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式”教学风格的传承与创新——以邹春艳语文课堂教学为例

2014-04-10 17:29王晓霞刘向宏刘星辰
关键词:教学风格文本语文

王晓霞,刘向宏,刘星辰

(1.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 基础教研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3.鞍山市灵山街道办事处,辽宁 鞍 山114042)

“享受式”教学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以邹春艳语文课堂教学为例

王晓霞1,刘向宏2,刘星辰3

(1.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 基础教研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3.鞍山市灵山街道办事处,辽宁 鞍 山114042)

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特级语文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不断实践,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力地推动着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依据邹春艳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概括邹春艳语文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即享受教育、激发引导;融于灵动,体味厚重;勤于比较,善于创造;精于备课,注重“三感”;总之邹春艳形成的以“享受式”为主的语文教学风格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的影响。

语文;教学风格;“享受式”教育

一、语文教学风格与“享受式”教育的内涵

“风格”一词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几经诠释,日渐丰满、全面。风格的“风”,指风采、风姿,指人的体貌;“格”,指人格、品格。艺术理论强调,艺术需要有艺术家的主观性,因此他应该戴一副自己特有的有色眼镜,否则自己的作品就不可能具有独特的色调、独特的创造性和独特的风格[1]。由风格衍生到教学风格,是教育界的一大创举。语文教学风格就是语文教师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学习、探索、创新、发展成为自身独特的并富有成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的稳定性的表现。有风格的教学会让教学更富成效、学生对课堂更感兴趣。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有的教师以教学情感理论为指导,便形成情感型教学风格;有的教师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便形成启发式教学风格;有的教师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便形成了管理型教学风格等。但不管是哪种教学风格,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而成的。当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作风三者完美结合达到稳定的状态,并呈现出个性特征个人魅力之时,就成为个人的教学风格。

辽宁省语文特级教师、辽宁省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邹春艳,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以“享受式”为主的教育风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享受”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享受式”教育源于心理学的范畴,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享受语文学习的理念,享受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享受被激发后的独特阅读体验,从而保持乐学好学的积极情绪,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实现学习最优化。

二、邹春艳“享受式”语文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

邹春艳语文教学风格有语文名师的共性,同时又具独特性。她认为,首先要爱教育,把语文教学当成一种“享受”,积极探索,方可引导学生“享受”语文课堂带来的欢愉,让学生于灵动中体味语文的厚重,在比较中,激发学生思维,形成教育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

(一)享受教学,激发引导

1.树立自我“享受式”理念

享受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积极地发现教学生活的快乐、感受工作的充实,这种享受是发自肺腑的,享受就内化为一种工作的状态。教育首先是生活,工作是生存的位置,是存在的价值,也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教师应依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与学生喜好,结合当下流行的话题,走进学生的心里。如,她与学生共同分享《圣斗士星矢》的情节,问学生小宇宙练到第几重了,结果学生很感兴趣,觉得语文老师是“潮人”,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语文教师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可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学、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可以享受语文教学研究的过程;可以享受语文教师的充实与快乐;可以享受与课文、与自我心灵的精神对话;可以享受课堂,欣赏智慧火花;可以享受成功的教学,体味成功的喜悦;可以享受辅导,感受学生的心灵;可以享受学生关注的、渴望的、思索的、疑惑的、喜悦的目光,享受学生有价值或者没价值的提问,享受学生精彩或不精彩的回答;可以享受付出,享受累与苦带来的充实……总之,一切尽可享受。享受使教师有了一份博大、一份宽容、一份优雅、一种深沉的爱。教师有了享受的观念,会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就会自然地精神饱满、激情充沛地投入到课堂中,从而直接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使语文课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精神之旅。

2.引导学生“享受式学习”

享受不仅是教师的享受,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享受。情绪的感染是基础、感性的,引导学生享受语文,还应该有理性的支撑。邹春艳把语文学习分为“快乐学习、享受学习、觉解学习”三个阶段[2],她将它命名为“学习的三个境界”,这是借鉴冯友兰将人生分为三个境界及王国维的“三境界”说而提出的。

快乐学习阶段:这是最初级阶段,是邹春艳的一个尝试。她一直这样操作,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上语文课。这个阶段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教师还不够熟悉,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引领学生学习,引领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每堂课开始前,邹春艳都安排一名学生为大家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体味歌词的内涵及带给学生的感触与力量,为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或许只是表面的快乐,没有达到触碰心里的快乐,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激发。

享受学习阶段:在上一阶段快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语文学科、语文老师、语文知识有了认识和了解,教师再去引导学生,学生形成自己的智慧,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我发现,发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进入享受学习语文阶段。在这个阶段,邹春艳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同时让每个小组派代表阐述本小组研究讨论的结果。如,学生自主选择一些课文,提前布置给小组,让小组成员为全班同学讲课,这样学生便会认真地备课,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学生在其中找到成就感,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觉解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语文学科、语文知识、语文教师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自觉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这便进入“觉解”阶段。这个阶段学生不需要教师一步步地引领,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总结学习方法,自己进行阅读思考等,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件享受的事情。

当然在每一阶段的引导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适时、适当地进行激发引导。语文教学应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味语文之美,领略语文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针对不同课堂类型采用不同的激发引导方式;注意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激发引导方式;注意针对层次不同、个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发引导方式;注意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不同的激发引导方式。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同时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发展情况、能力水平等,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享受语文,教学才能走向成功。在邹春艳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她巧设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体会语文的美丽,享受语文学习。比如,《囚绿记》课堂教学:

师:标题《囚绿记》,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与思考?谁来说一说?

生:他为什么把绿色给“囚“起来?

师:很好,他发现了问题。其他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他囚了“绿”,“绿”代表了什么?

师:也非常好,很有一种发现的眼光啊。还有没有?

生:“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师:这样呢,应该说“君子所见略同”。我们对这篇文章的疑问就是由“囚”“绿”“记”这三个字引起的,而引发的。那么,我们要解决刚才同学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实际上我们就要分步来解读。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我看一看啊,这个问题老师没有说,但是它太简单了,看那位同学能用原生态的句子掌握呢,来理解呢?(任选一名同学)你来说一下,这个问题就是,把大象放冰箱里,需要几步呢?

生:三步。

师:哪三步?你来说一下。

生:第一步把冰箱门开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师:很好,请坐。你们同意不?

生:同意。

师:那么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事理”的顺序。也就是说,我们分析问题也好,我们解读语文也好,我们看待事情也好,我们都要有一种合理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这样一种顺序。而我们想要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三个字的解读,应该是先有“绿”,然后才能“囚”,之后才有“记”。(生配合回答“绿”“囚”“记”)所以呢,我们就按照这样一个顺序,“绿”“囚”“记”的顺序来解读文本[3]。

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喻深以浅、喻难以易,以大家都熟知的“大象装进冰箱”幽默小品来引出本课要教授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进入“快乐阶段”,初步感知到“快乐”;进而上升为“享受阶段”,开启学生的“仓库理论”;最后提升为“觉解阶段”,让学生能够积极思维,按照“绿”“囚”“记”的顺序,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融于灵动,体味厚重

1.教学内容设计灵动

教学内容设计的灵动性体现在每个学生的学情是不一样的,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应该是灵动的,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邹老师分别教过文科班与理科班。在文科班讲得酣畅的,学生反映好的内容,到理科班,学生反映却平平;反之,理科班学生反映好的,文科班学生反映不强烈。同样,她在语文能力一般的班级进行语文教学,如果设置深入的问题要学生自己对话,他们可能对不起来。在一个语文能力强的班级进行教学,设置的问题浅显,学生也不会产生对话。即使是一个班的学生,学情不一,在教学预设的时候,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设置与之相相应的语文教学活动,她认为最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适合学生的教学,犹如“文无定法”一样,“教无定法”。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课程与教师的整个教学有三个特点,其中一个特点是教学的不确定性,学生不同,则教学方法自然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种灵动的方法。并且每个文本不一样,文本所展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教学风格自然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学应该有灵动性。

2.解读文本视角灵动

在灵动的课堂中,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灵动的方法进行灵动的教学,能够体味出语文的丰富内涵。语文教学应该是有语文味道的,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理解,语文学科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它所涉及到的知识也应该是比较庞杂的,包含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邹春艳老师的教学,侧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的时候应从语文的视角切入,每一个文本所涵盖的意味是非常丰厚的,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去挖掘每一个文本它身后的内涵,体味文本的厚重。

比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按照教参的理解或者传统的理解方式来讲,应该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对套中人进行了嘲讽。教参在解读的时候同样说是一种嘲讽,代表了旧的事物,是属于沙皇专制统治维护者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她大量研究文本,参考他人的评价,进而针对文本生发了新的观点,找到了一个突破的视角,就是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契诃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由此引发了思考,为什么鲁迅喜欢契诃夫,原因是什么。实际上这里“套中人”是契诃夫的代表性作品,代表他的创作风格。还有一个角度,就是对文本的解读,就是文体分析的角度。《装在套子里的人》属于小说体裁,小说以及小说家承载的使命应是揭示现实,此时,应深入思考揭示现实中哪些方面。如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人,如人的精神风貌、人的特点、人的性格,同时可能还包含着人性的东西,还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隔膜、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文化、社会背景、社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契诃夫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写《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他有固定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他在写这个作品的时候,一定不是单纯地嘲讽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这一个人的形象,应该是通过这一个人物形象来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一种思考。邹老师解读完之后认为,这实际上就是剖析当时俄国民族的一种心理,这种心理就是他和鲁迅后来创作小说的时候一脉相承的理念,剖析了民族的劣根性。契诃夫实际上不是维护沙皇统治的,而是在当时社会他是麻木的,不是很了解的,在这种解读之后她就找到了鲁迅为什么喜欢契诃夫的缘由,通过这种解读实际上也引领学生去阅读小说的主题,去解读小说的主题,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对整个文章的挖掘是深刻的而且是有一个和所有的材料上的理解不同的视角。

以灵动的视角去分析文本,得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契诃夫整个文学创作有此特点,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了解如何深入地思考,如何站在作家的角度去体验小说的创作价值。同时,文学思想本身是对社会现象的再创造,能够和作家的时代进行对话,与作家进行对话,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所以在她的教学过程中,有一种厚重的风格,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所包含的背后的社会内涵与文化内涵。

此外,邹春艳老师的“享受式”课堂还体现出“勤于比较,善于创造”的特色。比较教学法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效地沟通联系在一起,凭借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考虑问题更加深入全面严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能力,并不是少数伟人、发明家和创造者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5]。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邹春艳形成的以“享受式”为主的语文教学风格为深入探寻语文教学科学化与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温暖、语文的美丽、语文的价值,这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追求,语文教师应充分地享受课堂、创造课堂、创造教育,带给学生愉悦的课堂感受,与学生一起在教育的殿堂里自由舞蹈。

[1]卢建筠.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70.

[2]邹春艳,孟庆欣.《囚绿记》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3(1):19-22.

[3]邹春艳.我的享受式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8):58-59.

[4]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1.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G65

A

1674-5450(2014)05-0133-03

2014-07-02

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LSLKtziyx-40);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JG13CB029)

王晓霞,女(满族),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向宏,女(满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王凤娥】

猜你喜欢
教学风格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中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现状的调查研究
常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
高校数学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