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浅论*

2014-04-14 19:23孙悦丁成华左铮云乐毅敏程绍民胡素敏李丛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医德中医学研究生

★ 孙悦 丁成华* 左铮云 乐毅敏 程绍民 胡素敏 李丛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4)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教育[1],其质量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医疗综合能力的发展。医学研究生是未来社会医、教、研各领域的新生骨干力量,社会要求医学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注重对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取精神、探索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研究生。

1 培养“广博精专”的治学精神

众所周知,中医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前人有“不通天、地、人,不足以言医”之说,张仲景认为医学“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强调“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荟萃了诸多学科的精华,客观地要求医学研究生精博并举,既要继承传统中医精粹,又必须掌握现代医学诊疗技能,同时还须结合诸多现代边缘学科知识,促进自身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拓展。

研究生入校后首先进行的是课程学习,课程学习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和临床的基础,是日后研究生深入进行高水平研究的关键。研究生阶段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学。长期以来,学生处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下,习惯于被动接受,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有部分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学习缺乏主动寻觅与思考,思维方式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探究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学”,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内容上,引进和介绍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动态与成果,倡导并支持学生大胆地质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倡广泛阅读中医古籍原著及医学最新论著,开展研讨交流,促进思考,悟其要义,知其内涵,汲取精髓,觅其规律,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通过基本理论学习、实际案例分析、研究动态关注,引导学习者认知不断推向新阶段,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广阔的空间。

2 培养“仁者爱人”的仁爱之心

医乃仁术,医学事业源于仁爱之心。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为医者仁”,“医非仁爱不托”;换言之,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2]。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以古代医家高尚的医德和价值取向,促进医学研究生行为操守养成。

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医学除了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以外,还有它的特殊属性。医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健康,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又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所以,医学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医学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人文修养。医学工作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学研究生不仅要修炼精湛的医术,更要具有高尚医德。

大医精诚,系指精于高超医术,诚于高尚医德。医术之上是医德;医生对病人的体贴、关爱,病人对医生的信任、配合,都可能起到技术所达不到的治疗效果。医学研究生养成“以仁者爱人之心待人”的医学仁爱之心,在日后从事医疗工作中,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水平。

医乃仁术,是医德与医术的统一,是一种真、善、美结合的医学境界;是医学研究生为之追求与奉献的目标。

3 培养“传承创新”的科学品质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运用当时的哲学、天文气象学、地理环境学、数学、植物学等诸门科学知识和技术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于医疗实践。从“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诊断思维,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策略,再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的健康理念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免疫思想,无不体现了中医理论丰富的文化底蕴。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内涵。

沈自尹先生指出:“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如果与时代的发展脱节,那么不论它的过去如何光辉灿烂,也可能和陈列的古董一样,记载历史而已。……若以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构的思维方式是难以发掘与阐明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而必须遵循中医在自身发展中的轨迹,力求以精确的定量检测手段,探寻与体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内涵”[3]。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过传承发展创新,东汉医圣张仲景勤寻古训,博采众长,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人类医学史上不朽的名著,完善了中医学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唐朝药王孙思邈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撰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涵;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温病的传变规律,撰写了名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奠定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优秀的中医理论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活力。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建树的医药学家都具有广博的知识,他们扎实的知识结构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内在因素,为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古代医家学古不泥古的智慧,开拓创新的精神,科学严谨的作风,值得新生代医学研究生学习传承、发扬光大。

中医学的继承发展更需要现代科学的渗透,要传承中医、发展中医,研究生应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运用中医思维和理论,敢于大胆设想,立足临床,小心论证,推动中医药学术和科技的发展;利用现代临床实践和实验手段,来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1]刘真.医学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引发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06-108.

[2]孙悦,丁成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医药文化[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3):10-12.

[3]沈自尹.再从证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的互补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3):180-181.

猜你喜欢
医德中医学研究生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
论医德考评中的自律导向*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