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话语的谱系学研究:以周道为例

2014-04-06 08:06姚源源
关键词:谱系话语道路

姚源源

(浙江大学 跨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周道,作为古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道路系统,既是当时社会状况的表征同时也是周王朝的文化遗产。在1990年代,考古学家在周原取得重大进展,从而揭开了周道的神秘面纱。从远古的春秋时期至今,许多学者都曾经关注过周道的研究。无论是注重其独到的方位观,还是其文化遗产意义,周道研究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构建意义和获得意义的过程。

随着近现代中西文明的碰撞,过去和历史曾被看做是尽可能符合真实事件的单一的、一致的叙述形式。福柯曾指出,谱系学是一种旨在关注历史生产、发展和断层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考古文本、地方志、文学注疏以及现代道路话语的追溯和解读,本文把道路话语的变化作为一个话语事件,在展现不同时期文本话语变化的同时,探究其中的巨大话语断层,试图展现中国经典话语的表征方式。通过批评话语分析,本文试图实现文学、历史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对话,试图从过去中找到现代数字化系统化道路系统背后所丢失的文化内涵和未来启示。

一、谱系学研究

谱系学枯燥、琐细,是项极需耐性的文献工作它处理各种凌乱、残缺、几经转写的古旧文稿。正如福柯所言,谱系学须审慎克制:它超出单一的合目的性去发现事件的独特性,它在最料想不到它们发生的地方,在毫无历史可言的东西中。(福柯,1997)福柯曾把谱系学的三种研究领域总结为:第一,谱系学是关于真理的历史本体论研究,而从中我们定义自身为知识的主体。第二,它是权力领域的历史本体论的研究,从中我们定义自身为他者。第三,他是关于道德的历史本体论研究,从中我们定义自身为道德代理人。(德赖弗斯,1992)谱系学与追寻起源的研究不同,在事物历史性起源时所发现的并不是它们不可侵犯的来源,而是事物自身同其他的纠纷。(吉文,2008)在福柯的眼中,历史教会了他如何质疑这些起源的神圣性。起源存在于一个不可避免的要失去的地点,在此处真实和话语交织在一起。谱系学家所要做的就是驱逐这种起源的合体。谱系学试图展现所有的实践所具有的变化万千的意义和不同的外部力量,而不是其所具有的内在意义和永久真实性。它关心事物发展中的种种意外、断层和扭曲,并且试图避免线性的历史性思维。本文试图采用谱系学的研究方法,在对考古报告、地方志、文学作品和现代道路话语的分析基础上,解读追溯道路话语的发展过程,探索道路话语的产生、偶然性和其断层,从而展现中国经典独特的思维和叙述方式。

二、过去的声音——散矢盘和诗经注疏

根据现有的考古学研究,散矢盘上的文字是目前关于周道的最早记载。散矢盘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其主要内容是关于散、矢两国的领土纠纷。在散国的入侵之后,矢国国王派遣官员议和,而散矢盘上的记载便是两国和平协商的结果。“封于单道,封于原道,封于周道”周道便成了两国的边界线,或许正是周道的神秘起源,一切的命名和解读也从此处开始。从散矢盘的文字记载中可得知,周道作为周王朝所构建的重要道路,它逐渐成为周朝统治者和各地诸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交流的重要途径。(宋镇豪,1994)而周王朝的人民也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以统治者为中心的方位观。顾颉刚先生认为周道是由周王室所修筑的、由周的都城通往各主要城邑的大型道路。就当时的经济,政治等条件来说,周道的存在与发展是周王室统治权力在全国实施的必要条件,也是西周王室统治权力在全国确立的表现。(顾颉刚,1963)《诗经·周颂·天作》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屈万里,1983)周统治者申诫子孙要世代保护好平坦的岐道,可见当时周王朝对其道路交通网路及其重视。《国语》中更是通过单襄公过陈的故事间接反映出交通和国家兴亡的密切关系。道路设施的完善与否反映者国王的德行和政举更决定了国家前途。因此,周道已经不仅仅是周王朝的道路系统,它也是政治成就和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人民社会自然生活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取向。

周王朝之后,对周道的歌咏在《诗经》中多有可寻,同时周道也在被历代的学者解读并重构着,如汉代的毛亨和郑玄、唐代陆明德、南宋朱熹、元代朱公迁,以及清朝方玉润等人。不同时代的注释有着独特的剪辑形式,在一层层的意义附加和流转中,展现了独特的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传承。总体来说周道有三种解读,第一,从字面意义理解,周道即周王室所修建的道路。而随着各地诸侯的强大,周王室逐渐衰微,周道也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沟通功能,另外两种文化内涵也从此衍生:周道是周王朝所颁行的政令,亦延伸为春秋后期至今所传承的古代中国传统奉行的王道大义。《匪风》郑玄注周道为周之政令,而朱熹在其《诗集传》中注解为周之路也。在此基础之上朱公迁认为周道是周王室衰微之后,后代对其祖先缅怀之寄托。直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周道一直以这种叠加、衍伸和剪辑的方式进行着解读。从这些释义中我们看到的是文本之间不同话语层次的回响,周道的意义在注疏过程中不断被丰富和扩展,直至确立。历代以来的儒学家通过注疏,使周道的意义在物质形态之外继续传承,周道的历史空间、政治意义、社会活动等也在这种传承中得以保存。

三、现代的文学性转向

对《诗经 匪风》中所咏的周道,百度百科有着这样的解读:“诗人滞留东土,伫立大道旁,见车马急驰而过,触动思归之情。他的心也随急驰的车辆飞向西方,但是车过之后,留下一条空荡荡的大道和他孤身一人。风、车之急速,他人之已归去,与自己之滞留不得归,动与不动,形成多层对比。”为何历代经典中的集解无法从此处一窥?为何周道话语转成了一种文学分析?或许这些问题可以从五四运动中获得答案。在五四运动席卷之下,学术界也对中国经学传统展开了新的研究,几千年来注解、剪辑的解读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拉下经学神坛,周道的一系列文化内涵也被逐渐被单一的文学解读所湮没。以诗为经的解读方式被以诗为文所代替,周道也成了读者的一条还乡之道,王道大义也消失在历史驶过的黄尘之中。几千来的经学传统就此中断,周道之上的思乡之情被丰富和扩大,而周道本身所包含的空间意义该以何种解读形式得以保存和展现?古今所体现的周道的意义断层是由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所导致的:古代的一系列解读和注疏其意义指向道义,是当时被提升的文化内涵和空间意义的体现,而忽视了现代人所关注的文学性解读,被无限扩大的情感消费。

四、考古话语与方位观

九十年代周原考古的新发现揭开了周道的神秘面纱,所发现的道路遗迹呈西北——东南向,路面平整结实,足可容纳当时四辆马车并行,而周原的这条道路被考古学者们推断为岐邑通往丰镐的道路。周道再一次演变成了考古学的物质发现。(王兆麟,1991)《岐山乡土志》记载:“由县治而西出西郭里许至西教场有支路,出西南又西六里至佛指沟,踰沟里许至凤翔东界,接路计八里其支路由西教场西南者五里至张家河,渡横水又三里至董家霧,又一里至凤翔东界。”整个道路方位观是以岐山县治为中心,向四周环环相扣辐射。当下以地方为中心的身份认同则是由政治经济以及不同时代的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奥克斯,1997)周道背后所体现的方位观和地方认同已被现代知识性、系统性话语所取代。在汉语中道字本身就具有多重含义,而历代儒学家作为文化传承者以剪辑、注疏方式保存了道的意义,并且展现了独有的史学观和意义构建方式,或许这可为今后文化空间领域的道路研究带来启示。

五、小结

孟子有言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毛塞之矣。”文化和思想亦如此,经典的意义也被现代文明的灰尘所掩埋。周道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王道大义,还有中国经典的意义构建方式。道路系统在反应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同时也反应着当时的文化和思维模式。本文对中国古代经典和地方志的解读为追寻文化景观和方位观背后的意义提供了新的出路,在解读这种意义流转的同时,也构建了对文化、历史和空间的新认知。

[1]德赖弗斯,拉比诺.超越结构主义与解释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106.

[2]顾颉刚.“周道”与“周行”,史林杂识初编[M].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3]屈万里.诗经诠释[M].台北:联经出版社,1983.560.

[4]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0-215.

[5]王兆麟,边江.周原考古新发现[N].陕西日报 文物旅游,1991-11-30.

[6]Foucault,Michel. “Nietzsche,Genealogy,History.”[J].In 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ce: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edited by D.F.Bouchard.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139.

[7]Given,Lisa M.ed.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M].Sage Publication,2008.370.

[8]Oakes,Timothy, “Place and Paradox of Modernit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7, 78(3):509-531.

猜你喜欢
谱系话语道路
神族谱系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