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协商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
——以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为例

2014-04-09 20:12王宝生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党外人士政治协商多党合作

王宝生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协商民主研究

政党协商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
——以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为例

王宝生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政党协商既是我国两种政治协商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协商民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既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协商民主传统的继承,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共同选择、自觉选择。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作为一种最高层次的政党直接协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有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生动见证和独特创举。

政党协商;多党合作;迎春座谈会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决策的重要方式。政党协商既是我国两种政治协商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协商民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既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协商民主传统的继承,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共同选择、自觉选择。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与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就治国理政大政方针政策进行协商,主要研究解决一些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重点问题,真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政党直接协商,属于最高核心层的协商,代表性强,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历史上的“君子协定”,发展到今天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商国是,政党协商已活跃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把政党协商作为明确的制度规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有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生动见证和独特创举。

本文以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为例,主要围绕政党协商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优势提出一些见解。

一、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是多党合作的好传统

政党协商源自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定的政治环境,形成于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筹备“协商建国”的重大抉择中,发展完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深入探索、创新完善,进一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成效化。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吸收了我国政党协商的宝贵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逐步完善,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丰富实践,已成为我国多党合作的一个好传统。

(一)改革开放前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宣传科学与民主,坚持多数人的人民民主,探索并创造性地建立和推行了包括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协商在内的政治协商。1941年毛泽东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和所有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政权组织,在政权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先协商后决议、先协商后票决两种民主形式的有机结合,并在边区政府建立了‘个别谈心’、‘小型座谈’等一系列相配套的制度”。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凡是重大方针政策、重大事务、国家领导人建议人选等都要事先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以协商求共识。为进一步发挥好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了“双周座谈会”、“协商座谈会”、“最高国务会议”等行之有效的协商形式,使之成为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协商平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改革开放后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邓小平十分重视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改革开放后,各民主党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积极参与政治协商。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发[1989]14号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1991年2月13日,“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和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以及无党派人士围坐在中南海温暖的客厅,畅谈形势,喜迎新春”,在这种迎春座谈会上参政议政、协商共事已经形成惯例。200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进一步规范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有效推进了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进程。

(三)实现中国梦中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正满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中共中央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这充分说明,积极推进政党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2014年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协商民主建设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各民主党派“更加主动发展好协商民主,不断提高协商民主成效和水平”,要求“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开阔的胸襟、平等的心态、民主的作风广纳群言、广集众智,丰富协商民主形式,增强民主协商实效,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新要求,一以贯之,与时俱进,为新形势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有效推动了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及其他社会力量从“联合革命”到“协商建国”,再到“合作治国”,和衷共济,团结奋斗,这种政党协商既是一种制度和程序,也是一种价值和文化,使协商民主精髓得到了发扬和传播,逐渐成为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

二、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是我国多党合作的好做法

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这种政党协商形式延续至今并形成惯例是我国协商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多党合作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多党合作实践的一个好做法。

(一)共商国是,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每逢春节前夕,中共中央领导和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以及无党派人士都要在中南海欢聚一堂,叙旧话新,共商国是,这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中共中央领导每年都在迎春座谈会上向党外人士介绍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共同回顾过去一年或几年甚至几十年来党和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

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座谈会上详尽回顾了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的重要讲话、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重大事件。在新世纪第一次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同大家共同回顾了20世纪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救亡和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伟大历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共同创造、确立和发展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伟大历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过去五年党和国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中共中央与党外人士共同回顾辉煌成就,有利于继承发扬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更加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2.发挥优势,共促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包含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辛勤努力和积极贡献。每年的迎春座谈会上,中共中央都对党外人士给予充分肯定,有利于党外人士发挥优势,作出更大贡献。

1999年,江泽民同志对各民主党派中央成功换届予以肯定,赞誉他们正在继承和发扬老一代领导人的优良传统。2012年,胡锦涛同志高度赞誉他们紧紧围绕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献计出力,广泛开展光彩行动、温暖工程等活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党外人士同中国共产党一道推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向前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贡献,鼓励大家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奋发有为。

3.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前进的路上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无论在我们党取得成绩或是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和支持,他们同中国共产党一道,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我国农业基础仍较薄弱、不少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尚未走出困境、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和社会风气不好、物价上涨幅度虽有回落但总体上仍然偏高、反腐倡廉任务还很艰巨等困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认真分析,达成共识,认为这是在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体制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能共渡难关,共同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环节,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要坚定共识,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共同迎接来自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挑战,做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二)共商多党合作要事,有利于推进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

在多年来的迎春座谈会上,中共中央与党外人士就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政党关系和谐以及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充分协商,达成共识,有利于推进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

1.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共识。如江泽民所说,“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体制模式。西方的那一套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鼎立,我们绝不能照搬。在这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同志还是民主党派的同志,思想上都必须十分明确,十分坚定,丝毫不能含糊”。

2005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就《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文件稿进一步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的意见。他们同中国共产党就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共中央制定这份重要文件的重大意义达成共识,并对文件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胡锦涛同志还就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有力推动了这一文件的制定和执行。

2.促进政党关系和谐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的历史责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认识。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重点是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通过丰富民主形式、创新民主内容,努力建设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体现充分发扬民主、既保持一致性又体现多样性、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2014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决策的重要方式,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成为大家的一致共识、共同任务。各民主党派要更加主动发展好协商民主,不断提高协商民主成效和水平。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开阔的胸襟、平等的心态、民主的作风广纳群言、广集众智,丰富协商民主形式,增强民主协商实效,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三)共商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有利于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

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是多党合作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迎春座谈会上,中共中央与党外人士就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加强民主监督、党外人士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协商,形成共识,有利于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

1.搞好政治交接

政治交接,不唯一时;薪火相传,重在长久。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性质、地位的确立,是在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6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搞好政治交接,是各民主党派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的要求,是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支持各民主党派搞好政治交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责任。

1997年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就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提出了“三个延续与发展”的要求,指出这种新老交替既是人事上的交替,也是政治上的重要交接。要着眼于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更好地延续与发展,着眼于民主党派、工商联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关系更好地延续与发展,着眼于民主党派、工商联老一代领导人的坚定政治信念、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更好地延续与发展。这一论述成为各民主党派搞好政治交接的重要共识,有效推动了各民主党派换届工作的顺利完成。

2.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事关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事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事关推动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向前发展。2012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共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完善政策措施,积极为党外干部履职尽责创造条件,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

2013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历程科学总结基础上首次提出“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的科学论断,希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定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根本方向,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水平,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得到各民主党派积极赞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成为大家的一致共识。

2014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进一步提出希望:要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基本要求,继承优良传统,把握时代要求,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民主监督

长期共存是多党合作的条件,互相监督是多党合作的目的。搞好这种监督,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应尽的责任,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

2013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继续加强民主监督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各级党委要主动接受、真心欢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党外人士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各民主党派积极建诤言、作批评,帮助中国共产党克服工作中的不足,共同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要求在各民主党派中产生了强烈共鸣,成为大家的一致共识。

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坚持基本共识又保持各自特色,既团结合作又互相监督,形成了一些好做法,积累了一些好经验,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需要我们深刻总结,不断完善。

三、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

中共中央把政治协商与同各民主党派的联谊交友相统一,寓于“春节”这一中国特有的传统佳节,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展示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文化品质,有着“政治共识易达成,政党关系更亲密,多党合作更巩固”的重要优势,具有政治协商与情感交流、民主参与与共识达成、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有机结合的显著特点,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

(一)在座谈会组织形式上,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充分准备、以春节为载体,富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党协商是共同的选择、自觉的选择。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主动有为,每逢春节,中共中央都主动邀请党外人士举行时间固定(春节前夕)、地点固定(中南海)、座谈对象确定(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各民主党派中央积极作为,做到会前充分准备,根据中共中央提前通知的协商议题、提供的相应材料,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集体研究,提出建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就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共同协商,达成共识,这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优势。

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将政党协商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乐融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凸显了辞旧迎新、团圆平安、万象更新、兴旺发达的主题。在欢度佳节中共商国是,在共叙友情中达成共识,这既不是嘘寒问暖,也不是走形式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政党协商,是我国政党协商的一种重要形式,体现了政治协商的严肃性、统战联谊的活泼性,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

(二)在座谈会协商内容上,全面概括、重点突出,富有延续性

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既不同于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也不同于其它以传达重要文件、讨论某些专题为主的协商,是一种既包含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总体把脉,又包含多党合作具体部署的政党协商形式。在每年迎春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从党和国家过去一年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未来希望。同时,又以始终坚持多党合作基本方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推进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等重点问题展开协商,既全面,又具体。

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无论是共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还是共同协商一些重大专题,都具有历史继承性,始终围绕着“坚持多党合作基本方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这一主题主线,富有延续性。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坚定信念;只有深刻总结,我们才能持续发展。这种延续性,体现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强大自信,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

(三)在座谈会程序运行上,平等参与、规范有序、直接协商,更具合理性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党协商,是一种集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于一身的真正民主,拥有制度保障,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各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同中国共产党一样,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大家作为协商主体,地位平等、权利公平,就党和国家重大发展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政党协商,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化、程序化。主要表现为:协商主体确定化、协商客体明确化、协商过程程序化和协商结果共识化。协商主体主要指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协商客体明确化,主要以中发[2005]5号文件规定为协商内容。协商过程程序化主要指从会议主持、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发言、围绕问题讨论协商,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等,都已有一套严格规范合理的程序,避免了过度集中导致的一言堂,也避免了过度民主导致的不统一,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协商结果共识化,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政治协商,是以达成共识、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的协商。达成共识是协商的目的,协商是达成共识的手段。

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最高层次的直接协商,是政党协商的一部分,它不同于中共中央委托全国政协等有关方面召开的协商座谈,不存在任何中间环节。这样的协商最易凝心聚力,最易达成共识。这种政党直接协商,不是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也不是不同思想观念的激烈交锋,而是一种心情舒畅的平等协商,一种和谐共处的真诚交流。它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达成共识,实现了协商既定目标,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需求,保障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富有合理性,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

(四)在座谈会影响效果上,增进友情、达成共识、汇聚力量,富有成效化

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这种政党协商,既能增进协商各方的友情,又能就党和国家重大问题达成共识,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中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代表人士拜年,感谢大家在过去一年所作出的努力贡献,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各民主党派的充分尊重和高度重视。共商国是,共话未来,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各民主党派的充分信任,增进了友谊。

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就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同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代表人士进行政治协商。这种小范围、高层次的政党协商,容易举行,有利于中共中央了解各民主党派的意愿和要求,达成共识,实现共存与共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示范带动作用,凝心聚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部署完成,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既推动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等重大发展规划的完成和实施,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促进了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

总之,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是我国多党合作的一个好传统,是我国多党合作的一个好做法,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独特创举。有利于促进党的决策民主科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共识,从而使我国政党协商开辟了一条行得通、行得正、行得好的多党合作大道,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成效化。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毛泽东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5]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6]李金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7]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历年通讯报道.

(责任编辑 赵晓旷)

D613

:A

:1008-9012(2014)04-0032-07

2014-11-06

2014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专项课题,项目编号ZDZX1412。

王宝生(1957-),男,山西河津人,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党外人士政治协商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新形势下做好青年一代党外人士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政治协商各方良性互动机制探析
论多党合作视角下的“同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