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索
——以红河学院为例

2014-04-09 06:58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责任意识责任感

杨 勇

(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蒙自 6611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索
——以红河学院为例

杨 勇

(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蒙自 6611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构成之一,其担负着对学生的“三观”教育。以社会实践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当代大学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通过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方式、实践内容、发掘和利用好实践资源、探索社会实践的管理机制等,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社会责任感;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创新和丰富教育内容、方法,以贴近现实生活的实际内容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当前由于受到全球化、网络化和外来思想、市场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开始出现了滑坡的现象,如只关心自己,对他人社会的冷漠等现象的发生,诚信丧失等现象发生,凡事以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责任意识淡薄,忽视了集体价值和集体利益。作为国家培养的将来的建设者,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对社会、国家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承担着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需要通过积极的探索与改进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综合当前研究,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或个人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1]111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基于心理过程的责任行动,是大学生对社会责任认识过程、情感认同和意志行动过程的统一。[2]60即作为一个和社会息息相关的个人和群体为了社会的良好发展而承担的各种义务和责任,其必须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以及实践,不仅仅关乎到个人的成长,也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其所强调的是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所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素质,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着力点。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大学生的成长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通过在“三观”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在帮助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可以说,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素质,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着力点和最终的目的。

(一)《纲要》课的性质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面向高等学校全体本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主线,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概括出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是周年以来,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概括出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华民族如何完成了两大历史任务,即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了改革开放;亦即,改变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建设和发展中国承担着责任。

(二)社会责任感的树立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素质,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着力点。在外来思想的影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作为承担着帮助当代大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通过积极的探索、实践与改进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实践方式、发掘新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内容上,紧扣教学内容,同时与现实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实践内容的与时俱进,形成和完善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保证、组织和落实社会实践。

1、两大历史任务的完成源自于中华民族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

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担负起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近代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如何实现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奋斗过程,其中贯穿的是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任的意识。正是在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之下才实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对传统责任感的继承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族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在长期的探索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建设,背后均源自于中华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和把祖国建设好、建设强大的责任体现,也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中,始终必须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先辈在为祖国尽的责任,而作为新时期祖国的建设者,更是需要具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

二 社会实践在培养社会责任感上的地位和意义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且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则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前面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不断地提升学生社会服务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树立和养成造福于社会的精神,为走上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对大学生培养的目标。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不仅仅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从根本上培养健全的人。这有助于加强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社会实践培养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当代大学生

宋朝哲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其心系国家民族的精神。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根本,是使之成为人才的根本,一个合格的人才不单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具有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纲要》课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既要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同时,又要辅之于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在《纲要》课中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为改变落后挨打局面中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自豪感,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树立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识,明确自身的角色,树立起责任意识。

(二)以社会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纲要》课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做到“知行合一”,不仅仅要在思想上认识、重视,更是需要在现实中实现,知重要,但是行则功能体现出社会责任感的价值,社会责任意识在现实中的落实和实现、贞定,则是需要通过实践。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过程的统一,其基础就是通过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责任意识和实现社会责任意识的升华。

如何在《纲要》课中帮助学生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今天的大学生所应担负的责任。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位,才有可能从实际中做出负责任的行动,为祖国社会培养出爱国、守法、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公民。

(三)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责任意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113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纲要》课上的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其对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过程的统一,其基础就是通过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责任意识和实现社会责任意识的升华。在实际的参与实践过程中加以体验,直接促成了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做出判断。

三 以社会实践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一)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方式,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现实《纲要》课教学中,由于师资缺少、学生众多、班级人数较多等客观原因,导致社会实践在教学中很难体现出来。虽然,在现实的教学中,会要求学生做相应的实践,诸如,观后感、读后感、学生讲课、课堂讨论等方式,但是,实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存在着学生社会实践与具体的实际脱离,真正社会实践的缺乏,导致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理论和实践没有全面的结合起来,很难起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是单纯的获得学分,所学的内容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很难让学生受益终身。

这就要求结合《纲要》的课程特点、实际的教学过程、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出有助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式,通过社会实践方式探索、实践的内容探索、充分认识实践在帮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机制建设等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和行动意识的培养。

社会实践必须是具体的动手,带有强烈的操作性。社会实践中确保每个同学均参与到其中,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一定要做到亲自动手、亲自思考、切身体会。诸如在《纲要》课上通过社会实践小组的成立,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成立小组的方式进行,避免单个行动,成立小组有利于团队的协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同时,更好地组织和落实。在第一次课上,任课教师应该进行分组,分组的规模不应太大,每组确立组长负责组织和实施社会实践。

(二)从实践内容上看,充分发掘和利用好实践资源

《纲要》课是和现实紧密联系的课程,虽然部分课程内容涉及到历史方面的知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应该只注重历史方面的学习,更是需要把历史知识和现实、实际结合起来,避免教学和学习的枯燥及其脱离现实。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积极地联系现实,避免和现实脱节。以达到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的必然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在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教育内容,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的社会责任,掌握履行责任的目标原则和方法途径。[2]60

1、实践内容紧扣课程性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社会实践内容的布置上,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核心制定出相应的、具有代表性和能够说明问题的实践内容,解决围绕“四个选择”,帮助学生上课领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做出的“四个选择”的必要性和准确性,以及建国60余年的伟大成就正是源自于“四个选择”。在近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实践内容与实际的结合,避免脱离现实。社会实践的内容既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同时,又要和实际的国情结合,做到与时俱进,避免实践的内容脱离现实。了解国情、体察民生,引导学生用教材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诸如教材中的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在具体的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通过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做出自我思考,比起单独的课堂讲授则更加有说服性,更能达到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好红河州的社会实践资源。

红河州拥有丰富的近代历史文物遗迹和实践教学资源,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可以把具体的历史资源介绍给学生,组织或自个去参观,在这个过程中来完成体会。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蒙自革命烈士陵园、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查尼皮游击队组建地、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旧址、滇越铁路、大清海关遗址、河口起义等。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以及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人民解放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以达到在切身体会的过程中来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增强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怀。

(三)探索社会实践的管理机制

《纲要》课社会实践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其涉及到制度建设、计划、组织实施、考核管理、经费投入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的建设,才能保证社会实践的有效落实,达到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教师对社会实践主题内容的确立。

任课教师必须结合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具体可行的社会实践内容,在学生开始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始,任课教师就必须把社会实践的内容、主题告知学生,让每一个社会实践的小组进行选择,通过小组的商讨之后确立所要实践的内容。

2、对社会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实践小组在确定了实践的内容之后,必须对实践做出具体的操作方案,交与任课教师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成员的分工组织、实践方案的完善程度、外出实践的安全因素等,在教师通过了对实践方案的评估之后,才可以进行具体的实践。

3、做好实践过程的监控。

从社会实践的开始到结束,教师必须做到全程监控,对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状况进行全程指导,以保证实践的有效性。

4、社会实践结果的考核和奖励。

在成绩的考核上,有实践小组的内部按照成员的分工情况和各自完成的质量、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等给出成绩,再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成绩。在对社会实践成绩的考核中,必须能够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核,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仅要体现在成绩上,以为社会实践的成绩只占到期末总成绩的百分之十,在体现在成绩的考核过程中,还需通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鼓励学生按质按量地完成,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有专门的经费作为保障。

只有通过完善《纲要》课中社会实践的管理机制建设,树立起科学的管理、考核机制,才能为社会实践的落实起到保障作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巩固社会责任意识。

结束语

对于如何在《纲要》课中加强社会实践的建设,在社会实践的建设中帮助学生树立起生活责任感,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积极地联系现实,避免和现实脱节,以达到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的必然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建设者。

[1]催乃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2]魏进平,白星.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9).

[责任编辑鲁海菊]

Social Practice and Responsibilit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Hongh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Y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outline a cour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he high education ,it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ree outlook" education, it should to be firm practice and to develop responsibility in the teaching, then achieve purpo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Outline; Practice; Responsibility; Development

G424

:A

:1008-9128(2014)01-0113-04

2013-03-09

杨勇(1979—),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责任意识责任感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