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儿童情怀

2014-04-06 08:06侯甫知
关键词:鲁迅儿童孩子

侯甫知

(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广元 628017)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情怀

侯甫知

(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广元 628017)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时刻感受到鲁迅对儿童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关注。儿童形象是鲁迅作品中虽出现不多却必不可少的元素。

鲁迅;文学作品;儿童形象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他的语言文字简单却不失丰满,含蓄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他手中的笔杆犹如一道闪电,划过灰暗沉重的天际,让希望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唤醒国人麻木的心灵,激起人们革命的斗志。鲁迅作品中的儿童是其丰厚情感的载体,他以对儿童饱满的爱意,关心着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并将儿童教育以艺术形式融入到作品之中。鲁迅的儿童情怀源于自身的经历。出身于封建家庭的他,在家族衰落之前,有着美好而幸福的童年时光。可随着家族的没落,饱尝世态炎凉的经历中,让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韧性的丑陋,也让他更加怀念童年的生活,也随之开始关注儿童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重视儿童教育。随着新思潮的开始,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涌进,鲁迅先生结合东西方之所长,对儿童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塑造

(一)鲜活的儿童语言特点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语言充满了童真童趣的特征,流露着浓浓的稚嫩感觉,符合儿童时期应有的语言特点。《社戏》中的“我”因不能去看戏而闷闷不乐,双喜、阿发等小伙伴看着失落的我,一起想办法来说服外祖母,揣摩长辈的心里,大声地对外祖母承诺,那郑重的模样,掷地有声的话语,描绘出了一幅以为嗓门音量大就是一切的小大人儿形象,充满了活力。之后回程的路上,阿发劝说大家偷自己的罗汉豆,并在第二天六一公公询问的时候直言不讳地承认。语言描写虽不多,寥寥数笔却刻画出了一个大气爽朗,没有沾染成人味儿的单纯的儿童形象。在《故乡》中的少年闰土的语言,雪天时捕鸟,夏日里捡贝壳,月亮下的捕猹,我们可以从少年闰土对事物源源不断的描述中知道,孩子们的脑中装满了奇思妙想,世界在他们的眼中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藏满了各式各样好玩的玩具。简单直白的语言特点,虽缺少了成人的那种矫揉造作和各种华丽的修饰,却是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鲁迅的作品中对儿童语言的描写,还传递出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新事物的无限探索。

(二)独特的儿童视角

鲁迅作品中描写儿童的大多以儿童的视角来讲述这个世界,用儿童单纯简单的思维方式来呈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少年鲁迅在书塾的求学生涯中,带着一个认为不渊博的阿长不知道的问题去问先生,当先生说不知的时候,还自己给先生找理由,认为先生是不愿意讲而非真不知,并且因为遇到过多次这样的情况,还知道了以后不可以问这样的问题。简简单单的几句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探索。鲁迅结合着自身的经历,以儿童的视角,还原了儿童最真实、最简单的思维方式。用纯洁无暇的眼睛去看世界,没有成人世界中的各种阻挡,没有被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所污染,遵从于内心深处的想法。用童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没有成人世界中的各种迂回曲折,只有好与坏、是与否、真与假,用他们灵活的小脑袋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独有的情感。这是从成人视角所不能表达的,仅能从儿童视角去感知这个不一样的世界。

(三)形象传递童真与童趣

孩子是世间各种美好的集合,他们天真、活泼,有着他们那个年龄所特有的稚嫩和单纯。每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童年的记忆,那是对童年的怀念。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传神地表现出了儿童的天真、娇憨,让人感到舒畅。鲁迅在作品中,用文字语言来怀念儿时的纯真年代。《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听阿长讲述的美女蛇时“我”的感受,《社戏》中小伙伴们偷豆子的情形,《故乡》中闰土对“我”所描述的没有触及到的世界,都充满着孩子的天真,让人眼前一亮。儿童的世界是简单而丰富的,他们可以从一件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事情中,获得巨大的快乐和满足,并为之骄傲。在儿童的眼中,世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是值得探索的。鲁迅用几件小事,传神地描绘出了孩子在那个时期所独有的纯洁无暇,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回味着幸福的童年时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鲁迅笔下儿童形象的塑造,传递给人一种儿童本应如此之感,具有童真童趣的童年才是最幸福的童年。

(四)天真憧憬着美好的事物

纵观古今,儿童都代表着纯真美好的形象,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也不例外。鲁迅笔下的儿童多是活泼、勇敢、热情、善良的。如《故乡》中的阿发和双喜,他们在少年鲁迅异乡探亲时用亲若一家的热情冲散了微微的疏离感,用饱满的精神带着少年鲁迅“横扫”着鲁镇。《故乡》中少年闰土为“我”所描绘的景象,让人心生向往,恨不得立刻身临其境。《风筝》是一篇不同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文章,它所表达的情感远不止内疚之情,更多的是关于度过寒冷冬天的春天,追念逝去的青春。这是一篇追寻青春和春天的散文,是对美好过去的探寻和追溯,更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风筝》表现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严寒终将过去,温暖的春天则会绽放美丽的花朵。

鲁迅开创了现代文学作品的新篇章,在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他以独特的写实手法,描绘出丰富饱满的多种儿童形象。简练、传神的文字描写,使那活泼、顽皮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文字中透露出来的深情厚谊感染了中国几代青少年对过去美好回忆的追忆。

二、孩子与文化——符号隐喻系统的两极

符号代表着某些特殊的含义,将鲁迅作品中的儿童抽象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符号,而符号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则需要读者理解。儿童是构成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鲁迅的作品中,儿童大多分为三类:一类是被亲人打骂泄愤的“遭难者”,另一类是跟随大人们的“施暴者”,最后一类则是出场时的热情活泼却在生活的压迫下成为了大多数的“人”。

第一类,“遭难符号”。最典型的儿童形象就是《药》中的小栓和《祝福》中的阿毛等。这些儿童形象从一开始就以弱者的姿态出场。父母的愚昧无知加速了小栓拖着病体的生命,阿毛因母亲的疏忽而葬身狼腹。这类儿童身处于生存艰难的腐朽的生活环境中,生活的困苦,以及对知识的愚昧无知,加深了他们生活的痛苦。面对这些痛苦,他们稚嫩的双手无力反抗,只能顺从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作为长期被压迫的受难者,他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封建社会体系的逐渐没落以及人们对待新事物的被动的接受。

第二类,“施暴符号”。最典型的是在《孔乙己》中,认为孔乙己像乞丐一样的小伙计“我”。这类儿童形象不再是受害者,但是也并不属于主动的施暴者,而是作为施暴者的帮凶而出现。这类儿童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刻画得也是最为详细的。因为这类儿童形象是最天真也是最残忍的。他们在本该天真的年纪,在大人的耳濡目染之下,沾染上了很多成人的丑陋习俗,用纯真的眼神做着残忍的事情,让人忍不住心酸。他们在那个充满着迫害的残酷年代,在本该一张白纸的心灵上被人浓墨重彩的写满了罪恶,他们的心中充斥着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孩子们美好的天性,在成长的残酷现实中日益减少,甚至直至退化到消失,它表现出来的是人性与国家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政治变革时的异化。

第三类,“质朴符号”。典型的儿童形象包括《故乡》中的少年闰土以及《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等。这类儿童形象是鲁迅心目中的“人”的形象。在少年时热情善良,勤劳勇敢,乐于助人,长大之后虽然被生活所迫而变得有些功利市侩,却并没有失去人类本性中的美好。年少时的他们还没有被社会中的那些丑陋所污染,他们代表着社会的希望。他们代表着构建新世界的重要组成,代表着整个民族所立足的文化。

三、鲁迅作品中的儿童情怀内涵与现代启示

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在其刻画的众多儿童形象中,每一个都有着其特有的感染力。这与鲁迅的生活阅历是分不开的,他将他经历的一部分,加以艺术的加工,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来表现时代所给予的一切。鲁迅将儿时的书香门第到长大后的没落之家的社会百态,从孩提时的童真无忧到中年时的困顿愁苦,都融入到了作品之中。《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用孩提时的天真无邪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儿童的生活百态,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未被抹杀孩子天性的儿童生活。鲁迅重视儿童教育,他既想让孩子保持他们的天真无邪,又不想让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洗礼,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成为甜美的果实,而不是外表光鲜内里腐烂的烂果。鲁迅认为成长的代价不应该是抹杀孩子的天性。

当今社会,应试教育还是我国教育的主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是重中之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时代的必然,鲁迅对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张,对当今教育改革、深化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目的性、商品性太强,以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不注重依照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多年前的一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多少本应无忧无虑过童年生活的孩子送进了特长班、兴趣班的大门?各种奥赛、竞赛的出现,占用了太多儿童的余下时间。当他们本应自由奔跑于田野草地的时候,被困在小小的教室里遥望蓝天白云;当他们本应自主地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时候,被家长送去了兴趣特长班,学习世界是怎样的。当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端坐在黑板前学习拼音数字时,有没有想过是否抹杀了他们的天性?从学会说第一句话开始,就没有离开过教室和课桌,每天面对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那么有没有想过,儿童需要学习的究竟是什么?“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让多少孩子丢失了玩具、丢失了美好的童年。真正的好,是尊重,是引导,而不是强迫。

鲁迅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幼儿本位”的教育家,教育应该是顺着儿童的本性和兴趣的所在,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这样的儿童才能承载起祖国的未来,肩负起民族的希望,延续文化的传承。

总之,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性格养成的基础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怎样教育儿童成为无数教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鲁迅作品中表露出来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反省。作品中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人物性格的强烈对比,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抹杀了孩子的天性?一个活泼可爱的儿童,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下变得麻木不仁。“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不懈努力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儿童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更应让我们沉思。鲁迅先生作品中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怀,让我们更应思考,怎样对待孩子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1]李学斌.儿童文学的‘深度追求’和‘审美效应’[N].文艺报,1999-06-0I(第2版).

[2]夏志清.中国小说史[M].友联出版有限公司,1979

[3]董玉玲.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2).

猜你喜欢
鲁迅儿童孩子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