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诉求下皖北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14-04-10 10:26蔡雪洁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皖北城镇化旅游

宋 徽,蔡雪洁,张 毓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城镇化诉求下皖北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宋 徽,蔡雪洁,张 毓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发展乡村旅游是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经。从理论层面解析城镇化的内在和外在动力机制,从实证层面分析皖北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即内在动力不足、外在动力不够,提出皖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应着力解决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要改善旅游交通,二是要找准地区特色,三是要整合旅游资源,四是要合理编排旅游线路。以此为基础,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城乡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以带动皖北城乡经济平衡发展。

城镇化;皖北;乡村旅游;旅游资源

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2.6%,安徽省城镇化率达到46.3%,皖北地区城镇化率为40.8%,其中阜阳、宿州、亳州三市分别以34.9%、34.8%、33.0%低于地区平均水平[1]。“皖北兴,则安徽兴”,加快皖北城镇化进程,成为安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1 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皖北城镇化进程

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要求。皖北城镇化,首先描绘的是一幅“产城一体、四化同步”的宏伟蓝图。

2012年2月,安徽省颁布皖江与淮河“牵手”共建皖北的实施方案,鼓励“先进带后进”,合肥与阜阳、芜湖与亳州、马鞍山与宿州、铜陵与固镇、芜湖与濉溪、蜀山与寿县、宁国与凤阳联手共建现代新型产业园区,共同打造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示范区。不仅引入产业,同时还将城市相关功能融入产业园区,配套完善,产城一体,当地农民纷纷进园区上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首先城镇化,保证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2]。

皖北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滞后。推动皖北城镇化进程,单靠产业园区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内在拉动力。

据国际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测算,地区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即可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增长4.3元;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即可带动相关行业增加6个岗位[3]。旅游业的带动作用能够快速地向地区内各个产业领域延伸,迅速拉动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国家已经注意到了乡村旅游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因此,2012年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要求“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国家旅游局和安徽省旅游局也把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旅游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

据统计显示,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全省接待游客约4 3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77%;旅游总收入超过139亿元,同比增长31.06%。节日期间,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以及各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景点推出湿地公园游、农家乐、漂流探险游、森林氧吧游等产品,倍受游客青睐。据测算,黄金周期间乡村旅游接待量约占全省游客接待量的四成。14个市接待旅游者超过百万人次,其中合肥、黄山、六安、芜湖、安庆、宣城六市超过300万人次;黄山、六安、池州、安庆、宿州、芜湖、合肥七市旅游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皖北仅有宿州一地上榜,旅游经济严重落后。皖北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迫在眉睫[4]。

2 解析动力机制,加快建设美好乡村

2013年是安徽省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第一年。安徽省住建厅村镇规划与建设处处长邹桂武强调:美好乡村建设需要科学、有效、实用的规划来指导。在此背景下,皖北地区以“城乡互动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思想”为指导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主要以乡村独特的生态风光、生活形式、乡村文化、民俗风情和居所建筑等为吸引物,兼顾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修学、体验、购物,加快了城乡间的文化交流、人群迁移。亳州市利辛县获得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涡阳县颐生园生态旅游度假村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并获得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利辛印象江南生态园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并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利辛县马店孜镇被评为全省最佳旅游乡镇。2013年10月22日,皖北颍上县八里河风景区获批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安徽省第7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八里河景区以乡村旅游为支点,实现了皖北地区5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5]。

城市的吸引力与乡村的扩张力是构成城镇化持续推进的有效动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工业基础薄弱,难以自发产生足够的工业产业进而城镇化,因此,普遍采用发展乡镇企业等形式促进非农产业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城市型。因此,学者们将乡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解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其中“资源”是内在动力,“区位和政策”则是外在动力[6]。站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视角,皖北乡村城镇化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内在动力不足

皖北经济发展落后,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弱,发展动力不足。截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皖北地区面积约为全省30%,人口比例约占全省42%,财政收入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仅为24.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除蚌埠市(133.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88)外,其他五市均在100以下。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皖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基础薄弱。经济水平落后带来旅游发展意识落后,从而导致旅游投入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区域旅游需求低、旅游市场不够发达等一系列问题,皖北乡村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尽管在工业园区建设下,皖北经济增长、城镇化步伐加快,但是相对皖江城市带的快速发展,皖北地区亟待找准契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城镇化建设滞后,产业体系不完整,内在动力进一步弱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镇化建设滞后,导致皖北地区旅游产业素质总体不高。财政、土地、科技、人才等政策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财力不足,相关配套的资金难以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旅游目的地建设体系滞后;皖北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缺乏足够的带动和支撑;与皖南相比,皖北旅游企业在经营理念、产业融合、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竞争意识非常淡薄,缺乏市场开拓能力,旅游行业整体水平需要提升。

2.2 外在动力不够

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外在动力不够。作为中原“粮仓”,皖北地区拥有良好的乡村旅游生态大背景,但是,地区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存在很多不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皖北六市核心城市与县城乡镇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以及景区内部交通道路建设较差,或缺乏建设,或等级不高,支线交通的“毛细血管”不够完善;各级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有限,相关产业部门也没有能够与旅游形成合力,更没有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制度;各地区的城镇规划和建设未能充分考虑旅游功能需要;资源整合有待加强,区域合作不够深化。皖北地区行政、经济分割明显,而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并非单力可以完成的,需要跨行政区划齐心合力、形成共识、共同推进,这就需要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合作。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区域合作,皖北地区资源整合度低。皖北六市在旅游产品开发组合、旅游线路规划对接、旅游资源宣传营销方面仍然以自我为主,各市、各景区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影响了整体资源效益的发挥。缺少整体策划,缺乏挖掘延伸,联合协作少,直接影响了乡村城镇化进程。

3 构建城乡一体,探索皖北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2013年2月,皖北地区美好乡村规划建设技术培训会在利辛县召开。北京华汉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代改珍在会议上提出,皖北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性模式应为复合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即包含多种经营主体、多种经营内容、注重资源与市场整合和产业化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受到了广泛好评。

在皖北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下,笔者以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

3.1 整合旅游资源,政府主导发展

旅游资源作为主要吸引物,在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旅游资源具有公共性特点,政府对旅游资源具有处置权。尤其在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或者联合过程中,景区难以打破行政壁垒,“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发展应该是主要形式。如八里河景区、淮河两岸风光、八公山森林公园、皇藏峪森林氧吧、焦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龙脊山自然风景区以及亳州、涡阳一带的老庄文化和三国文化等,跨越了皖北六市,必须发挥省级和市级政府行为,统筹规划。省旅游局应主力牵头,指导编制详细的皖北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县区旅游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皖北六市各级党政领导都认识到旅游业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旅游业表现出相当的重视,开始着手推进皖北乡村旅游发展。2009年10月,以“新皖北、新乡村、新旅游”为主题的皖北乡村旅游发展论坛在阜阳生态园隆重举行。各地党政主要领导积极参加、探讨,认识到必须将旅游业与城市建设、投资环境优化、解决就业和民生等结合起来考虑,有效整合和科学开发乡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一批深受城乡居民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围绕经济中心、服务大局、以旅促农、以旅富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皖北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2 搭建融资平台,改善旅游交通

吸引外来资本,缓解乡村旅游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乡村旅游地本身就在农村,农村经济困难,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小城镇建设单靠农村解决发展所需资金难以实现。各级政府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来资本和资本下乡,放宽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积极发挥银行信贷作用,多角度、多渠道地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在此基础上,以皖北中心城区和主要景区为核心,完善皖北乡村旅游的交通基础设施,疏通各城镇支线道路的“毛细血管”,梳理边缘乡村的“神经末梢”,大力压缩地区内各个乡镇与中心城区以及各乡镇之间的时空距离,构建无障碍皖北旅游交通网络,为外地旅游者进入皖北提供良好的可进入性条件,有效提升皖北地区旅游形象,打造旅游服务品牌,完善旅游服务水平[7]。

3.3 抓住地区特色,做好旅游宣传

乡村旅游要突出乡村风光及文化特色。皖北六市地广人多,交通发达,相对于皖南的青山秀水,观光旅游资源短缺,但皖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既有独特的帝王文化,又有悠久的道家文化,既有浓郁的饮食和医药养生文化,又有花鼓灯、五禽戏等地方风情文化,地方特色资源丰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各有闪光点。抓住这些特色,放大这些闪光点,就能做出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成为安徽省旅游新的亮点。着力打造特色小镇,是皖北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皖北六市中,宿州、阜阳、亳州都是农业大市,可以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特色农业旅游示范园、示范点。例如,宿州市砀山县百万亩连片梨园、砀山县白蜡园的大棚油桃基地、萧县大屯的千亩芦笋种植基地以及200公顷水晶梨基地、阜阳颍上生态园等,都具有打造成特色旅游小镇标志性产品的基本属性;淮南、淮北、蚌埠市工业发展基础较好,可结合自己工业特点,建设发展矿山小镇、酿酒小镇等具有特色的工矿小镇。

此外,还可充分挖掘生态、文化以及特殊农产品的独特魅力,以特色产品或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名优产品,建设一批不同特色的旅游小镇,如符离集烧鸡小镇、亳州中药材小镇、淮南八公山豆腐小镇、夹沟香稻米小镇、萧县干果小镇;在交通要道和物流集散地建设规模较大、辐射较广的综合性市场及专业批发市场,并以市场为依托,发展形成一批区域性的商贸主导型小城镇,如蒿沟马戏之乡和物流园小镇等[8]。

3.4 加强区域合作,合理编排旅游线路

在安徽省“振兴皖北”战略指引下,皖北地区各市县逐步开始了区域内外的旅游合作。2006年,皖北各市旅游局在淮南签署合作协议,皖北旅游合作由个体行动转向联合行动;同年底,新皖北旅游崛起高峰论坛在合肥召开,皖北旅游合作由一般性实践活动转向综合性理论探讨;2007年,新皖北区域旅游协作会议在亳州召开,皖北六市二县签署区域旅游协作章程和合作宣言,区域旅游合作由松散型、临时性转向紧密型、规范性;2009年,皖北乡村旅游发展论坛在阜阳生态园隆重举行;2012年,皖北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联席会议在宿州举行……[9]

皖北区域旅游合作逐步走向常态化和制度化。在此基础上,皖北六市根据各自的特色,统筹规划、优势互补,编排新皖北精品旅游线路,启动安徽人游皖北活动。以亳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成为安徽省“三大旅游板块”之一。2012年,安徽省旅游局推出“淮河风情、生态湿地”,“中华药都、老庄故里”,“改革之源、生态家园”,“生态庄园、瓜果飘香”等乡村旅游线路,游客或可见识沿淮及皖北地区不同的乡村风貌,品尝农家特色餐饮;或可进行温泉疗养保健,体味老庄文化、中药养生;或可游览社会主义新农村,感怀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历程,体验高科技、新时代的乡村生活,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反响良好。

4 结 语

小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是我国城镇化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小城镇在吸纳广大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而发展乡村旅游、创建旅游型小城镇是一项既有经济效益,又具有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值得推举。

由于历史原因,皖北地区农业结构低级化、工业结构传统化、三产结构初级化,长期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旅游产业,拉动皖北地区城镇化进程,成为内在诉求。皖北乡村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安徽省旅游局在做大做强安徽旅游业的过程中,把皖北乡村旅游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来认识、布局、推动。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共前进”,“民计民生与社会进步同提高”的皖北新形象;着眼跨越发展、加速崛起、富民兴区,推动转型、开放、活力、富裕、宜居、和谐的皖北,努力开创出皖北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局面……推动皖北乡村旅游发展将成为皖北六市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安徽省统计局.对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分析与建议[EB/OL].[2013-04-08].http://www.ahtjj.gov.cn/tjj/web/info_view.jsp?strId=1380599528019430

[2]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3-05-04].http://www.ah.gov.cn/UserData/DocHtml/1/2012/5/23/9429227527924.html

[3]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局长访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EB/OL].[2013-05-04].http://www.gov.cn/gzdt/2007-10/15/content_776843.htm

[4]牛海.黄金周全省旅游增收超三成[N].安徽经济报,2013-10-10(2)

[5]江学青.皖北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12-40

[6]高文香.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系统的互动机制研究:以四川省丹棱县梅湾村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研究生院,2009:10-46

[7]林小如,黄亚平.城镇化诉求下欠发达山区县域交通发展路径:以湖北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29-34

[8]宿州市旅游局.特色小镇:皖北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EB/OL].[2013-03-04].http://www.ahta.com.cn/xinxi/html/10/101104163245.shtml

[9]安徽省旅游局.省旅游局在宿州召开皖北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联席会议[EB/OL].[2013-07-05].http://www.ahta.com.cn/xinxi/info.php?id=120826174009

2013-12-01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3CJY106);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宿州市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SK2013B506);宿州学院科研平台项目“宿州市旅游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响应研究”(2013yyb34)。

宋徽(1979-),女,湖北荆门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传统与现代化、乡村旅游。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1.001

F592.7

A

1673-2006(2014)01-0001-04

(责任编辑周博)

猜你喜欢
皖北城镇化旅游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旅游
家乡的城镇化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