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的新尝试

2014-04-06 16:22庄惟敏
世界建筑 2014年7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师导师

庄惟敏

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的新尝试

庄惟敏

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缘起于以下几点:第一,是与我们建筑学教育的特点有关,建筑学的学科特征从本质上来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而发展的,它是一个人居环境的营造过程,把这个过程中的教授与传承演变成为一个教化人的教育过程,就成为今天的建筑专业教育。其教育方法最本质的就是师徒相传。这是建筑教育最本质也是最朴素的方法。无论是中国的鲁班,还是在美国西塔里埃森的赖特,他们的专业传授中不仅有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建筑师的身体力行的影响。由于我们学制时间的限制,怎么样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他们尽快变成一个对建筑学专业有理解、对未来自身定位有明确的方向、尽快进入职业状态的职业建筑师,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学校教育层面的思考。在清华大学第24次教学讨论会的开幕式上,校领导明确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清华的教育是值得反思的:一是优秀的学生进来不能保证优秀地出去,或者说有没有做到更优秀;二是学生在清华有没有培养出自己对专业的志趣。志趣没有,就看不到未来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的状态。环顾我们周边的新一代建筑师,他们在建筑实践的第一线,无论是实践作品还是思想理念已经具有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和业界赞誉,理论和实践都非常精彩,他们的执业状态是可以影响年轻人的。这一点对学生们来说更重要。这些中青年建筑师有各自的建筑理想,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一名活跃的建筑师,他们会有很多的感悟,但同时他们又身体力行,让他们来教授学生们,让学生们感受他们对建筑的热爱和执着,远远胜过书本里的说教,这种直观形象的感受是最最感人的。

第三,是从职业角度的思考。我本人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在UIA职业实践委员会工作,这么长时间以来我特别明显地感到,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和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说我们课程设置怎么样,也不是说老师有怎么样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我们缺乏一种职业精神。我们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职业教育,我们培养的建筑学的学生是要拿专业学位的,是为了以后成为职业建筑师的。但针对这一目标,即我们的学生是否毕业以后能够达到一个职业建筑师的起码要求,这一点我还是有担心的。因为,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作为职业建筑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往往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所以必须要有人手把手地教,这些人是需要经历过市场的,经历过很严酷的竞争的,经历过和社会面对面、和业主面对面、和批评家面对面的交流的,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职业素养,其实就是最好的职业建筑师的表率,就是最好的职业精神的表现,他们职业精神的传授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基于以上3点,寻求开放式教学的缘由变得愈发充分。正好有这样一个契机,去年的北京市优秀建筑设计评审,规委第一次有了些突破,邀请了除资深专家和院士之外的一批中青年建筑师,他们有一些是民营建筑设计企业的总建筑师,有些是独立建筑师事务所的领衔建筑师。这些建筑师都在创作的第一线,都有敏锐的专业思考,同时还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和国际视野,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们的参与对北京市优秀建筑的评优在学术层面起了绝对的推动作用。在那次评审会后,我就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要聘请他们作为清华设计教学的导师,用他们的身体力行和职业精神影响到学生。经院务会研究决定,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单军教授组织院教学办制定计划,第一批确定了15位中青年建筑师作为三年级设计课的导师。然而情况并不顺利,按照清华大学的一般做法,是没有“设计导师”这一聘任头衔的。于是,我们向学校专门陈述我们理由和想法,讲述国外“评图导师”的先例。在我们向陈吉宁校长汇报设想之后,得到了校长的肯定,校人事和教务部门也对此给予大力的支持。15位导师的证书是由清华大学颁发的“清华大学建筑学设计导师”聘书。这件事情就这样开始了。

最初开始时,对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并没有领会得太深,但在后来的教学和若干次的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两方面情况:一是这些设计导师们都很有荣誉感和责任感,很有激情,愿意用他们的经验去传授学生;二是,这些建筑师毕业于中国现有的教学体制,大部分又受过西洋教育,有宽广的视野,他们有自己的判断,这个判断是对当下我国建筑教育的判断,很多人直言不讳地对当下的建筑教育提出了批评,许多是以他们亲身经历的感悟而提出来的。这样我更觉得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review,或者final review,而是希望他们参照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而在新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去思考。同时,我也希望这些建筑师的引进可以触动我们自己的老师,我们的老师还有一些是纸上谈兵的东西,或者就理论说理论的东西。教建筑设计的自己都没有盖过房子你怎么能教好学生去盖房子?能盖出好房子的老师在业界是公认的好老师,至少他有实践经验,如果他的建筑又得了奖,那么他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也是受瞩目的,这就是设计导师的力量。

我们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设立“大师班”,而是在一个年级全面铺开,全面铺开的优越性在于:首先让学生们全盘面对一个真实建筑师的舞台,这些建筑师是与国际建筑师在同一个舞台上对话的,这一点学生们是很兴奋的;其次是这些建筑师可以把他们想的东西讲出来,这种讲述,对自身而言也是一种互动;第三也是比较关键的,我们希望尝试一种教学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发点,都是希望我们能有一个相对务实的、同时又很有效率的方法,来启发和教育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志趣。学生们看到这些老师都很兴奋。比如华黎老师组,最初大家对华黎出的题目有一些质疑,小别墅设计学生们在二年级已做过。华黎老师在这个设计里要求空间的体验是真实的,摒弃无用的不实的空间,要求用大、中、小3种比尺的模型来表达空间设计,并要求学生用接近真实的材质并通过摄像记录下空间的体验。这一点跟华黎在耶鲁大学所受的教育有关,华黎会把自己作为职业建筑师的想法和体验灌输给这些年轻的学生,使学生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职业建筑师的信念和追求。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当下设计课教学中最缺乏的。这些设计导师成功的很大原因跟他们出的题是有关的,比如说限制、体验、真实,也都是学生们所缺乏的。这一次是各个导师出不一样的题,都紧扣了当下建筑设计的热点,以及建筑教育的关键点,而学生们的自由选择导师和题目的过程,也反映了我们学生们的价值取向,能够大胆地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表达。

这件事另外一个附带的效果是仪式感。仪式感对建筑学是很重要的,国外很多建筑院校的评图是相当有仪式感的,我们需要仪式感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成就感。同学们在网上的评价是:“感觉建馆的门厅从来没这么像样过。”明年的这个时候将是第二轮,我们考虑在建筑系新馆里寻找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这场秀一定要做,是在学生们面临市场和社会选择的情况下秀自己,同时也是秀老师。仪式感在公开评图那天相当起作用,因为建筑本身就是带有很强自我表现的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是一种品质的体现,综合气质的展现。

这次感觉唯一的不足是老师之间的沟通少了。下次如果排在上午和下午,老师之间相互观摩一下会更好。也希望我们的同学们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其中。我们期待着明年。

Open-ended Design Teaching: An Experiment

ZHUANG Weimin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4-06-12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师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胖胖的“建筑师”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V eraW an g
导师榜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