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学”→“我要学”

2014-04-17 04:05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习成绩学习动机效率

班 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要我学”→“我要学”

班 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心理教育为中小学生减负服务,须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等积极学习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减负的要求。运用积极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强化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运用积极教育须确立积极的学生观,引导学生确立成就目标,做最好的自己,并采用积极语言HAPPY模式进行教育。

内在学习动机; 学习效率; 积极教育方式; 积极语言HAPPY模式

大约两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女儿小艺对她说:“妈妈,以前是你们和老师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我顿觉这是孩子学习心理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学习动机上的一次飞跃。我立即肯定了孩子的进步,并为之高兴,我说孩子以后一定会学得更好。

“要我学”和“我要学”都是一种学习心理,属于教育心理范畴,而我们要讨论的则是心理教育。前者是心理,后者是教育,二者密切相联系,但又是有区别的,自觉教育者应当清晰地理解二者的关系。当下我们要探讨心理教育如何为减负服务,心理教师无权让学校减少教学内容、减少作业量,无权让别人不办各种名目的补习班、特长班、奥数班等等,但心理教师在减负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即充分发挥自己特殊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时间和精力,从而减轻学生精神负担。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引导、帮助学生确立稳固的“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品质,即培养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快乐地享受学习。

一、 学习动机与减负、提高学习成绩的关系

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提出了以下一个函数式:

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认知结构)[1](P.217)

该书中等号后括弧内的两个符号“,”疑是疏忽所致。

笔者先谈谈对这函数式的理解。该函数式揭示了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学习动机、IQ和原有认知结构。“学习成绩”我们应理解为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状况。分数是考试成绩的标识,不一定能代表真实的成绩,但通常我们是把分数看作成绩。“认知结构”是各类认知成分以一定的方式内在结构为一个系统整体。每一个体都有区别于他人的自己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与知识多寡即知识量是不是一个概念?每个人原有的知识量不同,是否也应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这里,笔者暂时忽略知识量这一因素,因为我们主要想说明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与减负的关系;上述函数式已经揭示了动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学习动机是重要的学习品质,心理教育应当重视培养优良的学习动机。

心理教育为学生减负服务,它不可能用减少学习任务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减负。学习效率提高了,就有可能减轻学生负担。如:同样用50分钟做作业,学习效率高者完成了作业任务,一身轻松;学习效率低者在同一时间内仅完成了2/3的任务,必须再耗费时间和精力,相对学习效率高者,学习效率低者负担就重了,而且因未完成作业易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负担。笔者认为,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有关,“我要学”是主动的学习,学习者主动积极地调动认知的、情感的等各方面心理能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其学习效率必然高。“要我学”,其学习动力来自外部,是消极被动的学习,是不得已为完成外在任务而学习,持有这种想法的学习者处于被动的学习心理状态,缺少主动精神,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学习效率必然低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学习动机也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因素。心理教育要为学生减负,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二、内在学习动机对减负和提高学习成绩更有利

邵瑞珍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结合构成了学习取向。该书向我们指出,不同类型的学习取向有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表层型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外部动机,即学习“是由外部奖惩推动的”。“要我学”是外部动机的一种典型表现。表层型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学习目的是只求及格,拿到文凭”[1](P.48)。在学习策略上是机械记忆,只求能再现教材中最重要的题目、内容,不求明白其意义和深刻道理。

深层型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动机。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只有弄懂了学习内容,发现了其深层的意义,才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1](P.48)这是“我要学”的表现,也是“我要学”的必然选择。在学习策略方面,学习者主动“寻求意义,发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及其应用意义”[1](P.48),对考试分数看得较轻,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成就型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成就动机”。“学习重在结果不在过程,……对考试分数看得很重,追求高分、高等第,争得奖学金。”[1](P.48)其学习策略是最大限度地扩大获得高分机会,将最适当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

笔者认为最应该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即培养学生“我要学”的心理。

学习动力在内部,有了“我要学”的意识,学生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这符合事物发展内因与外因关系的辩证法原理。学习得好不好,内因与外因都不能少。“有人提出:在人的发展中,是内因重要还是外因重要?这种提问的思维方式,仅是从重要程度上看问题,而不是从二者性质上看问题。从性质上认识问题,才可以认识二者的具体作用,正是‘条件’与‘根据’区分了外因与内因作用的性质;……教育者可以运用各种科学的教育措施,启发、引导、帮助、促进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但不能代替受教育者作为成长发展的主体的‘自己运动’(黑格尔语)。”[2](P.26)外部条件必不可少,但再好的外部条件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学习。教师、教材都是优秀的、一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理解、自己消化吸收,所以,应十分重视学习的内部动机,一定要培养学生“我要学”“自己学”的意识。

“我要学”视学习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有求知的欲望,即对学习内容本身有兴趣,有好奇心。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而需要、欲望得到满足,学习者就会感到快乐。因此,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最易做到快乐学习。“我要学”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很重要,学习活动一旦是自己所需要的,是乐于为之的,学习者就不会感到它是沉重的负担。

“我要学”,对学习有兴趣、好奇是很重要的心理品质,即很重要的学习品质,不仅对当前减负和提高学习成绩很重要,从长远说,也是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心理品质。我们不仅要培养通常理解的创造型人才,而且,为了让我们的社会发展,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创客”,即通过互联网和三D打印机能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的人。当下国内的创客主要有三股力量,其中的一股就是中小学生。[3]

以上表明,内在学习动机对减负和提高学习成绩和培养人才方面均具重要意义,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品质,心理教育能不高度重视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吗?!

三、 运用积极教育方式促进“我要学”

培养内在学习动机,即为学生形成内在学习动机创造优越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很多,包括物质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实践的、教师教材与学习测量与评价的等方面。本文仅就其教育、教学自身方面做一些粗略的探索。培养内在学习动机,教育、教学自身有很多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这里主要讲运用积极教育方式促进“我要学”。

1.对积极教育方式的理解

积极教育方式,即对学生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方面,均具有积极性、建设性、激励性的教育方式。采用积极教育方式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我国古代《学记》主张“长善救失”就是积极教育方式,如今得到了传承发扬。1958年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编《教育学》,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之一就是“对学生积极进行正面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4](P.272),此后的多种教育学教材、德育原理教材也都体现了积极教育精神。心育即心理教育开始提出时就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发展性心理教育或积极的心理教育”“它是以人为本,与凸显人的生命哲学相呼应,与我们时代的教育精神一致,表达了我们所期望的心理教育”[2]( P.92)。我们的心理教育24字宗旨“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更是从总体上表明这是一种积极教育。

与积极教育相反的是消极教育方式。通常学校中存在形形色色的消极教育现象。我们的社会病导致的教育病,如分数主义、升学主义、锦标主义等流行很广,因此消极教育方式也很普遍。1989年,笔者为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师资培训班讲课,谈到中小学中消极教育有体罚和心罚,当时称之为“虐待型教育”。心罚是各种“精神虐待”。体罚,根据当年来自中小学教师的函授学员提供的资料,有12种:罚站、罚跑、罚静坐、推搡、脚踢、拧耳朵、掌嘴、捣脑袋、敲脑袋、头撞墙、罚扫地、罚跪。体罚,学生除身体上痛苦外,精神上也痛苦。不仅危害身体,而且严重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当时概括这类消极教育的后果有9种,其中包括:丧失自尊心;引起“逆反心理”,形成“抗药性”;…… 厌学;离家出走;自杀。”[5](PP.1-60)这些是20多年前的小学教育病,如今,我们重新提起,因为当下这些教育病仍然流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厌学、离家出走等消极教育后果,不是仍然常见诸报端吗?这些消极教育方式与我们要培养的内在学习动机是背道而驰的。何谈“我要学”?要学生确立积极的学习动机,必须实施积极教育。不仅心理教育应是积极心理教育,我们的各科教学以及各种课内外的教育活动都应采取积极教育方式,即都应采取积极性、建设性、激励性的教育方式。

2.运用积极教育,促进“我要学”

通过积极教育培养内在学习动机,就是运用积极教育,培养和提升“我要学”的心理品质。这方面,有许多具体方法、技术,笔者在这里主要说应当具有的教育指导思想,或者说应当具有的一些教育理念。

(1)采取积极教育方式,要求教育者确立积极的学生观

积极的学生观是积极教育的理论基础。积极教育是在积极学生观和积极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积极的学生观,视学生为学习活动主体,是成长、发展中的人,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其核心是精神生命。“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6](P.22)“须知生命本性……争取其活动能力扩大,再扩大,灵活再灵活,自由再自由。”[6](P.106)积极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在本性上都有不断积极向上的要求,包括成绩最差的学生都有自尊心,都有受肯定、被欣赏的心理需求,这是所有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对孩子进行积极教育的基础。教育者要关爱、尊重、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成效的前提条件。积极的学生观教育观主张培养、形成学生各种积极心理品质,如积极的情绪,爱的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积极的人际关系,宽容和智慧,创造的勇气,审美的体验等等。积极教育给成长中的生命这一系列积极影响,让学生形成自爱、自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提高生命自觉,懂得珍爱自己,要求上进,于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在学习方面也就有了积极上进的内在动力,即形成、增强内在学习动机,“我要学”的心理就更强烈、更迫切。我们要使教育适合儿童,而不能让儿童适应教育。采取积极教育方式,是符合儿童心理学原理,符合儿童哲学原理的。而积极心理学从国外的引进,也为我们实施积极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一个自觉教育者,深谙儿童哲学原理、儿童心理学原理和积极心理学原理,其教育行为也是自觉地遵循儿童哲学、儿童心理学原理,以儿童的方式实施积极教育。这是一种“童性化教育”,即教育者怀着教育爱,依据儿童的特点,发挥教育智慧,使教育成为具有魅力的诗性的教育艺术。在这过程中,教育者怀着童心,对儿童关爱、尊重、理解、宽容、耐心、善诱、等待,让其感到参与这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享受学习的过程,这能不强化“我要学”的心理需求吗?!

(2)采取积极教育方式,教育者应能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成就目标,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发展性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形态。“现代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突出了人,突出了主体性、发展性。简要地表述为‘主体-发展性教育’……”[7](P.63),发展是没有终点的,成就目标应定位在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不断自我超越。如李开复所言:“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8](P.9)成就目标不应止于眼前所得,不应对考试分数看得很重,不应以追求高分、高等第、争得奖学金为满足。积极教育的积极性、建设性、激励性,在于帮助学生预期自己努力学习的前景,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取得新的成功,不断受到新的鼓舞,不断增强自信。成功意味着能“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发掘出自己的全部的潜力,同时也能让社会保持健康、和谐的状态,让社会成员体验到最大的幸福。[8](P.8)这样持续的学习、持续的发展,必然使学生“我要学”的心理持续地巩固、持续地增强。

(3)采取积极教育方式,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教育采用积极语言

关于“积极语言”的内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编审陈虹主编在2012年出版的《给教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简称“积极语言HAPPY”)一书中做了全面的阐述。“其最大特点是把积极心理学的积极语言HAPPY模式理论运用于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一本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好书。”[9](P.2)该书阐述的是语言表达方式问题,全书的内容则是积极教育,是运用积极语言HAPPY实施积极教育的样本。“积极语言模式,如肯定、赞赏、鼓励、理解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更加有创造力和坚持性,更加友爱热情,更加宽容自律,更容易做到言行一致,对未来更有希望和信心。”[9](P.5)这些当然会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欲望和热情。总之,教师运用积极语言本身就表现出关爱的语气、赞许的态度、尊重的表情、信任的眼神。书中的许多事例表明,运用积极语言实施积极教育方式,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情绪,培养学生的友善、自尊和自信,更激发学生“我要学”的需求。

如何采用积极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发展“我要学”这一优良学习品质,当然还有许多措施,本文仅提供以上几点,供参考,不妥处欢迎指正。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项锋.你会是下一个“创客”吗?[N].光明日报,2013-11-13(05).

[4]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教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

[5]班华.德育与心育[A].山东省教委普教处编.德育师资培训教材[M]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

[6]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7]班华,等.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

[8]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班华.以儿童的方式实施积极教育[A].陈虹.给教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刘敏慧)

2013-12-02

班 华,男,安徽巢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G659.21

A

1671-1696(2014)01-0007-04

猜你喜欢
学习成绩学习动机效率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名落孙山
跟踪导练(一)2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
掐断欲望的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