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口水电站工程引水渠首闸址方案设计比选

2014-04-07 03:40
陕西水利 2014年2期
关键词:冲砂风化层枢纽

周 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分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1 工程概况

奎屯河发源于依连哈比尔尕山的西段,流向由南向北,全长320k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12亿m3,新龙口水电站位于奎屯河干流中游山区河段。奎屯河属于一条多沙河流,泥沙来源于降雨融雪汇流对流域面的侵蚀和水流对河道的冲刷。以煤窑站的实测资料,新龙口水库的多年平均入库悬移质沙量258.1万t,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推移质沙量36.1万t,占悬移质沙量258.1万t的14%。

水库上闸址位于峡谷出口位置,河道顺直,河谷呈“V”型谷,谷底宽30m左右,河谷宽高比为2,河床覆盖层厚5m左右。正常蓄水位时谷宽170m。坝基岩性主要为英安质凝灰岩夹凝灰质砾岩,厚层状~块状,断裂构造较发育,岩体风化深度较浅,岩体完整性较好,透水性较弱。下闸址亦为典型的“V”型河谷,河谷狭窄,坝顶以上坡高170m~230m,左岸地形不太规则,小冲沟发育,河床覆盖层厚度10m~12m,相对较厚。坝基岩性主要为英安质凝灰岩夹安山质凝灰岩,厚层状~块状,断裂构造发育,岩体风化深度相对较深,岩体完整性相对较差,透水性较强。

根据《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5180-2003)的规定,枢纽属中型Ⅲ等工程。但其引水枢纽为奎屯河引水改建工程中的一部分,奎屯河引水改建工程控制灌溉面积122.1万亩,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中规定,按灌溉面积确定工程规模属大(2)型,工程等别为Ⅱ等。因此,新龙口电站各建筑物级别按其从属的不同工程等别分开确定,引水枢纽定为2级。

2 方案设计及比选

新龙口电站为引水式电站,工程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前池、压力管道、泄水陡坡、主副厂房等组成。设计引水流量50.5m3/s,枢纽引水水位1324.5m,前池正常水位1313.1m,电站尾水水位983.7m,发电水头321.5m,装机容量140MW,年发电量3.80亿kW·h(单独)/3.93亿 kW·h(联合)。工程规模属中型三等。

根据地质勘察,将军庙水库下游2km至老龙口引水枢纽之间河道段,地质灾害频发,断层较发育,局部段河道两岸冲沟深切,不适宜作为枢纽闸址。本次在将军庙水库坝址下游2km范围内选择布置闸址,初步选择上、下两个闸址方案。

2.1 上、下闸址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1)闸址比较选择同一个引水线路、厂址及尾水位,根据工程布置,上下闸址引水线路在下闸址隧洞1+518.63处相交,交点至厂区工程布置基本相同,上、下闸址比较末端选为引水隧洞交点处。

(2)电站施工控制性工程为隧洞施工,故上、下闸址比较不考虑施工工期。

(3)奎屯河泥沙含量较大,闸址选择尽可能考虑闸后设置沉砂建筑物的地形条件。

(4)上闸址闸高9.9m,闸基应力满足基础承载力要求,基础不需进行特殊处理,闸型选择拦河闸作为闸址比选代表方案。下闸址枢纽高度较高,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要求,需对闸基做处理,根据基础处理方式不同,初拟挖除与不挖除两种方案,经过比选挖除方案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下闸址选定挖除方案为代表方案参与闸址比选。

2.2 上闸址方案

上闸址位于将军庙水文站下游2.7km处,引水枢纽采用正向泄洪排沙、斜向引水的布置形式,由排冰排漂闸、泄洪冲砂闸、引水闸、护岸、沉砂池组成,闸前正常引水位1324.5m。闸基坐落在覆盖层上,闸基设防渗墙,防渗墙伸入至基岩以下1m。泄洪冲砂闸布置在河道主槽上,起泄洪冲砂的作用,设计单孔泄洪量68.4m3/s,校核单孔泄洪量102.2m3/s。泄洪闸底板高于河床2.9m,单宽6m,共5孔,闸顶高程 1326.5m,闸高9.9m;排冰排漂闸底板高程为1321.0m,闸室长18.0m,闸高9.9m,控制闸门采用舌板闸。引水闸与泄洪冲砂闸轴线夹角35°,共6孔,单孔宽4m,闸高5.5m,引水闸由弧形闸门控制,闸后接条渠式沉砂池和引水暗渠,沉砂池全长200m。沉砂池末端接引水隧洞,引水隧洞至上、下闸址洞线交点处长2.706km。

2.3 下闸址方案

采用推荐方案拦河坝式引水枢纽与上闸址进行比较。

下闸址布置在上闸址下游1.1km处,由泄水建筑物、左右岸挡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沉砂池、暗渠组成,正常引水位1324.5m。引水枢纽基础坐落在强风化下限、弱风化上限,并对基底面进行固结灌浆。

泄洪建筑物由表孔泄洪坝段和底孔冲砂坝段组成,表孔泄洪溢流坝段布置在河道主槽上,堰顶高程1320.5m,单孔宽6m,净宽3×6m=18m,由弧形闸门控制。闸室高6.0m,坝段最大坝高45.25m。底孔冲砂坝段布置在泄洪溢流坝段右侧,紧靠引水建筑物布置,底板高程高于河床4.5m,共1孔,末端孔口尺寸3.0m×3.0m,在底孔出口端由弧形钢闸门控制。引水建筑物布置在底孔冲砂坝段右侧,引水闸与泄洪坝段轴线夹角45°,底板高程1321.0m,闸室高5.5m,共2×3=6孔,孔宽4.0m。引水闸末端接条渠式沉砂池,沉砂池长180m。沉砂池末端接引水暗渠,暗渠长60m,暗渠末端接引水隧洞。引水隧洞至上、下闸址洞线交点处长1.518km。

2.4 上、下闸址方案比较

2.4.1 地形、地质条件

上闸址位于将军庙水文站下游2.7km河道段。左岸发育Ⅲ级侵蚀堆积阶地,岸边基岩裸露,推测岸内存在古河槽,阶地表层0.2m~0.5m为土黄色砾质土,其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青灰色砂砾石层,厚15m~20m,承载力建议值为500kPa。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中统巴音沟组第三亚组凝灰岩,强风化层厚4m~6m,弱风化层厚15m~17m,强风化层承载力建议值2.0MPa,弱风化为3.0MPa。现代河床覆盖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卵砾石,厚度15m~17m,青灰色,级配不良,磨圆度较好,骨架颗粒间多以中粗砂充填。渗透系数7.5×10-2cm/s,为强透水层,承载力建议值为300kPa。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中统巴音沟组第三亚组凝灰岩,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强风化层厚2m~3m,弱风化层厚15m~17m。右岸为Ⅲ级阶地,岸坡陡立,基岩裸露,地层岩性为石炭系中统巴音沟组第三亚组凝灰岩,强风化层厚4m~6m,弱风化层厚15m~17m,承载力建议值强风化为2.0MPa,弱风化为3.0MPa。

下闸址位于上闸址下游1.1km处,河道左岸为Ⅲ级侵蚀堆积阶地,岸边基岩裸露,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上统沙大王组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开挖边坡临时1∶0.3,永久1∶0.5。现代河床海拔高程1300m~1305m,河床纵坡1.3%,宽40m,覆盖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卵砾石,厚度15m~17m,级配不良,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骨架颗粒间多以中粗砂充填。天然密度为1.89g/cm3,干密度1.85g/cm3,渗透系数7.5×10-2cm/s,为强透水层,承载力建议值为300kPa。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上统沙大王组玄武岩、凝灰质砂岩,岩强风化层厚2m~3m,强风化层承载力建议值为1.5MPa,开挖边坡临时1∶0.3,永久1∶0.5。右岸为Ⅲ级阶地,岸坡陡立,坡度60°~80°,基岩裸露,岩性为石炭系上统沙大王组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强风化层厚4m~6m,承载力建议值为1.5MPa,边坡开挖临时1∶0.3,永久1∶0.5。右岸古河槽宽15m~20m,覆盖层厚度约20m,古河槽呈弧形在右岸展布,古河槽进口在进水闸处,出口在引水隧洞进口西侧河岸边,从地质条件看,上、下闸址基本相同。

2.4.2 工程布置

上闸址为拦河闸式渠首,闸高约9.9m,闸高较下闸址小,引水闸轴线长92.9m,轴线较下闸址短。引水闸与泄洪冲砂闸轴线夹角35°,夹角较下闸址小,出口河道较平顺,引水隧洞比下闸址加长1.21km。下闸址渠首所处河段平顺,河道宽窄适宜,河床以上建筑物高度为25m,闸前水深较大,引水枢纽轴线长175.46m,引水闸与泄洪建筑物夹角为45°,引水防沙条件相对较好。从工程布置看,下闸址较优。

2.4.3 施工

上闸址河谷宽阔,可采用分期导流施工,临时导流工程代价较小。附近有阶地可布置施工工区,施工交通不便,需新建2.5km进场道路及1km通往料场道路。

下闸址河谷较窄,需采用导流洞导流,临时导流工程施工费用较高,附近有阶地可布置施工工区。施工交通较为方便,现状有通往闸址与料场的临时道路,整治后可作为施工道路。

2.4.4 运行管理

上闸址河道引水、冲砂基本顺直,沉砂容积小,冲砂频繁,冲砂耗水大。下闸址河道引水、冲砂基本顺直,闸前沉沙库容大,相对冲砂耗水量少。

2.4.5 移民占地

上闸址方案枢纽区共占地83.63亩,下闸址方案枢纽区共占地231.82亩。上闸址占地较少。

2.4.6 投资及效益

下闸址方案静态总投资较上闸址省575万元。

3 结语

综上所述,上闸址、下闸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基本相同。在河流引水比大的情况下,拦河坝式渠首引水口闸底板高于河床18m,有利沉砂,沉砂库容大,可以以集中冲砂方式为主;小流量时,也可辅助以引水渠集中冲砂,而上闸址应以连续冲砂为主,并且其上游右岸存在坡积物也会造成闸上游淤积,同时冲砂次数多、冲砂水损耗比下闸址大。在投资效益方面,下闸址较上闸址省575万元。综合分析,选定下闸址作为推荐闸址。陕西水利

[1]夏富洲.新疆提孜那甫河红卫引水枢纽工程设计[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5.

[2]侯杰.特克斯河山口引水枢纽的引水防沙设计及实验研究[J].水利发电,2001(2).

[3]王忠.新疆金沟河渠首解决泥沙入渠的措施及效果[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10).

猜你喜欢
冲砂风化层枢纽
岩质边坡风化层的关键滑动面及其稳定性研究
近地表速度模型精度影响分析
枢纽的力量
油田冲砂技术的问题与对策
合肥地区古近系红层岩土工程特性分析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无污染防泄漏连续冲砂装置
锦州油区连续冲砂技术发展与改进
坡度在岩石风化层解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