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脾与《古今医统大全》脾病证治

2014-04-15 14:19刘晓芸张国霞孟静岩孙晓霞马佐英
吉林中医药 2014年10期
关键词:脾经太阴水液

刘晓芸,张国霞,孟静岩,孙晓霞,马佐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古今医统大全》是一部集医经、方药、本草、科普知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学全书,在汇集明代以前重要医学典籍和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多有阐发,对医史文献、理论研究、临床应用都具有较高参考价值。[1]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2]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的强弱密不可分,体质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均由脾胃化生。笔者通过研读《古今医统大全》,对中医之脾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临床跟诊,对《古今医统大全》脾病证治亦有所领悟。

1 形态结构

《内经》中从未言及脾的具体形态结构,但其后的《难经》却对脾的大小有了清晰的描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3]李蓇的《医学入门·脏腑》中提到脾的形象是马蹄状、镰刀状。继之《医宗金鉴·卷八十一》记载,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4]。

2 生理特性

因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得阳始运,故其喜燥恶湿。又因太阴湿土主长夏,故脾气旺于长夏,其生理功能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通应。脏腑之气的运动体现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之中,五脏之气各有升降,脾胃居中,脾升胃降,为人体之气升降的枢纽,故脾气上升才能脾气健运,发挥正常的功能活动。

3 生理功能

3.1 脾主运化 此功能主要体现在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其中运化水谷即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的过程。饮食入胃,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布散至全身,即《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5]。脾气的运动体现在脾的功能活动中,脾气上升,可将吸收的水谷精微向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即脾主升清;又可因脾气上升,具有升举作用,能够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若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则机体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饮食物、布散精微,可见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亦可因脾气下陷,出现久泄久痢或内脏下垂等病症。笔者在临床上曾见一病例:卫某,女,59岁,曾患胃下垂及陈旧性胃出血,就诊时,胃脘胀痛、隐隐不适,纳可,寐差,便溏、日行3~4次,舌红稍黯苔薄,脉细。诊为脾虚气陷证,多予健脾益气之药而取效。运化水液则是指脾对水液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5]脾将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水分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故脾的运化水液功能正常,就能防止水液停滞。“诸湿肿满,皆属于脾”[5]则表明,若脾失健运、水液停滞,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可致水肿,亦有可能出现大便异常。如患者瞿某,男,29岁,大便基本成形,日行3~4次,质软伴黏液,排便不爽,纳差,舌红苔薄白,脉濡。诊为脾虚湿蕴证,脾失健运、水液不布,便时有黏液亦为湿浊内生的体现,治以健脾祛湿而取效。

3.2 脾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流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中的脾“主裹血”[3]从形态结构特征方面描述了脾具有统血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脾能贮存一定量的血液,当机体急需时,可将其释放,造成出血的原因之一为血中诸多凝血因子结构、活性发生改变[6]。脾统血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如《景岳全书·血证》中云:“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7]

4 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素问集注·五藏生成篇》指出,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8]。脾在体合肉、主四肢,所以四肢、肌肉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息息相关,如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等,均属中医“痿证”的范围,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甚至不能随意运动,久则肌肉萎缩,多治以健脾益气之法。脾在窍为口,口味的正常与否有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若脾运健旺,则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患者可有口味异常的感觉。脾其华在唇,脾气的旺盛也影响到口唇的形态、色泽。涎是口中津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具有保护、润泽口腔和助吞咽、消化的作用,脾在液为涎,脾精上行于口,化为涎,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可致涎多而口角流涎的症状。《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5]指出思虑过度则气机结滞。脾在志为思,过思伤脾,脾气郁结,有碍脾运,可见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晕目眩等症。不仅如此,因“脾藏意”“脾在志为思”,故脾的功能失常与郁证的发生密切相关。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现代许多医家提出,抑郁症的病机在于脾失健运,痰湿内蕴,阻遏气机。脾虚则运化失健,气血化生不足,无以充盈五脏,神失所养,而见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倦怠乏力等一派神气不足的表现。[9]

5 三阴之首的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为三阴之首,阴气最多,多血而少气,居于三阴经之最表,为三阴之关。其脉起于足大指之端,上循膝入腹,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又注心中,在于脾胃,络于咽喉。[10]临床实践表明,针刺脾经腧穴有益气活血、化痰开窍的作用。隐白为脾经井穴,可益气补血、健运脾胃,使阳气通达四末。[11]故针刺治疗疾病,常以他经腧穴与脾经腧穴配合使用。如痛经的发生与外邪、情志等多方面影响冲任功能有关,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主要取任脉及足太阴脾经穴位,以培元益精、调和气血,冲任通畅,痛经自止。[12]亦有病例证实,针刺足太阴脾经腧穴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6 脾病证治

明代医家徐春甫借鉴诸书,总结百方治疗脾胃疾病,如苍术汤治脾胃感风,飧泄,肠鸣腹满,四肢重滞等;术茯汤治脾虚盗汗;生地黄煎治脾热唇焦;资寿解语汤治脾虚中风出现的舌强不语、半身不遂;六和汤治伤寒冒暑伏热,霍乱转筋吐泻,寒热交作,脾气不和,胸满咳嗽、头疼目胀;缩脾饮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止吐利等。其中不乏诸多常用方和名方,如腹满时痛者,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自利不渴属太阴,理中丸温之;泻黄散治脾经热,口臭,咽干;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宿食积滞,痰厥头眩,呕吐等。随证的加减变化也是相得益彰,如寒中太阴,误用下法,病情加重,出现月真胀、呕吐或下利,可用理中汤加枳实、陈皮;治脾肺俱虚,咳嗽不已,用理中汤加陈皮、半夏、细辛、茯苓等;若脾气虚而四肢不举,可用十全散加减四物。并总结常用药,如脾热者用甘草、白芍药;脾寒者用干姜、砂仁、附子;脾气虚者用人参、黄芪、白术、木香、藿香、砂仁;脾血虚者用当归、人参、白芍药。诸多方药,不可一一列举。

以上均为笔者对中医之脾和脾病证治的认识,通过研读《古今医统大全》,笔者又认识到,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即“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至阴则脾先受邪,乘冬则肾先受之。”[10]且进一步得知脾的生理功能的重要性,即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和统血功能。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脏腑安和;反之则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气血不充,脏腑、经络及四肢百骸失养,可致多种疾患,即所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病在治疗上需遵循五位补泻中“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10]的原则。笔者觉得治疗脾病亦应遵循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因为脾与胃同属中焦,脾为阴脏,胃为阳腑,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脏腑相合,二者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相反相成。脾气上升,可以吸收、消化并转输水谷精微,还能维持内脏相对衡定的位置,以使诸脏腑各安其位。胃气下降,则保证了水谷的受纳、下行及糟粕的排出,以利于脾不断运化水谷。临床上“平”的治疗即是借助药物的性味、归经纠正脏腑功能之偏倚,与此相对应的治法就是辛开苦降之法。辛温药属阳,升散阳气、开发腠理;苦寒药属阴,清解通降、沉敛下行,共奏升降之功。辛开苦降法通过顺应脾胃的生理特性,寒温并用,补泻同施,[13]即升脾气、降胃气,相辅相成,而至平衡。

[1]黄辉.新安医学家徐春圃(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8):722-733.

[2]李中梓.医宗必读[M].徐荣斋,范永生,校.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

[3]孙桐.难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63.

[4]吴谦.医宗金鉴[M].刘国正,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963.

[5]黄帝内经素问[M].傅景华,陈心智,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72,37,153,64.

[6]徐华,金德忠.现代医学对中医脾的认识[J].中医药通报,2008,7(6):17-18.

[7]张介宾.景岳全书[M].赵立勋,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66.

[8]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3.

[9]赵晶.抑郁症从脾论治[J].吉林中医药,2011,31(6):506-507.

[10]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13,83,313.

[11]唐卫华.隐白穴临床应用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3):36.

[12]于竹力.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25-26.

[13]燕东,孟淼.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运用[J].吉林中医药,2011,31(9):828-829.

猜你喜欢
脾经太阴水液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调好脾经身体棒
最方便的健身
饮水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