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2014-04-15 10:26戴瑞如黄学芳
交通医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肺栓塞溶栓下肢

戴瑞如,黄学芳,赵 辉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B超室;2介入放射科,江苏22600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戴瑞如1,黄学芳2,赵 辉2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B超室;2介入放射科,江苏22600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急性下肢静脉血栓30例行介入溶栓治疗,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各环节护理。结果:30例手术患者无1例发生肺栓塞和出血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提高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功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等,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深静脉动瓣功能不全各种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劳动生活能力,急性血栓脱落后还极易引起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主要有静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等,其中超声检查具有价格低廉、安全无创、无痛苦、无禁忌证、方便快捷、可重复检查,图像直观,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可动态观察等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可随时跟踪检查,因而超声检查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2]。我科于2010年3月—2013年10月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对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通过加强围术期护理,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8~74岁,平均(51.39± 12.54)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颜色青紫,水肿,活动受限、不能行走或跛行等,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 导管内溶栓已成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首先为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然后根据血栓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穿刺路径,其中13例经颈静脉穿刺,17例经腘静脉穿刺,分别置入导管鞘,引入Unifuse溶栓导管。所有患者均经溶栓导管滴注尿激酶,剂量为2万~80万u,2次/d,每天经溶栓导管滴注普通肝素8000~10000u,24h维持,连续治疗3~4天,治疗过程中动态检测凝血功能,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跟踪超声检查。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根据手术安排,术前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手术。包括询问患者的发病原因和既往病史,询问有无胃出血、脑出血等出血性疾病,做好普鲁卡因和碘剂过敏性试验。查看有关实验室检查,如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同时对患者做好卫生宣教,饮食以低盐、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要求戒烟、戒洒,防止因吸烟后引起血管痉挛、增加血液粘稠度。做好普鲁卡因和碘过敏试验,常规手术野备皮。根据手术安排准备好配套的穿刺针、血管鞘、导管、导丝、滤器等物品,术室内备有各种抢救器材和急救药物。

1.3.2 术中护理:患者上台后为其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根据穿刺部位不同,置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手术过程中,除了和医生密切配合做好插管溶栓治疗外,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及溶栓治疗并发症肺栓塞、出血等,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肺梗死的早期表现时,要积极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工作。另外在放置滤器后逆行溶栓时要特别注意患者的意识,随时和患者进行沟通,准确判断其意识状况,警惕颅内出血的发生。

1.3.3 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溶栓过程中患者出现疑似肺栓塞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应立即使给予平卧位、嘱患者尽量避免深呼吸、并给予高浓度吸氧,同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如穿刺部位皮肤、粘膜、牙龈、消化道等有无出血现象,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停药。(2)导管护理:保持导管通畅,每日观察导管固定部位是否牢靠,有无移位、打折,发现导管不通畅及时检查原因及时调整。导管引出皮肤处每日碘伏酒精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拔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局部加压包扎松紧适度,防止出现出血、血肿或血栓再次形成。(3)健康教育:做好卫生宣教,告知患者应根据医嘱继续服用抗凝药物,不能随意停药,并交代注意事项,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以便医生调节抗凝血药物,防止血栓的再形成。对有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饮食,减少动物脂肪摄入,戒烟、戒洒,避免血栓再次形成。

2 结 果

患者经滤器植入导管内溶栓治疗后,30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24h后肿胀肢体明显恢复弹力;患肢腿围缩小,肢体颜色明显较前红润;7~10d后能自行下床活动,并且无1例发生肺栓塞并发症。住院时间7~15天,均痊愈出院。

3 讨 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生肺栓塞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3]。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等,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各种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急性血栓脱落后还极易引起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介入治疗导管内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肺栓塞已成为目前的首选方法之一。本组患者在整个介入溶栓治疗过程中,通过及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跟踪超声检查、加强术前、术中、术后各环节的护理,未发生1例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提高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功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1]柴永红.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351-351,352.

[2]梁香红.高频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3):93-94.

[3]李奕萍,庄丽红,陈素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36):3402.

R543.6

B

2014-06-09

1006-2440(2014)06-0742-02

猜你喜欢
肺栓塞溶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以肺栓塞为主要表现的抗磷脂综合征1例报告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分析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