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海南名诗人王佐的赠答唱和诗

2014-04-07 19:16胡迎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友人

胡迎建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赣鄱文化研究所,南昌330077)

由王中柱校注的《鸡肋集》,展示了明代海南诗人王佐杰出才华。王佐志高才大,文史功底深厚,然而在明中叶的腐败官场中,他注定是一位怀才不遇者,沉沦下僚。宦游二十馀年,在与不少同僚、上下级、亲友的交游中,写有不少诗,或是主动写给对方的赠诗,为主人所作题诗,或应友人之请而作,这其中很多是唱和诗。但决无迎合或投权贵之所好的诗,甚至未见他写给他的一位高师、祭酒吴节的诗。这也可看出其人之禀性。从这些诗中见其性情才识,更重要的是,诚如叶显恩《祝贺<鸡胁集>新订本出版》所言:“激浊扬清,臧否人物。”[1]按照诗的内容、旨趣,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劝勉亲戚子弟,慰藉友人

士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王佐常作劝勉诗,劝人坚守节操,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作为的君子,见其厚道之性,真挚之情。如《贞庵》诗劝勉表兄唐世用,要自始致终,言行一致,有坚定的操守。其中说:“理正义所在,趋如鲸赴川。堂堂大道中,由之自安然”“匪因穷达异,不以祸福迁”。①本文的研究对象王佐诗文句皆出自王佐著,王中柱校注《鸡肋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以下不再出注。后者用一组骈偶以箴诫。《寄表侄唐濂伯必周》诗中鼓励对方:“枕戈待旦君知否,不为功名为祖生。”希望唐必周要学西晋刘琨、祖逖有大志,而不是为了区区功名。又《读程氏遗书偶书所见用戒子弟》一诗,戒子弟务必不要贪酒而丑态百出。

明代中叶以后,朝政紊乱、社会腐败,有才华者难行于世,需要知己的慰藉。友人金女潜起初在定西侯处当馆宾,因怀才不遇而到玄元观修道。王佐《访金女潜》一诗末联说:“马周自有君臣契,未必常何是赏音。”初唐人马周,精通《诗经》《春秋》,在长安客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帝诏百官言时政得失,何本武人,马周代为条陈二十余事,切中时弊,太宗询常何,得知乃马周所为,乃召马周交谈,大悦其才,官拜监察御史,官至中书令。用此典故,勉励金女潜,有朝一日将有赏识之音。

他甚至还写诗劝友人改正坏脾气,如《戏作湖山书舍寄徐思顺》一诗云:

徐君有湖山,梁君书舍湖山间。徐君湖山如画图,梁君书舍不可无。徐君即得专二景,眼中交游皆管领。年年宾客到湖山,几人投辖庭深井。可曾恶客醉杯酒,骂客仍如骂大有。海南岂有尚书期,问君故态老存否?

友人徐思顺得好山好水好书舍,款待来宾,可是醉酒发狂,往往骂客。诗人戏作此诗,末两句劝告徐君中举后还有步入尚书台的机会,希望改变骂人的故态。题目有“戏”字,则有戏谑意味,以免过于严肃而引起友人的不快。

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长者邓德温写有自挽诗一卷,并希望王佐为此题诗。王佐《大庾邓温自挽诗卷》有自注云:“先生以是命之,余以是应之。先生必有所稽,希以示我。”他因友人悲生死而阐述他的生死观。认为人不过是天地所遗渣滓:“渣滓一归尽,飞奔尽停已。复得还自然,斯乃造化理。”人不在世,归于自然,逍遥于无何有之乡,这是自然规律,何必忧戚:“奚以系戚欣,随化为进止。”陶渊明《自挽诗》句云:“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他还劝解说,“白杨多悲风,黄壤多蝼蚁。此自伤世情,先生本无已”,悲将逝乃人之常情,达人不必如此。

这一类诗往往多用问句,反问句,否定句。如《和王汝弼<清明感兴>韵》诗,安慰他的同僚王汝弼:“清晨强饮莫悲歌,双眼方明鬓未皤”,说他双眼明亮,鬓发未白;“素衣何患洛尘多”,本质好,则不在乎污泥。又《送王汝弼归宁夏》劝慰友人“休唱阳关惨玉颜”,反用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诗意。

二、赞颂友人的德行、才艺、武艺

此类赠答友人诗主旨在赞颂,往往采用比附手法,即以美物比附友人的品德与性情。如《质庵二首》,因阅读南昌养素翁诗而产生景仰之情。第一首称赞对方“敛华就质实”,用比喻并排比:“譬如天然玉,所贵在其璞。圭璋与珊瑚,则已厌锥凿;譬如生成木,老朽亦不恶。牺樽而青黄,其性则已斫。”以圭璋与珊瑚之雕凿反衬璞玉出之于天然,以牺樽有青黄之饰反衬生成之木虽老朽而其实也不令人讨厌。第二首称赞对方能“旦旦铲华采,而欲寻根源。举世尚文辞,质庵讷不言;举世尚华饰,质庵行是敦”。又用两组排比加反衬对比手法,以世人崇尚文辞、华饰而映衬质庵言木讷不多言、行为敦厚。又如《题何叟卷》诗中云:“忽逢何老人,仿佛见太古。”其自注云:“何叟新喻人,外貌古朴而襟韵潇洒。”此即诗意之所在。《答张汝弼诗柬》称颂对方之作:“入手掷地铿铿作金声,出箧荡日晃晃接云英。读令坐上鬼神惊,磨见海底蛟龙腾。”以二组骈偶句、形象的语言,写出其作之雄奇。而且其人“有时遇拙翻出奇”。勉励他:“愿君抱此襟期去上芸香阁。”若此,他愿意“为君执御亦不恶”。又《稼隐》诗称颂张叔亨“君子味道德,足以腴其身”,躬耕田亩,“耕稼自良力,枉道宁徇人”。对方的德行、才艺,足以让他向往而引为榜样。

与叙述描写手法不同的是,其《简姜文博》一诗,全篇以比兴手法咏赞。起句即说:“君如幽谷兰,天姿自奇绝。不以旁无人,清香小休歇。”最后运用排比句法,如:“愿作决明花,迟暮相倚立。愿与同岁寒,独恨秋风急。”表达引为同调、一道坚守节操之志。类此者还有《稼隐》,以比、兴、赋相映发。先以凤凰为比譬,赞颂顺德张叔亨(号稼隐)甘愿隐居乡间的节操:“凤凰异凡鸟,所食惟其珍。若非青琅玕,长啄不一伸。君子味道德,足以腴其身。嗟嗟凤凰食,宁贵五斗尘。”然后带出“南海有耕叟,山林岸纶巾”一番叙写,即赋的手法,赞咏隐士耕躬田园的风仪与操守。

还有《和曾双溪南园唱和谣》二首,以比兴法写得巧妙:“花落香残恐后时,寻芳何事苦来迟。春风独有花心苦,尽说当年杜牧知”“杜牧寻春春已迟,可怜偏恋折残枝。春丛亦有含花死,豆蔻丁香牧未知”。诗人自序云:“双溪名喜字光启。这人口吃,讷讷不能言,人少知者,然颇有诗趣。此盖自伤老无知已,恐终淹淹没世也。欲托故旧、当路、相知,或能荐者一言而难于自求。故托寓言以为士女唱和之谣。盖以花老自喻,而以寻芳喻求访人才者。所唱答,凡四段八首皆此意。仅和其中一段二首。”此诗大意与曾双溪诗相近,借咏春事婉转达其意。原来以“花落香残”喻此人有才而将凋落,以杜牧寻芳喻访求人才者。“牧未知”,为杜牧并未觅得芳馨而惋惜。

还有一些诗咏赞主人公的居所、环境,曲折表达他的敬崇之心。如《崖州冯咏导孝恭堂》赞颂一位友人的孝悌之行。开始以孝恭堂的环境以起兴:“萱草晚色净,荆树含春荣。嫩人朝暮间,怡悦自适情。嫩人者谁子?冯氏有母兄。”这位年轻人肤色白皙皎好,朝暮间侍奉母兄,过着怡悦的生活。他告诉王佐,老母早就守寡。然“母在不为孤,禄薄心亦平”。他有弟兄五人,但大多凋零,惟长兄在,然未老先衰,“念此摧肝肠,胡不竭其诚”。他悉心照料:“上堂奉甘旨,洞属如捧盈。母喜心则不,母忧心则惊。拊育询饥寒,常恐兄不宁。少壮能几明,安得常相仍。君子重菽水,诗人吟鶺鸰。寤寐思古人,心切力不胜。所以构此堂,而以孝恭名。”王佐听到他的叙述细节后,不禁激动得“双泪下沾膺”。得到这位友人所赠《孝恭卷》,尤感珍贵,“如获双瑶琼”。

又如《东园八景》,据作者自注是为武昌进士周仲方的东园而作。八首五绝,虽以写景咏物为主,却时常流露出对主人公的赞颂,如:“小构静沉沉,偏宜清俗襟”(《澄心亭》);“主人似濂溪,霁月光风底”(《莲池凿石》)。亦有诙谐语,如:“欲袖东海归,时恐主人嗔。”(《东山砌石》)再如《南昌刘氏愚溪》写愚溪的优美环境:“鸥外消沉智巧机,水光云影澹相宜。”一位隐者翛然尘外的形象呼之欲出。而《安庆黄氏松隐》一诗将主人与环境更融为一体:“高人无处隐逃真,来傍长松涧底眠。几度清风松际起,自将吟响节钧天。”这位隐士眠涧底,能高吟。其实作者在倾慕高人的同时,还在表露他对这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江西临江府新淦县古中静,是酷好古钟鼎奇字的玩家,海内不少名公巨卿赠以翰墨。王佐应其邀而观,“不觉心醉也。书此归之”。赞扬“古中静,好古奇。庖羲六画玩偶奇,三代钟鼎看蛟螭”。潮州揭阳县人,抚州训导张芮,编修张氏族谱。王佐题《抚郡庠张训导兵火后重修族谱》诗,赞扬他在兵火焚余、故家文献陵夷后重新整理文献:“君从张仲三千载,谱到留侯第几枝。迁表欧图光奕奕,春兰秋桂郁离离。顿令百世亲亲在,著姓由来擅本支。”直从始祖张仲写到留侯张良之后,赞其用了司马迁《史记》中的表与欧(阳修)式谱形式,令后世敬祖亲宗,敦伦睦族,明白源流支派。

王佐结识的同僚,有的是武人。他曾满怀喜悦、敬佩之情,极力赞颂周挥使的武艺高超:“手挽两石弓,射杀千年鹿。”其部下的年青军士:“蹴鞠花阴外,轻盈复悍骁。个中年少者,酷似霍嫖姚。”(《周挥使勋成十韵中二韵》)后又作有《周挥使勋成三绝》,赞其高风与雅操。这位将官解甲还乡后,垦荒造田而获丰收,令他崇仰而生敬意。又作《岭南安进》诗云:“千年孤剑倚皇天,青草黄茅万仞烟。今日将军劳苦地,几家春雨艾畲田。”

唐举人大半生驰骋战场,善于提携后进,六十一岁奉旨派往边地镇守。王佐因作《贺唐举人平侯》以庆贺,赞扬他有如重耳:“遇子三舍避。”又如魏武帝曹操、西晋桓冲一般擅长用兵,“老手一指挥,渊默而雷厉。一朝茂声光,隐然起西裔”。从诗中似乎可以揣测,这位唐举人有意荐王佐同往,但王佐以老而无用而推辞:“顾己愚且贱,于人何能济。嗟嗟老眊噪,久摒人共弃。胡为乎为者,晚逐英髦队。”正是以自己无用的形象,反衬了这位勇武的唐举人荐举人才之用心。

赞扬长者晚境生活之乐。如《竹枝词四首赠两墩为乐老之章》为赞先辈陈汝谐所作。此老诚如作者自注云:“先生年八十,遗落世事。每出,携云英、月华两妓,遇知己,即出歌唱,倚歌而和之间,襟怀洒洒,有晋人风致。”作者赞其:“若将年纪方彭祖,八十方才是小儿”“璞墩风月无边景,还是青春年少时”“昨朝闲到桐墩下,信有人间快活仙”。又《柬唐榕岗处士尚义》赞处士尚义,诗云:“椿株老祝八千龄,桂朵红攀第一茎。仙籍行香书具庆,白头林下胜登瀛。”

还有一些题画诗赞颂画者。如唐德光向他出示了两人的友人陈允谐所画墨笔,王佐大加赞叹。在《唐德光墨竹》诗中说:“辋川烟景昔曾闻,今向天涯见此君。诗画王维应不远,稻花香里一家村。”向墨竹画者陈允谐表示敬崇之意。作者自注云:“窃叹海外无此作者,允谐也。噫,托交二十年,犹不见得知己若所长,而人之于人,一见之闻,岂能尽生平之蕴哉?”他慨叹相交多年,居然不知道这位友人还有这么高超的画艺。可见人与人的一见之闻,是不能全部了解一个人的内蕴才华的。类此者还有应邵武县杨指挥而题的《邵武杨指挥渔樵问对图》《邵武卫宫指挥<余庆堂卷>》等。

三、送别诗以贺上任并抒难舍之情

王佐的《送人归宁夏》一诗,所送何人不明,疑即前面写到的唐举人。前四句:“送客黄金台,望望西陲去。壶倾燕市春,旒卷秦山暮。”客人被重用,千里远别而去。依依不舍之情,见于叠字“望望”。后一联上句送别时情景,燕市倾觞而痛饮;下句虚写,想像客人擎旗前往秦山情景。后四句:“风月属提携,江山归杖屦。悠哉两郎翁,高歌自回互。”风月全由他提携,江山归于其杖屦之下,气魄何其大。郎翁两人同行,高歌互答,豪迈自在。然在想像之景,可谓之造境。

赠送至友之诗,情景交融,感情沉著。《送唐彦明还乡》诗叙相邻之情:“旅寓多年喜并邻,相逢况是故乡亲。月明东市常留榻,蓬转西风又问津。”后一联上句写相邻而常留榻在一起,下句想象别后情景。又《送吴思学还乡》:“烟开草色一时路,花落莺声别后天。故里寒暄君指日,都门风雨我多年。”写还乡而兼写别后情景。

友人唐善继就任,他送别而赋《武昌送唐善继之长沙卫经历》:

君家柏府旧鹓班,莲幕官卑且自宽。贞观传来犹有笏,西都相望好弹冠。白蘋洲畔休移棹,黄鹤楼中尽合欢。若问长沙风景色,江城吹角水漫漫。

唐善继,琼山人,监察御史唐颐庵的后代。御史署称为柏府,鹓班即朝班,首句言唐善继先祖德业之辉煌,次句转写唐氏处莲幕官虽不高但也可以宽慰。“贞观”用魏征后人藏有唐代贞观间魏征所用笏之典故。“西都”句言对方还有高升之机会。颈联写送别情景:“白蘋洲畔休移棹”句希望舟船不要急于移走了,写得动人;下句“尽合欢”,足见欢洽之尽兴。末联告以前往地之风景。章法布局,秩序井然。

《寄新会余、马两进士》以颔联写送别与别后情景:“燕市悲歌三月暮,桥头听雨五更初。”颈联分别写对方与己方:“君依日月方扬彩,我困风尘漫卜居。”余、马二位进士前途可望,日月代指帝王,正当展露才华之际,而我则困居风尘之中。《别沙文远岁贡还乡》一诗颔联也是如此写法:“青眼独怜君未白,素衣应笑我成缁。”从当前说到今后:“倘到临高寻旧友,过门停马慰亲思。”希望以后有机会来看望自己。又《送长沙周司训之任四川》云:

漠漠蚕丛古蜀都,长沙西北向前途。人希尼父身为铎,世际羲皇马负图。日落山城看白帝,草迷烟渚问黄姑。到官想在冬前后,慰彼诸生仰范模。

首联点题,周司训前往之地在蜀都,长沙之西北。次联说,人们盼望您有如待孔子一般身肩振铎之重任,逢此龙马负图于河的羲皇之世。第三联写前往途中之景,末联写到达时的情景,诸生得此模范,足以安慰。

分别之作还如《舟次金陵和丁郎中席间韵》:“君才如倚马,我意似亡羊。”言对方有倚马可待之才,而己则是年华老大,徒有亡羊补牢之想。颔联:“闽海朱幡贵,江天白发长。”上句写对方往福建任职,将大展身手,下句写自己老大无为。从对方与己方角度写来,交错写来,情辞并茂。

此类诗以五律、七律居多,在章法上往往以一联的上句写对方,下句写己方;或一联上句写眼前之情景,乃实写;下句写别后所去之地的情景,乃虚写想象之情景。

四、思友诗写怀念之情

友人相隔两地不见,每有思友之作以抒怀念之情。如《和林宗敬韵》作于作者退仕归故里后,先将己况告诉故友:“投老是闲仙,桃花别有源。雅宜吟洛社,无复梦梁园。”颈联用对比手法:“日月孤舟定,乾坤一榻存”(《和林宗敬韵》)。日月奔行不息,己如孤舟之漂泊。乾坤之大,惟己仅存一榻。末联盼望与友人相会:“故人沧海隔,何日再登门。”同是寄给此人的《寄林宗敬同府》诗,思友之情不断,“故人别后眼常青”,责怪对方“底事诗筒隔岁停”。次联借景忆旧谊:“濯洁每思江汉水,纫香时梦茝兰汀。”将友人之规箴比作江汉之水,洗洁我之尘垢,为我纫茝兰之香。末联言思念之苦:“老我高州情绪苦,夜深刁斗不堪听。”

《寄陈仲和通府》一诗,抒思君之情,并将己独处情景告诉对方:“别来秋月芦花渚,吟遍春风杜若汀。”最后盼望异日相会饮酒:“十缸燕酒今存否?安得悲欢醉里听。”

《寄谢信丰尹何宗实》一诗也是对友人来信慰藉他而表示感谢:“鬼啸雨兮猩啼烟,行客孤羁心自怜。乡曲故人想慰藉,得留双眼看青天。”旅途中鬼啸猩啼,寒雨凄凄,行进艰难,幸有故人的安慰,留待双眼,总会盼来青天。《寄雷州戴德光通判》二绝,则以梅花为信物,表达怀念之情:“底事故人成久别,隔年应不寄梅花”“闻寄梅花春信遥,故人应不忘贫交。”他为隔年未收到故人来信而致慨,担心书信是否为送信人所误,又说:“可怜身谒征西府,笑说当年殷仲乔。”用的是西晋殷羡“不作致书邮”的典故。殷羡字仲乔,来豫章作太守,行至石头驿,将都下托交的百余函书信悉投水中。《和友人杜宗颢<书怀>韵》末联:“无端画角黄尘戍,夜夜梅花望岭南。”亦借梅花暗用折梅典故,在于抒思友之情。

《过抚州石门驿有怀故人崔文振》,重在忆往,抒思念故人之情:“石门重见旧风烟,生死分违过六年。来路已非江口约,西风还是抚州船。苍茫枯木寒鸦外,冷淡梅花夕照边。沽酒当炉不成醉,强哦诗句问青天。”重新来到六年前同游地石门驿,景致依旧,而故人不知在何处,写得伤心,“生死分违”,独自饮酒不能痛饮,勉强吟诗问青天,为何友人不能相聚。

《忆邱深庵老师》诗,赞美对方书香世家:“书香济美今如昔,科第光华祖又孙。”回忆通家之好,两人的交往:“酒兴诗情惟岁月,水遭山绕自乾坤。白头漫忆通家旧,世难无因一过门。”

此类诗的章法是:或一联回忆当年,或一联想像对方的处境。或在一联中以上句想像对方的情景,下句言己方的处境与思念之情。

五、寄友人诗以写怀乡之情

王佐在外宦游,思乡之情日炽,往往诉之于寄给友人、乡人、亲戚的诗中。如《思乡寄张凤搏、唐德光》:“石田茅屋旧家风,遥忆琼州在梦中。藤钵晓茶吹杀末,瓦罂春酒呷筠筒。房蜂醉蜜榔花白,鸲鹆将雏荔子红。情景年来无恨好,可能留待一衰翁。”张凤搏、唐德光均是琼山人,作者好友。诗人忆家乡风物,那藤钵盛的早茶、瓦罂盛的春酒,令他回味无穷。还有那房蜂采的白榔花蜜,鸲鹆带着雏鸟筑巢于荔树间。都令他如梦如幻,盼望好景常在,等待他这衰翁的归来。

琼山人唐必大,是他母亲唐朝选的族人。《别唐必大》诗云:“十年游宦未还乡,每遇亲知倍感伤。五夜漏催更苦短,两家情好话偏长。凭君历历询州里,慰我悬悬念渭阳。明发分襟还有待,九霄云路看飞扬。”十年未回乡,遇到亲友如何不感伤。连宵夜话,五更苦短。明日又将分别。颈联上句揣想对方归里,思念舅家,嘱唐必大代为候安,故云“凭君”。“历历”言州里每事历历在心。下句写己之悬念。

此类诗往往是托附友人,捎去问候家人之意,并回忆往事,想象家乡情景,表达归乡之意。

六、在唱和诗中吐露己怀

王佐还有大量与友人相互唱和的步韵之作,重点不在与对方的情谊,不一定要切入两者的关系,而在咏同一或相近的题材,抒写情怀、志趣,诗中不涉及两人的关系与情谊,但有将己怀诉之于友人、起到交流的作用。如《登高山西塔和刘守韵》,所写内容与刘郡守(知府)无关,只是与刘守诗的题材相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是:“世事横双眼,流光照暮年。茫茫云峤外,何处是林泉。”表达年华老大、欲隐山林之思,这种情绪,有必要让友人了解。

《弘治二年述职泊南京上新河和大里府吴守韵》一诗,末联忧虞国事:“紫宸仍昨梦,北望绿云浮。”系念帝座紫宸,可叹皇上仍与从前一样重用宦官,宠养宫女如云。绿云乃指宫女黑发:“绿云扰扰,梳晓鬓也。”(杜牧《阿房宫赋》)又《和广州同府郑天与<书怀>韵》前六句写南天风雨飘摇之景,抒一已孤独之怀。末联说:“举目山河堪下泪,此情惟有故人知。”故人即指广州同知郑天与,则点明将忧朝政腐败的心事示知于友人。

又《和南海江佥宪秋兴韵》也是言己之感怀,步人之韵,前四句云:“白首年来厌世哗,眼看秋尽独兴嗟。高情何处无莼菜,旧业东篱有菊花。”此诗题材与江佥宪相同,并希望将己之感怀告诉对方,未涉及两人之友谊。“白首”言己之发白,观暮秋而嗟叹。“情高”则乐于莼菜之餐。《鸡肋集》校注本认为此句是言对方的逸致情操①见王中柱校注《鸡肋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 页。,未必是。

《和陈汝谐<感怀>二首》,则借月言心境、心事,诉之于友人:“中年如满月,已近渐亏时”“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又如《步提学周佥宪望武夷韵》、七律《游武夷山步周佥宪韵》两首诗,只是表达他对朱熹的景仰之情,不涉及两人关系。周佥宪诗未见到,但也可能是以武夷山水与朱熹为题材。作者还有《和友人归姜驿夜宿胡澹庵》《和进士姑苏杜子开宴读书台韵》《次友人游载酒堂》等诗,与原唱题材相同,却不涉及两人情谊。又如《建阳道中步黄内翰仲昭韵》:

山路何萦纡,有如羊肠蟠。遮以千折峰,转我深山间。啼鸟在高树,猿声隔层峦。何当共幽寂,石眼泉潺潺。落日色惨澹,仆夫足蹒跚。猛虎远林号,飒飒风生寒。十年苦行役,几当生死关。俯首发深省,暮途良独难。驾言且自慰,坦途在人寰。倏忽失所虞,平地千仞山。顾兹乘除理,而我心自闲。努力在明发,今晨莫长叹。

艰难而又孤独地行走于建阳崇溪深山小路中,只有自慰“坦途在人寰”。借山路萦纡以喻世道之崎岖,悟乘除得失之哲理。此诗作于黄仲昭编修被谪之时,诗人既有自己的感悟,也以诗作为彼此的交流与慰藉。

步韵之作还如《和李司训看破椰子》诗,实际上是咏椰诗,不涉及与李司训的情谊;《和丘公五指山诗》实际上是咏五指山诗,借咏山水吐露襟怀与抱负,题材与对方相同,内容却与丘浚无关。此类诗之用意在于展示各自才华,甚至不排除斗诗之意味,或希望对方垂以青眼之用意。

还有的如《归舟四咏》,均是写景吊古的内容,但据诗人自注:“时与南海林宗敬,戴德光同舟,自北南还,唱和之作,初不命题,但见景情。”可见是与林、戴二人用同韵写相近题材的诗。

其他有谢友人贶物诗,写物而能跳荡不滞于物,展开联想。李文明寄来药材苏合香给他,他为之作《寄致仕南阳李文明太守》诗以致谢意,以一联流水对“不知何处天仙府,得似人间昼锦乡”写友人回归故乡之乐,并想像对方逍遥之神态:“云卧闲看千亩白,菊开常醉九秋黄。”他若退隐后,当与之同游:“何时得脱樊笼去,约与逍遥万仞翔。”又《麻竹笋谢友兄陈汝谐》:“莫怪频参玉版师,眉山学士旧相知。可怜一种真禅味,四百年来识者谁?”认为麻竹笋有似东坡笔下的玉版笋,可惜无人识其中之禅味。

还有不少挽诗,悼念友人去世,回忆交游与情谊,限于篇幅,在此不论。

余论:王佐赠答唱和诗之渊源前人处

王佐腹笥丰赡,从这些赠答唱和诗来看,不少诗句出自前人诗句,或出自史书,皆有所创新。略拈数例,先看五七言古风,如《答张汝弼诗柬》:“汝弼赠我刊登林之《新正》,何以报之凤阳之旧城。”出自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句则变为九字句,十字句。《稼隐》一诗:“击缶歌乌乌。”出自杨恽《报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2]范成大《大厅后堂南窗负暄》诗:“端如拥褐茅檐下,祗欠乌乌击缶歌。”

学韩愈诗如《周挥使勋成十韵中二韵》中,“将军大笑军吏呼,马前跌宕血模糊”。化自韩愈诗:“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坠。”(《雉带箭》)又《正月十夜东园李花盛开,刘守仁甫偕廖推、文扬过饮》诗重点在咏李花:“琼妃纷纷出玉宫,缟裙练帨飘天风。一天晴月夜皓皓,万堆香雪春融融。梨花对面不能白,桃树满株空自红。太守便是韩公愈,夜领张彻投卢仝。”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诗云:“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夜领张彻投卢仝,乘云共至玉皇家。长姬香御四罗列,缟裙练帨无等差。”两诗均为七古。王佐诗中的“缟裙练帨”“夜领张彻投卢仝”均出自韩诗,而咏李花之神彩却又别出心裁,异曲同工。“一天”两句与“梨花”二句为骈偶句。“太守便是韩公愈”句,将刘仁甫郡守比作韩愈。

近体诗如《寄林宗敬同府》:“濯洁每思江汉水,纫香时梦茝兰汀。”前句化自《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即汉水。《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3]后句化自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岂维纫夫蕙茝”。

还有化自屈原赋、陶渊明诗处,如《菊庵》,赠一位种菊老翁,赞颂丈人重气节,“厌韶华”。“环堵惟栽晚节花”,“晚节花”即菊花,是陶渊明精神的象征。颔联:“饥饱自知骚况味,藩篱还有晋烟霞。”上句暗用《离骚》意:“夕餐秋菊之落英”,下句“藩篱”即用东晋高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意。复以颈联“恍疑三姓王孙宅,莫是柴桑处士家”点明。三姓指“三闾大夫”,春秋楚官名,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柴桑处士即陶渊明,陶乃柴桑人,辞官隐居。古代称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为处士。末联怀念此翁,引为知音、邻居:“我亦暮年怀隐逸,卜邻期向海东涯。”欲与此老同样,回故里隐居。

又《病中失约寄张凤彩》句:“范张约冷负鸡黍,笑杀榴花瓮底春。”典出《后汉书·范式传》:“范式字巨卿,一名汜,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春别京师,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儒子焉。’乃共克以秋为期。至九月十五日,杀鸡作黍,二亲笑曰:‘山阳去此几千里,何必至?’元伯曰:‘巨卿信士,不失期者’。”[4]

《送唐彦明还乡》中:“唱断阳关尘后雨”,出自王维诗:“渭城朝雨浥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将两句打并为一语。

或渊源多家而熔冶为一炉。如《稼隐》诗中“隔篱唤邻翁,相对累十觞”(《稼隐》),上下两句分别化自杜甫诗“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一举累十觞”(《赠送卫八处士》)。接下两句“俯仰宇宙间,其乐且无央”,化自陶渊明诗:“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又如《寄陈仲和通府》:“天际黎山一发青,思君南望暮云停。”上句化自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句“青山一发是中原”。下句出自杜甫《春日忆李白》“江东日暮云”与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诗句。渊明此诗自序称:“停云,思亲友也。”又“耳冷心灰百不堪”(《和友人杜宗颢》),出自东坡《赠孙华老七绝》诗:“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

王佐的赠答唱和诗,只是他的诗词成就中的一小部分,但尝鼎一脔,管窥一斑,对于今人如何写好此类诗,避免应酬之作,应是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1][明]王佐.鸡胁集[M].王中柱,校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7.

[2][汉]班固.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M].薛学,等,点校.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659.

[3]吴宗慈.庐山志[M].胡迎建,校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44.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5:2676.

猜你喜欢
友人
致友人(组诗)
友人以“鲐背”见贺,有作
《戏答友人》
《七律·答友人》书法
《友人伤足有赠》
郭沫若为加拿大友人云达乐题词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君风:致友人
你就永远新吧!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