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4-04-09 04:54顾庆生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都市少数民族上海

顾庆生

(上海科技馆,上海200127)

民族工作是上海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随着城市外来人口快速增长,上海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中央所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任务和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新目标,也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上海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很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从思想认识、现状问题、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一个系统的考量。

一、对社会发展新阶段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再认识

(一)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适应城市民族工作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民族工作逐渐成为民族工作的重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也成为城市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城市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民族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过程。城市的民族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城市的资源和财富,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城市创造力的源泉。但它在发挥促进城市繁荣发展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也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共同遇到的难题。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由此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少数民族从农村走向城市,通过劳务输出等有组织的迁徙和自谋职业等自发性的流动,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通过不同方式在城市居留或往来,迅速增加了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城市民族工作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1年召开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大会将出现的问题总结归纳为 “两个不适应”和“两个跟不上”。 “两个不适应”,是指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对城市化生活与管理制度和方式不适应,城市居住时间较长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对从农牧区来的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不适应。 “两个跟不上”,是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地城镇政府的管理服务跟不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流入地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服务跟不上[1]。

随着上海外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快增长,上海的城市民族工作近些年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增多,敏感性复杂性加剧。外来少数民族不仅是流动人口,而且也是在城市生活的长期居住人口,由于他们世代生活的边远乡村和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巨大反差,使他们在进入城市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上都要经历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的过程。帮助外来少数民族人口解决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以及促进他们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城市民族工作必须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既为城市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给城市社会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新情况,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做好新时期的城市民族工作,促进城市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加快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需要

早在2007年5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 “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上海 “十二五”规划提出 “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充满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提出 “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可见,在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城市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无疑具有特殊作用。

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这里汇聚交流,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海派文化。因此可以说,“海派”文化是包含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外文化的汇聚。同样,在今天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上海对内是56个民族汇聚交流的重要平台,对外是56个民族文化传播的窗口,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一座城市之所以能够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不仅取决于它的城市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更在于以 “城市文化为核心手段组织城市经济活动、社会网络与空间形态”[2]。上海之所以定位建设国际大都市,不仅取决于其功能形态,更重要的优势在于它和其他著名国际大都市 (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一样是具有多维综合类型特征的文化城市。文化城市的多维度性是由文化的多样性、多层次性所决定的。而城市发展中的城市人口的聚合效应,居民构成的多样性将有利于形成多样性文化生态。因此,国际大都市必须有文化城市的内核,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城市的本质特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文化大都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3]。

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它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基本精神支柱。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城市精神文化,它是这座城市市民共同的文化认同。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要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需要在全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上海城市精神为引领,吸收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精神的认同。要让城市各个层面的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受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接受先进文化的教育和启迪,巩固共同理想,培育精神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用先进文化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凝聚人。因此,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城市精神,形成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的需要。

(三)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需要

尊重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是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国家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文化权益正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文化权益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益。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覆盖面越广,人民群众能享受的文化成果的权益就越大。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体现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还体现为为大众提供充分的文化表达空间,提供丰富多彩、不同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机会,创造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各得其所的文化参与条件与氛围,最大限度地给大众充分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权益。三是进行文化创造的权益。文化创造是大众文化权益的最高层次表现,只有当全社会大众的文化潜力充分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形成文化建设的高潮,真正发挥出大众的文化热情和潜能,大众的文化素质才能真正得以提升,才能真正造就具有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现代文化主体[4]。

保护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进入城市的非本地户籍的少数民族不仅 “社会资本”缺乏,“文化资本”也更加薄弱,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 “文化资本”,逐步实现所有市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但鉴于我国目前仍然难以消除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在享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他们在城市创业的年限增长、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经济收入的相对稳定,他们对文化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从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体现民族平等、和谐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四)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顺应中华文明和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需要

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传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条件。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人类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普遍尊重和吸收,使人类社会文化整合形成从自觉到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互为影响的共同发展的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文明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面对我国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和传统文化发生冲突,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容易被淡化和湮没。因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既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顺应中华文明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需要。

二、上海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主要成效

上海是开放型国际大都市,也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是56个民族齐全的城市。截至2012年底,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已达27.58万人。其中,户籍常住少数民族人口为9.79万人,来沪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了本市户籍的少数民族人口。建国以来,上海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先后有数百个少数民族参观团来沪参观学习,传经送宝;一些民族地区的艺术团体与个人,如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彝族舞蹈家杨丽萍、藏族舞蹈家卓玛等,相继来上海演出,促进了上海文化艺术的繁荣[5]。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上海加快 “四个中心”的建设和城市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全市各方面努力下,上海民族工作得到加强,上海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在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方面:一是大胆使用本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形成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辈出的局面。二是开办民族班,为民族地区培养大批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和管理干部,使上海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基地。三是拓展多种渠道积极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提供舞台,主动邀请少数民族文艺团体来上海传经送宝,使上海成为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近十年来有数百个少数民族文艺团体与个人相继来上海演出。 “民族杯”小歌手邀请赛,“首届中华民俗风情大型游艺会”,规模宏大的 “95中国民族风-全国56个民族音乐舞蹈邀请展演”等一系列在国内外艺术界具有相当影响的大型民族文艺精品纷纷应邀来上海演出,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四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主动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隆重推出,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展示了各国优秀的文化理念和多元的文化形态,也为上海的城市文化和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气势恢宏的中国馆以更加现代的形式全景式地集中展示了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鲜明特色及创新与发展。五是充分利用影视创作基地及出版社和展览场馆等创作、编排、拍摄少数民族题材优秀作品,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对市民的影响力,同时大力培育、拓展和规范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

在社区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方面:上海注重发挥社区优势,将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入社区群众文化之中。在少数民族人员较多的社区,成立各种少数民族文化社团,开展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民族文艺活动。近十年来,在各种群众活动场合登台亮相,演出民族特色节目,成为展示上海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此外,在少数民族居民相对较多的几个区县,定期举办 “民族文化节”。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群众活动,提高了少数民族生活质量。

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创作方面:虽然上海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但是上海支持艺术家们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创作了一批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优秀作品。近年来,上海少数民族题材艺术创作逐步走向繁荣。上海有线电视台摄制的《扎西德勒》、 《阿迪娜和她的父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儿童题材电视片 《红石峰》、 《火把节》在 “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 ‘骏马奖’”评选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上海民族乐团大型民族管弦乐 《锦绣中华》,以展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反映民族多样而独特的风格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9个奖项。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民族故事大系》则是第一次将全国56个民族各自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精华汇集于一编,对弘扬中国多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积极的作用[5]。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上海适时提出把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文化建设上来,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打造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初步建成了大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市区 (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公共文化服务更多惠及到少数民族群众。

(二)存在的问题

1、政府和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诉求普遍重视不够。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随之而来的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格局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对其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认识不足,对如何维护不同人群、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权益缺乏理论研究和系统的规划。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体制机制、人才队伍、项目支持等方面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还不相适应。

2、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生活总体呈现边缘化特征。从现阶段看,由于外来少数民族是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国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其文化生活总体上呈现出边缘化特征。由于外来少数民族一般都来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他们的经济社会状况也对他们的文化消费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和制约。城市社会管理滞后于城市的发展,传统的政府公共文化职能不能适应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文化消费供求渠道不畅等都是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生活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3、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目前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在文化素质、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与本地市民还存在明显差异,他们更多关注物质生活层面的需求,对精神文化生活上的要求相对较弱。虽然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但目前上海的很多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实际上与绝大多数普通市民的文化生活联系还不够紧密,譬如以反映少数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产品的供给服务不多,少数民族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知晓度不高等,从而使少数民族群众难以充分享受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这迫切需要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提升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效能,努力扩大受益面,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4、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按照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大力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中,必须努力使上海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作为。目前上海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的原创力的提升,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的扶持和培养等方面与先进的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文艺创作、新闻媒体、影视产品、学术出版等领域有影响力的作品缺失。这与上海在全国的地位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很不相称。要充分认识上海的文化传统以及自身经济、人才、教育等优势,在发挥优势服务全国方面进一步有所作为。

三、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对照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面对目前上海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我们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特殊性、重要性,把繁荣发展上海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满足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多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创造的条件。把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引领、文化服务、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认同城市的精神文化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人们在社会变迁和文化调适中,主要障碍并非物质文化,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文化中不利于发展的观念和习俗。大多外来的少数民族人员抱着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愿望进入上海,面对全新的环境,没有思想和心理准备,一时难于适应新的变化,会产生许多想法,也最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想的影响。这就迫切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形成一种精神支撑。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特别要让他们感受上海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 “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群体认同,而认同是诉诸每一个个体的情感、信念、价值取向的自愿选择。外来的少数民族群众作为城市的新成员,引导他们认同作为一方市民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在精神上产生与城市的契合,有一种归属感,帮助他们融入这座城市,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针对少数民族群体的不同层次需要,积极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机构要成为少数民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渠道。加快推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向少数民族群众免费或优惠开放。继续加快规划建设一批新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城乡结合部、远郊城区、新建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以及外来人口 (包括境外人口)聚居地的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文化项目的创意规划建设。体现国际文化大都市水平的新一轮文化设施的建设,在内容上既要体现国际化又要体现民族化,突出我国少数民族灿烂而丰富的文化艺术所具有的国家意义和教育价值。

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机构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大众传媒以及公共文化机构提供更多少数民族群众需要和欢迎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依托重点新闻网站,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的发布机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公共文化信息的知晓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队伍人员的素质提高,最大限度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需求,有条件的要招收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或有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工作人员。做好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项目和活动的绩效评估,把对少数民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并加强评估后管理,实施奖优罚劣,切实提高政府投入的社会效益[6]。

有计划地组织少数民族文化展演活动。每年在城市重要文化活动的安排中,要安排一些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展演活动。支持区县和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特色文化活动。

培育和扶持城市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团体、文化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丰富少数民族的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挥社会组织在少数民族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服务仅仅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社会的力量。目前上海各类社会组织在慈善、环境保护、扶助弱势群体、志愿服务等公益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少数民族文化服务方面也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例如上海少数民族联合会和社区少数民族志愿者机构,他们网络健全,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服务少数民族群众以及保障上海世博会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上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诉求。要建立少数民族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反映机制,认真听取少数民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委托的第三方应定期进行调查,以及时帮助改进对少数民族的公共文化服务。人大要加强立法和监督,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

(三)激发少数民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

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重要的在于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少数民族参与文化活动的重点在社区,因此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由政府主导引向居民自觉建设的良性轨道,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重视活动效果、居民满意度等软件的建设,在资金扶持上由 “锦上添花”变 “雪中送炭”。要切实关注在社区容易边缘化的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文化参与的积极性。

1、有意识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增加和扩大少数民族的社会参与度。城市民族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民族之间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因此要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度,提供他们与主要群体的互动机会,通过多种手段为他们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如发挥少数民族联谊会等少数民族社团的作用,建立少数民族学习和联谊交流制度,设立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开通网站和服务热线,建立联系制度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引导、鼓励文化融合与共享。

2、有组织地开展必要的少数民族群众知识技能培训。针对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进行一些语言、生产技能、行为规范、文化知识的再教育。对其在社会心理、精神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扶持。如上海市普陀区民族联举办的少数民族双语班,针对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吸纳少数民族志愿者授课,深受少数民族学员的欢迎。

3、引导社区居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外来少数民族要融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民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接受。教育市民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放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高度去认识,放到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多元文化共生态的现实需要去认识,放到衡量每个市民文化觉悟和文化素养高低的具体表现去认识。充分利用广场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形式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让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并发挥他们的文化资源优势。变受制的、被动的、随意性的参与为主动的、自发的、持久的参与。

(四)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大力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

要积极鼓励支持上海的文化事业单位、文艺院团深入生活,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少数民族题材优秀文艺作品。历史上,上海曾产生过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作为全国文化重镇,上海这方面的优势要继续保持。在各类文化精品工程的支持项目中,对少数民族文艺作品的创作予以重点支持,从政策上保证民族文化艺术团体的生存发展和创作展演能力的提升。在组织的重大演出活动中邀请少数民族艺术团体、优秀艺术家和优秀项目参演。培育和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知名品牌。指导社区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重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要把发展文化产业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结合起来,借用市场的力量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增加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依托上海优势文化资源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有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类、歌舞类、影视类等产业以及动漫产业。注意把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产品引进来,让上海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从上海走向世界[7]。

(五)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支撑体系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规划指导。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在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方面应该进行整体设计,并将其纳入文化发展整体规划,作出一定的制度安排。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上海要重视发现培养和引进少数民族作家、艺术家、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上海还要注重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创新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继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干部的培训。

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在上海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格局。要加大学习贯彻 《国务院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推进公共文化立法的进程中充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配套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

[1]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N].人民政协报,2010-9-30(12).

[2]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 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贺善侃等.国际大都市公益文化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5]上海少数民族概要情况介绍[EB/OL].(2013-05-07).http://www.shmzw.gov.cn/gb/mzw/shmz/mzgk/index.html.

[6]殷一璀同志2012年在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03-13).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117005/17371864.html

[7]叶辛,蒯大申.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1):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大都市少数民族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大都市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