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兆梓历史教育思想探析

2014-04-09 05:02周佳赟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科书民族历史

周佳赟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225002)

金兆梓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前人对于金兆梓的研究,多是就其在语法上的成就展开的,而关于金兆梓先生历史教学思想方面研究的文章则不多见。

从中国的近代史开始,历史教育就一直承担着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教育,更是社会价值教育。以下笔者将根据金兆梓先生所写的历史教育的相关文章和主编的历史教科书为基础作一探析。

一、金兆梓关于“历史”的观念

“历史”这一学科的定义,因为其内涵之丰富、外延之广阔,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定义不尽然相同,我们也不能简单将其归之于人文学科或者社会学科。“一切事物都有历史的趋势……物理、生物、社会、艺术、文学、政治无不各各有其变动不居的历史,而历史的范围实已侵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文学的范围。那么历史之为学,竟是一切科学的综合,固然不属于哲学、文学,自也不属于科学,所以说‘历史只是历史’。”[1](P1)那么,历史这一科究竟是讲些什么?金兆梓先生指出:“大约不外是一句话,就是:‘历史是述人类过去一切活动的记载’。历史是无法重新再现的,历史教科书上所呈现的历史,是凭借考古等手段获得片段的、零星的、局部的史料,只能无限逼近真实的客观的历史却无法重现。”

概括地说,历史就是历史,不要强制设定相关概念去解释。对于历史学科的内容,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过去人类的活动。

二、金兆梓的历史教育思想

金兆梓是因进中华书局编辑历史教科书而走上研究文史的道路,他所设定的历史教育目的围绕生活展开,“我所假定的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就过去各民族的活动中,取其和现代生活有影响的各方面——尤其应注重适合生活的各方面,加以综合的观察比较其异同利害,以期明白我民族整个的现代生活所由来,并认识在各民族间的地位,而定今后活动的方针。”[2]历史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导向才能发挥最大功用。

下文主要从金兆梓先生主编的《初级本国历史》和历史教育相关的文章出发,将金先生的历史教育思想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团结兴邦,培养爱国观念和民族意识 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面临变革与动荡的局势,知识分子旨在唤醒国民共同追求独立与进步。结合民国新学制的背景,依托中华书局的有利条件,在老师张相的鼓励帮助下,金兆梓编纂成了《初级本国史》一书。

在爱国观念培养的层面,历史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如金兆梓先生所说:“综小学社会科及初高级中学历史科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而撮其大要,大约不外以下的四项:唤起民族的自觉;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的根源;由过去的政治社会,认识现代政治社会之多由形成,以为因应之方针;明了本国外国古今文化的演进,以策进国民在文化上的努力。”[3]这四项的中心思想就是民族复兴思想的培养,换句话说便是激发民族精神。

在古代的爱国主义实则是爱民族主义,那时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思想。《初级本国史》一书中的爱国主义的内涵更多地倾向于爱民族主义,书中多处体现将西域各少数民族认为是外族。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与我国近代的社会变迁是相呼应的,将少数民族也纳入到中华民族的体系。我国近代社会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爱国主义一方面培养国防意识,团结力量以期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是革新制度求富强和发展。

培养爱国观念和民族意识是历史教育的任务,那应该如何培养呢?从过去到现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似乎都走入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将国耻教材看得太重。“就课程标准中所定的教材大纲关于近代现代两部分可说是大半部是外交失败史亦即国耻史……情感的刺激这一种作用是不能拿来当家常便饭的,多了要失其作用。……所以我们现在这脆薄的民族精神是只可从正面去培养,不可再从反面去刺激。”他懂得青年的心理,强调从正面进行爱国观念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将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 地 球。”[4](P11-12)少年 肩 负 着 团 结 兴 邦 的 责 任,《初级本国历史》教科书的受众是少年,从正面进行引导培养,从而胸怀爱国观念和民族精神。

(二)横纵结合,培养全局观念和世界眼光 《初级本国历史》一书开篇的编辑大意第二点就指出:“本书之叙述、以下述之纵横两方面——纵的为:社会之进化,文化之发达,政治之变迁;横的为:疆上之发展,各民族之接触,文化之交换——为纲,而以下述之两要点——先民精神之活动及其生活上之需 要。”[5](P34-35)从开篇的叙述显见金先生是从横纵两方面入手来编写本书的,我们也从横纵两个方面来解读本书内含的历史教育思想。

横向的体现:关注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尤其是在《初级本国历史(下卷)》的编写中表现十分明显。书中涉及了不同的民族、国家,《初级本国历史(下卷)》的《蒙古帝国之瓦解及明与蒙古之对峙》一章,简短的一章出现了四幅地图,其中有国内各民族的分布示意,也有处在整个亚欧范围内的汗国示意图。图片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培植学生国际的常识,并养成其远大的眼光与适当的国际同情心”。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学习以期改变国家的前途命运,培养国际眼光和全局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倘若有人问我什么是公民教育最基本的知识?我的回答是说:历史与地理。没有历史观念我们不能明了我们民族在时代上所具的意义;没有地理观念我们难能认识我人在人类上所居的地位。”[6]刘真如先生的这段话指出了历史与地理的重要作用,同时揭示了历史、地理学科的相关性。如此,便于学生树立地理概念上的全局观,摒弃由于过往辉煌历史所造成的盲目的妄自尊大。

纵向的体现:关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初级本国历史》与现行的模块式编写的教科书不同,它是按照历史的时序性来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从上古史到现代史,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相关的叙述。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没有,但是在民国时期的这本《初初级本国史》中有的关于交通的知识。秦之统一的交通事业和隋唐的交通事业,从内容看是统治者一统天下的宏图霸业,就其思想性而言是一种沟通国内、外的整体观念。

历史教育过程中的横纵结合,培养人的全局观念和世界眼光,给予人广大之观念。“人生既限于本地,局于今时,纵及外界,仅及小部;唯历史能打破此种时间空间之限制。”[7]学习历史,从而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眼界。

(三)古为今用,培养传承观念和探究意识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选择性的过程,以现行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课本中关于远古时期的祭祀等礼仪基本没有了,但是在金兆梓先生所编的《初级本国历史》课本中还存在。民国时期的课标要求“研求各国重要民族学术文化演进的概况,与中国学术文化演进的经过,使学生略知现代人类生活与文化的由来”。中国的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代的,便于它形成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认同。“中国上古时代,崇奉多神,初无一定之宗教。然极重祭祀之典,五礼中居首之吉礼,视为国家大事。”中国的诸子百家思想大都是受远古时期的宗教思想影响,有些思想缺乏科学性于当代并不适用,但是它也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下来了。历史学习培养传承观念并不意味着所传承的都要应用于现实的生活,而是作为我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存在。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识,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8](P3)现 行 的 初 中 历 史 课 程 标 准 强 调 学 生要有自主探究意识,其实自主探究意识早已有之,从金兆梓先生主编的教科书的体例有充分的体现。以《初级本国史(下卷)》中《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之成立》为例,其中包括“革命党之活跃、武昌首义、南京政府之成立和南北议和及清帝退位四个部分”,与现行教科书习惯性归纳事件的意义不同,《初级本国史》就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这就需要学生在了解具体的史实,结合当时社会的背景来归纳,可以说这就是探究式学习重要的一部分。《初级本国历史》一书的特点就在于此,对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必要的讲述,没有结论性的评价,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概括总结,由知识学习的层次提高到能力培养的层次。

金兆梓的《初级本国史》和历史教育的文章在当时的思想界有极大的影响:第一,学问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国民,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结合当时中国受压迫的社会背景,在这一层面更能发挥其作用。阳春白雪的学问不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融入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知识能发挥更大的影响。第二,与学术主流相呼应。[9]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史学关系国家兴亡的一面得到强调和凸显,于是史学的地位得到提升,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时学术的主流。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他初次编写《新中学初级本国历史》便畅销一时,驰誉中外。第三,编纂教科书要研究青年的心理。自古中国的文化人读的是四书五经,从教材的角度来衡量这些书缺乏对学生心理的重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呼吁教科书要实现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在民国时期金兆梓重视青年的心理来编纂教科书的理念无疑是先进的。

三、金兆梓的教科书编纂思想对《初级本国历史》成书的影响

“教科书是供给学校教师用以对于学校学生施行教学的一种工具,也可以说是教师用以训练儿童教他们是用来求学的一种工具……讲到编纂,便有六种步骤须得注意便是(一)教材的选择,(二)教材的排列,(三)教材的支配,(四)文字的斟酌,(五)图表的利用,(六)学习辅导的设计。”[10]教科书既是老师的教本,又是学生的学本,所以在编纂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双方的因素,故而教科书的编纂实属不易。

概括来说,金兆梓先生教科书的编纂主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循序渐进。《初级本国历史》的编纂一方面尊重了历史的时序性,让学生学习的过程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脉络,另一方面编写的时候也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原则。以《初级本国历史(上卷)》第一编第一章——有史以前之初民生活为例,内容的编排是由“初民的生活状态到之后的家族及私产制度之成立”,从贴近生活的内容到体制的构建,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其二是衡量学力。学力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除上述合于现实生活外,却还要加上一个年龄的标准”,不同的教科书对应的受众不一样,就像课标对于不同的阶段的学习掌握的要求不同,教科书内容的编写也要考虑到不同的年龄层次。

民国时期由于政局变化,颁布了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要紧扣课程标准。金兆梓结合自身的历史教学背景,依托中华书局的有利资源,将治史与教科书的编纂相结合,让教科书在实践层面上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其社会价值的导向,实现“人类共同了解之促进”。历史不是孤僻的学问,而是最普遍的学识,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智识、健全心智,为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历史教育的发展现在还未跳脱出知识传授的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全局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面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与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

[1]金兆梓.历史是否是科学[J].改造杂志:1946.

[2]金兆梓.中学历史教材的商榷[J].中华教育界:1931,(4).

[3]金兆梓.历史教学的我见[J].教与学:1935,(4).

[4]金兆梓.初级本国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23.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刘真如.略谈历史教学的诸大问题[J].教与学:1935,(4).

[7]陈训慈.历史之社会的价值[J].史地学报:1922,(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金兆梓.从教科书的编纂说到教科书的使用[J].中华教育界:1931,(4).

[10]李志茗.金兆梓及其史学[J].史林:2012,6.

猜你喜欢
教科书民族历史
我们的民族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历史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