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识字课本》范本研究

2014-04-08 16:07吴志玮
邯郸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正定县合作化范本

赵 彦,吴志玮

(邯郸学院 文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农民识字课本》范本研究

赵 彦,吴志玮

(邯郸学院 文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主要研究对象是邯郸学院馆藏太行山文书中一本由河北省正定县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编著的《农民识字课本》。在第二次扫盲运动高潮中,该课本被教育部树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编记工识字课本的范本。较之同为范本的山西省昔阳县识字课本,该范本树立的主要原因并非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乃至河北省在扫盲运动中的出色表现,却在于记工识字课本的编写,本就是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河北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典范,而河北省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该识字课本的范本作用在第二次扫盲运动高潮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以后的扫盲运动中,河北省亦渐渐沉寂。

农民识字课本;范本;农业合作化;扫盲

近日,在整理邯郸学院馆藏《太行山文书》时,一本编号为HTX01B250023的《农民识字课本》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这是一本由河北省正定县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编著,195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农民识字课本》。一本由基层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编的识字课本,为什么会由高级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呢?经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这是一本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而编写的记工识字课本,①马云:《农民的“文化宝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农村扫盲教材解析》,《中共党史研究》第7期,将建国初期农民识字课本分为六类,即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农民文化课本、看图识字课本、记工识字课本、扫盲政治教材和常识类教材。记工识字课本的主要内容为常用的社名、人名、土地名、农具名、农活名、庄稼名、数码、年月日和记账单位等,是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为了教会农民记账记公分而编写的扫盲教材。并且是1956年1月教育部选定的,供各地在编辑农民第一步识字课本时作参考的范本之一。更令人感兴趣的是,相关资料显示,与同时被确立为范本的山西昔阳县下思乐村的识字课本相比,该课本似乎并未发挥范本应该有的影响和作用。那么这本课本是怎样被确定为范本的,原因是什么,它的背后又到底隐藏着些什么呢?

笔者带着这些疑问,多方查找资料,并亲自去该课本编著单位河北省正定县北早现乡实地调研,掌握了大批第一手档案资料和亲历者口述史料,据此笔者认为该课本对于建国初期 50年代的正定县、河北省乃至太行山地区的扫盲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纵观以往学界对建国初期扫盲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或者从宏观上论述两大运动的历程,或者从微观上研究某合作社、某县、省在两大运动中的情况,少有将扫盲运动和合作化运动合而论之,从识字课本这类文书出发的研究更属鲜见。故笔者试从这一小小课本的范本作用出发,透视其背后的两大运动。因能力有限,如有偏颇,还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该识字课本被树为范本

为了配合和跟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合作化运动的新形势,1954年12月28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第一次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方针任务是“紧紧跟随着和密切结合着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积极地有计划地扫除农民中的文盲,并逐步地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有效地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服务。”[1]4241955年至1956年间,与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出现密不可分;第三次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的兴起是催化剂。年12月1日,青年团中央发布《关于在七年内基本扫除全国青年文盲的决定》,指出“扫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是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必须加快扫盲的速度。”而且“现在我们所说的扫盲运动,已经不是一种随便的扫盲运动了。因为农民中的文化工作如果将它当作经济目的来看,那它正是要实现合作化。”[2]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合作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扫盲运动被进一步重视,也代表着第二次扫盲运动新高潮的出现。①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新中国的扫盲运动共掀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951年至1953年,以“速成识字法”的推广为特点;第二次是在

与配合农业合作化,加快扫盲步伐的号召相适应,1955年,毛泽东作出了关于编写三种识字课本的指示,提出农民识字教育必须做到“学以致用”,“识字教学,第一步教农民学习本村本乡的人名、地名、合作社名、工具名、农活名、庄稼名、度量衡名、年月日、数字及其他一些记工账所必需的文字和语言,大约两三百字。这个课本由从事指导农业合作社文化工作的干部各自就自己的合作社去编。每处自编一本,不要上级审查。第二步的课本,按一个较小范围的地方(一个县或一个专区)的常见事物和语言(加上全国性的)编,也只要三百字左右。第三步的课本,由省教育厅编。”[3]144于是,全国各地纷纷贯彻文件精神和毛主席的指示,掀起了编写三步课本的浪潮。这也是该课本的成书背景。

为了进一步推广记工识字课本,1956年1月,教育部选择了山西省昔阳县下思乐村、河北省正定县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河北省徐水县南亭乡大营村集体农业合作社所编的三本识字课本作为范本“供各地在编辑农民第一步识字课本时作参考”。[4]走笔至此,便知该课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因正是因为其范本作用所致。

经过进一步查阅资料,笔者又发现,同时被树为范本的三本识字课本,在当时的扫盲运动中,其影响力却并非旗鼓相当。1956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扫除文盲的教学工作——扫除农村文盲初步经验之三》一书中,专设了“编识字课本”一栏,其中《编“记工识字课本”》一文,介绍了团中央宣传部帮助山西省昔阳县教育局和青年团昔阳县委编的下思乐村记工识字课本,《介绍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识字课本第一册的编写方法》一文介绍了 1955年底人民教育出版社工农教材编辑室与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和正定县教育科几位同志一起,在河北省北早现乡协助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编写的《农民识字课本》第一册,书中却再未提及河北省徐水县南亭乡大营村集体农业合作社编写的识字课本。1956年6月6日,教育部、文化部发布了《1956年秋季干部、职工、农民扫盲及业余小学教学用书表》,列出的供各地编写农民识字课本参考用书中,就有河北省正定县编写的《农民识字课本》第1册至第3册。据此笔者认为三本识字课本中,徐水县识字课本的范本作用不甚明显,更何况正定县和徐水县均隶属于河北省,故笔者选择山西昔阳县下思乐村的识字课本与该课本,即河北正定县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识字课本进行分析比较,透视其范本作用的背后——山西省与河北省的扫盲运动及农业合作化运动。

二、该识字课本被树为范本的原因

关于该课本被树为范本的原因,1956年1月教育部在选择了三本识字课本“供各地在编辑农民第一步识字课本时作参考的同时,也分别指出了它们的优点”,②教育部:《介绍三本农民第一步识字课本》(1956年1月11日) ,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105-5-2020。三本识字课本的优点:“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课本以作物名称为中心,按农活先后顺序编排,清楚系统,并有基础字、复习,合于由易到难和复习巩固的原则;下思乐村的课本以人名为中心,用说话的方式把农民记公账的字都用上的方法编排,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大营村集体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课本收录的都是农民记公账最急需的字,各课生字分布较均匀,散文课与韵文课比较适当。”但笔者认为这仅是该课本编排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表象上的优点,在其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分别查阅了山西省、河北省的扫盲运动档案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档案,再辅之于当时的期刊报纸的报道和实地考察的口述史料,认为该范本树立的主要原因并非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乃至河北省在扫盲运动中表现出色,却在于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突出表现。

关于河北省和山西省在第二次扫盲运动高潮中的表现,笔者认为与两省各自的扫盲档案与文件相比,当时的《人民教育》等教育期刊、《文汇报》等喉舌报纸,还有为了推广经验而编写的《扫盲通讯》等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1956年1月,《人民教育》发表该刊资料组编写的《适应农业合作化需要,大力开展农村扫盲工作》一文,对山西省多有褒扬,对河北省却间有批评与不满。对山西方面,“几年来的事实证明,凡是能较好地组织群众力量的,扫盲的成绩就比较好,例如山西过去几年比较重视发动农村知识青年担任义务教育,而且对义务教师的组织和辅导工作做得也较好,因而全省就出现许多扫盲很有成绩的村。如山西晋城县蔡河村已扫除全村青壮年文盲总数的89%,昔阳县中思乐村也扫除了80%,还有很多村扫除了一半至百分之八九十。”在推广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学的经验时,表扬“山西省有些民校组织有不定期的技术讲座,请社长、技术员、下乡干部来讲,很受农民欢迎。这一经验值得各地汲取。”还表扬了山西各地民校选拔、培养教师,加强教研组的工作;表扬了山西顺西沟村农业合作社每年给教师记四十个劳动日,解决了民校经费和教师的待遇问题等。文章在表扬山西省的同时,却批评了“河北永年小北旺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刚一成立,就急忙办学,群众反映说‘社里的问题还没解决,谁有心思上学’,结果学校垮了。”

同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扫除文盲的教学工作——扫除农村文盲初步经验之三》一书中收录的文章报道中,介绍了山西昔阳县钟村、下思乐村等五村的小学教师、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小学全体教师提出积极参加扫除文盲工作的倡议,山西省昔阳县北关中心小学的“我们少先队员也要帮助扫盲工作”队日等先进经验;①1956年2月8日《文汇报》。较之山西省扫盲经验的被大力推广,该书中关于河北省的扫盲经验只有唐山专署教育科的《遵化县民校教师扫盲的几个办法》寥寥一个。②1956年1月号《扫盲通讯》农民版。据此笔者认为,河北省在该阶段扫盲运动中的表现,与山西省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那么既然正定县乃至河北省在扫盲运动中的表现并非可圈可点,又为什么要将其扫盲教材树为范本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编写记工识字课本就是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而河北省同山西省一样,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就是这两个省属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所编记工识字课本被树为了范本的原因——促使河北省和山西省的扫盲运动跟上他们快速发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速度和步伐。相关资料说明了这个问题:

1956年1月31日《人民教育》:“大多数农民不识字的文化落后状态,已经影响了已经成立的农业合作化的质量。如山西昔阳1952年全县共有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发展到131个社,其中36个社(占总社数的28%)的会计不能胜任。山西昔阳在扫盲工作上还算是比较好的县,从 1953年到现在也只扫除了全县文盲数的12.9%,平均每年才扫除4.3%。若按这样的速度,也要等二十年才能扫完。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飞速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在农村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必须大大加速扫盲的速度,在短短五、七年内扫除全国农村中的青壮年文盲。”“河北省1953年冬学人数便大大减少,1954年虽稍有恢复,也只有162万人,不只比1952年的293万要少,而且也比不上1951年的219万人;而在同一时期,河北全省农业生产合作社却增长了29倍……当前的问题是扫盲工作落后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新形势,解决扫除农村文盲问题已成为今天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迅速克服一切右倾保守思想,积极主动地开展扫除农村文盲的工作。”“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一种良好学习组织的基础,许多地区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学以后,把历年民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领导问题、学习与生产结合问题,教师和经费问题都给解决了。”可见在此阶段中央在大力倡导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学扫盲,所以将范本树立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先进省份,并且由宣传部、教育部协助这些省份中的先进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编写扫盲教材。

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便是河北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典范,究其原因:

首先,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早。泥红子回忆:“北早现村有张大祥和张二祥两个兄弟,很穷,当长工,要饭吃,受的压迫很重,他们兄弟早早组织成立了合作社,被树为典型。”③根据赵彦对河北省正定县北早现乡泥红子的访谈口述资料整理。这与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5]5一书中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6]220的讲话中高度赞扬的河北遵化县“穷棒子社”,被树为典型的原因大致相同,即入社农户贫穷程度重、入社早。

其次,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好。农业方面,课本中载有:“五星社,种庄稼:小麦、玉米、谷子和高粱,花生、红薯、青豆和棉花。”“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小麦增产3成,谷子增产4成,棉花增产8成。”《正定县志》载有:“1955年,北早现五星农业社创玉米亩产872斤新纪录。”水利方面,课本中载有:“我们社里1955年春天,开了6条渠,一共19里长,能浇2665亩地。”而《正定县志》记载“北早现村有耕地2600亩。”[7]126意即“6条渠”的水利设施能满足全村耕地的浇灌。畜牧业方面,课本中载有:“我们社里的牲口很多,有牛、有马、有驴、有骡,个个都很肥壮。”李平、柳长根说:“当时的200多只羊,100多只鸡在高级合作社中也算是多的。”①根据赵彦对河北省正定县北早现乡李平、柳长根的访谈口述资料整理。副业方面,课本中载有:“我们社里有油坊、粉坊、轧花房,还养了二百多只鸡,一百多只羊,社里每年副业的收入很多。”泥红子回忆“五星社还有一个别的社没有的大果园”。②根据赵彦对河北省正定县北早现乡泥红子的访谈口述资料整理。正因为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水利、畜牧业以及副业各方面的突出表现,“1955年北早现乡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奖励了捷克C-25A型轮式拖拉机一台。”[7]251

课本中还载五星社“有耘锄,有步犁,喷雾器,喷粉器,移苗器,铡草机,双轮双铧犁,玉米脱粒机。”还有“播种机、收割机、马拉农具”。泥红子老人回忆“别的社都学五星,去参观,五星有烧柴油的抽水机,还有四轮的拖拉机,别的社都没有。”③根据赵彦对河北省正定县北早现乡泥红子的访谈口述资料整理。另外,课本中载有农药“1605”,而《正定县志》却记载:“1949年以后治棉蚜用石灰水、烟草水、石灰硫磺合剂除治,1955年全县棉蚜、红蜘蛛危害严重,用上述药物除治,收到了明显效果。60年代使用‘1605’、‘1059’等有机磷药物加水500至800倍喷雾,除治效果较好。”[7]249李平老人回忆:“五几年没有‘1605’吧,六几年才有的。”④根据赵彦对河北省正定县北早现乡李平的访谈口述资料整理。泥红子老人却坚决说:“我1958年当兵走以前,就亲手用过‘1605’。”⑤根据赵彦对河北省正定县北早现乡泥红子的访谈口述资料整理。针对课本和县志记载的不符,以及两位老人回忆的矛盾,笔者查阅了《中国农药发展史》:“1957年中国建成了第一家生产有机磷杀虫剂的农药厂——天津农药厂,开始了有机磷农药‘1605’、‘1059’、‘3911’、‘敌百虫’等品种的生产。”据此笔者认为农药“1605”既见之于 1956年出版的该课本,则说明此时已经有了“1605”,但只有个别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能够用到,其普及是在 60年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方面的优势和典范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该课本被树为范本,并非是因为与其直接关联的扫盲运动中的优异表现,而是与其背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息息相关。

三、该识字课本范本作用的影响

前面已经述及,教育部之所以选择三本识字课本作为范本,是为了供各地在编辑农民第一步识字课本时作参考用,那么该识字课本范本作用的发挥和影响怎么样呢?

笔者认为,与河北省在该阶段扫盲运动中的表现平平相应,这本课本也没有起到它应该起的范本作用。泥红子等老人回忆当时正定县许多村都是在用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所编的识字课本,不记得有哪个村参照它自己再编过。正定县馆藏扫盲档案中也并没有其他村庄参照该范本编写记工识字课本的资料。而同作为范本的山西昔阳县下思乐村识字课本,却充分地发挥了其范本作用。1956年1月8日新华社讯《山西省昔阳县已有四十多个村庄编出农民记工识字课本》:“这些课本是在青年团昔阳县委员会和昔阳县文教局的帮助下,并且参照昔阳县下思乐村的记工识字课本编成的。课本的内容和生字都同当地的生产活动和农民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文字也通俗易懂。学员们说这种课本好懂,好读,好记,好写,学会就能用。”通讯中还举了中思乐村李春兰、大寨乡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郭成林的学习成果,以及梁庄乡的农民业余学校采用记工识字课本以后学员从135人增加到241人的例子。

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的兴起,扫盲运动掀起第三次高潮。山西省依然表现突出,堪称范本。1958年国家公布《汉语拼音方案》。1959年12月27日,推广山西省万荣县经验,全国14个省市的代表应邀观摩。196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万荣县注音识字的指示》,山西省又一次在扫盲运动中荣为范本。不仅如此,迟至60年代,山西省亦未放弃其在1956年第二次扫盲运动高潮中的范本作用,“1963年冬重新学习了记工识字的扫除文盲方法,1964年冬又在十七个县(市)二十六个公社试点推行了记工识字法。”而此时的河北省,却在扫盲运动中进一步沉寂。笔者翻遍了《中国共产党正定县历史大事记1949.10—1966.5》,内中仅有1958年2月27日《建设日报》的一条相关报道:“正定县召开扫盲积极分子誓师大会,出席会议570人,副县长丁忠恕作了《关于一年来扫盲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指出1957年全县有30500人参加扫盲学习,有10750人摘掉文盲帽子,全县出现了 62个文化村。今后要加强领导,明确专人,树立制度,坚持常年扫除文盲,要使剩余的文盲全部摘掉帽子,与会积极分子表示响应政府号召,做好扫盲工作。”现在看来,《中国共产党正定县历史大事记1949.10—1966.5》中仅有的这一条扫盲报道也是平平淡淡,毫无光彩,与山西省在第三次扫盲运动高潮中的风生水起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查阅正定县档案馆中该阶段的相关资料,笔者发现也多是随着中央扫盲指示的应景之作。相关亲历者的回忆对于1958年以后的扫盲运动已经模糊,甚至对于1958年后扫盲运动是否仍在持续,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如此看来,该识字课本在第二次扫盲运动高潮中的范本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其影响力更是远不如同为范本的山西省昔阳县下思乐村识字课本。第三次扫盲运动高潮中的山西省推广万荣县经验,依然高举着扫盲先锋的大旗,昔日作为范本的山西省昔阳县在六十年代因为“农业学大寨”而风头更健;而此时的河北省听任了正定县的沉寂,已经将目光聚焦于公社化运动中浮夸的徐水,曾经在三本范本中不太被重视的徐水县,此刻以高昂的姿态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综上,一本农业生产合作社所编的小小的识字课本的背后,透视出的却是建国初期轰轰烈烈的扫盲和农业合作化两大运动,他们既自成脉络,又相互关联,共同书写了那段历史,而这本课本便是那段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和记录者。历史,就这样书写着范本的勃兴与沉寂。拨开历史迷雾,透视文书背后的事实,史学研究者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关于第一次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的报告(1954年12月28日)[M]//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林峰. 进一步开展扫盲工作,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N]. 光明日报,1956-11-16.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教育部. 介绍三本农民第一步识字课本(1956-01-11)[G]. 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105-5-2020.

[5]中共中央办公厅.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河北省正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正定县志[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贾建钢 校对:朱艳红)

G275.2

A

1673-2030(2014)04-0088-05

2014-11-15

赵彦(1972—),女,河北蔚县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吴志玮(1973—),男,河北邯郸人,邯郸市委党校图书馆副教授。

猜你喜欢
正定县合作化范本
石家庄市正定县总工会以“零工驿站”竭诚服务劳动者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合作化时期农村劳动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正定县正定镇太平庄村 夯实党建工作 扎实推进乡村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正定县古建筑保护意义及相关措施
正定县人大常委会 “网上代表之家”增强监督实效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之吉林范本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1《洛神赋图》:爱情范本,古典绘画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