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职业认同感探析

2014-04-09 11:45孙菲菲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认同感心理素质民警

□曹 卓,孙菲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警察职业认同感是当代的一个新话题。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尽责做好自身工作、完成组织目标的心理根基,而警察由于具有代表着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特殊性,因而其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当前,由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时代的快速进步,社会大众对于警察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警察自身的定位被迫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警察群体的职业认同感受到了很大影响和弱化,若长此以往,必然将对警察组织的有效运行甚至整个社会的安全秩序产生消极影响。为研究警察职业认同感,本文广泛搜集参阅了2005年至今的警察职业认同感相关著作,进行初步的文献分析,对“警察职业认同感”的相关概念、当前影响认同感的相关因素以及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的措施等问题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职业认同感的内涵

对于“认同感”,心理学家米勒的理解是,它是一种社群性的、基于社会心理上的一种稳定感,即“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也包含‘群体’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这是认同的核心”[1]。

关于“职业认同感”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指个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目的、社会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定一致。简言之,即是“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2]。另一种表达则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从心底里接受和认可,并对职业的各方面都能够做出积极的感知和评价”[3]。职业认同感是职业人自我内心层面上的概念,它是职业人排除了职业的外在性和异己感,同时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寄寓于所从事职业的价值与意义里的结果。此认同往往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而对其从事职业的性质、目标、价值及意义产生深刻认识后形成的,它是人们尽心履行自身职责、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心理根基。与心理层面之外的各种因素相比,职业认同感更能自觉、积极主动地产生职业动力,其对职业活动也能产生更持久、稳定的影响。

从具体构成来看,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是组成职业认同感的三个方面。所谓认知,指的是职业者对自身从事职业的性质、价值、意义等方面的看法以及所拥有的工作理念、工作相关知识等;情感方面主要是指职业者在职业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如对工作的热爱与激情,对工作过程的享受等。这些情感体验主要是源于职业者在工作实践中对本职业的理解、认可以及对工作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而行为倾向则是职业态度在职业行为上的显露,是职业态度与行为的中间联结部分。如果职业者对所从事职业形成了深刻稳定的职业认知与态度,此时大致的职业行为倾向也便形成了。

警察的职业认同感是指“警察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内在接纳,能对职业的各个方面作出积极的感知与评价,并且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4]。一个形成了职业认同感的警察才有可能成功扮演警察角色,才会将其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实践其正义捍卫者角色中去,认真履行警察的神圣职责,以换取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同时感受警察职业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相反,如果缺乏职业认同感,警察将会出现自我角色定位模糊、角色混乱和冲突、工作消极,甚至出现行为偏差、职业倦怠等问题。[4]

较高的警察职业认同感能促使即将入职的民警对自身职业产生一种崇高的职业敬意和自豪感,这对其正式入职后积极主动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在职民警,警察职业认同感是公安民警长久保持高涨的热情、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快乐地过好职场每一天的心理前提与思想基础。而较低的职业认同感则常常表现为公安民警在日常工作中按部就班、消极怠慢,甚至得过且过,这便自然导致了公安机关日常警务工作的效率低下、警察形象日益负面化,甚至致使警察个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此种不良状况若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整个公安机关的运行效率,甚至有可能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培育和提升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必将对警察自身职业发展、公安组织稳定以及社会安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影响警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1.从警动机的功利化。警察职业由于其职责任务的特殊性,被公认为是具有神圣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的职业,公安工作也被当作是赋予光荣使命的社会事业。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人仅把从事警察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甚至获利的手段,他们注重的往往仅是警察职业的稳定收入、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是可以用以牟利的公权力。当人们把从警的动机仅仅定格在获利的层面,而不是实现自我价值、彰显社会正义时,警察的职业认同感便自然沦陷与缺失,同时警察的职业幸福感也失去了产生的基础。[5]

2.价值观的泛化。改革开放后社会体制的转变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某些变化,过去所推崇的“舍我为他、牺牲小家为大家”的理念逐渐转变为兼顾多方利益的多元价值选择。于是,要求具备无私奉献精神的警察,在遭遇现实中多重价值选择时也往往变得犹豫和迷茫。

3.自身角色冲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警民关系已经由原来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转变成了如今的“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关系。因此当某些警察在现实工作中仍以“管理者”或“执法者”自居,而轻视自身的“服务者”角色时,先前的警察职业角色规范与当今社会新的警察职业角色规范便会产生冲突,警察职业认同危机也便产生了。此种认知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警察便会对自身职业的意义产生疑惑,甚至感到失望,进而影响其日常工作的积极性。[6]

4.个体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因工作强度过高,且无视自己的个体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心理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7]。研究显示,职业倦怠现象最可能出现在诸如警察、医护人员、教师等助人、服务于人的岗位中。警察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具有高危险、高负荷、高应激、高要求的“四高”特征,加之警察自我期望值往往比较高,因此很容易出现无法达成预期目标的情况,长期以往便会产生倦怠心理甚至形成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一经形成,警察职业新鲜感、成就感以及职业动机便会受到很大影响,警察职业认同危机也伴随产生。

(二)组织因素

1.繁重的工作与现实待遇的反差。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复杂,而现实中警力却严重不足,因而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便成了警察的家常便饭。在繁重的工作中,广大民警根本来不及真正体验工作过程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与此同时,警察的工资福利待遇并没有使其感到平衡与满足。相关调查显示,警察职业的相关待遇在整个公务员序列中处于较低水平,而作为“四高”的特殊职业,如此高投入的付出却得不到应有回报,这便很大程度上挫败了广大警察的职业积极性与自豪感,进而严重影响了警察群体的职业认同感。

2.有待人性化的组织管理方式。警察作为一支国家对内统治的武装力量,其拥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规则与机制,然而这些管理方式并没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创新,此种僵化与滞后便大大阻碍了警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管理制度的过于刚性化与警察自身发展所需的自由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管理约束警察的日常执法行为,与此同时,各公安机关为了便于管理,也制定了诸多的管理制度以及形式多样的考核目标,而这在督促警察更好地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广大警察的紧张疲惫与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公安组织对警察也存在着认同缺失。当前许多公安组织没有建立起必要的警员激励机制,必要的嘉奖、晋升和轮岗并没有得到合理落实,再加上现实中一些不良因素与“潜规则”的存在,更使得某些警员的个人努力与成果难以得到组织认可,此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广大民警职业认同感的形成。[5]

3.警察文化的缺乏。当前,我国公安基层组织还普遍未形成具有凝聚力、亲和力的警营文化,而警营文化对增进警员个体之间的信任与吸引力、缓解警员日常压力、塑造警营核心价值观,进而培养警察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警察文化是指“由警察群体在警务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警察特色的物质形态、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复合体”[5]。如果公安组织中缺少警营文化,那么警察个体很难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以及整个组织的支撑与帮助,成员间难以凝结成坚实的战斗堡垒,同时其警察成员的诸多压力也很难得到释放。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对警察职业的过高要求。随着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警察职业的角色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与丰富,它要求警察不仅是执法者而且应是服务者,而广大民众对警察执法的过高要求以及对民警“服务”范围的错误认识给公安民警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额外的工作负荷。

公安机关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执法力量,应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公务和实施警务活动,它只对法律负责,因而不得让民警从事非警务活动。现实中,尽管广大公安民警在尽责尽职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很难做到完全达到群众的要求,而某些群众的不理解则常常给警察带来压力;与此同时,“有困难找警察”的意识已深深烙在了群众的心中,现实中群众的很多求助实际上并不在警察的职责范围之内,此时警察如伸以援手则是浪费警力,甚至被贴上“无能”的标签,如不提供帮助则又会陷入被谴责的境地。这些都大大阻碍了警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发展。

2.媒体管理的失范。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地位的特殊性使其常处于各色媒体的聚光灯下,警察个体的一言一行有时能深刻影响警察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在信息传播急速发展的今天,在当前警民关系趋于紧张的状况下,警察个体“稍不得体”的言行很容易被各种媒体广泛传播,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大众舆论,而这些传播中有很多是片面的、失实的。此种防不胜防的聚焦与关注使得本来就时刻处于职业应激性下的警察更加压力巨大,难以放松。这些不利于公安机关与政府形象的不实报道往往能混淆大众的视听,而当前相关管理机构还缺乏相应的有效监管措施,公安组织在处理此类公关事件时也经验尚缺。在如此氛围之下,广大民警很难对自身职业建立真正的认同感。

三、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培养警察积极的职业情感

所谓职业情感,“通常指的是职业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对自身所从事职业所形成的稳定态度与情绪体验。”[8]积极强烈的职业情感,能促使人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与岗位,满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面对职场的每一天,并能乐观积极地克服各种困难,时刻表露出强烈的职业认同感。

警察积极的职业情感,是指警察职业的行为主体对警察职业的喜欢与热爱,它是警察职业认同感的基础。要有效培养警察积极的职业情感,首先应采取各种科学的方法与途径对警察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和担任岗位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深刻明白自身之于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其产生警察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神圣感,由此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其次,进一步引导警察将其对职业的认识自觉地应用于职业生活中去,将警察职业视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与载体,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警察的职责与荣誉高度融合。只有这样,积极的职业情感才会在警察内心真正产生并持久存在,焕发出强大的职业动力。

(二)培养警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促进警察个体职业发展

“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警察职业对其从业人员所要求具备的心理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警察职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职业需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职业意识因素,又包括直接影响警务活动效率与成就水平的职业智能(如知识素养等)、警务技能等内容”[9]。良好的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对警察个性与职业要求的协调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它对形成和增强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警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在招录新警时把好心理素质考核关,从招警的源头上保证新录警察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入警心理素质需考核的内容,包括认知特征、个性特征、情绪情感特征、社交能力、应激反应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技能等方面”[8]。其次,要重视警察心理的教育与培训,为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提供组织支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在全国各地成立警察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中心,有计划、分阶段地对警察群体进行心理素质培训,将其作为警察的终身教育内容之一;其二是设立警察心理服务热线和网站,为遇到心理困扰的基层警察提供直接便捷的服务与帮助,为警察个体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保驾护航;其三是建立科学的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评测体系,使教育培训过程得到真正有效的监督,使教育培训效果最优化。

(三)实施从优待警,提高警察的职业幸福感

“从优待警,不仅包括改善公安民警的生活条件,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还包括对民警政治上的关心、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鼓励、工作上的爱护”。[8]从优待警是当前公安机关真正落实“以警为本”的警察管理理念的根本体现,它能大幅提高警察的职业幸福感,对于调动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从警察的工作、生活两方面来落实从优待警政策。工作上,其一,要加强警察的职前和职后教育,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落实到每一位民警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帮助警察更好地适应日益提高的警察职业要求;其二,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警察的办公条件,保障警察的装备配备水平;其三,要给予民警充分的政治信任,以此激发其政治责任感和信心,同时应建立一个科学的干部人事制度,保证人事调整的公平、公正,最大可能地拓宽警察追求职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与渠道。生活上,通过提高警察的物质待遇提高警察的职业幸福指数。其一,从广大警察的现实生活状况及工作辛劳程度出发,适当地调整和改善警察群体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增强其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其二,在充分落实公务员公休假制度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调休制度,使广大警察的身心获得调整和放松;其三,做好民警定期体检工作,为保持民警的身心健康提供条件和保障;其四,建立完善诸如伤亡优抚制度、特困警察家庭帮扶制度、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等多种警察福利制度,为警察的生活条件提供多重制度保障。

(四)创新队伍建设模式,推进“以警为本”战略发展

1.充分肯定人的重要性,推行“绿色管理”

好的技术、机构和制度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但人的作用更为关键,人的思想、情绪和心情能够直接影响他的工作效率和创新性,同时对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增强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就要对警察队伍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从关爱民警身心健康出发,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习和关怀激励,能持续有效地激发民警工作热情。

“绿色管理”具体需做到如下三点:一是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警察队伍昰一支纪律部队,从严治理是其必然要求,但只一味地压制与严管往往难以使警察个体轻松高效地工作。只有对每一个警察实施人性化管理,严松结合、恩威并重,才能使警察获得最大的组织归属感。二是要实现情感互动。即充分注重对每位民警的个性化关怀,如遇民警生日、婚丧、从警纪念日、立功受奖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内网公告等方式,送上组织的慰问和祝福,表达组织的关怀,增强广大民警的幸福感。三是要“边缘”激励。作为执法人员,警察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就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特点而言,警察时刻需要组织的支持和激励,需要帮助其解决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如关心民警家属和子女状况,帮扶困难民警等等。

2.适应自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处理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信息的传递变得极其便捷与迅速,而警察的言行一直都是各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公安机关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为警察创造一个放松的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警媒合作,积极创新对外报道模式和表达方式,有利于警媒的共赢发展。公安部门必须把握时代脉搏,重新布局警务工作,勇于和善于同媒体沟通,真正利用好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各地公安机关在与媒体的合作和沟通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通报警务工作,做到尽早讲、准确讲、持续讲、反复讲,不断维护公信力、提升影响力、增强引导力,增进与媒体及公众的理解与互信。另一方面也要有包容之心,出现舆情危机时,既尊重新闻规律,又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独特的资源优势,博得先机,积极回应。

(五)丰富警营文化生活,塑造组织核心价值观

公安机关担负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任,但警力缺乏,使得警察尤其是基层民警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同时,当前各级公安组织普遍未形成其自身的核心价值观,组织内部凝聚力、向心力不强。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警营文化活动,创建积极欢快的警营文化氛围,可以激发民警活力,使民警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同时也能凝聚全员力量,使组织在无形中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民警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难以在短时期内实现,需要公安机关长时间定期、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可组织开展的活动包括篮球、羽毛球、兵乓球、田径项目等各种体育赛事,以及书画展、歌唱比赛、诗歌散文朗诵、话剧小品表演等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使民警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可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使民警在紧张工作之余,放松思想,愉悦心情,缓解压力,又可强化民警的团队精神,形成富含凝聚力的警营核心价值观。

[1]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2]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4):1.

[3]李 欧.基于实践共同体视角的警察职业认同研究[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3(1):2

[4]张佳佳.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3):119-125.

[5]于 洋,何 睿.论警察职业认同[J].政法学刊,2008(5):99-102.

[6]郑友军.论警察的职业幸福[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1):88-93.

[7]Bernier,D.A study of coping:successful recovery from Severe burnout and other Reactions to severe work.re-lated stress,Work&stress 1998,(1)

[8]张佳佳.对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7):157-159.

[9]郑友军.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05(5):28-32.

猜你喜欢
认同感心理素质民警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