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古诗词中缺省现象的认知解读和翻译策略

2014-04-15 04:19邹幸居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缺省空位认知结构

邹幸居

(广东白云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汉语古诗词中缺省现象的认知解读和翻译策略

邹幸居

(广东白云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汉语古诗词往往通过设置空白激发丰富的言外之意。从认知的角度看,这些空白是诗人考虑到与读者共享一些知识而留在文中的缺省信息,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激活的认知结构的空位,他们必须调用认知结构的默认信息(包括框架的默认值、脚本的隐含序列、隐含的隐喻源域或目标域、隐含的转喻次域或主域)填补空白才能获取其中的言外之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须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知识和文化传播的目的,采取明示或保留缺省信息的翻译方法,也就是认知默认值的显译或隐译策略。

缺省;默认信息;空位;翻译策略

一、引 言

汉语古诗词十分讲究空白美,诗人往往在诗中故意留下许多失踪的链条,让读者调用脑海里的背景知识把链条连接起来解读空白背后的深厚意蕴。认知语言学认为,这些空白即缺省现象,是引导语言意义的处方,读者通过语言符号激活认知结构,调用认知结构的空位默认信息填补空白从而获取其中的意义。译者们往往通过隐译或显译的方法解决缺省问题,然而,显译或隐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减增的问题,而是要根据语境和文化传播的需要,确定缺省的保留或填补,或者是默认信息的隐含或明示。

二、认知默认信息和汉语古诗词中的缺省现象

如上所述,汉语古诗词缺省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故意省略掉他(她)和读者共享的知识,读者在读到缺省信息时,总会自发地调用语言符号的后台知识和隐藏在大脑的背景知识填补空白,把失踪的链条连接起来。

文本本身没有意义,其文本意义和审美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认知、联想的心智活动对文本进行第二次建构才能实现,其中涉及框架、脚本、隐喻、转喻等认知结构。代表汉语古诗词空白的语言符号能够激活读者脑海里的认知结构,空白就是所激活认知结构的空位(slots),认知结构被激活后,读者就会调用空位的默认信息填补空白,这些默认信息包括了框架默认值、脚本的隐含序列、隐喻隐含的源域(source domain)或目标域(target domain)、转喻隐含的次域或主域。

框架[1]1是储存在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是含有若干节点和联接的网络系统。框架系统由次框架(sub-frame)组成,框架的主要结构是空位,空位需要由具体情景的细节内容来赋值,如果没有具体情景内容,空位就由默认值(default value)来填补,即“常规条件下框架空位的填充值”。[2]116例如,唐诗《枫桥夜泊》的语言符号激活了“深秋江南水乡夜景”框架,其空位也即缺省包括月、乌鸦、霜、渔火等,月的默认值为朦胧或明亮,乌鸦的默认值为哀鸣,霜的默认值为清冷,渔火的默认值为荧光般闪烁、孤寂。然而,“默认值是就正常情况而言的,特殊情况下又可取消”。[2]116因此,在该语境中,月是朦胧的,再加上江枫、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等添加的信息,修正了原来的框架信息,填补了缺省,刻画了水乡的幽寂清冷气氛和羁旅者孤孑清聊的感受。

脚本是“用来专指常见的、反复发生的事件程序的一种知识结构”。[3]213脚本用于描述动作框架中的事件,并按照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有机联系起来。Schank[4]66把脚本模式看成是有着一些空位(slots)和随时可以填入空位的必要信息的图式。因此,我们能够解释语言中的缺省现象。例如,唐诗《终南山》中“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激活了“投宿”脚本,其中包括人物空位,本来默认值为旅馆主人,此处的语境提示应为樵夫、事件空位,本来默认值为问旅馆主人—到旅馆—登记—到房间等序列,但突显了问人序列,省略了其他序列,成为默认序列,以缺省形式出现,由读者凭默认信息填补,获取意义:诗人隔水问樵夫他是否可到家中投宿。

隐喻指的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认知现象。[5]208目标域常常隐去,成为缺省现象,由读者调用默认的目标域信息填充。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激活了“约会是采莲”的隐喻模型,读者利用缺省的目标域信息追求女性、女性风姿绰约填补缺省,理解到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中、年轻男子借采莲为名约会美女的景象。

转喻是指在同一个认知域中用较易感知的部分来理解整体或整体的一部分的认知现象。[5]208次域或主域常常隐去,成为缺省现象,由读者调用默认的信息填充。例如,杜甫诗《今夜漉州月》中月主域的次域就被省略,读者脑海默认的次域包括明月和残月,结合语境清辉玉壁寒,就用明月填补了缺省,理解到诗人是想象家乡上空皎洁的月色下,妻子对自己的挂念。

三、认知默认信息和汉语古诗词缺省现象的翻译

(一)译者的选择:保留或填补缺省

面对缺省,译者有两种选择,要不就明示缺省,要不就保留缺省,他们做出抉择之前,必须考虑译入语读者拥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人们体验世界获得的信息在脑海的映射。在汉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认知结构分为共享、空缺、相异几种情况,对应地,“缺省”填充值也分为上述几种情况。因此,当认知结构和填充值是共享的,译者就可以保留“缺省”,直接把“缺省”移植到译入语文本,让读者自己寻找填充值,体味文本的“空白美”;当认知结构和填充值空缺或相异成为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障碍时,译者就需要填补“缺省”,明示默认信息;如果填充值可以通过语境获取,译者就保留“缺省”,让译入语读者自己发现默认信息,以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挖掘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外之致”。这就是认知视角下汉语古诗词“缺省”翻译的总思路。

(二)缺省的保留

1.框架空位的保留。

(1)直译。

例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6]35

这首诗采用了并置的意象,意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想,共同激活了读者脑海里的“秋思”框架。因为是汉语文化共享的常识,诗人省略了要表达的深意,让读者自己填补空白。这些秋天的意象是汉英文化共享的,因此,移植到译入语中的意象可以激活文化间共享的“秋思”框架。考虑到这一点,译者采用了“照搬意象、结构不变”的翻译方法,让译入语读者自己填补框架空位,从而想象到树因风吹雨打而变枯、马因劳累过度变瘦、人因落魄而流离失所的情景。

(2)音译。

例2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We drink in our Headquarters to our guest homeward bound,/ with Tartar lutes, pipas and pipes the camps resound.[7]18

诗中的“胡琴”“琵琶”与“羌笛”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框架,它们的情况同中有异:胡琴、羌笛在译入语中有大致对等的框架可以激活,而琵琶是完全没有对等的框架可以激活的。因此,译者采取了以下的方法消除译入语的阅读障碍:首先他采用了框架大致对等的译法,由于lute样子和功能都跟琴类似,他只添加了框架触发器Tartar以激活胡琴框架,同样地,pipe激活的笛子框架与羌笛框架类似;至于框架空缺的琵琶,他采用了音译法,这是因为前面两个框架能够进一步激活上层框架乐器,通过调用默认值填补空位,读者明白到琵琶也是乐器,仿佛看到主帅亲自设宴送武判官归京、军中好手齐奏乐器欢送的情景。

2.脚本隐含序列空位的保留。

例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Gold water and sand bars veiled in misty moonlight./ I moor on River Qinhuai near wineshops at night.[7]93

“泊”激活的是“开船”脚本,包括出发—旅途—抛锚—停泊等分事件或脚本序列,由于诗歌的重点是泊秦淮后听到歌女唱出《后庭花》的靡靡之音,因此,前面几个分事件都是次要的,诗人删掉了这些共享的常识。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开船的脚本应该是中英文化间共享的脚本,因此保留了隐含的序列空位,让读者自己调用默认值填补。

3.隐喻中目标域空白的保留。

例4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伤。(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In the evening the chilly wind comes and gains;/ The chirps of cicadas give me even more pain.[8]77

“蝉”这个意象是隐喻模型,源域为蝉,目标域为悲凉凄切的人,相似点是蝉的凄凉叫声与凄楚忧伤的心境类似。这个隐喻模型是中英文化共享的,考虑到这一点,译者把缺省直接移植到译入语文本,因为有着类似的映射机制,因此,达到了映射对等的效果,译入语读者填补空白后,仿佛看到诗人在夕阳西下、凉风阵阵中听到蝉鸣不已,心情无比悲伤的情景,从而领略到自己挖掘空白美的读诗乐趣。

4.转喻中主域或次域空白的保留。

例5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T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road./ Without the blue-bird oft fly to see her on their height?[9]68

诗中“蓬山”“青鸟”是典故的转喻模型,作为次域,它们分别代替了主域三座仙山和仙人派来的使者。由于这些缺省现象都是文化现象,译入语读者是无法理解的。有鉴于此,译者明示了蓬山的主域,但是,他考虑到太过直白的翻译不能给译入语读者留下任何想象空间,而且, the three fairy hills激活的是一连串与仙人有关的框架,因此,他直译青鸟,保留了它的主域,让读者结合已经激活的框架填补空白,好理解其中的含义:与情人的分离就如凡人跟蓬山的距离一样,甚至没有青鸟使来探望,是再见无期啊!

例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The setting moon, a cawing crow, the frost filled the sky;/ River maples, fishermen’s flares, and troubled sleep.[10]34

“月”是转喻模型,作为主域,它代替的是代表美好的圆月或代表哀愁的残月。诗人用了并置的意象,塑造出幽暗、凄凉的景象,他明白到读者是可以通过意象激活框架、框架的上层框架,从而推断出月指的是上弦月——残月,因此,他没有明示月的所指。这里的意象在英语文化中同样是组成哀愁凄怨景象的元素,因此,译者把月转喻模型转喻到译入语中,让读者根据语境激活对应的次域,达到映射对等。

(三)缺省的填补

1.框架默认值的显译。框架默认值的显译是指译者明示默认值,使译入语读者可以填补汉语古诗词中缺省的框架空位。

(1)框架一般成分空位的填补。

例7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杜甫《梦李白》)

Now you are caught in net (and bound with strings)./ How can you (free yourself) with (bound-up) wings?[7]66

源语罗网激活的“罗网”框架包括了一般的成分空位如材料、功能等,默认值分别为string(绳子)、绑住(bound)等,这是诗人和源语读者共享的信息,因此,诗人故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填补,好让他们想象到李白深处环境险恶、瘴气弥漫的江南,如同被罗网的绳子重重束缚、无法生出羽翼来相会的情景。然而,译入语读者是缺乏这些共享信息的,考虑到这一点,译者明示了默认值,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借助填补的空位重构语篇的连贯。

2.框架角色成分空位的填补。认知框架具有稳定的基本角色,例如商业事件框架的基本角色包括买者、卖者等,而危险框架的基本角色包括受害者等。[11]唐诗有很多事件框架,但是表示人物角色的人称代词却缺省了,表现为空白,如:

例8 ……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孟浩然《留别王维》)

Day after day (I) come bare in heart./ (I) would seek fragrant grass in native shore./ How (I ) regret with my old friend to part! / (I)’m one whom those in high place would elude./[12]

这首诗激活但是“送别”框架事件,诗人遵循古诗的写作习惯,省略了人物角色,源语读者都明白这种习惯,因此都可以填补角色空位,但是,译入语的诗歌当中却没有这种语言特征,因此,译入语读者是无法填补直接移植到译入语文本的缺省的,考虑到这一点,译者在译文中添加了“I”,借助这个框架触发器,就可以激活中英文化共享的“送别”框架,让译入语读者体会到诗人奔赴长安赴考、奈何时运不济名落孙山、而唯一给予安慰的好友却远离的落寞心境。

有时填补的角色空位不是人称代词,而是具体的人物角色,如:

例9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Had the east wind refused General Zhou a helping hand, / (his foe)’d have locked his fair wife on northern shore.[12]75

这首诗激活的是“赤壁”事件框架,人物角色空位的默认值除了周瑜、二乔,还有敌军(曹军),诗人省略了这些共享信息,表现为缺省想象。因为该事件框架是文化框架,译者没有把空白移植到译入语文本,而是明示了默认值his foe(敌军),帮助译入语读者建立恰当的框架,从而获得语篇的连贯,遥想到当年赤壁战役的激烈:如果没有东风的相助,周将军的美妻也会被曹军抢去,关在铜雀台啊!

3.脚本隐含序列的显译。框架默认值的显译是指译者明示缺省的脚本序列和其他成分空位,使译入语读者可以填补唐诗中空白的脚本空位。

例10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I come to find you) moved beyond the town;/ Through mulberries a wild path (leads me down)/ (I)hear no dog bark as (I) knock at the door./I ask your neighbors before (I) end my tour./ (You)do deep in the hills every day./ And won’t be back until sunset, (they)say.[8]100

这首诗激活的是“访友”“问人”和“回家”脚本,脚本序列包括按顺序发生的分事件:出发—旅程—叩门—无人应答;问邻居—邻居回答;上山—下山—回家,三个脚本中还包含了一些人物空位,默认值为“我”“你”“他们”等。由于很多属于共享信息,诗人省略了出发、沿路走等脚本序列以及一些表示人物角色的代词,但是译入语文本是没有这种写作习惯的,因此,译者没有把缺省移植到译入语文本中,而是明示了缺省的脚本序列、填补了人物成分空位,使译入语读者体会到诗歌的韵外之致。填补的缺省把各个意象串连起来,让读者恍若置身于野外的原野风光之中,跟随诗人一起访友,体会到访友不遇的惘然。

4.隐喻的显译。隐喻的显译是指译者采用明示隐喻的目标域的方法填补缺省。

例11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If my friends in the South should ask if I’m all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7]52

诗中的“冰心在玉壶”是隐喻的始发域,目标域是隐含的缺省部分,相似点是晶莹剔透、纯洁没遭污染。因为这句话是整首诗的重点,诗人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运用隐喻的映射功能,补充目标域,明白到诗人在“巴山楚水凄凉地”仍然保持高尚情操的立场。然而,这种隐喻模型在译入语是空缺的,因此,译者明示了隐含的目标域(free of stain),让译入语读者体会到译文的景外之景。

5.转喻的显译。转喻的显译是指译者可以采用明示转喻的次域或主域的方法填补缺省。

(1)主域的显译。

例12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They would lay down their lives to wipe away the Huns; / They’ve bit the dust, five thousand sable-clad (brave sons).[7]100

这首诗当中的“貂锦”是一个转喻模型,它是表示服饰特征的次域,作为突显的部分,它代替的是主域英勇的男儿们,这是属于汉语文化特有的转喻,是诗人和源语读者共享的信息。考虑到译入语读者脑海里没有这种认知结构,译者明示了转喻的主域(brave sons),达到转喻的映射对等,使译入语读者想象到五千貂锦热血男儿奔赴边疆、抗击匈奴的热血沸腾的场景,体会到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战争和苦难。

例13 红颜弃冠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You) kept the officialdom away when young and fair; (You) lie in pines now, spending time with grey hair[9]75.

这首诗中的“红颜”“白首”是转喻模型,它们是表示容颜特征的次域,作为整体中比较容易感知的部分,它们代替的分别是主域年轻时候的孟浩然 (you)、年老时候的孟浩然 (you),这种转喻模式在汉语文化中是共享的,因此诗人采取了缺省的形式,但是,译入语读者未必能够采用同样的转喻方式来理解其中的指代关系。有鉴于此,译者明示了它们的主域(you),让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想象到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

例14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流连。(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春歌》)

“My silkworms are hungry. I’ll be back right away. With(your) five-horse(carriage), here no longer stay!”[9]26

这首诗中的“五马”是转喻模型,它是表示事物特征的次域,用来代替主域五马拉的马车进而指代五马的主人——太守,显然,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转喻认知现象,因此,诗人采用了缺省的表现形式,然而,译入语读者是无法获得同样的认知感受的。考虑到这些,译者明示了五马的主域(carriage),使得诗歌的各个意象能够激活读者对应的认知结构,连接起一幅连贯的画面:读者仿佛看到美女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勾引的高尚形象!

根据束定芳[13]18的观点,典故也是形成转喻的理据之一,因此,涉及到典故的语言形式也属于转喻模型,其中典故的语言形式为次域,作为突显的部分,它们代替典故的含义——即主域。由于典故类型的转喻往往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属于常见的唐诗“缺省”现象,这类转喻的翻译方法主要为添加激活主域的触发器。

例15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Unexpectedly comes the (fairy) messenger Bluebird,/ Inviting me to the Chisongzi’s home (in the fairy world).[9]80

“青鸟”源自典故,该次域代替的是主域仙人道家的使者;赤松是传说中的仙人名,这个源自典故的次域代替了主域仙人一般的梅道士。这些典故知识只存在于汉语文化中,因此,译者在直译messenger Bluebird和the Chisongzi’s home的同时,分别添加了两个转喻模型的主域触发器(fairy)和(in the fairy world)。由于在译入语文化中,也有关于天神的故事,这些触发器可以帮助他们激活相关的框架,引起类似的联想,从而达到激活对等的效果,同时传播了中国的文化。这样,译入语读者就可以重构连贯的语篇,仿佛看到仙风道骨的梅道人的形象,理解到作者对他的推崇。

(2)次域的显译。

例16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吴文英《望江南》)

Looking to the (full )moon over the idle swing,/ Tied to a willow tree, / The horse neighed tiredly in the breeze.[7]72

“月”是转喻模型,是主域,作为整体较易感知的部分,它指代的是次域圆月——象征团圆、即花好月圆。因为这种认知是在汉语文化中共享的,诗人没有明示是哪种月,而是让读者自己想象,让他们感受到当年情侣的风花雪月。然而,译入语读者可能无法获得同样的感受。为了避免激活错误的次域——残月,即哀伤的月,译者明示了正确的次域the (full)moon,填补了缺省,他们就可以想象到当年诗人和他的情人把马绑在柳树下,在圆月下荡千秋,之后一起谈情说爱的缱绻缠绵。

四、结 语

从认知的角度看,任何文本都只不过是语言符号连接起来的文字材料,由于共享信息的存在,里面充满了缺省,因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讲究空白美、从而留给读者想象空间的汉语古诗词更是遍布失踪的环节,默认值、隐含脚本序列、隐含目标域、隐含次域或目标域的存在解释了读者是如何通过激活机制填补缺省成分的空位、获取文本的意义的。译者应当以是否能保障目标语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为标准,确定是明示还是保留这些隐含的认知成分,以传递文本信息和文化信息,恰当使用显译或隐译的方法,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1]MINSKY M. 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M]//METZING, DIETER. Frame Conceptions and Text Understanding.Berlin:Walter de Gruyter & Co., 1989.

[2]LAKOFF,GEORGE.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UNGERER F,H 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1.

[4]SCHANK R C.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M].Hillsdale,NJ:Erlbaum,1982.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研社,1989.

[7]许渊冲.唐诗300首[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许渊冲.唐诗300首新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9]吴钧陶.唐诗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10]张廷堔.唐诗一百首[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11]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 2005,30(3):35-39.

[12]翁显良. 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13]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陈蒙腰)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Default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ZOU Xing-j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Baiyun Institute, Guangzhou 510450, China)

“Blanks” are left on purpose in Tang poetry to evoke rich hidden meanings.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ese “blanks” are “defaults” left by poets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shared knowledge with readers. They are “slots” of the cognitive structures activated in the process when readers read the text and filled in by default values of such cognitive structures (including default values of frames, hidden steps of scripts, hidden source domain or target domain of metaphor and hidden sub-domain or main domain of metonymy). Only in this way can readers elicit the hidden meanings. In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should consider the cognitive knowledge of the TL readers and the purpos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y are supposed to manifest or retain the “defaults”, i.e., the explicit or implicit translation of default values.

default; default information; slo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014-02-24

2014-04-04

邹幸居(1979—),女,广东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研究。

H 059

A

1008-889X(2014)04-109-06

猜你喜欢
缺省空位认知结构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Zn空位缺陷长余辉发光材料Zn1-δAl2O4-δ的研究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空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