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实证研究
——以重庆市民主党派为例

2014-04-13 05:23汪守军
探索 2014年5期
关键词:参政党代表性民主党派

汪守军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

代表性问题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政党的代表性决定了政党的依靠力量以及所奋斗和服务的利益指向,即党的宗旨是什么这一重大问题,也就是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问题。政党的代表性决定并制约政党功能的充分实现。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性也同样如此。虽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具有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奋斗目标以及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与中共亲密合作、同甘共苦、肝胆相照的友党和诤友,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代表性问题日益影响并制约其参政党职能和功能的充分实现,影响到建设高素质参政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就目前民主党派代表性的实际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并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一、民主党派代表性的研究意义

目前,中国民主党派有80多万成员。根据社会政治稳定与社会民主心理辩证关系原理,民主党派作为社会各阶层的精英或代表,他们比一般民众更具有理性成熟的社会价值取向、开放忠诚的社会情感体验以及求稳怕乱的社会心理需要等[1],这使他们更易于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而增强其代表性将更有助于发挥其参政党“参政为民”的作用和对其他民众的影响作用。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拓展公民政治参与领域的需要看,增强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实际上也为“深化公民的社会参与和国家制度领域的参与”[2]提供了参与路径和渠道。同时,增强民主党派代表性既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及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基础,是中共与民主党派通力合作的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政治要求,更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其作用的发挥、参政党职能的履行和政党功能的实现都对民主党派的代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在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条件下,民主党派在发挥参政党作用、帮助执政党化解矛盾、协调利益关系、承担应有政治责任、化解政治风险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代表性和影响力不足,将严重制约这一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实现。因此,以重庆为例对重庆民主党派的代表性现状进行分析和实证研究,间接了解和反映中国整个民主党派在目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群体民众中的印象、看法以及参政党功能和作用发挥对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影响状况,并分析造成这状况的原因,这对找到加强民主党派代表性建设的办法或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样本选择和研究工具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本文以重庆市民主党派为研究对象,其他社会各方面干部群众为主体来评价重庆民主党派在重庆社会发展中的作为、形象、履职、社会影响、参政党作用等情况,进而来研究重庆民主党派的代表性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采取开放式问卷调查法、随机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并使用Excel2003进行数据统计,并对分类调研对象进行均值化处理,如县处级(含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分为4类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中共党员干部、统战系统干部、民主党派干部和市政协委员,且它们之间有交叉,因此,每个调查问卷问题的结果取它们的平均值,其他的分类依次类推,最后形成总平均值,即重庆社会各界对重庆民主党派代表性基本状况的认知。本文把八个民主党派作为整体,在重庆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面”和“点”的评价主体,如在“面”方面,选择4至5个主城区和2至3个远离主城的区县、1至2个村镇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分为若干个点,包括中共党员干部(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及其干部(含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党校系统(含社会主义学院)教职员工、在校大学生、一般社会民众等。这样,点面结合,研究过程和结果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结论也较为客观。

(二)研究样本选择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应涉及社会各方面的代表人士或群体,即样本选择面应尽可能广泛和具有代表性,笔者对调查样本进行了分类,包括主城区中共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党员干部300名(包括100名统战系统干部在内)、县处级民主党派领导干部100名,其他区县领导干部100名、镇村社领导干部200名、民主党派成员300名、8所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800名(包括从大专到研究生,涵盖文科(师范类)、理科、工科、医学、农学)、党校系统(含社会主义学院)教职员工100名、一般社会大众100名(包括离退休人员、城市务工人员、自由职业者、上班族等),共发放2 200份问卷调查,回收问卷调查2 160份,其中有效问卷1 960份,占回收总数的90.74%,占发放问卷的89.09%,还有50份随机访谈记录,跨度时间为3年半,主要工作完成于2013年至2014年4月,基本上涵盖了重庆市社会各阶层人士,样本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因此,基本能够支持本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民主党派的代表性调研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重庆民主党派代表性总体上还不够强。虽然明确回答代表性“很强或强”的占比从18%到54.7%都有,但进行均值化处理后仅为24.4%,但回答民主党派“有一定代表性”的占调查对象的50%以上,甚至达到64.4%,均值化后也达56.8%。另一方面,有10.9%的认为重庆民主党派无代表性,不知道民主党派代表性的占调查人数(均值化后)的8%,但具体到不同类别对象之间也有较大差异。同时,对民主党派代表性的认知,主城区干部群众较边远区县要高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主城的干部比一般群众更了解和认同民主党派的作用,突显出民主党派“精英”特征,但在校大学生对民主党派的代表性认同度不高,然而对民主党派在地方、国家政治生活及社会治理,特别是社会利益整合和矛盾化解方面又寄予较大希望,具体如下:

(一)对主城区县处级(含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调查结果分析

1.这一层级的领导干部比较肯定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但除民主党派干部自身外,直接认同民主党派代表性强的不超过30%,但认同民主党派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占60%左右,而且不同类别的同级别干部对民主党派的代表性认知情况有一定差距。

具体来说,级别越高(厅局以上),越是民主党派干部的,越肯定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强,达到54.7%;其次是县处级民主党派干部较认同自己的代表性,认为“代表性强”的占同类别干部的43.5%,“有一定代表性”的认同占39.1%,但也有8.7%的民主党派干部认为自己没有代表性;一般党政干部最不认同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其中,只有17.2%的调查对象认为民主党的代表性“强”,但也有11.4%的认为民主党派“没有代表性”。

2.从表1数据看,平均有14.3%的调查对象认为民主党派代表“民主党派干部”的利益,21.3%的认为民主党派代表“一般群众”的利益,21.5%的认为代表民主党派成员的利益,甚至有三成左右的访问对象认为民主党派既代表部分成员的利益又代表个人利益,而且各类干部的看法上也有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3.对民主党派代表性具有高的认同度。调查结果显示: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民主党派的“政治代表性、政党代表性、利益协调和矛盾化解以及利益代表性”。这些代表性特征得到调查对象(同级别干部)93.8%的认同,甚至得到民主党派干部和民主党派干部97%左右的认同。另一方面,在对100名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综合性问卷和访谈中,70%的认为民主党派代表性面临的问题又主要体现在“政治代表性不足、利益代表、利益协调和矛盾化解能力不够、代表人物代表性不充分或无代表性”等方面,其次是“界别代表性”不明显、成员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

4.领导干部对民主党派在地方、国家政治生活以及今后的地位和作用看法差距较大,总体上对民主党派作用和地位是肯定的,但对民主党派未来发挥更大作用信心不足,如表2所示。

表2

(二)对重庆某2个远郊县和2个主城区部分街道、乡镇村社干部(县处级以下)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该类别干部对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多持肯定态度,认为民主党派代表性“强”的占77%,认为“无”代表性的占13%左右,但主城区和较远郊县的干部认识上有明显差异。调查显示,主城区该级别的干部只有24%认为民主党派代表性“强”,而认为具有“一定(一些)代表性”的占54.7%;远郊县同级别干部对民主党派代表性“强”和“有一定(一些)代表性的认同百分比分别为25.6%和50%。同时,主城区该级别的领导干部认为民主党派无代表性的占比最高,为14.7%,远郊县则只有11.6%,表示不知道民主党派代表性状况的郊县领导干部占比最高,为10%左右,而主城区该类别干部则只有6%左右。

2.在民主党派代表谁的利益认识上有较大分歧,存在认识上的错位现象。调查显示,平均32.2%的认为民主党派代表其身后群众的利益,约26%的认为代表“一般群众”的利益,17.7%的认为代表民主党派成员的利益,8%左右的认为代表“民主党派干部”的利益,13.1%认为代表其他人的利益。

3.主城区和远郊区县该类别干部对民主党派代表性主要体现在“政治代表性、政党代表性、利益协调、矛盾化解以及利益代表性”等方面的看法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都有90%左右的认同度,“政治代表性”居首,然后依次为利益协调和矛盾化解、利益代表以及政党代表性。

4.对重庆民主党派目前及今后在本地,甚至中国政治生活中将发挥的重要作用,主城区和远郊区县同级别干部大部分都表示认同,所占百分比都超过50%,最高达到66%,但认识上也有较大差异,如表3所示。

(三)对党校系统(含社会主义学院)市区(县)两级教职员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该类别调查对象对民主党派代表性有如下认识:首先,对民主党派的代表性有较高的认同,达到85%,但是,也有6.5%的认为民主党派“没有”代表性,有7.4%的“不知道”民主党派的代表性状况。此外,在调查对象中,有30%左右的调查对象“不认同”民主党派的参政党身份,而作为一般政治组织看待。其次,民主党派代表人物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界别代表日益不明显等特征。再其次,该类调查对象对民主党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看好,只有7%左右认为民主党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大”,24.3%的认为“大”,44%左右认为“一般”,有25%左右的认为民主党派服务经济社会的作用“不大”和“没有作用”。

(四)对重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

首先,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无论是文科生、理科生,在重庆民主党派代表性认识上差距不大,只有21.8%的调查对象认为民主党派有“较强的代表性”,而有54.5%的认为民主党派“代表性一般”,认为民主党派“代表性一般”的最高为66.7%,另有10%左右认为民主党派“无代表性”,也有10%的调查对象“不知道”民主党派是否有代表性。其次,在关于“民主党派代表谁的利益”方面的问答上,代表“民主党派身后所代表群众的利益”认同度最高,为32.8%;代表“民主党派成员的利益”居第2位,为22.3%,最高为27.6%;代表“所有人民群众利益”居第3位,为19.3%;也有16.3%的大学生认为代表“民主党派干部”的利益。因此,在民主党派代表谁的利益认识方面,大学生也存在交叉和错位认识现象。再次,在“民主党派代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调查和访谈中,民主党派的“利益整合和矛盾化解”居首位,为42.9%,然后依次是民主党派的“政治代表性”、“政党代表性”和“利益代表性”。最后,在关于“重庆民主党派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未来地方、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认识方面,各高校学生认识上也有差异。

从调研看,有45.8%的学生肯定民主党派的作用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很重要和比较重要”,40%的认为只有“一些”作用,12%的认为“根本不起作用。这反映出大学生对民主党派应发挥作用的认同和期待,但也对民主党派的实际表现不太满意的矛盾心理。

(五)对一般社会民众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该类别调查对象对重庆民主党派及其代表性的认识较领导干部有很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其一,对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度不高。调查显示,如果每个人有权选择加入中共或民主党派,结果是50%的选择加入中共,而只有5.8%的选择加入民主党派。然而,却有78.4%的调查对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其二,对民主党派的代表性满意度不高,低于各类别调查对象的平均认同,认为民主党派代表性“强”的只有26.6%,认为民主党派代表性“一般”的有50%左右,有近20%的认为民主党派“无代表性”。其三,对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体现的认识与其他干部群体的认识基本一致。其四,在关于民主党派代表谁的利益方面,有27%的认为代表“民主党派身后所代表的群众的利益”,有25%的认为代表“所有人民群众的利益”,有18%的认为代表“民主党派成员”的利益,6.8%的认为代表“民主党派干部”的利益。此外,在社会突发事件或其他重要关头,有64.7%的认为,起带头模范作用的是“中共党员干部”,其次是“普通群众”,而期望是“民主党派”的仅有7.8%。这也是民主党派代表性不足的另一个反映。

四、民主党派代表性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增强民主党派代表性的思考

调查显示,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政党代表性不突出,政治代表性不明显,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利益代表与整合的能力不强;民主党派独立的代表性缺失或不够,而辅助性边界模糊以及代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不足,代表人物缺乏代表性,代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有脱节的严重情况等。当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执政党方面的原因外,更多的是民主党派自身的问题,特别是民主党派成员及其领导干部政党意识不足、政党责任和政治责任意识淡薄,其自身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也包括相应配套的社会政治机制和环境平台的不完善或缺失;缺乏普遍认同民主党派作用、地位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缺乏广泛联系所代表群众或群体的机制或制度等,从而影响民主党派代表性作用的充分发挥[3]。

因此,加强民主党派代表性建设,必须从五个视角和三个层面展开。五个视角是,其一,从协商民主的视角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包括协商主体地位平等问题、协商的有效性问题、协商协议(结果)的双向制约与效力问题、协商的程序性问题等。其二,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入手,包括成员发展(成员素质保障),政党意识培养与政党责任、政治责任意识的树立,党派内部竞争、选拔、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组织发展;横向、纵向组织关系原则的确立与完善;内部政治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问题;政治共识教育、学习、宣传与社会交流通道问题的解决等和参政党职能和功能的充分体现——代表有效性与合法性问题的解决。其三,执政党政治上的充分信任、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其四,代表发挥作用的政治机制、环境平台的建设、社会上多党合作政治文化氛围的营造与环境构建。其五,严格界定民主党派代表性与影响力建设的边界问题。三个层面,一是政党关系层面,即必须处理好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二是民主党派与国家政权关系层面,必须处理好参政党与政府、人大、政协等的互动关系,是帮忙而不是添乱,是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替党委政府分忧解难、促进工作、有效监督而不是制造矛盾和对立;三是民主党派必须接“地气”,深入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在社会关系层面与各阶层群众密切联系,确立参政为民的宗旨,以加强自身建设为重点,从思想、组织、制度建设上整体推进;以协助解决民生问题为抓手,在中共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不断推进民主党派代表性建设,扩大和巩固其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从而增强分担执政党执政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服务党和国家建设大局、服务民族振兴大业。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张平.中国政治稳定性的社会心理基础透视[J].理论与改革,2013(1).

[2]董石桃,何值民.协商民主和公民参与领域的扩展[J].理论与改革,2014(1).

[3]汪守军.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有关问题的探讨[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参政党代表性民主党派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