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当代大学生公民参与的二重效应及对策分析

2014-04-09 05:02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公民大学生

林 静

(泉州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362000)

公民参与,又称公众参与,是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与方式介入社会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务中,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社会行为。公民参与不仅指政治上参与,还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参与。[1]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公民参与特别是微博参与已成为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2年12月发布的《中国微博蓝皮书》中,根据DCCI 2012年最新调查发现,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其中19 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达到了88.81%,[2]作为青年中的高知识群体,当代大学生俨然已成为当下中国微博用户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们通过微博了解社会、洞察中国。微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沟通和言论表达的有效平台,并已成为网络中最具舆论影响力的新阵地。

一、当代大学生微博公民参与的现状分析

浙江省对部分高校学子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开通微博的动机以“了解最新资讯、关注时政热点”最高,占50.42%,“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占40.83%。[3]微博的异军突起,改变社会话语权分配方式与政治生态版图的力量对比,大大降低了普通民众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成本,为大学生的公民参与搭建起一个具有现实作用与效力的话语空间及与网络平台。当前,大学生微博公民参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围观与关注 此为大学生微博公民参与的最普遍的形式。在近年来因微博引发的网络舆论事件中,如郭美美炫富、我爸是李刚等,都吸引了大批大学生的围观。“围观就是力量、微博改变中国”。在微博平台中,大学生的社会关注与参与的主动性及个性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他们可以大胆地向社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并在微博上纠集其他的支持者,将其群体关注醒目地置于其他社会机构及人员的关注视野中,以其特有的亚文化来影响社会某一事件的解决、某类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二)转发与传播 近年来,在诸多的突发公共事件中,众多的普通民众变身为第一现场的“报道者”,其中不乏青年大学生。如重庆理工大学学生王凯微博直播舟曲泥石流灾情现场,成为国内第一个图文“报道”舟曲灾情的人。在许多救死扶伤的事件中,大学生群体通过微博极速号召式的转发,构成“微博接力”,迅速提升信息扩散的范围与速度,帮助当事人获得及时有效的援助。在微博转发这一行为背后,大学生已不再只是信息接收者,而转变为传播者;从行为意义上而言,也从单纯的围观者上升为有效的参与者。

(三)表达利益诉求与提供建议支持 2013年两会前夕,中山大学毕业生郑楚然,用九个小时的时间在微博中征集104人的署名支持,向全国两会代表递交关于就业平等建议信。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利用微博“吐槽”,以表达对不合理现象的嘲讽与抨击。五邑大学学生微博中感叹宿舍洗热水澡之难,推动校园热水供应系统的升级改造。2012年岁末,中山大学学子们微博吐槽寒假后返程票一票难求,并建议校方推迟一周开学终获支持。众多立竿见影的微博吐槽,使大学生认为通过微博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或利益诉求远比电话、邮件投诉更为见效,甚至是“微”力无穷。

(四)进行舆论监督 2012年9月1日,三峡大学学生刘艳峰在微博上要求陕西省财政厅公开“微笑局长”杨达才2011年度的工资。2012年11月,浙江嘉兴学院大三学生梁栩晔在微博中曝光湖南凤凰农村小学营养午餐“缩水”问题,而后五位相关责任人被免职。2013年4月,重庆大学学生杨斌在微博中展示104张图片曝料奶茶店利用过期原料制作奶茶的黑幕。上述事件中,大学生们站在公民的立场,通过微博表达自己的社会关注,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与公权力的公开透明,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发起微博公益活动 此为近年来大学生中非常盛行的公益活动形式。2012年3月,贵州女大学生杨艾菁发起的微博公益接力,让她实现了“用一对戒指为贵州山区孩子换一栋教学楼”的梦想。2013年春节,两名广州大学生通过微博发动社会各方募集资金,邀请人大代表与环卫工人一起吃年夜饭的举动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复旦学子利用微博发起的关爱盲童的公益项目,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微博公益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的平台,也让青年学子在公益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实状况的了解与认识,引发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对传递社会“正能量”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微博兴起对大学生公民参与状况的改变

(一)参与主体的平民化、草根性,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公民参与的数量 微博的出现,为大学生利益诉求、观点表达提供了一条便捷的数字化通道。其开放、自由的特点,实现了一种大学生渴求的“自下而上”的“草根”式参与方式。较之传统媒体对意见表达、评论发表的审核与把关,微博实现了个体思想更为自由、平等、互动与实时传播。微博面前几乎实现了人人平等,公民个体与大众媒体一样拥有对人物事件平等的发言权,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掌舵社会舆论、设置言论话题的垄断局面。这种触手可得的公民参与方式,使大学生们对社会热点、国家大事的情感态度从原先的淡漠、疏离转变到现在的关注、重视,极大激发了大学生公民参与的热情。他们不再止步于“围观”,而是尝试着作为公民中的一员发表自身的观点和意见。比如在“郭美美事件”后许多大学生在微博上提出对红十字会社会公益捐款去向的质疑。在一些网络舆论事件中,大学生们甚至成为了信息搜集者与爆料者。

(二)参与过程的即时性、互动性,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公民参与的效能感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多是被动的、单一地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对于公民参与的态度多是敬而远之。微博言论的畅通,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意见表达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学习生活中意见表达的“贫乏”状态,为大学生政治心态的稳定提供了良性基础。他们利用微博参与社会热点,表达意见,能够得到其他网友的迅速即时的反馈,使微博公民参与成为一种动态、多元的相互作用状态,增加了当代大学生网络公民参与的自信。如2011年暑假,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在微博中吐槽丽水市出租车在寒暑假期间行车不打表、漫天喊价、拼载、拒载的现象,引来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的关注,并引发市政府对此的整顿,在丽水市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被称为“一条微博解决的堵车事件”。

(三)参与方式的公开透明,极力调动了大学生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开放的言论表达机制是现代文明社会中公民参与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微博打破了以往行政层级、体制规章、人为因素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羁绊,避免了公民诉求在传达过程中“信号衰减”现象,还原真实民意;同时其快速反应、裂变式传播优势,使得参与者容易获得关注或转发带来的刺激感与成就感,因此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热情。许多由大学生发起的微博公益活动,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同步扩散,影响范围从校园扩展到市井甚至延伸至“两会”。如2012年的全国“两会”前夕,“占领男厕”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利用微博向多位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建议,并最终得到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支持,将他们的提议整理成名为《完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提高女厕位比例》的提案,提交到当年的全国“两会”上。

(四)参与内容的广泛性,切实提升大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水平 当前,微博已逐渐发展成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管理的有效平台,其畅通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方式,多元的文化呈现,对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全面的认识与思考,理解与践行公民的社会责任,无疑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近年的实践看来,微博中所展现的自由、平等、开放、包容、探索的文化特点与价值追求为大学生积极有效的社会参与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促进了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并在现实中自觉转化为对国家社会的关注与担当,有利于大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推进。另一方面,微博中多元文化的冲击,拓宽了大学生们的政治视野,以及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锻炼判断与抉择能力,有利于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多层次、多维度地思考分析问题,更加客观理性地评价社会事件,更为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

三、微博对当代大学生公民参与的负面影响

(一)监管的缺乏易导致不良言论的极速传播,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数字化的世界中的公民参与是一片崭新的沃土,可以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4]微博时代,新闻生产方式已转变为“先发布,后过滤”。这种规则,使得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资讯空前丰富的同时,也迎来了信息泛滥、真假难辨、谣言蔓延的两难境地。而谣言的内容往往因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最能触及大学生敏感的神经。如日本福山核电泄漏事件后,国内“碘盐防辐射”的谣言四起造成民众哄抢盐的闹剧。微博谣言的大量传播不但能改变大学生的价值信仰体系,还会使他们的政治情感、态度、思想、立场发生改变,甚至影响其社会行为。这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认知力、辨别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碎片化的语言滋生恶搞文化,或断章取义,破坏大学生公民参与的客观性 微博的快捷、简约迎合了大学生拒绝繁文缛节、长篇累牍的心理,符合青年紧跟时代潮流的要求。微博中碎片化语言,既有针砭时弊,又有调侃式的轻松幽默,常常衍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新锐词句,被大学生运用、恶搞。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后,不少大学生在微博上改编名言名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嘲讽。有李白诗歌版的“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普希金版的“不要悲伤,我爸是李刚”;以及武松打虎版、金庸版、古龙版等多个版本,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现实中,一旦微博中个别非理性的言论引来大量的转发与关注时,大学生们往往容易随声附和,迷失在微博的人与亦云中。如微博反腐中所曝光的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房婶”、“表哥”等公务人员的不良事件与言论,许多大学生只顾陶醉在微博围观的热闹中,往往在没有求证事实真相、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就带着的仇官、仇富的情绪随意发表评论,将政府及公务员妖魔化。只要涉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丑闻,所有的现象和行为都被“评价”为腐败、丑陋。此时,微博参与的目的仅是为了情绪的发泄,而不具任何的建设性,这不仅会加速破坏大学生网络参与的正常秩序,也使大学生容易陷入伦理缺失、道德失范的泥潭中,甚至导致“群体极化”。

(三)频繁的“围观”与“转发”易消解参与的热情与责任感,导致大学生网络参与和实践参与的脱节 “围观”是大学生微博公民参与的最基本形式,但是在网上围观热点事件之余,能够勇于实践,用调查行动挖掘真相的大学生实为少数。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许多人都善于利用微博引起粉丝或围观或转发支持带动现实中的关注,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因此,新闻事件此起彼伏,舆论热点不断被取代,围观活动也是应接不暇,在这个吸引转移的过程中,围观者的心态也逐渐发生改变,关注渐渐流于清淡,大学生公民参与的热情也难免被消解得所剩无几。一份调研显示,大学生微博中有超过60%的信息为转发,而其中又有80%的信息转发自网络大V。而这些信息中有不少是一些大V 为博取粉丝的眼球而发布的未经核实的信息,甚至是谣言,而大学生们却无辜地充当了扩散谣言的二传手。[5]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对自己在微博中所发言论的责任意识淡薄,他们认为随手的转发或者即兴的评论,乃人之常情,即使最后证实是谣言,也不必澄清道歉。这种不负责任的转发,容易滋长大学生的道德冷漠与公民参与的实践冷漠。

四、大学生微博公民参与有序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方面 政府应正视当前社会的突出矛盾,利用微博加强与网民沟通,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逐步完善微博监管调控的法律法规。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各类矛盾经常通过微博平台被公开、展示,甚至放大。例如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房价虚高、官员的贪污腐败等问题在微博中的曝光率居高不下,一旦被揭露,时常引起“全民围观”。因此政府对于这类突出的社会问题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与其避而不谈,不如正面应对,特别是在处理社会突发事件上,应当利用微博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话语主动权,这样才能遏制与减少负面新闻在微博传播和转发的过程衍生出的谣言,防止“线下”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增强大学生群体对国家政府的信任感、认同感。同时,大学生理性和建设性的个体表达应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充分尊重,政府基于大学生的网络表达的指向应及时做出回应,形成一种“诉求—回应”的互动反馈机制,这样不但可以冲淡那些极端言论,也使大学生的意见表达更接近真实。2013年10月,国务院官方微博落户腾讯,而腾讯微博在当代大学生中拥有相当高的普及率与覆盖率,这无疑有利于未来大学生群体民意与政府机构更为便捷有效的沟通与表达。

(二)媒体方面 媒体应倡导健康的微博文化。作为建立在虚拟空间基础上的新型思想文化传播阵地,塑造良好的参与文化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文化是制度的母体,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塑造,就不会有良好的制度产生。同时,文化也是一种非正式约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微博用户的行为,提高其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4]新媒体时代,微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使得大学生公民参与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入与广泛的历史时期。作为承载微博信息的各大网络媒体,因肩负起宣传法制精神、弘扬社会公平正义、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责任,更应该积极发挥监控职责,对微博信息甄别筛选、去伪存真,形成网上正面的舆论,塑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微博文化,营造良好的媒体生态环境,为大学生群体有序的微博公民参与提供具有辐射效应的非正式约束。

(三)高校方面 高校应规范对大学生微博公民参与的治理与引导,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微博所带来传播技术和形态的“革命”不但改变着大学生在公民参与过程中信息的获取与利益诉求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控制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何掌握微博时代的舆情变化规律,更新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是高校不可回避的新课题。一方面,高校作为公共治理的主体,应积极利用微博平台,促进校园微博在校园管理中的应用。如“校务微博”、“团支部微博”、“辅导员微博”等,使微博在成为高校信息发布、教育教学管理、团学活动和师生交流平台的同时,又可以作为大学生信息获取与文化研究的新渠道。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大学生公民参与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政治鉴别、吸收和转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大学生在微博使用中所体现的媒体素养与高超运用能力的巨大反差,若不加以重视引导,长此以往必将容易导致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盲从与信仰迷失。因此,高校可将传媒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完整的评价系统,并根据不同学习层次设置阶梯式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传媒通识教育、传媒研究和传媒评价等方面的教育。

(四)大学生 应自觉调适个体的社会心理,努力提高新媒介素养。在相关法律法规监管体系相对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更大程度上依靠大学生的“自律”。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大学生要对自己在微博上的言论负责。因此,大学生在通过微博观察社会、获取资讯、人际社交往时,更应该肩负公民的社会责任,加强对相关网络法律规范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正确认识微博的性质、功能,增强对不良信息的鉴别力,微博话语不侵犯他人利益,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合理规范的使用微博,防止言行失范。与此同时,调整好自己的网络参与的心态,不为吸引“粉丝”的眼球而任意发布未经证实的新闻或信息,也不因缺少关注而失落、寂寥,实现网络参与与现实公民参与的互补、互促、互进。

[1]康秀云.大学生公民参与微博路径及教育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12,(8).

[2]唐白丁.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EB/OL].http://www.sootoo.com/content/344221.shtml.2012-09-24

[3]徐徐.新生代大学生“微博参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以浙江省高校为例[EB/OL]www.ls54.gov.cn/li.2013-03-07

[4]傅雨飞.政治微博在公民政策参与中的二重性作用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

[5]彭波,张贺,赵婀娜,徐隽.围观有度 转发三思 拒绝起哄[N].人民日报,2013-8-27(4).

猜你喜欢
公民大学生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