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教”与“化”
——兼论中外诚信教育的异同

2014-04-10 05:49陈新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诚信道德教育

陈新星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诚信的“教”与“化”
——兼论中外诚信教育的异同

陈新星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诚信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教”,也需要环境的“化”。透过我国当下诚信之乱象,通过比较中外关于诚信的内涵与意义、关于诚信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得到我国诚信教育应当由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努力、教化互长的启示。

诚信;诚信教育;中外;异同

诚信危机是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过程中的标志性问题之一,其状况之严重,凸显诚信教育之迫切。诚信教育不仅需要灌输与倡导,更需要环境感化与制度支撑。体察他国诚信教育之理念与实践,辨析中外诚信教育之异同与优劣,探究我国诚信教育之方法与对策,对于促进和完善学生的个人发展、对于建立国家的公信力和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关于诚信的内涵与意义之比较

谈到“诚信”,古今中外的诸多见解中,都含有“诚实”、“不欺”、“守信”等基本含义;同时,它既包含个人的信用问题,也包含公共的信用问题。

(一)我国关于诚信内涵与意义的阐述

诚信,于当代社会而言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范畴,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伦理;它不是禁锢人的锁链,更不是装点门面的矫饰,它的产生与发展旨在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诚,表现为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还表现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工作真心实干,全心全意,实用其力,一种高度的务实精神。”[1]“至诚高节”,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推诚接物”,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根本;“诚至金开”,它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信”与“诚”基本同义,在日常表达中通用,表达的是真实和不欺骗。“无信不立”,它是一个人立身做人的根本;“信以成之”,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保证;“取信于民”,它是国家正常运转和社会良性发展的根本。

“诚”侧重于表达内心的状态、态度与修养,具有个体性与内隐性;而“信”更偏重于指内部品质的外化,具有实践性与社会性。但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将“诚”与“信”同义复合,同时囊括“内诚”与“外信”两层含义。总的来说,诚信应该在道德规范中处于基础却崇高的地位,是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

(二)西方国家关于诚信内涵与意义的阐述

在西方文化中,诚信伦理有两条基本主线:规范论与美德论。

契约精神是规范论的特质,它并不认为诚信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需,而是与他人建立关系、进行的公共生活的规则;它是一个潜在承诺、一份契约和一种共识;它保障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决定诚信的力量是外在的、社会的,需要各种规则和制度来对权利和义务进行限定、控制和保障,以使诚信作为规则得到实行。”[1]

美德论,顾名思义,是将诚信视为一种个体或集体内在的、美好的道德品质。它是驱动诚信行为动机,是指引行为的方向和追求的唯一目的。“讲诚信不需要外部的理由,它是自足的,以善为最高价值和最高追求。”[2]

相较之下,规范论表现为工具理性,而美德论表现为价值理性;在追求诚信的路径选择上,规范论通过外在的契约力量,美德论强调内在人格力量;在诚信的价值求索中,前者追寻正义,而后者以善为修为。但两者都意识到了美德与规则之间的辩证关系:内在的美德渗透广泛但模糊脆弱,它需要规则提供明确的、强制性的保障;而外在规则孔武有力然局限呆板,它需要美德提供人格基础和价值动力;同时,对规则的敬重亦是一种美德。

(三)中西方关于诚信的内涵与意义阐述的比较

可见,中西方关于诚信的内涵与意义的理解有其相同之处,那便是:不管是在何种文化中,诚信都是备受推荐的;它不但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必需。而相较之下,中国人的诚信是以道德为支撑,追求的是人格的自我完善,讲感性的情与理,较少追求规则与法律;而西方主流的契约诚信,讲的是法理,比较理性,具有较完备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二、中外诚信教育理念与实践之比较

(一)西方诚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西方社会的诚信教育一直作为传统文明得到较好的传承,延续到今天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部分。其中有三个教育理论极具代表性。

一是美国耶鲁大学哈桑和梅的研究,它是西方诚信(诚实)教育方面的最有影响、最重要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因其实证研究的确定性而得到广泛的认同,进而对当时广泛流行的品格教育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该实验以一万多名儿童为被试,就其诚实等品质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欺骗手段是否便利、欺骗行为暴露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以及欺骗效果的大小,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进行欺骗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团体意见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不诚信念头的生成与行动的展开。这些发现意味着对于诚实品质而言,教育是没有什么实质性效果的;有效的是儿童所处的环境和他们与他人交往的方式,让他们不会产生欺骗的念头,或者觉得没有欺骗的必要。

二是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他对哈桑和梅的结论并不单纯地接受或辩驳,而是从道德认知发展的角度,探寻诚信教育的可能路径。他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道德判断的阶段水平与道德行为之间是存在着的一定的确定性的——“实际道德判断不仅仅是个人的稳定特征(道德能力)的产物,而且是他或她的能力与情景的道德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把他和她在其中做出道德决定的社会情景称为‘道德气氛’”,“个人在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决定总是在团体规范背景或团体决策过程中做出的,并且,个人的道德行为常是这些规范或过程的函数……在许多情况下,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努力改进个人做出道德决定时的道德气氛。”[3]他认为某个道德抉择都是个人道德水平和环境影响的综合结果,并十分强调“气氛”即环境的作用,这便给道德教育留下了可能与空间。

三是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学习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经历相连的两个阶段——道德他律阶段和道德自律阶段。在起初的道德他律阶段,儿童对道德规范的遵守是源于对成人单方面的尊重,进而才敬畏那些成人制定的道德律令。成人通常喜欢利用他们在孩童面前不容置疑的强大和与生俱来的身份来树立的他们的权威。这种权威一般不会受到孩子的质疑与挑战,这不仅是因为孩子对成人单方面的尊重,而且为了避免不服从会带来的责罚。在这个阶段,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含义是不理解的,对成人制订规范的意义也是不明了的。在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就是道德自律阶段,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开始明白规则是大家基于尊重和互惠原则而共同制定的;制订规则的目的不是服从规则;规则可以修改。于是道德规则随着儿童对其的内化过程而产生了更强的约束力。

在诚信教育实践中,各国做法不同,各有千秋,但都十分重视创设优异的外部诚信环境、建设规范而严格的诚信制度,以及采用课内外综合的教育和指导。

首先,营造氛围,润物无声。美国、澳洲等高校的诚信教育通过加强宣传、树立榜样、规范制度等手段,让学生自己体悟到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诚信便内化为学生自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在大学生入学伊始,诚信教育便渗透在各个教学活动和大学生活的细节之中:亲笔签署“荣誉誓言”或者“学术诚信保证书”是新生要在入学仪式上完成的仪式之一,“荣誉誓言”的大致内容为:“我发誓,作为大学校园的一员,我保证不撒谎,不作弊,不欺骗或偷盗别人的劳动成果(I pledge that I will not lie,cheat,or steal as a member of college community)”[4];每个学年都要开展“学术诚信周”不断巩固学生的诚信意识;校刊、校报、各种网站对学术诚信条例、荣誉守则等规则的宣传都占据着重要的版面与位置;图书馆有专门的文献和链接指导学生如何避免蹚入“抄袭”这滩浑水,比如如何在论文中标注引用。在澳大利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受到充分的重视。许多高校开设了人类伦理学、道德学等课程,在此类课程中有大量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校方还会在教师中进行诚信教育,指导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以及识别学生不诚信行为的方法与技巧。

其次,设立制度,机构监管。在制度建设方面,美国的荣誉制度建设是很有代表性的。它与美国的法制和信用制度紧密相连,包含一系列明确的、操作性很强的措施,“有鲜明的理念指向以及完善的体系建构,同时从个人品德以及集体规范两个范畴,分别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进行了指导和规约”[4]。大学也在这方面亦有丰富的实践,他们把对诚信行为的规范上升为学校的规章制度,针对不诚信行为出台了专门的政策及处理方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系统的、规范的、有效的制约和引导,帮助学生巩固诚信习惯。此外,美国的高校还有设立专门监管校园诚信行为的机构。该机构是作为独立于校方和学生方中立角色,单纯为处理学术不诚信事件提供服务和监督。该机构在相关事件处置中,严格以相关法律、制度为准绳和依照,有合乎法律的调查和听证等环节;当事人双方不管是什么身份,都拥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澳洲高校的信息事务处也为学生提供明确学术诚信规范的相关服务,其指导是非常细致的。例如,他们会在学生撰写论文之前提供了一个快速检查清单,建议学生先回顾一下这个清单再进行写作,并要求在完成初稿后进行进一步的对照检查。

第三,家校协同,齐抓共管。在日本,诚实是一种很重要的品德,诚信教育从娃娃开始。当孩子不小心做了错事,如果勇于承认,那么他会因为诚实受到表扬;如果他隐瞒或者撒谎,便会受到重罚。如此分明的奖惩,使孩子从小懂得分辨善恶、美丑,使诚信理念深深植根于孩子的观念中。在孩子入学后,诚信教育继续延续和发展,开始要求学龄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起一定的责任。在英国,国民素质整体很高,那是因为英国人从教育理念上要求孩子从小要把个人的信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从教育实践上,家长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做孩子诚信的榜样,做社会诚信的标杆;从教育环境上,大人们积极完善自身,完善孩子成长的“小”环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去感染着下一代,影响周遭的人,再通过被影响的人去影响更多的人,形成“影响循环链”。由此,课堂上的教育,课堂外的渗透,共同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学生们通过自身对诚信的体验,充分地理解了诚信的概念,对诚信有着深切的感悟和强烈的动机,因此诚信的言行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我国诚信教育的背景及现状

中国传统诚信教育倡导的是“重义轻利”和“家国本位”的道德观;诚信的维护机制主要是个人自律,并辅之于熟人社会的亲缘、地缘关系的舆论制约。首先,就当下的中国诚信教育大环境而言,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相应的制度尚未完善,相应的伦理尚未完成;缺少完整的制度保障以及伦理支撑的诚信美德在市场经济固有的逐利本性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其次,就诚信教育的家庭环境而言,许多家长的诚信观发生了变化,不充分的道德自律臣服于现实利益,一些人无德而富,一些人为了蝇头小利背弃诚信。再次,就诚信教育的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而言,现阶段还缺少深入人心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这些事实都让诚信教育成了装点门面、华而不实的说教与口号,甚至是反复强调却根本做不到、言行不一致的伪善,因而使诚信教育失去了深入人心的力量和发扬壮大的土壤。

(三)中西方关于诚信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之比较

上述几个国家的诚信教育十分关注诚信教育的心理机制,从而挖掘出诚信教育的内驱力;十分注重诚信教育氛围的营造,发挥隐性教育的力量;教育主体,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十分注意言行一致,做好道德表率。而近些年,我国的诚信教育正由政府提出并强力推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但就目前状况而言,教育手段显得单一,教育效果不佳,社会诚信氛围恶劣,以至于使诚信教育难以在短期内收获明显的成效。

三、他国诚信教育的启示

诚信教育,可以把它理解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教”;而从更宽广的角度上看,则需要凭借全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华夏儿女世世代代承袭发扬的“化”。我们不妨借鉴他国诚信教育的良好举措,使我国的诚信教育中西合璧,教化互长。

(一)学校: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课程是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更是要传递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方面,学校应当在面上精心打造诚信课程和诚信活动,在点上针对学生的诚信问题进行个别教育;另一方面,用诚信的态度治学、治校,让校园的每个角落和教育的时时刻刻都体现诚信精神。课堂上,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参与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诚信的概念、意义;课堂外,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诚信;学校生活中,注重教师榜样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对比自身与老师们的行为,从而评估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业务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学校还应该重视制度建设,并严格规范执行,使诚信教育有依据、有保障。

(二)政府:全面打造诚信文化

全面打造社会诚信文化,取得社会的诚信共识,是解决诚信教育“5+2=无效”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皮亚杰所谓的“道德他律”对成年人的道德塑造同样有用。对个人而言,诚信是可以通过自律与修养达到的;但就整个社会来论,诚信还需要制度与法规的强制力进行保障。道德的培养和伦理的弘扬是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合理的外部制度的规范与制约是诚信建设的强大保障。政府应当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以及诚信文化的打造,为诚信教育指明方向,明确底线,创设环境;让人们意识到不诚信是没有必要的,是有害的;失去诚信受到惩处,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利益损失。

(三)社会:共同营造诚信氛围

人类经验和科学研究都告诉我们: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教育的氛围;它是一种内隐的、潜在的教育力量,默默地、却无所不在地塑造着个体道德行为模式。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托马斯·里克纳曾经说道:“我们希望学生成为这样一种人,即使他们为堕落的道德文化所围困时,也会做正当的事情。但是,在一个诚实、正派和关心的道德环境下,培养那种品质更为容易。”[5]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诚信氛围,给人们以方向,给民众以浸染。当下,我们的执政党正在严惩腐败,整顿党风。这也会再次吹响我国诚信建设的号角,因为清正的党风必然带来社会风气的极大好转。地方各级政府要协调物质环境建设和精神环境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物质环境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创造诚信的舆论环境,创设良好的诚信教育精神环境,以克服学校诚信教育理想性和社会环境现实性之间的强烈冲突。从而形成诚信之人感到骄傲、诚信之事受到褒扬,不诚信之人感到惭愧、不诚信之事受到责罚的社会氛围。

(四)家庭:启蒙诚信观念,培养诚信习惯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谓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父母细小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而言都具有直接的教育与感化的作用。从规则到美德,需要“教”,也需要“化”,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是诚信观念、品质及习惯养成的重要载体。其中,家庭成员于孩子而言是他们成长途中的重要他人,家庭成员的教化作用在诚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对诚信行为最初的观察、对诚信概念最初的感知、诚信行为的维持和诚信习惯的养成几乎都是父母或者其他至亲给予的。作为家长,有责任有义务让后辈充分了解诚信、理解诚信、拥抱诚信,通过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潜移默化地进行诚信教育。

(五)个人:自尊自律,自我教化

对个人而言,首要的,讲诚信关乎人格尊严。尊严无法完全用法律和机制来约束;然而,尊严源自一个人的内心,尊严产生爱和感情。尊严意味着自律,意味着面对不当得利的放弃,意味着自己更多的努力的代价。其次,讲诚信关乎个人和社会利益。要让每个人意识到,从普遍意义和长远眼光来看,讲诚信获益而不讲诚信受损。再次,讲诚信关乎家庭、集体、社会,甚至国家的荣辱。每个社会个体如果都能“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那么这便是一个具有明确行为准则的集体,一个有高尚道德人格的民族,一个有见贤思齐强大诚信内驱力的国度。

[1]鞠玉翠.用“诚信”的方式培养诚信.教育发展研究[J],2012(6).

[2]王东.论诚信观的培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3](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67.

[4]邓磊,崔延强.美国大学诚信教育制度体系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1(3).

[5](美)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309.

2014-07-03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价值导向研究”(12BKS077)、2014年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辅导员与心理健康专业助人者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的协同机制研究”(JBS14058)阶段成果。

陈新星(1979-),女,福建福鼎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D648.3

A

1008-293X(2014)12-0045-05

猜你喜欢
诚信道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