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效益分析

2014-04-07 03:40
陕西水利 2014年2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流域生态

臧 艳

(辽宁省宽甸县水利局 辽宁 宽甸 118200)

1 宽甸县水土流失及治理工作概述

近年来,宽甸县水土保持局着力加强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应于本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模式、新思路。首先是对本地区小流域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在充分掌握水土流失原因、程度以及危害的基础之上,对土地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优化布局,从而实现对小流域全面、合理配置相应措施,采取层层拦截、蓄水保土的策略与方法,不仅有效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而且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属丹东市的鸭绿江畔,位于辽东半岛东南部,是“辽宁省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联合国环境开发署认定的世界六大无污染地区之一。其地貌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内小流域178条。根据辽宁省2005年全省第4次遥感数据调查分析显示,目前宽甸县水土流失面积共计1210.69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值达19.81%,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762t/(km2·a)。宽甸县历来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其工作布局与思路由早期的单项治理措施发展为综合全面治理,由粗放型的分散治理发展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集中连片式治理方式,由单纯的注重水土流失防治发展到防治并重、以防促治,并在工作中引入了开发治理的工作理念,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进入科学化、持续化、规范化的渠道。经过宽甸水利人多年来的努力,宽甸县的水土保持工作陆续取得了多项成绩。

2 宽甸县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水土流失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宽甸县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为轻中度水力侵蚀,具体表现为面蚀和沟蚀,其中土壤侵蚀形式以面蚀发生范围最广。受降水、地形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沟壑等,且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侵蚀沟、残次蚕场、疏林地、山地果园等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破坏流域自然景观,形成侵蚀地貌,对农业机械化耕作产生消极影响,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不利于农业集约化的发展目标。

2.1 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宽甸县水土流失问题的深入分析,发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耕方式落后:目前区域内尚无科学耕作与农业管理的措施与技术,仍然采用落后的农耕方式,种植方式单一,加之农民普遍缺乏科学种植的理念与意识,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缺乏对土地的有效保护与养护,从而造成农田耕层变浅、蓄水保肥能力降低。②森林过渡采伐:宽甸县东部山区主要以阔叶林采伐为主,且缺乏有效而持续的树种更新,因而导致针叶林的比率增高,生物多样性下降,从而易产生病虫害疾病、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③蚕场过渡放养:宽甸县柞蚕生产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目前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然而柞蚕生产中只注重养殖,而忽视生态治理与保护,部分区域已经出现土地沙化等问题,进而造成水土流失。④侵蚀沟道数量增大:目前宽甸县沟壑密度为4.5km/km2,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⑤牲畜散养:区域内牛羊等牲畜没有集中放养,而是传统的散养形式,这就使山林草木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2 水土流失治理思路

目前,宽甸县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为:坡耕地、山地果园、蚕场、沟道、灌木杂丛等类型。因此,主要治理思路为:因地制宜,区分对待。对坡耕地构建梯田与植物串带;对山地果园建设紫穗槐串带;对蚕场、灌木杂丛大力建设经济林带;对沟道与有林地采取闸沟与封禁治理等综合措施。

3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

3.1 水保经济林

如2.1部分所述,作为传统的养蚕大县,柞蚕生产目前已经成为该县的一项支柱产业。然而因为缺乏集中、统筹的布局规划,目前大多采取粗放式经营与管理方式,从而造成蚕场的过度放养,经过历史积累,目前三类残次蚕场占比很高,具体表现为树木长势日趋矮化、地表砂化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针对宽甸县自身气候特点,将残次蚕场规划为板栗生产种植基地,在管理上摒弃传统的分散治理责任不到位的弊病,采取集中管理、连片包干、规模化种植的对策。

对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分析显示,采用板栗生产种植措施不仅可以实现水土保持,实现生态功能的修复,同时可以为当地农户增加收入,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板栗属于阔叶树种,根系发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的效用。在经济收益上,较之前的柞蚕养殖大大提升,同时,板栗树枝条与果壳亦可用于农户的取暖生火之用,综上所述,上述方式将水土保持与资源合理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追求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产业增长的双重目的,将会给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显著改观。

3.2 窄幅梯田与紫穗槐串带

根据该县山区果园的地形特点,考虑以窄幅梯田及紫穗槐进行水土保持治理。窄幅梯田是按照果树的行距,以其轴线作为基准,建成1m左右宽度的带状区域,且对相隔带之间的原生地表植被进行保留处理的一项工程。紫穗槐串带是在果树之间选取小灌木紫穗槐布置为带状的工程。山区果园采取上述方式之后,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尤其是避免了暴雨冲刷对坡面的破坏作用,同时便于农业生产运作管理,有效增加土壤的肥力。在经济效益方面,经济作物每公顷的产量较之前平均增加30%左右。在社会效益方面,对山区果园种植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与推动。

3.3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水利部为适应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的需要,所提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思路。生态修复所采用的主要对策为封禁治理,指利用树木天然下种式萌蘖能力,使疏林、灌丛、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以及荒山、荒地、荒沙、荒滩等,通过封禁与人工辅助等手段,形成森林式灌草植被以及人工造林尚未成林,需要采取封禁治理的措施。2004年开始,宽甸县将生态修复工作纳入到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范畴中,且圆满完成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

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目前宽甸县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在生态环境方面,生物的多样性逐渐出现,植物群落向稳定化发展,原有轻度和中度侵蚀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500t/(km2·a)以下。随着枯叶落叶层和腐殖质层的增厚以及根系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不断供给,土壤的抗蚀性明显增强,容重降低,有机质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地提高。在经济效益方面,生态修复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也间接促进并带动了经济效益的增加。以宽甸县绒山羊圈养为例,实行生态修复之后,对绒山羊舍饲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散养方式。实践证明,山羊绒产量不仅显著增加,而且山羊成活率明显提高、发病率明显下降。每只山羊潜在的经济效益在圈养之后增加了38元左右。

实行生态修复工作以来,封禁区内严禁盗伐树木、采石取土等破坏水土保持的一切行为,所种植的灌木丛价值可观。实践证明,这种将生态修复寓于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中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

3.4 闸沟工程

宽甸县东部山区存在大量侵蚀沟,沟壑面积总和约占全部土地面积的40%左右,密度更是达到4.7km/km2。侵蚀沟的存在使得这一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且相应的治理工作亟待解决。针对东部山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考虑使用浆砌石谷坊、铁丝石笼谷坊、干砌石谷坊等相关手段,进行闸沟工程建设治理。

生态效益:提升了侵蚀基准位置,较好的防止了沟底下切与沟岸扩张;通过拦蓄泥沙,有效减少了输入下游河道的泥沙量;平缓了沟道的坡度,防止了沟道因为短时间内的强降水而造成的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大大提升了当代生态环境的质量,有效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平。此外,通过淤地造田扩大了农业耕地面积,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提升了对降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

4 结语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分析,以水土保持为基础,立足于流域内自有资源优势,拓展渠道,实现土地开发利用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提升土地生产效力,助力流域内人民群众致富的目的。通过治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自然灾害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土地的利用效率趋于高效合理,传统单一的自给型农业生产转变为多元化综合性的经济生态经营,显著增强了土地的生产率,相应的土地结构功能明显优化、改善。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应注意到,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必须采取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方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构建长效、稳定的管理机制,落实相关对策措施,从而更好地实现扩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提升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目的。陕西水利

[1]曹忠杰,蔡景平,何建明等.辽宁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成果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5):21-22).

[2]李立新.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及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9(3):227-230.

[3]周江红,林江涛.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4):43-44.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流域生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生态养生”娱晚年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罗堰小流域
水土保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