)

第三种观点指出,争论的性质前后出现了变化。这场争论在初期主要是就如何解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危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争,而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斯大林利用此前被粉碎的‘托洛茨基派'的论据和结论反对布哈林集团,将道路选择的斗争变成了权力之争。”[12](P197)

2.争论观点之间是否根本对立。

对于这一问题,学界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争论的主要分歧在于能否单独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针政策问题上,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5](P76)在工业化问题上,斯大林强调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布哈林对于斯大林推行工业化的方针并不反对,只是更强调在具体的工业化进程中要注重轻、重工业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在农业集体化问题上,斯大林主张采取集体农庄的形式,通过消灭富农和小农经济推进农业集体化,布哈林并不反对推进农业集体化,只是特别强调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彼此促进。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人之间的争论观点是根本对立的。有学者指出,布哈林在争论时期发表的《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是对刚刚形成的、苏共中央十分强调的高度集权和指令性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首次展开了历史性的、批判性的分析。”[16]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上,无论从内容还是论证方法上,二人都有区别,“双方的意见分歧从一开始就没有妥协的余地,是原则性的,反映了完全相反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7]布哈林和斯大林所阐述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布哈林“试图论证在主要靠市场形式实现的城乡联系的基础上国民经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飞速平衡发展的方案”,[12](P126)即美国模式,而斯大林的则是极“左”的模式,是“飞跃式的发展模式,其基础是靠加强整个经济体制,暂时从‘次要'部门抽取资金以后再偿还的办法,把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用于重工业。”[12](P126)在论证方法上,“斯大林闭口不谈俄国的落后性,而是按书本上已有的蓝图设计社会主义经济,他把苏联无产阶级的民族任务与国际任务混为一体。布哈林则从俄国的落后性这一实际出发,谈论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18](P398)在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上,斯大林只在阶级斗争范围内进行解释,没有将之与国情结合起来,而布哈林则是新经济政策的捍卫者,正确把握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将新经济政策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计划,而不是斯大林所认为的权宜之计。

3.争论本身及结果是否有意义。

对于这场争论及其意义,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这场争论实质上是一场在斯大林严格控制下进行的斗争,这一争论“导致了一系列失误,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形势进一步加剧。”[12](P129)并且已经“初步显示出党内领导体制的弊端,个人意志已经能够凌驾于组织之上。”[17]争论的直接结果是斯大林模式获胜,而这种“根本不能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解释”[18](P2)的模式是与俄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救世思想一脉相承的,造成“国家职能、权力的日益强化”,[19](P3)最终结果是导致了苏联解体,“这既是苏共和苏联人民的悲剧,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沉痛教训。”[20](P428)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认为这场争论留下的主要是教训。

较多的学者对这场争论进行了积极、正面的反思,认为这场争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场争论“集中地反映了苏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苏联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斯大林等人的个性品格等因素”,[5](P76)“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稳定并最终固化密不可分”,[21](P46)其次,这场争论表明,“任何一种政策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在执行中根据具体情况、群众的反馈,不断完善和修正”;[22]再次,这场争论揭露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领导层对这一政策没有取得共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谁执掌最高权力,就按照谁的主张办。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不同步,经济体制得不到政治体制的保障。”[22]“不在政治领域、社会文化领域等领域进行内在逻辑统一的系统理论创新,各领域政策不能相互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将难以为继。”[15](P480)

三、这场争论对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启示

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实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争,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争论。这场争论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1.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这场争论中,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从国情出发,实施了并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路径,虽说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但留下的教训更为深刻。布哈林虽然做到了从苏联的客观实际出发,他的一些理论观点亦有可取之处,但也并不是说他的理论就是完全正确的,同样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科学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争论过后,斯大林模式一度被当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样本在社会主义阵营推广。毛泽东正确指出,对待别国的经验,“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23](P41)

历史的实践证明,社会制度的同一性并不意味着发展道路的趋同化。从实际出发、从自身的国情出发,才是选择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忽视国情、照搬照抄,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要找寻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因为任何一种发展道路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现实社会主义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

这场争论对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是决定新经济政策存废的关键。在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上,斯大林虽然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价值规律,但却在实际活动中并没有将这种正确认识贯彻到底,有时甚至将价值规律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对立起来。斯大林人为地排斥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这必将导致他选择计划经济。布哈林的一些论断与斯大林相比较而言是正确的,但是也需要站在今天的角度加以重新审视。

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必须遵循的,不承认甚至是违背规律蛮干,其结果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只有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有可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赶超。斯大林晚年在写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对其此前的一些认识和做法进行了反思,应该说意识到了自身的一些错误。

新经济政策向我们揭示出运用市场机制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对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布哈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理论,进一步阐发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价值规律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总是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去规避市场,而应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更好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当然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这种区别并不影响我们正确地运用市场机制。

3.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选择合适的工业化路径。

马克思晚年在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分析中,初步探究了经济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问题,提出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赶超发展是有可能的。[24]至于如何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以此真正抓住发展的机遇。

斯大林和布哈林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只有工业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但是在具体的发展模式上存在分歧。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甚至是违背客观规律,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段以牺牲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在初期显示出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但在后来的实践中,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最终导致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受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有利于大胆利用国外文明成果、充分发挥我国后发优势的科学路径。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3]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4]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尹汉宁,孙来斌,等.社会主义历程与中国道路[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3.

[6]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7]布哈林.布哈林文选: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廉岩.布哈林同斯大林的主要争论和分歧[J].党建,1988,(7).

[9]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1]吴恩远.近年来学界关于列宁的几个争议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0,(4).

[12]王丽华.历史性突破——俄罗斯学者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李述森.论政治因素与“新经济政策”[J].东岳论丛,2004,(2).

[14][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黄立茀,等.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联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6]马裕兴.在苏联经济建设问题上布哈林和斯大林的分歧[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4).

[17]李雅春,郭承哲.论布哈林与托洛茨基、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歧[J].理论探讨,1989,(6).

[18][荷]马歇尔·范·林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苏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1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的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0]姜长斌.斯大林政治评传[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1][匈]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2]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

[2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姚芳,孙来斌.马克思晚年的后发优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5).

责任编辑 张晓予

A74

:A

:1003-8477(2014)10-0010-05

刘宏(1981—),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斯大林工业化苏联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