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三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4-04-11 22:28缪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高三

缪丹

在江苏高考3+2的考试模式下,作为三大学科之一的语文,其重要性不言自明,而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在作文上多花心思、多动脑筋是必要的。但随着高三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阅读量骤减,因而,尽管学生从第一次练笔到高中毕业,少说也有四五万字的作品,但作文水平却止步不前。都说作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作为高三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首先,高三教师对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目前在作文训练中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作文训练往往是教师给“葫芦”学生“画瓢”。从文章题目、思想内容到结构模式,教师都手把手地辅导,久而久之,教师不给“葫芦”,学生便不会“画瓢”。近几年高考作文,考生或审题不清,偏离作文要求;或东拉西扯,中心不明确;或结构松散,层次不清;甚至语言都不能过关。教师真诚而强烈地希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但平时连最起码的审题构思训练,都被教师急切的愿望自觉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包办代替”。

二是习作中绝大部分学生不能朴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感情真实健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之中“感情健康”前还加了“积极”二字。这些要求原本不错,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广博、思想深刻、做人成熟、心理健康的人,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有时甚至要终其一生,而现在却要学生毕其功于一文。于是,为了在应试中拿下高分,教师再三强调要写高尚的东西,要写自己积极向上的感情,学生自然不敢轻易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对社会不良现象更是不敢触及,他们也就只能写环保令人忧虑这样的大感情,写爱我中华这样的公众感情,或者干脆抄袭别人的感情。近年江苏高考,在教师指导下,考生积极拿出了“新出炉的面包”兜售,于是,英雄司机、最美老师在作文中比比皆是。不是不能写英雄司机、最美老师,但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写出优秀作文吗?难怪有时教师会觉得交来的作文几乎是一个人写的。作文中没有了真情实感,没有了“真实的消极”,有的只是虚假的积极、崇高的假话,这样的文章能不雷同吗?这样要求学生写作文,能力能提高吗?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练习作文,为完成任务而编造、生搬硬套,这种现象,还叫学生在创作吗?

三是学生的作品仅是为教师的代言。学生上交作文后,教师便整天泡在作文堆中精批细改,从结构到语句到用词,往往通篇见红,有时改得面目全非,和原文大相径庭。这样的作文还是学生的作文吗?充其量不过是为教师代言。从高考作文试卷看,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的作文,没有过语言关,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前后重复,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学生的作文一直是需要教师改的,高考的作文教师无法修改了,问题便暴露无遗。好作文需要教师改出来,这到底是教师在写作还是学生在写作?

当然,作文水平提高不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写作过程中存在的这三方面情形是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大问题。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一书中说过:“作文同衣食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我们的作文教学决不能仅仅为应试,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为尽快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解决好写作的主体问题,必须改变课堂,使作文教学的局面为之一新。

在近几年的高三作文教学中,笔者不断进行作文教学新尝试,积极探索作文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怕写到愿写到主动积极写,效果还是较为显著的。

第一,确立作文等第的追求,自我加压。第一堂高三作文课前,先下发近两年的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下发当年与前一年高考记叙文、议论文的一、二、三类卷若干篇(以6~8篇为宜),让学生来评定作文等第,作好评点。第一节作文课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一起赏析讨论这些作文的内容、格式、写作特点、写作误区等。这样做,是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高考作文的要求,对自己的作文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确立高三一年作文的等第追求目标。比起以往对学生提这样那样的作文要求,这样做学生更易于接受。

第二,每天课前10分钟的美文分享,强化阅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保证学生成为“巧妇”的前提。以往的每周摘抄由于是周作业,大多数学生会把它变成周末的随便摘抄,最后流于形式,甚至变成学生的额外负担,不仅达不到最初的设想效果,反而使学生厌倦。把以往要求学生每周摘抄的作业改为每天课前10分钟的美文摘抄,学生分享交流,既真正做到了每天阅读,而且作文训练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激活学生的记忆,作文素材便会从学生心中汩汩流出。

第二,每周一次的课外阅读交流,提升思想。课前10分钟的阅读只能是片段式阅读,专题阅读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而高三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学生阅读量偏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影响了语文技能的再提高。如果没有阅读,学生的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为此,笔者向学生推荐书目,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书或人进行资料搜集,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由1~2个学生向全班介绍一本书、一个人或交流阅读心得,这大大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些学生甚至做了精美的PPT。当然,教师还需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有系统地帮助学生构建文化积淀意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使他们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每人一本精美随笔本全班周周读,杜绝编造。这里的精美不仅仅指外观上,更主要的在于其内容。每周一篇随笔完成后,由一组同学(也可找作文水平高的)为随笔写评点,可以是内容形式上的评语,也可以是对同学随笔的修改建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以前的随便应付改为积极主动写好随笔,也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作文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作文在全班的水平,同时还是一本珍贵的同学录。当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评价不免会有些偏颇,但成长中的学生存在一些糊涂的认识不是很正常吗?笔者坚持不一味地抬高、无原则地偏爱,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积极负责与关怀,经过一个阶段,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叶圣陶先生《作文论》中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作文不敢随便抄袭或胡乱杜撰,真正做到了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了。

第四,每篇大作文自批自改或互评互改,自我提升。根据《考试说明》关于写作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相关要求,高三作文复习主要应着力于审题训练、选材训练和表达训练。尽管高考作文近几年降低了审题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审题;尽管文体不限,但并不意味着不要文体。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不同,后者大部分率性而为,自由度极高,而高考作文务必按规定去写,自由度较小,对高考作文的评分必须严守“规则”,客观限制较多,如果片面夸大其发散性和灵活性,那就是误解了考试作文的改革。因此,每次作文后,笔者都会让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课堂上师生共同评价,以此让学生对作文中出现的审题、选材、表达、文体等问题有感性的认识,同时推荐优秀的作文让学生借鉴,以此纠正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偏差。学生特别喜欢每次的作文讲评课,因为这样的作文课,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避免了教师评改时可能存在的片面或失当,又让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间的思想真正产生碰撞,激活学生沉睡的思维,使学生对写好作文充满信心,又培养了他们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每作一篇作文就有一次自我提升,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从私心上说,这样还可减轻教师的负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作文课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推举“语文助教”,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大家讨论学习范文,让学生积极参与评分并点评,汇报心得体会,并就自己的疑惑展开讨论,总结写作要领,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课堂气氛由“枯燥”变为“有趣”,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从而让整个作文课堂活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叶圣陶也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因此,教师可以结合高三作文教学的特点,深刻领会课堂模式内涵,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阅读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探索领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真正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写出上乘之作。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审题高三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三招”学会审题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高三·共鸣篇
七分审题三分做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