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族傩戏多元旅游开发研究

2014-04-06 05:27宋新娟汪笑楠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旅游圈鄂西傩戏

高 洁,宋新娟,汪笑楠

(1.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2.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政策背景

2008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开始着力打造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干兴邦的国家发展方针政策,为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民族特色文化事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圈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体,以山地系统资源为平台,以经济效益诉求为重点,以文化遗产保护为载体,以民生品质提升为目的,目标在于最终建立生态文化旅游重镇,打造以山水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为龙头的现代文化旅游理念,带动县域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并为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借鉴。[1]

鄂西地区是我省乃至我国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古老灿烂的人文胜迹、深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绚丽的民俗风情、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色,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旅游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从《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文)中可以看出,其基本的内涵是“以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发达的旅游业为引擎,推动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互利共赢,促进鄂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努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从该旅游发展目标中显而易见,需大力开发区域文化,只有把旅游发展定位于弘扬其文化的特殊性,并与当地的民俗、信仰、习俗、文学艺术相结合,[2]才能使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发展长久。

作为鄂西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一直保持着其民族的鲜明性和特色性,随之而孕育的文化也丰富多彩,傩戏是鄂西土家族文化有力的表现形式,从产生到发展至今三千年的时间,形式及内容的演变都有着历史的痕迹,透露出当地人民卓尔不凡的文化和审美观。傩戏是中国民间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鄂西土家族的重要文化形式,对鄂西地区的影响不言而喻。

二、鄂西土家族傩戏之现状

傩戏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宗教文化事象,它是由傩舞、傩祭发展而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土家族傩戏是土家族傩文化一部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土家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中保持了其相对独立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信仰。《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其时傩舞已成为祭祀娱神的基本手段。从史料记载看,土家族地区傩戏的兴盛期是在明清之际,而这时正是中原傩戏的消亡期。傩戏传入土家族地区使其得以兴盛。[3]

1.傩戏的发展历经了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前,鄂西土家族地区傩戏发展十分旺盛,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土家族家庭中供奉坛神。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傩戏当作封建迷信加以禁止,特别是文革时期许多傩戏资料遭到破坏,大部分傩戏艺人被迫放弃表演。改革开放后,有一些巫师开始较为隐秘地从事傩事活动,但仅限于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21世纪90年代末,鄂西土家族傩戏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一次受到政府和专家的重视,一些傩戏演出和傩文化研究开始兴起。一些老艺人开始复出并招收弟子、组织演出。例如恩施市三岔乡的已故艺人谭学朝就收弟子四人,并集合表演队演出多部原始傩戏和创编傩戏剧目,其根据鄂西土家族傩戏改编的剧目《扎土地》曾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中的“春节晚会”进行演出。除了傩戏表演外,相关机构和研究学者对傩戏文化的推动也功不可没。例如上海师范大学与湖北民族学院于2004年在鹤峰县联合举办了中、日、韩傩戏艺术研讨会,参会的专家学者观看了傩戏知名艺人谭文龙等人的表演,并对恩施傩戏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虽然鄂西土家族傩戏艺术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了相关机构和人员的重视,但其生存现状还是让人十分担忧的。经济大潮和流行文化冲击着原本闭塞的土家地区,曾经主宰人、神、鬼三道的傩戏端公已经失去其重要地位,从事傩戏演出和祭祀的人不再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收入,更多年轻人不再看傩戏和学傩戏,而是选择进城务工,傩戏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三岔乡还有罗世坤、谭学朝、向廷树、李先正、黄应惠等端公从事傩戏的演出和弟子招收。随着时间流逝,几位老艺人相继去世,直到2006年,随着最后一位有能力“掌坛”的傩戏端公谭学朝的过世,“还坛神”成为了绝响。论其根本原因其实是民众对这种传统宗教文化信仰的丧失。

2.当代鄂西土家族傩戏的功能有两个,即前傩戏和傩戏舞台表演。所谓前傩戏就是以传统的傩仪为主,略带一些表演成分,它是端公进行“清宅”、“解结”等巫术活动时采用的“原生态”傩戏活动。傩戏舞台表演是傩戏服务于当地旅游文化产业或非物质文化研究的傩戏活动,也是将传统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和了解鄂西土家族傩戏舞台化的表演使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其人文历史风貌,从而力争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传承机制。依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傩戏舞台表演已经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作为鄂西土族文化历史的见证,鄂西土家族傩戏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样濒危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议题。

三、未来鄂西土家族傩戏多元旅游开发研究路径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表演技艺高超,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精髓”,[4]包含有关时代变更和延续等诸多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5](p71)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物化层面;第二层面则是文化活动过程,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有机结合,包括记忆、仪式、信仰等;第三层面是文化精神,即物质对象中所凝结并显现出来的深邃、崇高的精神价值,这是无形文化遗产的根本内核。所以在戏曲旅游开发中,须注意保护其内在的精神内核。[6]在旅游开发业中,只有注重特殊性和文化性,才能产生一些深层次,高品质,内涵丰富且互动性强的旅游产品。

将戏曲融入到旅游当中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也属于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对于旅游经营者,文化旅游是一种新的创意,对旅游者来讲,它是一种需求。现今游客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追寻文化的价值和品位是旅游者的重要需求之一。因而旅游资源在进行外形展现的同时更需要内在文化精神的开发和展示,如此,才能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今的后工业文明,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剧烈变化之中,这种变化过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缓慢的文化变迁,而是文化在各种内在与外在力量及权力交锋中的重组或重构。[7](p25)傩戏文化也在经历着这种蜕变,傩文化大致都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发展阶段。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经历了从普通民间活动到表演艺术再到文化产品的发展过程,这一变迁的具体模式是: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人生礼仪中的歌舞——可以欣赏的表演艺术——市场——旅游表演,庆典表演,剧院、舞台表演——文化产品。[7](p38)傩戏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活动,希望通过傩戏来取得神灵的庇护。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造型别致,角色个性鲜明,贴近百姓生活。民间气息浓厚,所以傩戏作为土家族的文化沉淀,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鄂西地区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完全可以实现多层次的开发。傩戏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需抓住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差异性来吸引旅游者,在旅游项目设计中具有更高的观赏性。只有在设计中融入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色彩、浓郁的历史意味和文化审美韵味,才能使游客能够置身于浓郁地域文化氛围中,获得新奇、新颖的生活体验。这样不仅有助于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从《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再只是简单的旅游圈,而是从根本上以人为本、在方法上更加科学的复合旅游圈。如在策略定位上,文件提出了宣恩模式——充分利用宣恩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和民族人文资源,打造“滨水、亲水、品水”系列,展示“民居、民俗、民间艺术”,来创造“中国宣恩民族风情文化生态旅游”模式。湖北省作为戏曲大省,全省的戏曲达到二十多种,可见把戏曲作为本省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是难以阻挡的趋势。而傩戏作为其中的民族人文资源和民间艺术,在鄂西旅游多元化的开发当中占有重要位置。借助旅游产业的发展,深入挖掘傩戏的旅游价值、探讨鄂西傩戏的旅游开发,无论是对鄂西土家族傩戏研究的内容,还是对促进鄂西旅游的发展,保护傩戏的文化价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陶思炎先生曾总结出民俗旅游应突出五个特征:质朴的民间性、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文化背景的可靠性、情趣的乐观性、时空的混融性。[8]基于此,傩戏旅游开发模式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1.首先,旅游空间设计。旅游产品是由景观、设施和服务三类要素构成的。[9](p40)傩戏这种非物质文化的旅游产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特的旅游资源为生产的基本。在旅游资源转变为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所处的环境作为其中的重要因素在开发当中需要有所体现,并能设计出优效功能布局。傩戏多分布于鄂西地区,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完全可以实现多层次性的开发。

开展旅游开发,应该秉持整体的概念,并且使得地区的分异性强,各个区域的旅游资源皆有特色,交通信息通达,这样才能使相关部门深入联系,推动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金融、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发展。整个开发空间也应是优势互补的,通过各景区、旅游线路和客源市场的共同作用,在不均质的地域上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空间协作效应。当各个独立的旅游景区、景点按其功能、等级和类型做成一个有机整体时,各旅游景区、景点不再是孤立、分散的个体,而是形成了总体效益,大大增强了各旅游景区、景点的对外吸引力。[10](p19)

采用“点带线,线促面”的旅游发展形式,[9](p53)以整个鄂西地区为最大范围,选取有特点的景点,进行分类,包括静态资源的展示和动态资源活动的展示,然后把资源类型相似的点串联,组合成为新的旅游线路。带动周边小区域的发展,在形成的众多小区域里,其与大主题的民族文化旅游保持一致,以整个鄂西地区为舞台,通过动静相结合的整体开发思路,达到开发的最初阶段。而傩戏的旅游开发也在小片区里形成独特的旅游路线,形成小系统,带动其周边的发展。

2.其次,产品结构。民族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层次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因此它需要进行创新性设计,且要充分考虑其外部环境和空间。前文提到旅游空间组合当中有两种形式——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活动。而戏曲旅游,其静态资源可以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以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为依托,围绕这些旅游区(点)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11]

尽管开发商在旅游开发前有诸多考虑,但还是有不少已开发地区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比如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俗气化”和“大众化”就破坏了原有文化的质朴。毋庸置疑,这种以文化同化为代价的开发必然会带来破坏,所以我们所思考的是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调和点,把其影响降到最低。首先应在设计之初,把傩戏资源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在活动项目的制定与开发阶段才能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合理的、科学的旅游开发将民族文化的纯粹与质朴的本质,得到相应的维护且能弘扬与发展,使其动态地、健康地向前发展。当前通常采取的方式是民族博物馆、民俗村等形式。目前我国影响较大的是“深圳天下梨园第一村”。着力打造“文化兴市”、“戏曲之都”品牌的深圳市正是看准了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结构。作为移民城市,戏曲这种乡音能够有效提炼和升华移民的乡情,用乡情丰富戏曲,“‘深圳天下梨园第一村’奉献给深圳人民的将是一种文化大餐,更是这座新兴移民城市人民所必需的精神食粮──乡音、乡戏、乡情。”[12]对于傩戏的开发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以土家族的聚居地为中心建立民俗村落的形式,进而引进傩戏的舞台表演和原始傩文化的日常祭祀表演。这与我们常说的民族(民俗)博物馆不同,前者是静态的观赏模式,是为参观者理解民族民俗文化内涵,以宣扬教育为目的;而后者则是动态的表现形式,成立民族文化村落因其直接利用原生的民族村落,有村民的介入,保持了原有的生活模式和自然风貌,又为傩戏提供了天然的生存土壤,并使其又受到大众的关注。不仅具有自然朴实的特色,也能让游客在其观赏的途中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傩戏的独特魅力。“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13](p161)这样看来,傩戏也可利用自身丰富的少数文化背景来进行开发,达到“舞台真实性”的效果。

运用傩戏主题公园也是旅游发展的一个平台,且更具有我国的典型特征。在开发时更加注重文化的内涵,应把隐含的产品性变得明显化,来增强旅游文化产品的感受性,让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增加旅游文化的心理体验。而针对于傩戏这样的民俗风情,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山水有形、文物有迹”,民俗和文化常隐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而存在。[1]且能在园区中与其它戏曲进行交流结合,整合当地剧团或定期邀请其它剧团进化表演,设计有人文含义的景观,与自然、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3.事件模式——品牌建立。“事件旅游是对戏曲事件进行系统规划、定位、开发和营销的过程,其出发点是使事件成为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旅游形象塑造者、提升旅游目的地地位的催化剂。”[14](p28)傩戏大多数剧目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多是婚丧嫁聚、嫌贫爱富、行医测定、贤愚是非、婆媳纠葛等下层平民生活琐事,这些人和事仿佛就是在写他们自己,表达的就是他们的看法和愿望,很容易引起共鸣。许多学者认为民俗节庆活动是少数民族文体娱乐活动的精华,为了向旅游者展示浓郁的民俗风情大观,需要选择固定的节庆,或者组织文化节等节日,并长期举办下去,在社会当中起到一定的影响力,最终建立品牌效应,形成定时定点的旅游产品。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己形成了很好的互动机制。例如日本、韩国积极发掘本国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恢复传统礼仪节庆仪式,以此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戏曲旅游节庆活动是指以旅游文化、戏曲文化为背景,以戏曲表演为中心,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举办的、旨在突出地方戏曲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并吸引戏曲理论的研究者、戏曲节目表演者及爱好者、旅游者参与的一种大型文化主题活动。戏曲旅游节庆活动一般以“××艺术节”、“××旅游节”、“××文化节”为常用名称。另外一种模式是比赛模式,是整体活动的组成部分,在举办和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起到宣传作用,且能推动经济发展。戏曲事件作为旅游新的一种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各种行业的关注。投资方与主办方也逐渐向旅游业靠拢,这种模式不仅能在短时间扩大影响,也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4.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当今是后工业文明时期。非物质生活的时代,新媒体的宣传模式不断占领市场。且我们可以利用当今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等平台来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在盈利的同时又宣传了自身。

一个地区的文化往往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某一个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民族特色,在物质形态上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氛围或民族文化特征,这些物质形态可以折射出某一地域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社会结构,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通过旅游活动,人们能够对湖北省文化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湖北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也同时加强了。鄂西土家傩文化及鄂西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分期实施。鄂西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在土家族集中分布的区域范围内将鄂西文化与鄂西土家族傩戏整合开发,赋予鄂西生态旅游发展的灵魂,将会带动整个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1]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鄂西生态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Z].2009.

[2]李春明.构建鄂西生态文化圈[J].世纪行,2008,(10).

[3]曹毅.土家族傩文化浅谈[J].民族论坛,1995,(1).

[4]孙喜林,荣晓华.旅游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陈兴中,方海川,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J].南京:科技出版社,2005.

[6]肖复兴.文化遗产与老虎机[N].北京日报,2007-06-06.

[7]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2.

[8]陶思炎.略谈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3).

[9]郭莹.真实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林晴.基于区域旅游开发的项目风险管理[D].天津大学,2012.

[11]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

[12]郭维洪.“深圳天下梨园第一村”呼之欲出[N].中国文化报,2005-10-20.

[13]庄志民.旅游经济文化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14]戴光全.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及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旅游圈鄂西傩戏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圈构建的原则、目标与设想
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在鄂西高速中的应用浅析
软陶傩戏面具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
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基于GIS的京津冀核心旅游圈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