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核心问题意识,推进有效课堂建设

2014-04-11 11:51章正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情基础核心

章正辉

不知从何时起,“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在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刮起了旋风,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近日,我们走访了几所全国课改名校的语文课堂,这些课堂的主要特点在于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出发点。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小组的统一管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走出了由教师一个人推动全班学生学习的孤立被动局面,成为新课程改革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但我们透过表面热闹的课堂,深入分析课堂结构和课堂教学内容,发现在升学的指挥棒下,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首先,课堂的模式化严重。无论什么课文,什么体裁,教师若都以不变应万变,这多少有点呆板,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不敢打破现状的思维定势,也会影响学生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陷入疲软状态。教师上课没有新鲜感,不能有个性化的发挥,最终招致学生倦怠,降低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和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阅读是浅层次的,没有对文本深层内涵的品味和思想的碰撞,有些激烈的讨论是来自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和学生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非常匮乏。

第三,点评和质疑这一环节无法展开,课堂提问机械,缺乏灵活性。课堂中的生成度不高,缺乏亮点,课堂的大容量、高密度和高效率便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更别说课堂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

那么,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要在吸取“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学情;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整合学生的疑问,以“问题教学”为突破口,挖掘核心问题,推进有效课堂的建设。这里所说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是能激发和推进学生主动活动,能整合现行教学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和关键内容,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关联,能够贯穿课堂教学任务的问题。

“问题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主要有那些要求呢?

1.核心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在动态生成的基础上有序地推进课堂的进程。

既然称为核心问题,其作用就主要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核心问题的设置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当、简洁,“牵”住它,就能“动”整个文本理解的“全身”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钻研文本,巧妙地在学生预习质疑的基础上提炼核心问题,组合教学内容,再由学生运用已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独立或合作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同时带动其余的枝节问题解决,这样的课堂就会在核心问题的带动下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

浙江省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朱兴祥老师的《逍遥游》教学,在学生充分预习,提出疑问的基础上,进行疑问汇总,掌握了学情,然后扣住“大鹏鸟究竟逍遥不逍遥?”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并在课堂不断动态生成的基础上,进行生生对话,成就精彩,给每个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在生生对话的争议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了知识相融,而且思想发生了碰撞,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学生智慧的火花,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这种教学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在核心问题的带动下,使课堂有序地走向文本深处。

2.核心问题要能体现语文的特点,能够带领学生触摸文字的温度和热度。

语文课堂姓“语”,因此核心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推动语言的赏析和语言的品味为原则,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在核心问题的带领下,通过对语言的感悟走进文本深处。在有些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在《教材全解》的指引下进行着文字层面上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和冷冰冰的文字打交道,无法感受到文字的气息和温度。即便是在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时,也无法感受到语言表达的乐趣,也缺乏创造激情和生命冲动。在热闹的课堂上,学生没有时间静心阅读,没有心境沉潜到语言文字中去,也就无法品味到作者的言语才华和言语机智。

教学莫怀戚的经典文章《散步》,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整合学生的疑问,直接提出教学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你能为他们散步的小路取个名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你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到的?请找出来,读一读,并品味其中的内涵。” 从主旨和语言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情感的画面,从而读懂一家人一世界的生命传承的情感。在核心问题的带领下咂摸品味,学生对文本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口头和写作上的迁移训练, 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浓郁的语文情味也在师生的品咏中氤氲弥漫。

3.核心问题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内涵,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

上面已经谈到,如果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是每人拥有一本教学参考资料,就会出现学生读懂了文章表面的文字,而对隐藏在文字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是蜻蜓点水,体会不到作品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要吃透文本,对文本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要了然于胸,我们设计的核心问题应在学生对作品有些模糊认识的基础上,解构文本,之后于心灵中重建文本,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同时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表面下的深层内涵,通过各种方法进入作品的内部,探讨作品的深层价值。

笔者在《吆喝》的教学中,抓住核心问题“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绪?”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仅仅流露出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再深入文本,品味出“可惜、遗憾、愤怒”等情感,再配合萧乾《〈杂忆〉的原旨》文字材料的介入,领悟作者的良心、文化人的责任和对传统民族文化遗失的痛心和为其呼喊的情感。

在这一片段教学中,在教师的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深入文本,借助资料补充理解,文本内涵中的感情随着文字逐渐被显露出来,师生的内在情感的潜流不断地涌动,最后在略带忧伤的配乐声中,在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诵中,结束了文章的教学。文章中一位老人呼唤传统民族文化的回归,呼唤我们保卫传统民族文化的心声已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对民族文化的珍爱和保护,也将会成为他们心灵中的一种责任,师生间浓浓的情感流动形成一股强大的人文力量。

这样,将学情定位在“核心问题”的引导、发现、整合、提出和设计上,就有利于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动态生成的各类问题中,深入挖掘核心问题的文本内涵,扎实有效地推进语文课堂的有效建设,使语文课能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不断地走向深入高效。

参考资料:

1.〔美〕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情基础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