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14-04-11 18:08俞孝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古诗文文人传统

俞孝宜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和文化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是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人教版的教科书中古诗文所占的比重并不轻,但是一些初中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它们只是因为考试要考不得已而为之,眼下不少学生可以背出一长串的歌词,却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捧着卡通漫画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典雅的诗文敬而远之。有的学生不认可像刘禹锡、张岱这样的人,有的学生甚至对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诸多现状表明,这些学生情感淡漠,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甚至缺乏起码的道德常识。面对一些学生道德认知上的缺失和传统文化认知上的缺失,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大多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仍传承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传统方法,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中心,以字词句结构的分析为重点,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没有了,教师也觉得乏味。其实教材中的古诗文作品可以说是我们灿烂悠久文化中的精品,通过学习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思想内涵,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审美情趣。我们认为把古诗文的学习局限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是不够的,重要的还在于渗透传统文化,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来看,古诗文教学实际上肩负着双重责任:一是古汉语学习,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不可偏废。所以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语文教学为武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采用恰当的途径与策略向学生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使他们能够“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所占比重不小,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下面以课堂教学为例作一些探讨:

1.善于利用教材内容。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是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文中的“尊君”“家君”“君”这几个称谓,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具体所指,最好还能适当加以引导,联系其他相关的人称,比如古人如何称呼朋友、兄弟姐妹、长辈等。了解这些仿佛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人生活的大门,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称背后所包含的待人处事之礼。这远比对学生进行说教更有说服力,也让学生对古代先贤的品质有更直接的感受。我们要了解章句,但不能死于章句,所以在教学中不是要抛弃字词章句的翻译,而是要抓住契机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

2.善于拓展教材内容。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教师要抓住一个“痴”字,通过品味“景”“行”来体悟他的“痴”,实际上是一种特立独行的人生情怀,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品质,一种清高孤傲的文人气质。这样的文人不只张岱一人,具有类似的精神品质的文人有很多。此时课堂上让学生回顾积累的古诗文名家的作品,出示柳宗元的《江雪》,让学生将这首诗和张岱的文进行比较赏析,发现共同的文人情怀,从而加深对文人的这种品行、精神的理解。

再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教师抓住“闲人”一词来品味作者情怀。试看这一片段:

师:……然而这样的“闲人”也仅仅是“两人者耳”,“闲”看来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苏轼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苏轼笔下的景语就会流露他的内心世界。让我们齐读写景的语句。

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景语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师接着补充关于苏轼的资料。

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积极乐观的人生境界。教师再适时地进行概括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像他们一样性情的文人有很多,他们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随流俗,所以在官场上和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挤,遭到讪谤,不被人理解。他们只有通过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学习他们的文章,就要让这些文人的名字穿越千载,在学生面前变得鲜活起来。

所以我们的教学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类文人的话,就能够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他们对故国念念不忘,具有满腔的爱国激情,他们壮志难酬时又独善其身,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反观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所欠缺的就是这样一份炽热的爱,这样一份硬气,这样一份坚贞。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带给学生的收获肯定不仅仅是学会了几个字词章句的翻译,学生也不会再捧着教材解析之类的书奉为宝典,他们更渴望在课堂中感受先贤的哲思,接受文化的浸润。这样的教学更能给予学生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涤荡。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致迷失方向而能勇往直前,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一件事啊!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亲近它们,喜爱它们,从而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先要把古诗文的朗读放在突出地位,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的训练体系,并且要对朗读训练作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朗读要求,加强朗读指导。因为在朗读的时候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在这样一个综合的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其实是丰富的。学习文言文,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经典的诗词极容易上口,吟咏中能感受到音韵的美,所以在教学中对于那些适宜朗诵的美文应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己去体会、感悟。除此之外还可以适时地推荐一些类似的诗文名篇,增加学生的诗文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让那些优美的辞藻与学生所热衷的流行语、网络词汇相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还可以利用班会课举行各种传统文化竞赛、古诗文背诵竞赛等,激发他们的兴趣。

其次,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曹操、杜甫、陶渊明、周敦颐……一个个鲜活的名字背后,我们看到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我们理应把它输入我们的血液中,融入我们的生命中。这样的教学,不停留于文章表面,有深度,有厚度,读来有文化味,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浸润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滋润。

另外我们在课堂中还应该做好传统文化的普及教学,对于古诗文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作适当的介绍和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比如古人的礼仪、风俗,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儒家的待人处事之道,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此还是非常感兴趣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发现学生想知道的是什么。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教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发现那些契合学生学习兴趣的点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发现我们的语言文字之美,传统文化之美。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课堂应该是传承和发扬它的重要载体。于漪老师曾明确提出:“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文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整体。”编选在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经典的篇目,学习它们,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忽视的。本文从教学感悟中浅述对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想法,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猜你喜欢
古诗文文人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文人与酒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文人吃蛙
老传统当传承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宋代文人爱睡觉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人与石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