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新探索*

2014-04-16 19:53台州经济研究所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严先锋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59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城镇化

台州经济研究所、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严先锋

一、农村服务业的定义及其内涵

农村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准确地说是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农村服务业,拓展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科技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潘锦云(2009)指出,受传统产业理论的影响,一般人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所以现有的研究较多地是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实证关系上,而忽略了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的改造作用。他认为现代服务业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向传统农业渗透。尽管在概念的界定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涉农产品和物资的批发与经营在农业中的作用。姜长云(2011)认为,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存在的,而且有一定规模。同时,他还指出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值得重视。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农村服务业是围绕农业种植为基础,融合科技、信息、农业机械、金融等现代生产因素和现代经营理念的服务业。

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不能简单叠加,农村服务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的要素成本不断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发展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迫切性。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将直接促进农业的节本增效,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运行效率;还可以通过丰富农业的创新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农业产业链与农业的资源环境、市场需求更好地对接。

二、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存在于企业生产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是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条件,也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不能脱离制造业而孤立发展,它直接或间接为制造业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现实需要,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推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夏杰长,2013)。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已跃上新的台阶,但是由于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层次较低原因,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始终处于较低环节。要走出这一困境,必须要完成“两个转变”,即制造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主要表现在深化分工与融合上。因为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制造业环节独立出来,呈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道路,各自往高、精、专的纵深方向发展,但是二者又不是隔离的,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互相渗透。服务元素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升级后,对生产性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农村服务业本质上是现代服务业,但服务的对象是农业。农村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尤其是工业中的涉农企业的支持。当前,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以工业促进农业发展的产业路径依赖。肖卫东、杜志雄(2012)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要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农副产品市场为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我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植业”的政策原因。同时,他们也指出农村服务业是面向农业产业链不断创新生产性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积极服务农户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体系,提出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外部拉动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们国家这些年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大力发展服务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可见,生产性服务的内涵要大于农村服务业。而农村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则体现在依托涉农企业有效整合资源,推进知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有效应用。通过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更好地发展农村服务业。如“龙头企业+N+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工商企业进入农村和农业领域的典型表现。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工商企业借助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以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经验思路,在农村大量圈地,引发一股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的新潮。要建立强大、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化农业,就必须要构建发展包括农村金融、农业科技、涉农物流、农机租赁等在内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我国现有的农业服务方式存在着成本高、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现实中,不少地方政府目前运用“政府推动、市场牵动、龙头带动”的手段,积极探索“城市延伸、农村靠拢、专业化组织衔接”的农业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见,农村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有融合趋势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三、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农村服务业联动的生成机制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农村发展的动力。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力、土地和农业企业家资源等稀缺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机械等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农户分散经营的不匹配性,推动了组织演进与制度变迁。涉农企业与专业化组织比如农村合作社等,都是更大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都是在市场力量的制约下,与其他经济主体一起从事生产与交换,只是参与程度的不同。在机遇与风险双重力量的作用下,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原来盛行的个体农户种植模式开始向规模效益和机械化模式转变,一旦非市场的农业生产行为不足以提供生计保障,那么农户保留非市场农业生产行为的基础逐步瓦解。在政府与市场等外界力量的推动下,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向农村渗透,面向市场的农村服务业制度演变的动力将逐渐加大。技术进步和稀缺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专业化分工扩大,农村劳动力开始往外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农业服务业日渐成熟。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农村发展的制度环境。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践表明,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具有稳定且产权明晰的可规模化集中的土地制度、农业机械化及农技服务与农业社会化组织等为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制度是一个地区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促进劳动力的分化与转移,促进土地流转与集中;另一方面促进和推动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经营,这就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非农转移,同时提供了就业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基础产业领域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使市场更大范围、更为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针对广大的农村而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土地经营权的合法有序转让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土地流转的问题得到解决,加上政府以政策激励措施为主形成的制度设计,形成双向推动:一是城市服务提供商积极向农村提供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化的服务,引发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在农村的大发展和大提高;二是农村生产要素越来越向龙头企业或者专业化合作组织集中,农业的产业化程度提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生产性服务业助推了农业的现代化。此外,建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比如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民间的农业服务机构或者技术中心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协同发展,也是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重要支撑。

3.基于我国现实国情的解释。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联动,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在一定程度下,可以互相融合转化。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一旦城乡一体化,那么农村服务业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将没有多少差异了。当前,城市的工业化转型升级难、缺乏动力,而广大的农村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扩大农村的内需,完全可以重振制造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契机。所以,在制造业向农村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有利于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也有利于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此外,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农村服务业联动的效应分析

1.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有利于农业建立新型生产经营形态。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生产的季节性、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和不可控性对农业影响比较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可见我们长期以来的农业落后,关键是涉农服务落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可以发挥涉农企业的市场积极性和经营性,而农业独有的产业特征又决定了农业科技、农业合作社等中介或服务组织是最佳的农业参与经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副产品流通产业现代化的需求与农村服务业现实落后情况之间的矛盾。

2.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可以弥补专业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的金融不足。允许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府以政策激励为主要手段积极推动现代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引导农民放弃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走向组织化、规模化;继而吸引专业化组织购买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促使城市服务商和专业化组织进行主动对接。通过完善面向农村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一个市场导向、高效而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化解和解决种植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的资金不足问题或者在金融风险方面进行预防。

3.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有利于谋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双重集聚、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发展。要通过工业的大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生产经营的机械化水平,培育具有较高生产技术水平或科技水平应用能力强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生产型农业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科技含量较高、渗透力强且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要加快农业信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在农业领域内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同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农村城镇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能够带来人口集中、资金、资源等要素集聚在固定区域内所产生的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突出创新驱动,彻底改变模仿战略,将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社会环境,政府要与各种自主创新主体和创新组织、机构加强沟通协调,量身订制相互衔接和互相配合的产业政策、科技扶持政策与政府组织管理政策。

五、结论与思考

重视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文章仅仅对此做了一个初步的尝试。工业制造业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而工业发展是不能独立进行的,它总是以贸易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拓展和产权交易制度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善为依托,实现与农业现代化和城镇服务业的协同联动发展。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则是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与以城镇化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的协调;二是产业间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谋划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加快城镇化建设,使城镇化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能够使人口、资金、资源等要素在城市区域内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使私人和公共投资的成本得以显性降低,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利润。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发展过程中,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氛围,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装备率,实现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走高效高产的农业集约化发展道路。通过农业现代化释放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智力劳动等,投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提高工业化发展层次与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城镇化的作用在于它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发展潜能得以释放的平台,这是因为城市可以消化工业、农业的产能,促进工农业的联动发展。

[1]杨国才、潘锦云:《“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与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载于《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2]潘锦云、李晏墅:《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载于《经济学家》2009年第9期。

[3]黄慧芬:《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载于《农业经济》2011年第10期。

[4]姜长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51期。

[5]王亚男、冯奎、郑明媚:《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载于《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6期。

[6]肖卫东、杜志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效应——对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载于《经济学家》2012年第9期。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城镇化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