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的石堡川情结——记渭南市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党福堂同志

2014-04-07 03:40李剑锋
陕西水利 2014年2期
关键词:防汛水利渠道

◎ 李剑锋

◎ 李剑锋

在石堡川灌区,有这样一位老水利人,1972年参加石堡川水库建设,把自己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献给了他衷爱的水利事业。他就是渭南市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项目办主任党福堂,认识的人亲热称他为“老党”。

四十二年来,在石堡川灌区200多公里的干支渠道和水库枢纽工程,留下了老党无数足迹,洒下了他无数汗水,凝聚着一个老水利人无私奉献的情结。

四十二年来,老党与石堡川灌区同步成长,见证了石堡川灌区的建设与发展,他用四十二年青春年华,诠释着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情结。

勤学好问 插上成长翅膀

1972年,老党十七岁,刚离开学校,他就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石堡川水库建设的大军当中。鉴于他有主见、敢负责、肯钻研的精神劲头,没多久就被派到石堡川水库泄洪洞施工组担任技术员。

那时的水库建设属于群众运动,合理的施工方案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面对要开挖高度为7米、宽度为5米的泄洪洞,老党翻阅书籍,认真钻研铁路隧洞施工技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大胆提出上导洞施工方案,即在上面先施工掘进,打通后再回头掘进,开挖下面隧洞。他这一建议,经指挥部讨论后被采纳实施,一举突破了泄洪洞施工技术难题,使地质条件复杂的泄洪洞得到顺利掘进,按期完成施工任务,确保了水库度汛安全。

1975年年底,在石堡川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召开庆功大会上,二十刚出头的党福堂披红戴花,被授予“青年优秀技术员”荣誉称号。

从那以后,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凭着勤于学习、善于研究、深入调研的扎实作风,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干起,一心一意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硬是从一位“门外汉”变成一位水利工作的行家里手。

勤思敏行 收获科技成果

1998年仲夏,石堡川中低产田改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实施,灌区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老党挑起重担,任石堡川项目办主任。

老骥伏枥,身先士卒。黄龙山踏勘测绘时,老党与年青人朝夕相处,奔走在前;在暮色苍茫中,老党与科室同志风餐露宿,谈笑风生;在凛冽寒风中,老党奔波于施工现场,一丝不苟;在办公室里,老党伏案工作,通宵达旦。老党焕发出第二青春,与科室同事一起投入到石堡川灌区热火朝天的工程建设当中。

石堡川灌区地处渭北旱塬,冬夏温差大,渠道冻胀现象严重,如何提高渠道抗冻胀性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成为摆在老党面前的技术难题。

在施工单位配合下,经过反复试验,老党与科室同志一起,对U形渠道8.5°、12°、15°三种外倾角施工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外观感觉、占地面积、过水流量与水位关系、弧段在湿周中所占比例、运行效果等进行对比,发现渠道在3个流量以下时,采用12°的外倾角,渠道衬砌时砼质量易于控制,抗冻胀性效果好,占地面积小,不易淤积,节约水量。而且,与其它角度相比,12°的外倾角渠道美观大方,工程成本有所降低。基于这些优点,老党便和设计单位将U型渠道施工外倾角确定为12°。

2001年,这项技术在石堡川四支渠改造中得到应用,四支渠运行至今将近十三年,至今完好无损。勤于总结的老党,执笔撰写《关于U形渠道12°外倾角的探索与应用》刊登在《陕西水利》,该项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与应用,老党也被评为渭南市水利先进科技者。

创新思路 铺筑幸福之路

从黄龙山上空俯瞰,一条青灰色的蜿蜒曲线,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绿草浓荫之中,又犹如一根细而有力的丝线,把巍巍黄龙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便是石堡川水库防汛道路。

防汛公路建设初期,原设计路面为沥青,在建设一公里后,由于坡陡弯急,经过几次沙石运输车辆碾压,沥青路面即开始在坡陡和急弯处发生变形裂缝,怎么办?

做为工程负责人,面对技术问题,老党没有退缩。他多次去西安公路设计院,邀请专家来灌区施工现场进行讨论;上太白山风景区,实地考察山区道路建设状况,对沥青与砼路面进行经济指标分析,果断地提出防汛路面技术变更方案,即将沥青路面变更为砼路面。经过专家论证分析,同意将石堡川防汛路面更改为砼铺筑。

六百多个日日夜夜,十几个月风风雨雨,一年多的冷冷暖暖,一条坚硬平坦的砼道路诞生在荆棘丛中、顽石之上。从2003年6月路面通车至今,石堡川大坝防汛公路基本完好,而同期周边县市投入运行的其它交通路面,早已进行完第二次改造。

从那时起,这里道路不再泥泞,山路不再崎岖。建成的防汛路,承担了石堡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80多万吨水泥、沙子、石子的输送,行车时间由40多分钟缩短在20分钟之内,行进时间减少了一半,不仅节省了生产成本,更是便利了水库防汛物资运输和应急抢险工作开展。

从那时起,黄龙洛川三万多人,不再为雨雪天气无法出行困守家中而紧锁眉头、忧郁煎熬。因为交通状况改善,方便了沿途近万亩苹果、核桃、玉米等农产品外销,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群众人均年增收1500元左右,这条路被亲切地称为绿色通道、致富路。

爱局如家常青事业之树

老党常说,要管好水利工程项目,必须把好“安全关、设计关、质量关、计量关”。老党将工程建设视为他的孩子,付之热情,关爱有加,经老党管理过工程项目多达100个,在这些项目建设中,包括已成工程的运行与管理,没有发生过一例质量事故,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老党还说,建设与管理同等重要。他多次要求各管理站、运行管理单位抓好工程竣工后管护工作,督促检查受益单位和个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工程。2005年水利部对节水改造项目中期评估时,充分肯定和表扬了石堡川灌区工程的运行与管理。

因为经历过,老党对灌区工程建设了如指掌,将建设过程深深在印在了脑海里,每次部省工程检查汇报时,他总是脱口而出,十分捻熟,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字字切中要害,让随行人员全面了解到石堡川灌区工程建设过程。

世行官员和部里领导曾来灌区检查,防汛公路米黄香花槐和紫红紫荆花十分悦目,冯赵大地尽现眼底,千村烟树万倾田涛。老党介绍完工程建设后,随口说出:冯赵大地,秋高气爽,登高望远,一览群山。检查人员啧啧称赞,这称赞不仅透露出老党的内涵与风趣,更多是透出一个老水利人的放眼灌区、与时俱进的管理水平。

2013年,石堡川水库蓄水达到936米,高位蓄水不只是对石堡川水库汛限水位提升后防汛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老党管理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成果的检验。

老党说,水库在建时,他是一名建设者;改造水库时,他是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管理者。老党面对电视台镜头,娓娓道来,像是叙述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大家重新认识了一个崭新的石堡川水库,让澄白大地父老乡亲从水库高位蓄水中看到发展现代农业的魅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世行改造项目和除险加固项目管理中,老党被省厅评为“项目管理先进个人”,多次被市水务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连续15年被石堡川管理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在黄龙山,随处可见的是怒放着的山丹丹。老党就如那山丹丹,绽放着永恒不变的水利情结。而今石堡川灌区工程面貌焕然一新,正在发生着日新月益的变化,老党也必将像伟人笔下描写的梅花一样: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防汛水利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夏季防洪防汛
防汛当前莫添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