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研究

2014-04-10 10:26贾敬全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皖北三化工业化

田 伟,贾敬全

1.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淮北,235000

皖北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研究

田 伟1,2,贾敬全1,2

1.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淮北,235000

从皖北六市的实践情况出发,分析了“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找出了皖北地区“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劳动力利用问题、人才的引进和中心城镇建设。借鉴国际产业集群建设的经验,提出示范区建设的四点措施:打造农业产业集群,推进食品工业发展;建设产业承接平台,提升产业集聚区经济竞争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城乡消费需求平台建设;加强政府合作,发展区域性中心城镇。

皖北;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

1 “三化”协调发展关系辨析

1.1 工业化的主导地位

“三化”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中工业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主导,以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安徽各地级市的实践来看,城镇化建设水平高的区域基本都是工业发达地区。工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业产品,同时,工业技术可以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工业化是皖北地区 “三化” 协调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1.2 城镇化建设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城镇化是皖北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发动机”,城镇化建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动力,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廉价人力资源,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具有正相关的内在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1]。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可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从而使皖北成为安徽崛起的增长极。

1.3 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先进经济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同时用现代知识提升农民素质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廉价的、丰沛的劳动力资源。城镇化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的必然结果,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产业工人或者进入到服务业,最终各种要素会不断在农村城镇集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的数量、规模不断增加。因此,农业现代化作为皖北地区“三化”深度融合的“助推器”,为工业化拓展广阔空间,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皖北地区城镇化进程。

2 皖北“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利用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工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把农业作为各个产业的基础。俄罗斯、中国等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国家急于实现工业化,长期轻视农业,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存在价格差,结果由于农业的衰退而影响工业的发展,至今也没有成为工业化国家。皖北六市经济比较薄弱,大多都是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缺乏、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较慢、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结构不合理,很难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极大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皖北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工业、服务业发达省份,这给皖北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作为劳务输出重要的地域,可以带来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但同时也导致了数量巨大的优质人力资源的流失。皖北地区有着全省52.9%的人口,劳动力资源丰沛,提高皖北六市劳动力的素质和利用效率是皖北“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2.2 “三化”协调发展中人才的引进

一方面,皖北地区经济落后,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皖北地区就业;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缺乏育人、留人的机制,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政府应加大支持惠农的政策力度,用现代科学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通过政府的引导,加大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处理好人才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问题,尤其要努力促进人才由城到乡的流动。例如,鼓励人才到农村服务、创业,为农村经济提供人力与社会资本,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2.3 皖北六市中心城镇建设

“安徽的新型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作用较弱”[2],从理论上来讲,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的,而对于安徽特别是皖北六市的实际情况来说,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形成,根本原因在于中心城镇建设落后,城市功能尚未能充分发挥,应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城镇,结合各地市的比较优势,优化工业布局,实现皖北六市的良性互动发展,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实现基础设施、资金和技术的共享。

3 皖北产业集群建设的国际借鉴

3.1 技术扩散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经济活动在发展示范区的集聚是政府有目的地进行组织、引导的客观结果,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劳动力市场共享、技术资源共享、政策优惠和交易效率较高等多种优势,可以产生较低的经济成本优势。在共同的区域内生存发展,相互联系的集群内企业会相互作用、互相学习,有利于技术的扩散和升级,集群内的企业会率先分享技术成果,和企业自有技术发生碰撞产生创新的技术,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美国学者Santanu Roy通过研究印度国家实验室的技术扩散对印度产业集群的作用以及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中发现,技术的扩散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3]。

3.2 产业集聚区建设中产业结构的选择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紧密相连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正相关的。郭克莎领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通过对美国、英国等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与我国情况相似的亚洲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工业化初期,产业集群效应使工业化对城镇化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而在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的演进不再表现为主要依靠工业比重上升的带动,更多表现为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尤其是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对城镇化进程产生更大作用[4]。从国际经验来看,早期工业化的国家,比如英国、法国等其特点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二产业一直是吸收农业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只有到了工业化后期,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和第二产业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5];后工业化的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没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就呈现出与第二产业同步增长,甚至更具有就业优先增长的趋势[6]。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梯型特点,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共同存在。皖北六市经济相对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同时,农业人口过多,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会被解放出来,因此,不能一味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应侧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应当加快农业产业的引导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优先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为皖北六市迎头赶上经济发达地区保留可能。在“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是农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的进展,而不是反之,即先通过大规模政策性开发,盲目迫使农民离开土地,达到城镇化进程的目的,这样会带来大量的城市化问题,特别是就业难题,从而造成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最终影响“三化”的协调发展。

4 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4.1 打造农业产业集群,推进食品工业发展

皖北六市多为工业不发达、技术落后,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地区,农产品资源富足,劳动力丰沛,同时食品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结合这一特点,皖北六市应加强政府合作,根据各地市的比较优势,形成互动发展,加强政府在引导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兼顾资金技术性产业的引进,加速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例如,淮北市在政府引导下,打造食品特色工业园,确保食品工业园在2013年上半年投入运营,2013年4月27日到29日在淮北体育馆举办了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同时力争福建龙海食品园、苏州食品园、豫皖食品工业园等早日落地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食亿鲜”、“新选择”等食品项目二季度建成投产;山东“凤湖香精”、广西“周氏蜂蜜”等项目基本建成;安徽非益大豆蛋白、北京东航肉制品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

产业集群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集群效应产生的低成本,更取决于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打造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上,皖北六市应合作加强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大对集聚区内企业的监督,避免集群内企业为了盲目抢占市场份额,采取降低产品质量的办法来获得低成本优势,从而形成低水平的恶性竞争的集群环境。例如,2004年12月曝光的山东龙口粉丝事件,极大挫伤了集群内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4.2 建设产业承接平台,提升产业集聚区经济竞争力

皖北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四省交界,交通便利,在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打造产业承接平台,给产业集聚区建设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政府应积极加强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服务于招商引资,打造产业承接平台。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业服务质量。结合市场需要,加强各种职业教育的投资,使城镇化进程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着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回乡创业。

在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和提升产业集聚区经济竞争力上,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制定政策,引导产业集群的建设。例如,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努力用5年时间,形成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工业产值250亿元、常住人口20万的阜阳新城区;亳州—芜湖产业园区错位发展,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食品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已有安徽阁云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韩国科技产业集团、芜湖亚夏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资21个项目;淮北相山区政府在2013年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完善凤凰山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加快开发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启动热器管网、食品博览园、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同时,加强对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监督,开工建设安徽省食品检测中心淮北分中心。加快凤凰山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2012年上半年完成3平方公里的路网及其配套工程,实施科技、品牌“两创新”工程,推进产业、园区、企业共同升级。

4.3 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城乡消费需求平台建设

在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的演进不仅仅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而更多表现为非农产业的贡献,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此时,服务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皖北六市应加强发展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街、专业大市场、休闲旅游项目,实现多种业态集聚发展。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主要的渠道,加快服务业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进程。从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长期进程来看,应该是先有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规模的增加,再有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转移,因此,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来带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反之,如果先通过政策性过度开发城镇化建设,再促进服务业发展,那么城镇化进程将失去依托,会产生大量的城市问题,尤其是就业问题。

4.4 加强政府合作,发展区域性中心城镇

皖北六市经济相对落后,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小城镇偏多,中心城镇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难以发挥,对服务业的发展难以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皖北六市应加强合作,形成互动发展,结合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集聚区建设,避免由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产业梯队转移而造成区域之间的过度竞争。例如,阜阳市结合自己的比较优势,建设商贸名城、煤电能源新城;亳州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淮南、淮北建设两淮亿吨煤基地、探索城乡一体化建设;宿州打造鞋业工业园、家居产业基地、智慧云计算产业园;蚌埠引进中纺集团在五河县投资30亿元建设集油脂油料加工、饲料生产、粮食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综合工业园区。

政府通过合作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服务平台,建设区域一体化的信息、金融、投资贸易、广告服务等,促进生产要素在皖北六市区域之间自由流动;不断投资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环境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使中心城市成为优质资源要素的产业集聚中心。

[1]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6):1-4

[2]金华银,杨烨军.安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7(1):13-19

[3]孙秀梅,周敏.集群对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创导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39-42

[4]郭克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44-55

[5]栾谨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理论探讨,2004(2):56-57

[6]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95-100

2013-09-0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AHSK11-12D27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皖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SK2012B598);淮北师范大学青年项目“皖北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研究”(700542)。

田伟(1983-),安徽淮北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1.004

F290

A

1673-2006(2014)01-0012-03

(责任编辑周博)

猜你喜欢
皖北三化工业化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