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基于信息技术的科普载体创新对策研究

2014-04-16 23:44张丹平
江西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载体

罗 敏,张丹平

(1.江西省计算技术研究所,江西 南昌330003;2.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63)

0 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无论出现在经济领域,还是呈现在综合国力方面,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科学素养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力提升民众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越是发展快的国家和地区,越是不遗余力地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引导民众树立科学思想,教导大众运用科学方法,倡导全民弘扬科学精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社科普及工作。我国属于欠发达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高速发展时期,提高发展质量,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科技素质。这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的自身需求。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研究和创新,另一方面是推广和传播,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见,促进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借力更先进的技术、更高效的载体和更有效的措施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现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不仅使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为科学技术普及提供了全新高效的传播载体,给科普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机遇。

1 科普实践呼吁科普载体创新

科普载体是科普信息传播中携带各种信息的媒介,是形式多样的科普信息赖以附载的物质基础。在当今科普信息传递中既有运用声、光、电波进行信息传递的无形载体,又有记录实物形态,也有运用纸张、胶卷、胶片、磁带、磁盘等传递和贮存信息的有形载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也呼唤科普信息载体加速演变。

1.1 科普载体是负载、展示、传递知识的工具

基于信息技术的科普载体如各类影像、网站、APP应用,向大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并展示着大量科技信息,越来越多的替代传统科普载体成为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承担着引领公众进一步参与科普、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的重任。

1.2 基于信息技术的科普载体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特征

在紧张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科普载体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阅读习惯也逐步转向快捷、方便的电子读物,穷尽式的阅读转为了快餐式的阅读,传统的讲座、灌输式的载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冷淡。同时,许多基于信息技术的载体以其超大的、多样化的信息储量已成为公众闲暇时间最主要的知识获取途径和休闲消遣手段。然而,任何传播材料,包括娱乐材料,都带有一定的社会观念、审美价值和教育引导作用,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科学技术普及的内容寓于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中,使大众在放松的同时,可以轻松地学到很多科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3 基于信息技术的科普载体为人们认识新知识、新技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众所周知,人们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无外乎有2条:一是正规的学校教育,通过各学科的教师课堂上的传授而获得;另一种则是社会实践和个人经历,包括通过与各种媒介的接触而获得的[1]。因此,科普载体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承载文化、科学技术等知识内容,为人们认识新知识、新技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2 信息技术为科普载体创新提供了实现的途径

2.1 数字图书的科普功能分析

数字图书也可称为e-book,是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的可复制发行的信息载体,涵盖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的图、文、声、像等信息。类型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2]。数字图书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科普载体,拥有许多与传统书籍不同的的特点,列举如下:(1)存储介质较传统书籍而言容量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2)图文声像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科普知识的内涵,增强了可读性,对读者更具有吸引力;(3)通过数据库系统将各种科普资料有机组合,互相参照,信息组织方式更为灵活,方便读者阅读,方便信息检索,提高了科普资料的利用率;(4)低碳环保,成本低廉。

可以预见,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图书以及发展中的数字图书馆将成为科普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新兴载体。

2.2 科技馆的科普功能及走势分析

长期以来,作为传统科普活动重要场所的科技馆,是我国科普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承载科普知识的一种典型的基础设施。自20世纪80年代起,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引进“科学技术中心”的先进科普理念,于1988年9月,我国首家科技馆——中国科技馆开馆。以此为标志,我国的科技馆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各地开始科技馆建设,形成了科普宣传阵地建设的高潮。尤其是进入21世纪,科技馆的兴建升级、更新改造更是亮点纷呈。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大量运用三维数字化、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新兴传播展示技术,堪称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精典。例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展品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就是采用“三维”和“二维”的图像制作技术,用大屏拼接和同步变形融合播放技术,该展项将原画放大近30倍,创造出高6.15 m、长128 m的动态画卷,展现宋代城市的昼夜风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原本用于科学实验和技术培训的多媒体仿真技术,被用于体验现代科技的展览手段。从这一革命性的创新实践中,可窥视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发展对未来科普的影响,为科技馆转型升级、完善功能提供了极好的参照和借鉴。

然而,事与愿违,科技馆大量的升级改造,并没有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根据2010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87%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这个数据与2001年大体相当;大约68.5%的农村公众和40.4%的城市公众反映:他们居住的地方没有科技馆,参观比例最高的科普设施是科普画廊和宣传廊,但是也仅为36%左右。可见,区位、空间因素极大限制了科技馆科普功能的正常发挥。

与实体型科技场馆境遇不同,新型的数字科技馆异军突起,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数字科技馆是通过数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数字信息系统[3],就其本质而言,数字科技馆是在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通过虚拟现实和数字化管理,提供科普资源,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实体科技馆的信息化存在。换句话说,数字科技馆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科技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利用;通过宽带网络,达到各科技馆站点的互动,形成遍布全球的网络互动效应;通过分布式管理,实现科技馆数据和服务的灵活管理;通过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合作,实现不同信息资源的共同利用。其特点可概括为:数字化、网络化和共享化。数字科技馆既有利于公众获取权威、可靠和内容丰富的科技信息,也有利于科普作品的创作和科普产品的开发,极大提高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科普载体在国际相关领域中的地位。

可见,将实体科技馆的实体场馆与数字科技馆融为一体,协同开展科普工作,是科技馆充分发挥其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科技馆发展的趋势。

2.3 科普网站的科普功能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相关信息显示,截止2013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44.1%,拥有网民近6亿人,网民规模列全球第一。巨大的网民规模,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科学普及活动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必要条件。

作为依托互联网,同时又是在传统科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普网站,相对于传统的科普载体而言,它是一种新的传播手段和科普方式,比如中国科普网(http://www.cups.gov.cn)、中国科普博览(htp://www.kepu.org.cn)、中国公众科技网(htp://www.epst.net.en)等,是目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科普网站,还有中国科协系统的专业性子网,各省市科协、社科联及医药等各行业主办的科普网站,已初步形成我国科普的网站群,导航按内容分类共列出380个科普网站和栏目,其中有效科普网站和栏目329个。这329个科普网站和栏目按主办方大致可以分为7种类型,即个人科普网站、科协组织科普网站、企业和媒体科普网站、科研教育机构科普网站、科普场馆科普网站、政府部门科普网站和其他类型。科普网站网页制作十分精美,还有的网站制作了专题片供点击下载,提供全天候的科普服务。如“南京科普之窗”有9个版块,包括科普之窗、热点推荐、科普园地、科普基地、科学生活、锦绣金陵、游戏乐园、科技馆和科普专题,约1 600篇文章,1 000幅图片、4个专题、84个科普动画和42个视频文件,有鲜明服务特色、注重时效性的科普网站已成为科普宣传的新型载体。

2.4 互动交流类载体的科普功能分析

2.4.1 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运用3DSMAX、FLASH、PHOTOSHOP等计算机软件作为现代科普载体,使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相结合,并在科普教育中得以应用,从而开拓受众的视野,增强对知识的感知。这些多媒体软件技术以其特有的可交互学习、形式丰富、趣味性强、形象、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等特点,为科普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美国佛吉尼亚理工大学迈克·伊文思(2010)试验性地将3D网络游戏引入科普教育,与一位中学生物教师联合开发了一款FLASH生物课程,使用户能通过网络互动游戏方式探索生物从陆地到海洋转移或者海洋到陆地转移的过程。在真正的生物课开始之前,学生们就能够通过网络探索生物从陆地到海洋转移或者海洋到陆地转移的过程[4]。

2.4.2 博客、微博等交流方式的兴起 互联网已进入到以BLOG(博客)、SNS(社交网站)、RSS(聚合内容)、WIKI(维基)等为典型代表的Web2.0时代。

运用Web2.0的互动参与、自由分享、多人协作等特点,科普博客应运而生。这一新的网络科普载体很快就得到大众追捧。近几年来,一个叫“科学松鼠会”的科普作家团体,以讲故事的形式撰写科普博客,以客观立场阐述科学事实,以简单、浅显、生动的文字传播科学知识,迅速受到广大网民的认同和关注。有资料介绍,德国一家主流媒体在2008年举办的国际博客大赛上,“科学松鼠会”获“全球最佳博客”殊荣。同年,也被列为我国“十大科普事件”,并获得“中文最佳博客”。

可见,这种利用网络互动、分享、多人协作交流的形式,源源不断地由普通公众创造引起他人兴趣,并乐于共同参与和讨论的科普载体,是科普工作今后探索的方向。

3 现阶段的科普环境

社会的变革、人们接受习惯的变化和欣赏品位的提升,不断对科普形式提出新的要求,科普工作亦根据民众的需求,借助科技发展提供的支持而不断创新科普手段,使得科普载体不断细分或组合,由此而不断调整着科普工作与科技发展、民众需求的关系。

首先,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改善了信息传播效果。科普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自身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高,所采用的技术设备也日益先进。新兴载体以其超强的互动性、真实性、开放性、便捷性、时效性以及广泛的影响力等优势特点使其迅速重新在科普领域独占鳌头。而更新、更高级的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又不断为科普提供新的手段,搭建新的平台。不言而喻,在现阶段,科普和科技工作者抓住新兴载体进行科学知识传播和发起科普活动等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随社会的进步、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广大受众阅读习惯、欣赏水平、感知程度等一系列的变化中,既体现出普遍的共性,又显示出独特的个性,而且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甚至部分受众变换在科普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有选择的科普载体使用者。可见,随着科普手段的进步、科普内容的丰富和科普方式的改进,科普工作者还必须深入社会,不断分析新情况,了解和掌握受众需求,打造以交互性为特色的网络载体,注重传播中的反馈,改变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实现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才能有效实现科学知识的传播。

4 现阶段科普载体功能演进趋势

4.1 科普载体协作互补趋势

竞争与合作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当然也是推动科普载体创新与发展的力量。在竞争中提高,在合作中增效,体现了当前各类科普载体发展的趋势。众所周知,人都有所自己的长处,打造出来的科普载体也自然各具特色,各有优长,况且,各类科普载体的内容、形式又存在着交叉重合。携手合作,互补短长,资源共享,势在必行。一方面是同类载体间的协作,如电视载体,既可以在不同省份的电视载体之间横向联手,也可以在中央、省、市、县电视频道中纵向进行。另一方面是不同载体间的协作,可以包括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多媒体之间的选择性合作,也可以所有载体联动,形成浩大声势。尤其是互联网站,与传统载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兼顾了其他各类载体的优长特色。可见,在科学普及活动中,各类科普载体实现良性互动和功能互补,是促进科学的创新发展与科学知识的传播普及的必然选择,更是科普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

4.2 “以民为本”的趋势

以人为本原则体现在科普载体的打造和管理中,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广大受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科普载体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各类科普载体都应重视受众的需求,经常收集受众反馈的信息,随时关注受众需求的变化,增强与各类受众的沟通,把受众的“应知”与“欲知”统一起来,把广大群众的共同兴趣、普遍需要与个别兴趣和特殊需要统一起来,提供机会,培养受众的参与意识。要尊重广大受众的需求,结合自身的特点,变单向传播方式为交互式传播方式,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调整自己的传播重点和传播形式,更好地传播科技知识、转化科技成果,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

5 信息技术环境下江西省科普载体创新的思考

我国科普工作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各个时期都产生了适应时代发展的科普形式和载体,科普讲座、科普读物、科普展览、科普演示、现场体验等都是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形式。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广大科普受众对科普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科普载体的创新势在必行。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的数字、网络化科普传播平台”,实现江西省乃至全国科普场馆间的互动与联盟,工作繁重,内容繁多。本文结合江西拟就基于信息技术,科普书刊、科技馆的数字化建设和网络科普载体的多媒体互动,谈点个人的浅见。

5.1 加快科普书刊的数字化、电子化建设

在电子媒介时代,由于各类人群的阅读习惯、信息获取渠道等的不同,纸质书籍以及数字图书在科普工作中仍具有较大的影响与作用,不断完善提高这类载体的质量和水平仍然是一件需要花气力做好的事情。近年来,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界对社会事件和读者需求的反应能力提高,各类科普图书源源不断地流向各类读者,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科技及科普期刊的数量均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尤其是科普期刊,占科技期刊的比重提高到了10%左右,《科技日报》、《大众科技报》和《科学时报》三大科技报纸,其特有的科技传播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尤其是数字图书在存储文字资料的同时还能存储各种图像、图表、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读者阅读时,计算机利用多媒体技术控制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的协调显示、播出,读者不仅可以阅读文字,而且可以观看图像、动画和视频,甚至可以欣赏朗读,充分满足读者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同时数字科普图书还兼有成本低廉,海量存储,内容丰富,交互性强,便于检索等优势,很受广大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的欢迎。与此同时,在邮件列表及RSS订阅等互联网技术推动下,大量电子杂志应运而生,科技新闻和科普报道的传播日趋迅速,内容不断深入,在普及宣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适合不同层次受众需求的信息服务的提供。可见,个性化、智能化体现和反映受众的个性化科技信息服务需求,是今后数字图书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江西拥有大量古色、绿色、红色资源,且伴随着改革发展的推进,科技发展也日新月异,科普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实施,江西省从省到县,甚至到乡镇,各类的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比较齐全,这些单位都建有功能各异的网站,加上各行业、企业的网站等,都很好的发挥了科普的作用。但这些网站往往各自为战,零星分散,效益的发挥受到了局限。

可考虑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江西省功能强大、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科普门户网站,将各地、各行业的专门网站链接,并要求各专门网站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建立、维护和管理;并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共享服务规范,为资源集成提供应用资源目录信息以及资源实体。这一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创新载体,既能满足普遍的需求,又体现个性化、智能化愿望,实现面向受众的科普信息搜索。同时,又可作为资源基础,为分布在江西省的各个科普资源场馆提供海量的、不断更新的科普资源。

此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普工作者的创作热情,让更多内容新颖有趣、形式通俗生动的科普作品涌现出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渴求。

5.2 加强科技馆的数字化建设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化技术与互联技术相结合的物联网的出现,使得广大群众对科技馆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作为科普知识载体的科技馆,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融为一体。全国许多地区的科技馆都顺应潮流,将数字科技馆与实体场馆融为一体,协同运作,开展科普工作。这也应成为我省科技场馆的发展方向。

创新思路,实现“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更好地服务社会、助力发展,应该成为江西省科技场馆发展的题中要义。为此,一要通过新一代智慧技术(包括无线传感、物联网、云计算等),集智慧制造、智慧建筑、智慧认证、智慧教育、智慧公众等于一体,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等在科技馆中聚合与集成应用。以一种更智能的方法,让更多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科技场馆的信息、资料和智能服务。二要扩充展览内容,拓展展品内涵,通过联合全省各个科普资源场馆,将科普资源进行整合、数字化加工,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具有江西特色的科普传播数字载体的基础平台。三要注重受众的感受、智力和管理的质量。数字海量化、应用视频化、分布智能化、交互实时化是“智慧科技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实现科技馆内外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智慧对话。四要增强互动功能,创新学习方式,主导互动学习。江西省科学技术馆可以集成已有的江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数字化资源,在提供浏览服务的基础上,建设网上科技创新的各种辅助功能模块(如组织科技创意比赛、创意辅导、创意交流等),为江西省的青少年提供一个科技创新教育、设计、展示、交流的大平台。

5.3 促进科普载体的互促互动

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建设互动性与多样性的科普载体,给受众建立一个良好的虚拟环境,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科普载体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类科普资源,实现科普载体的优势互补和互促互动。一是建设综合科普网络,拓展科普载体的延伸空间。可学习一些发达地区的做法,建立起专业场馆、社区展馆、科技企业和行业技能等为一体的科普阵地网络。以上海为例,其科普网站依托各科普场馆的丰富资源,采用各种数字技术模拟物品和真实场景。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构筑虚拟博物馆、科技馆等,打破科普场馆局限性,扩展了科普场馆的延伸空间,最大限度地拓展科普场馆的功能,较好发挥各类科普场馆展示、教育和研究的功能,满足了广大受众的多层次、多方位需求。二是充分发挥网络科普载体多媒体功能,通过音频与视频的整合,通过留言、发帖、微博、论坛、网络日志等互动渠道,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设置相应的科普框架,充分展现数字科普前所未有的广泛性与精深性,使公众可以很便捷地读取到自己感兴趣的科普内容。比如,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可以开发一些界面友好、互动性强同时又寓教于乐的游戏软件或APP应用,吸引好奇心强的青少年的兴趣,为更多的人提供参与中认识科学、了解科学的机会,真正能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乐趣,引导人们主动走进科学。

综上所述,科普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和系统性的教育工程,不断探索各类科普载体的新兴功能并在科普教育中加以实施,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举措与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应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敢于思考,勇于创新,让科普教育工作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影响更大,效果更好。

[1] 孙艳华.科普工作中的大众传播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 http://baike.baidu.com[EB/OL].2013,8.

[3] 吴金希,彭 锐.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机制中存在问题分析[J].科普研究,2007,(6):52-57.

[4] 袁一雪,迈 克,伊文思,等.网游可以做科普[N].北京科技报,2010-05-25.

猜你喜欢
科技馆科普载体
科技馆一日游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深圳科技馆新馆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科普达人养成记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参观诚毅科技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