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劳动力供求矛盾的教育培训解决路径

2014-04-16 20:03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郭利华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68期
关键词:劳动力培训农业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郭利华

新常态下劳动力供求矛盾的教育培训解决路径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郭利华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的中高速运行、服务业的崛起以及经济转型需要更多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借鉴他国经验,通过教育培训谋求“教育红利”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包括通过大规模农村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提供能满足现代化农业与工业发展需要的农业转移劳动力;以职业培训推动现有农业转移劳动力向技术工人的转化;以机制设计推动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就业容纳能力;以及通过教育投资推动从幼儿园至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新常态;劳动力;教育培训;创新

目前,“新常态”作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描述被普遍接受。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已逐渐明晰:包括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等。大环境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常态”的运行需要能够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能够适应21世纪生产方式的新型劳动力作为保证。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基数下降、城市化速度加快等因素的变化,现有劳动力供给却难以满足要求。通过面向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大规模职业教育培训、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的建设以及不断发挥中小微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及就业容纳主体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的劳动力供求矛盾,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一、新常态下的劳动力需求指向

首先,经济的中高速运行需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支撑。中国经济虽然从长达三十年平均9.8%的增速开始减速运行,但大部分学者的分析表明,至少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可以维持7%左右的经济增速实现中高速运行。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金融危机后出口环境的恶化导致制造业生存环境艰难,占中国出口总量超过85%的沿海东部省份,出现了明显的增速放缓,而内陆省份则因承接了部分转移的制造业而维持着较高的增长。整体较高的经济增速依然需要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绝对数量的加大。

其次,服务业崛起可吸纳更多劳动力。2014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虽然离大部分发达国家80%左右的产业比重尚有一段差距,但也足以证明我国已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必然伴随着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与集约化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产业高加工度化,需要更多专业技术型劳动力的支撑。服务业的崛起意味着服务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必将出现大的增长,但仅从就业比重看,2013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31.4%、30.1%和38.5%,农业就业人数占比偏高,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明显不足。

再次,结构转型需要大量新型劳动力。自2009年开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开始下降,由2008年的峰值35.6%逐渐下降到2013年的12.2%,2014年的1~5月更是降为5.8%。这一数据表明,仅依靠低劳动力成本驱动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适应结构转型的需要转化发展思路。经济发展动力应从劳动、资本等要素驱动转为“依靠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所产生的创新驱动。这对劳动力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实践中,我国的劳动力要素禀赋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适应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的传统型劳动者数量巨大;另一方面,与适应现代企业生产需要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工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劳动者求职难与企业“招工难”同时存在。

二、当前我国劳动力供给情况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受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人口老龄化严重。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9%,显示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大中型城市60岁以上人口均已接近此比例。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农村常住人口的老龄化更为严重,而就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而言,老龄化程度也高于城镇。“六普”数据显示,按照常住人口的定义,50岁以上农业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34.7%,而相同口径的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中50岁者以上占27.0%。“银发社会”弊病逐渐显现。

其次,适龄劳动人口下降。由于三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社会养育成本提高等原因导致人口出生率和出生人口基数下降,使处于16~65岁之间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自2010年达到最高72%后逐年下降,而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也自2012年后不断减少。专家预测从2010~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万人,未来十年我国的“民工荒”问题会更加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另据教育部统计,1994~2007年,高校学生入学率连续增长13年,但自2007年高考报名率和入学率都开始下降。未来10年内,我国也会逐渐出现“学生荒”,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再次,农业转移劳动力数量巨大。伴随着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农业人口的市民化趋势明显。一些农业人口在城市中从事着季节性的工作,属于农业部门内部的“隐性失业”状态,另外一部分人则逐渐完全脱离农业,扎根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农民工数量达到了26 894万人。虽然近些年来城市化速度逐渐降低,但客观上存在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为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资源。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占据群体47%的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在1980~1994年的“80后”、“90后”农民工)已基本消除文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即大部分接受过初中教育,但基本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经历。从行业分布来看,基本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中,行业特征明显。

上述分析可见,受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整体供给水平下降,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大量流动人口,从数量上大致可以满足中高速经济发展需要。但这部分人群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难以支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新常态下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三、借鉴他国经验,通过教育培训谋求“教育红利”

1.加快推进现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英美等国的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步,迅速而有效。韩国也以其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模式、发达的教育培训以及集中的城市发展战略实现了农业人口的快速转移。印度则因为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后无法实现劳动力的内部消化,同时教育培训缺失导致农业劳动力无法顺利向其他产业转移。通过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比重可见,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过高,仍然存在较大的转移空间。借鉴他国的经验,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应在逐步破除户籍制度的基础上,顺应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趋势而进行,提升转移效率。其中的关键点就是通过大规模农村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提供能满足现代化农业与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

2.以职业培训推动农业转移劳动力向技术工人的转化。2亿7千万农业转移劳动力是维持经济正常平稳运行的基础条件,通过职业培训提高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能力,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借鉴英国的经验,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社会地位与就业机会上的对等性;确立全面明确的职业资格体系,按照等级的不同对应普教系统的相应学位,在就业招工中给予同样的待遇,加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推广有利于劳动者技能提升的“学徒制”,促进成年劳动力的就业与再就业培训;拓展职业培训的内涵与外延,通过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设计突出劳动者的职业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职业培训虽然非义务教育,但不应以盈利为目的,应该通过地方政府与中央财政的支持持续运行。

3.以机制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解决着70%的城镇居民就业以及80%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解决好中小微企业的问题不仅会拉动产出,而且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应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中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拉动经济增长。包括借鉴巴西的发展经验,建立全国性的非营利性小微企业支持委员会,通过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为企业家和员工提供创业辅导、金融管理经验,以及就业培训、规范小微企业运作;通过设立奖励基金鼓励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商学院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借鉴法国的研发抵税机制,根据企业研发投入总量抵免税额,研发投入越多,税收优惠越多,鼓励企业创新;加速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完善创业生态。建立种子基金,支持高增长型创业企业发展。当然,外部发展环境的宽松和一定程度的支持对于中小微企业生存意义重大。因此,也应着力于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要求,减少行政审批,加快市场主体的成长;放宽公共领域的准入限制,使小微企业有机会分享公共领域的合同收益;借鉴英国的“创业贷款计划”对小微企业执行信贷优惠政策,包括规定银行拿出一定比例的存款设立小微企业创业基金,只要年产值在一定数额以下的小企业都可申请此类贷款,且无须提供财产抵押或不动产担保。总之,中小微企业应该成为未来的创新主体进而成为就业容纳主体,这是解决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关键环节。

4.通过教育投资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从幼儿园开始的12年创新教育体系;通过资金的竞争性使用制度推动启蒙教育和中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大学和研究生的入学率和毕业率。大学设立以创新为主题的研究中心、授予创新教育的学位或研修证书、开设创意课程等;提升工程、技术、数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水平,培育面向21世纪的劳动者。支持教育技术创新,包括建立覆盖全国的通讯网络、安全的网络学习空间、建立社区图书馆、资料室等,提升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高素质创新型劳动力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基础,而教育投资就是提供新型劳动力与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问题的关键。保持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于通过大规模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发掘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潜力,而不在于通过提高退休年龄提升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支撑未来中国经济依靠的不应是“人口数量红利”,而应该是“人才红利”和“教育红利”。

F249.21

:A

:2095-3151(2014)68-0069-04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培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