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疆双语教育中的汉语课程建设

2014-04-10 05:06刘春艳
双语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双语少数民族

王 洋 刘春艳

(1.新疆师范大学 语言学院;2.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3.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汉教部,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

一、课程开设背景

新疆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在历史上就存在着不同民族间互学语言文字和“民汉”双语言文字现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各少数民族在掌握自己母语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相互沟通、交流,还需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语课程在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开设,便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党和国家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对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省人民政府将汉语课作为少数民族中学的一门选修课开设,1 9 5 0年省人民政府在《关于目前新疆教育改革的指示》中规定:“所有中学班均加授外族语选修,维族班选修国文或俄文,汉族班选修俄文或维文。”①这是目前已知的由政府发出的最早有关在少数民族中学设置汉语课程的规定;1 9 5 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教育行政会议,提出民族学校从小学四年级起加授汉语;1 9 6 0年8月2 5日,教育厅发出《关于改进和提高民族中学汉语教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汉语课是民族中学主要课程之一。在这一阶段汉语课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一门课程,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呈现的是一种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形式。

二、汉语课程纳入双语教育的源起

2 0世纪8 0年代末至9 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仅仅依靠滴注式语言计划,即把第二语言列为一门必修科目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者往往只能掌握有限的第二语言,很难达到精通的程度,即当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第二语言本身时,学生对这样的第二语言学习常常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如果把第二语言作为学习其他感兴趣的学科知识的工具时,学习第二语言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理解用第二语言教授的学科内容会成为促进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一个有效的动机,并使其能感到第二语言学习直接的使用价值。简言之,当学习者意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有意义的、重要的社会情境中进行交际时,这时的语言学习是最有成效的。因此,如能将学习者目的语学习和学科内容学习相结合,将会为语言学习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提高语言学习的成效。S t e r n认为“语言与内容相融合”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内容的同时学习新语言。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外第二语言教学逐渐从以往那种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了将语言教学与学科内容教学相结合的综合语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又被称为“学科性语言教学”模式。

将目的语学习与学科内容的学习相结合之所以能够为语言学习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是因为学科知识或其他方面重要的、有趣的内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结构提供了有语境意义的基础;同样,在真实的课堂交际环境中,学生就学科内容进行交流,也为学习新语言的交际功能提供了一个交际目的明确、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交际动机的环境。当把第二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时,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机会,正如M·F·麦凯和M·西格恩指出的:“从学术上说,最明显的一种把学生的第二语言转换成一种交流工具的途径是在某些课程中把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这时,学生变得极熟练理解和提供第二语言,同时学生也不得不建立起真正的对话”②不难发现其学习效果比以往那种孤立的、纯粹的语言学习模式要显著。

进入2 0世纪9 0年代之后,面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从1 9 9 2年开始,新疆教委选择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中学、新疆实验中学、托克逊县第一中学等几所学校进行民汉双语授课实验,在开设汉语课的前提下,数学、物理、化学用汉语授课,其他课程用少数民族语授课。这项实验旨在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加快“民汉兼通”目标的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开设并行着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普通班,即从少数民族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其他各门课程以民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直至小学或中学毕业,它是通过单纯的语言教学让学生学习汉语。第二种是实验班,即文中我们提到的双语授课实验模式,它将语言教学与学科内容教学相结合。

三、汉语课程在双语教育中的变化

从2 0 0 4年自治区党委2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起,新疆开始大规模地实施双语教育。为了规范双语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自治区教育厅于2 0 0 7年底下发了《义务教育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后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其中规定:“模式一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模式二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③。根据自治区教育厅的统计,截至2 0 1 2年,自治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2 0 6.2 3万人,其中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已达到1 2 2.3 6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的5 9.3 3%④。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新疆双语教育中的汉语课程正在发生如下的变化。

(一)对汉语课程自身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汉语由原来作为单纯的语言课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语言工具,这一转变对汉语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语分科式的双语教学实验模式虽然受到人口分布、基础教育条件、师资队伍及教材建设等诸方面的客观因素影响存在差异,但这一模式将汉语的学习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边学边用,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要以汉语为基础,同时在用汉语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又能巩固和加深汉语,这样使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把少数民族学生真正培养成“民汉兼通”的双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切实为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开创了一条新路子。

从2 0 0 4年自治区全面推进双语教学,截至2 0 1 2年,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一有1 6 6 6 0个班,5 5.1 0万人,占双语班人数的6 4.9 5%;模式二有8 9 5 8个班,2 9.7 3万人,占双语班人数的3 5.0 5%⑤。特别是一些地区的双语授课班已从传统的数、理、化三科用汉语授课发展到除母语文课外,其他学科均用汉语教授的双语教学模式。实施这种语言学习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本身就对现行的将汉语作为内容的语言课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目前新疆现行的双语教育模式来看,是要以学生已有的汉语水平为基础,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这样我们必须对汉语课程在教材编写、评价方式、师资培训、教师素养、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充分的考虑,因为这一系列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汉语教学的质量,而汉语教学的质量又将是能否有效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意义与作用之重大更是不言而喻。

无可否认,开设优质高效的汉语课程是实施双语教育的前提和条件,而双语教育又将汉语课程建设的空间进行拓展和深化;实施双语教育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汉语基础,而汉语课程只有不断提高质量与效果才能更好地保障双语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突出新疆双语教育体制中的汉语课程的特性

长期以来汉语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侧重于对汉语知识和汉语技能的培养,但语言知识的传授绝不能等同更不能取代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脱离了语言的使用来让学生一味地接受语言知识,这样的语言教学效率不高。脱离真实语境以书本内容进行反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学生正确熟练的表达理解也是有一定的距离。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对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的深入和拓展,如果说以往我们对语言能力的理解仅仅局限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层面上,那么随着人们对交际语言能力认识的不断扩展,策略能力和心理过程也成为人们探讨交际语言能力所关注的因素。

《全日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汉语素养,汉语素养是指:“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学会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能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行程和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语课程的学习,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⑥。在新疆的双语教育中,汉语素养还应包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现如今,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前就开始学习汉语,学前双语教育不断发展,中小学的汉语课程既要注重不同学段的衔接,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与使用上有所革新,科学系统地进行学科建设是新疆双语教育顺利推进的保障。

四、汉语课程在双语教育中的发展

(一)《全日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提出新要求

进入2 1世纪以后,为适应素质教育的理念,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汉语也在改革之列,以往的《教学大纲》变成了《全日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标》,在理念、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教学理念上“汉语基本素养”的提出,其内涵与特质要远远丰富于以往《教学大纲》提出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从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明确具体地设计课程目标,如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汉语学习方法目标:“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独立识字”等。《全日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也提出“应用学习”这一目标,现今的第二语言教学,大大淡化了对汉语知识传授的要求,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汉语学习中日渐突出,汉语课程在实施中要改变以往学生单纯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使学生能用汉语进行交际、学习、参与社会生活,“应用学习”目标的提出折射出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汉语课程实施中应倡导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

(二)双语优势在汉语课程中的凸显

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往往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双语人,但我们发现从严格意义上讲,成为双语人绝非易事,这就不免让很多二语学习者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永远无法达到自己母语或第一语言的水平,从而减弱了对学习第二语言优势的认识。新疆的双语教育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汉语,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学习交流,获得个人更大的发展,因此双语优势应在汉语课程中凸显出来。B a k e r&P r y s J o n e s提到双语优势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到,即交际优势、文化优势、经济优势以及认知优势。

1.交际优势:在汉语教学中我们试图创造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汉语表达,现今新疆中小学汉语教材编写中设计了真实交际环节,也是将教学情景更加真实化;2.文化优势: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习语言也是在学习一种文化,学生根据交际的需要,理解文化的差异,汉语课程设计应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3.经济优势:笔者认为用汉语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将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相结合,较为经济地利用语言资源学习其他学科,也能够在学科学习中巩固语言的学习,可谓一举两得;4.认知优势:科林·贝克(2 0 0 8)曾提出第五语言能力的概念,认为用语言思维是语言能力的第五个领域,这与我们以往对语言能力的理解仅局限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上有很大的不同,双语的认知优势表现在具有使用一种或两种语言进行推理和思考问题的认知能力上,汉语课程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教育从来都是与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疆双语教育顺应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潮流,在这一双语教育体制中的汉语课程,为双语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的掌握,以学科视角合理规划,加强汉语课程建设将任重道远。

注释:

①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②M·F·麦凯、M·西格恩著,严正、柳秀峰译:《双语教育概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③百度文库:《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http://wenku.baidu.com。

④⑤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20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年度报告》,2012年版,第2~3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Baker,C.&Prys Jones,S.(Eds.).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1998.

[3]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4]方晓华.新课程汉语教学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木哈白提·哈斯木.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7]王本华.从“汉语文”到“汉语”,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浅谈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6,(6).

[8]王洋.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双语少数民族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