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企与中国能源安全*

2014-04-16 20:03中国气象局周亮亮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68期
关键词:依存度能源安全进口

中国气象局 周亮亮

中山大学 杭 建

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企与中国能源安全*

中国气象局 周亮亮

中山大学 杭 建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禀赋制约,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中国石油面临供给安全、价格安全、运输安全三大风险,能源安全面临新挑战。规避风险,化解挑战,确保能源安全,必须多管齐下保障石油供给;控总量、转方式、调结构、降低能源压力;综合平衡实现能源安全。

石油;能源;对外依存度;综合平衡;安全

石油对外依存度是一个牵动亿万人心的沉重话题。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后又多次爆出重磅消息,2009年中国石油消费一半以上是靠进口,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8%。石油对外依存度一路走高成因何在?它给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何种影响?我们将如何应对呢?

一、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企的成因

(一)需求量持续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法国、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汇储备分别为568 845亿元人民币、129 143亿元人民币和38 213亿美元,[1]中国巨龙在腾飞。

能源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发展的动力。从总体上看,“中国奇迹”的创造很大程度是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型简单扩大再生产在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总量持续快速扩张,能源消费也节节攀升。197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不足6亿吨标准煤;1991年突破10亿吨标准煤;2004年突破20亿吨标准煤;2006年突破25亿吨标准煤;2009年突破30亿吨标准煤;2010年的达到32.5亿吨标准煤,远远超过《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27亿吨标煤的规划值;2011年达到34.8亿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长2.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量增长最多的一年。2012年为36.2亿吨标准煤,2013年为37.5亿吨标准煤。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消费呈加速增长态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呈双向因果关系。

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一步推高了能源的需求量,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13年的53.73%,平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居住,这就要求城镇为如此庞大的新增人口提供相应的住宅、医疗、交通等条件。城市基础设施、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建设,必将会消耗大量水泥、钢铁、建材等高耗能材料。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也与农村人口有很大区别。有研究显示,我国城市人均能源消费约为农村的3倍,每增加1%的城镇化率,相应需要新增“60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城镇人口骤增,人居条件改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调整,特别是小汽车的大量购买和进入普通家庭,必然会导致能源消费量,尤其是石油消费量的大幅提升。

(二)资源禀赋不足。

近30多年来,我国石油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相对稳定,长期在19%左右波动;石油产量也基本稳定在2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五。但石油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却呈一路下滑趋势。例如2012年,石油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8.8%,而这一年进口石油3.11亿吨,同比增长5.6%,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7.8%。究其原因,主要是同能源资源禀赋直接相关。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状况是“富煤、少气、缺油”,在已经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仅占5.4%。而这已“探明储量”的70%油田又属于复杂型非常规油田,即低渗、稠油、含水、裂缝等,只有20%~30%属于可以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储量”。目前,我国剩余油气资源大部分分布在海域、沙漠、沼泽、高原和山地等区域,开采条件极为恶劣。曾一度辉煌的大庆、辽河、胜利、克拉玛依等油田,大都已经进入中后期,稳产、增产难度很大。一般而言,海洋石油资源将是未来原油的主要来源,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油气产量和储量来自海洋。但中国海上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海(约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而这其中70%油气又蕴藏于深海区域。我国深海开发油气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一而再,再而三挑起南海争端,极大干扰了我国对该地区海洋石油的开发和利用。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大陆架浅水区。渤海湾溢油事件发生后,相关油田已相继停止作业。这进一步拉低了海洋石油的产量,2013年我国原油产量仅有小幅提高。

一面是日趋扩大的石油需求,另一面是增产困难的石油供给,为此,我国积极寻求海外石油,以填补国内缺口。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20年来,这一角色没有发生变化,石油进口量连年递增,对外依存度一路攀升。2000年超过25%,2005年超过40%,2009年石油进口量已超过全年石油消费量的一半以上,2011年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55%大关,2015年将有可能超过60%。

国内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导致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节节攀升的趋势,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研究显示,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为4.5亿~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预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为2.7亿~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之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教授预测:如果不控制石油消耗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石油消耗将超过6亿吨,2030年将超过8亿吨,203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75%。国际能源署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8%,2030年将达到74%。

一般而言,能源对外依存度越高,风险会越大。面对不断攀升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除了会给民众心理带来种种不安定感,它会对我国能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实质影响?

二、中国能源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一)石油安全面临“三大风险”。

1.风险之一:供给安全。供给安全,即来源保障问题,也就是能否按需买得到石油的问题。从石油进口来源看,中国目前石油进口的70%来自西亚和北非,未来的进口数量和比重还有可能进一步增长。有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沙特阿拉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来源国,紧跟其后的是安哥拉、阿曼、俄罗斯、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等九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拉美国家,而这些国家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隐藏了很大政治风险:一些非洲国家政局不稳,时有内战爆发;中东地区长期处于混乱局面,各种矛盾突出,难以化解,各派势力角斗,资源民族主义崛起,国际恐怖主义猖獗;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加强了对中东地区的控制,实际上也间接控制了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2010年年底从突尼斯开始,蔓延中东北非地区并持续发酵的“阿拉伯之春”,使这一地区政府频繁变更,政局持续动荡;2011年南北苏丹分家,争斗升级,相互不断设置障碍,多次切断输油管道,直接威胁到石油供应链的稳定。近些年来,中国的重要石油来源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委内瑞拉、墨西哥等,也加强了对本国油气资源的控制,增大了外国石油公司的进入和经营难度。

2.风险之二:价格安全。价格安全,即如何以经济合理的价格获得石油供应问题。从总体上看,当今世界石油产能并不十分短缺,如果无意外因素干扰,世界石油产需关系大致可以保持平衡。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买得到”石油和“买得起”石油是两个概念。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的金融属性逐步取代其商品属性,石油期货价格主导现货价格、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等新特点日益显现。中国石油安全本质上已经从“生产—供给”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成“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近些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剧烈震动,激烈竞争,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有研究表明,石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中国GDP将下降0.8%、通货膨胀率上升0.8%。

说到“价格安全”,就不得不涉及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主导权、话语权问题。世界各主要产油国、石油消费国以及相关组织,都在努力争取在价格决定机制上增大话语权、主导权,进而影响国际石油贸易活动,维护本国利益。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十分有限。我国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由于世界原油交易的2/3以及定价的形成是在纽约、伦敦的期货交易所,我们只能被动接受不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额外支出巨额外汇。国际石油价格越高,中国压力会越大,不得不将经济发展积累的大量钞票砸向石油进口。2011年中国原油进口数量比2010年增长6.0%,价格却同比增长45.3%。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中指出,中东、北非动荡导致2011年中国进口石油多付了600亿美元。

3.风险之三:运输安全。如何保障进口石油安全运至国内,是每个石油进口国必须考虑的问题。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这方面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其最大的石油来源国是他的北方邻国加拿大,从加拿大进口的石油占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4;南方邻国墨西哥也是美国重要原油进口国。相比较而言,中国石油进口70%以上来自与中国大陆相距遥远的西亚和北非。从这些地区进口石油大都是通过海运,而90%海运石油又由外国船东承运,中国船队所占份额仅为10%。中国海运石油主要经过三条航线:即中东航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中国大陆港口)、非洲航线(地中海→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大陆港口)和东南亚航线(东南亚→马六甲海峡→中国大陆港口)。中国海运总量的80%~85%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运回国内。然而,马六甲海峡水道狭窄、水域复杂、海盗猖獗。美国、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在该地区派驻军事力量。一旦发生重大国际事件,海上石油进口通道被敌对势力或其他因素阻断,将会对我国石油进口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打击。

(二)能源安全不容小视。

根据国外相关理论,当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0%时就会产生能源安全问题。对外依存度越高,安全风险会越大。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早已超过了这一标准,但情况却有所不同。

从资源禀赋看。资源禀赋决定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但煤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6%,居世界第三位。长期以来,煤炭占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近70%,燃煤发电约占电力总供给的80%。这与世界能源结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超过20%。丰富的煤炭储量及其大量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

从世界范围看,2010年比2005年全球煤炭产量增量的74.7%由中国提供。目前,国际煤炭市场价格仍以供求为基础,比石油、天然气价格低得多,进口煤炭价格可以保持相对平稳。这使我国能源供给有了很大回旋余地。

从国内能源产需平衡看。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3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消费量36.2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超过90%。这其中煤炭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年煤炭消费35.15亿吨,同比增长2.5%,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6.6%。《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反映出这一点。规划规定,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到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40亿吨标准煤”,其中“国内生产能力计划为36.6亿吨标准煤”,“煤炭生产能力计划为 41亿吨/年。”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引发的石油风险;另一方面又要从本国特殊情况出发,看到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企,并不等价于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企,我国能源自给率总体上保持在较高水平,较高的能源自给率为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不断注入动力。煤炭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础所在,但并不等于是面对日益高企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我们可以掉以轻心,而是应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化解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企带来的种种风险和挑战。

三、规避风险,化解挑战,确保能源安全

(一)多管齐下保障石油供给。

1.拓宽石油进口渠道。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必须在立足国内的前提下,利用好国际市场。要加大海外找油的力度,拓宽石油进口渠道,争取拿到更多份额的石油。要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逐步改变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规避或降低地缘政治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要充分利用中国政治、经济以及外交上的有利因素,以油气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为重点。东北面,要加大与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合作;西北面,积极参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开发,加快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石油管线建设;西南面,继续加强与缅甸的合作,逐步建立起中国油气进口新通道,提升油气运输安全;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同委内瑞拉、巴西、墨西哥等新兴产油大国的贸易往来,加大从非洲国家进口更多份额的石油。

2.深化国际合作。石油安全本质上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单靠一国难以应对全球供求形势和石油价格“高位震荡”风险,必须寻求全球和地区合作以应对。中国应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的对话与合作,建立与主要产油国和消费国的沟通机制,促进主要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引导国际石油价格平稳运行,避免油价非正常大幅上涨和剧烈波动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冲击。中国还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加入国际能源机构,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并以此为平台,更多发出中国的声音,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当然,在此之前,中国还应通过资源税改革,完善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加快建设石油期货市场等,做好与国际接轨的前期准备工作。

3.建立多元石油运输通道。运输安全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当前“全球能源运输通道安全风险上升”的大背景下,运输安全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随着2013年年底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投产,我国将形成四大境外能源运输进口通道:西北方面的中哈原油和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方面的中缅油气管道,东北方面的中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以及东部途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通道。对此,应采取有力措施,提前规避石油运输的各种风险:一是要加强对跨境油气管道安全研究,增强风险意识。跨境油气管道建成,并不等于运输安全有了保障,还有可能出现跨境国政局变动、过境费分歧与矛盾、履约主体变更(立约的是中央政府,履约的是公司和地方)等问题。二是逐步改变对海路石油进口的依赖,特别是减轻对马六甲海峡通道的压力,加快建设陆上石油新通道。三是要发展石油海洋运输业务,增加海外运输能力。还要加强远洋海外运力建设,逐步由“浅蓝海军”过渡到“深蓝海军”,通过海外护航、航母服役等多种途径提升海军远洋作战能力,形成强大军事威慑,确保我国石油运输通道安全与畅通。

(二)控总量、转方式、调结构、降低能源压力。

1.控总量。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是能源消费总量已经占到世界消费总量的1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面对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倒逼机制”,实现对“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的控制。正如专家所言:“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中国将在能源供应、国际压力以及国内环境压力三方面难以为继。”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必须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必须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提高企业准入的环保门槛、抑制高能耗产业无序发展。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要从源头抓起,严把审批关,防止一边在下大力气关停落后企业,另一边小钢铁厂、小造纸厂、小化肥厂等又冒了出来。必须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2.转方式。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日本大体相当,但能源消费总量是日本的4.7倍,数据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结构调整滞后。要抑制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完成“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必须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真正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

3.调结构。降低能源压力,减缓石油对外依存度攀升,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能耗最高。而长期以来,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大大拉高了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014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利好消息: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减缓,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了3.7%,高于2011年、2012年的2.01%、3.6%的增速,成绩取得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调整为此作了重要贡献。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2个百分点,为46.1%。这说明近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三)综合平衡保障能源安全。

1.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在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为能源总需求“节流”、“减压”同时,也必须注重“开源”。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增加国内能源供应总量。国土资源部近些年公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频传喜讯:新发现一批矿产地,主要矿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供应能力不断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断提高等,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避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企带来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对单一能源进口的依赖,这就需要从更加宏观角度综合平衡各种能源的资源禀赋、现有产能与未来开发,积极发展可替代能源。要有序发展煤炭,稳步发展石油,加快发展天然气,特别是要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切实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不断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多渠道提高国内能源供应能力,逐步减少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的目标确定为国家约束性指标,反映了国家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度重视,更是出于综合平衡保障能源供给,确保能源安全的考虑。

3.扩大石油战略储备规模。建立和完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是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突发事件,减少国家能源安全隐患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浙江、山东、辽宁虽然已经建立了4个石油储备基地,即使这首批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全部启用,再加上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也仅能形成30余天的石油战略储备。因此,加快我国大型石油储备库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4.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这说明我国能源使用效率总体偏低。201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为0.697吨标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是美国的2.2倍、欧盟的3.1倍、日本的3.8倍”。较低的能效水平,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分工格局直接相关,反映了发展方式的粗放,这进一步加重了我国能源供求紧张状况,经济发展与能源瓶颈的矛盾更为突出,从减轻能源供给压力,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也必须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2月24日。

[2]李伟:《中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探析》,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2月12日。

[3]国家能源局:《10年能源建设成就辉煌 给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载于《中国能源报》2012年11月12日。

[4]傅玥雯:《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3)发布》,载于《中国能源报》2013年11月4日。

[5]李天星:《数值演变的警示》,载于《中国石油企业》2011年第9期,第50页。

[7]陈柳钦:《新形势下中国石油金融战略研究》,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7期。

[8]吴磊:《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战略形势与对策》,载于《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5期,第72页。

[9]余晓坡、何英:《我国石油进口增速放缓》,载于《中国能源报》2014年1月27日。

[10]马登科、张昕:《国际石油价格决定的四个特点》,载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7页。

[11]梁海峰、闫建涛、胡可愉:《利比亚战乱对油气产业的影响》,载于《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第4期,第5页。

[12]王军善:《依存度上升对石油安全影响有多大》,载于《中国改革报》2012年2月9日。

[13]吴巧生、成金华:《经济高速增长下的中国能源安全》,载于《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第55页。

国家973计划“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成果集成与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10CB55905)资助。

F426

:A

:2095-3151(2014)68-0034-07

猜你喜欢
依存度能源安全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江苏省农地依存度的时空变化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测度及与经济大国的比较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警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