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

2014-04-16 01:05王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人格个体

◆王涛

作者:王涛,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76826)。

1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人格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下,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条件,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1]。其根本特征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研究手法的体验、理解与感悟,加强与学习伙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培养具备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个体自主发展、解放精神与心灵的学习过程[2]。

创新人格的内涵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人格是指个体固有的、比较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的长期行为所形成的稳定与持久的心理状态,包括需要、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个体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随着创新教育的提出与深化,在人格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人格这一新术语。从社会学视点看,创新人格首先是一种社会的人格,它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格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的,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对创新人才的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动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

创新人格是培养个体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在个体心理层面的累积,是创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导因素。就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创新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敢于质疑和大胆创新的意识;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优秀的自我调控能力[3]。

研究性学习在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中的优势大学时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创新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它以课题为导向,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得创新时代所需要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更注重于非智力因素对创新学习的影响,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强调学习前人的成果和经验,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重在书本知识的掌握和间接经验的获得。而研究性学习除具有上述浅层目标外,更注重个体的自我体验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及不确定性[4],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和成就意识,唤醒其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满足感与愉悦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形成。

2)学习模式的变革。研究性学习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强调灌输给学习者多少知识和学习结果,而是更注重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更强调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建构,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信息的咨询者、学习效果的促进者。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亲身体验获取知识,逐步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乐于求知的积极态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课题,注重弘扬大学生的智力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3)学习评价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化,注重学习结果的量化考核,甚至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显然这种陈旧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既注重教师评价,又充分考虑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通过评价使学生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学习进程;既注重总结性评价,又充分利用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强化和发扬,提高学习的质量,更有效地进行创新学习,进而促进个体创新人格的形成。

2 在研究性学习中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构建基于“问题探究”的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醒其内在的成就动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时积极的情绪倾向。兴趣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它能高度凝聚个体的注意力,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5]。浓厚的兴趣能使个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进行创造性学习,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研究性学习将问题解决和任务驱动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这种学习方式下的课程不再是具体的、物化的、静态的。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系列基于“问题情境”的课题,激活和重构书本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沟通,形成开放的、动态的和生成的课程体系,促使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充分确立大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指导,将问题转变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唤醒自身内在的成就动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积极地从事创造性活动。

构建动态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大量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知识具有情境性,要保证学习活动有效的开展,就需要营造一个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创新思维的形成[6]。为有效支持和促进大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研究性学习要对学习环境进行动态多元化的构建,既要有硬环境,还要有软环境。首先,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从繁多信息中遴选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建构。网络学习资源多是生动形象的内容,且能与人进行交互,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索精神,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其次,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内在心理,实施多种学习策略。学习者不同,其智力、思维方式与学习风格也就存在差异。研究性学习要提供给不同学习者恰当的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保证每个学习者都能利用自身的特点,调动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大学生独立与协作、求知与创新的精神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以往的教师“知识权威”形象,为大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研究氛围。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双方相互承认尊重、平等自由。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激励学生自由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教师的人格特质对学生的人格素养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去带动大学生,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小组针对课题进行明确分工,自主学习并相互讨论、争议和协商,将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外显,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励,减少学生的受挫感,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信心,保证学习朝着积极的方向进行,促进学生独立与协作、求知与创新精神的养成。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陶冶大学生的创造情感研究性学习评价不局限于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多地是注重过程的激励。首先,研究性学习注重发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时间较长,其场所也超出了学校的范围,教师对学生的监控不能做到非常及时和准确。将合作小组引入评价主体,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发现小组成员的创新点并彼此欣赏和鼓励,从而共同进步。其次,研究性学习注重个体自身的差异评价。由于小组成员的智力和思维风格不同,教师对小组成员的评价要注重个体在活动前、中、后的比较,尽量减少小组成员之间的相对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最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学习者不同,即使同一个课题也会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而过程性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积极探索,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7]。

3 结束语

创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格作为创新人才的特质之一,其塑造绝非一日之功。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继续加大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1]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5.

[2]邱德乐.研究性学习课程宏观价值透析[J].教育探索,2004(9):23-24.

[3]桑春红.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26-128.

[4]胡中亚,程姗姗.论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孝感学院学报,2009(3):121-124.

[5]吴小鸥,潘孝富.论研究性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43-45.

[6]曾祥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3):81-88.

[7]王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维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0(12):15-16.

猜你喜欢
研究性人格个体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