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中两个观点的商榷

2014-04-17 04:45
教育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鉴真精卫填海东渡

杨 高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四川乐山,614000)

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修订版)(以下简称“教材”)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之二“爱好和平”的部分论据使用上,沿用了前两个修订版中的表述:“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玄奘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1](以下简称“问题一”)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之四“自强不息”的部分论据使用上,也沿用了前两个修订版中的表述:“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1](以下简称“问题二”)思政课的统编教材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严谨性与权威性,而从科学性与严谨性的角度看,教材中的“问题一”与“问题二”,值得商榷。

一、“问题一”的商榷

要成为“爱好和平”的依据,最重要的是看历史事件的出发点是否出于爱好和平的目的。据此,笔者认为:

(一)“丝绸之路”不能成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依据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正式开通了从中国通往欧洲、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丝绸之路,以后又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这3条丝绸之路,也就是3条经商的通道。它们的形成客观上连接了东西方,打通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主观上却是为了商品贸易,并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意愿。为什么中亚、阿拉伯的商人可以不畏艰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而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中原人却少得可怜呢[2]?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过于优越,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2]。开辟丝绸之路的可以说是中国人,但中国人利用这条通道走向世界的却很少,把这条通道作为表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历史见证是不成立的。

(二)“郑和七下西洋”的使命难以让人理解为爱好和平

目前史学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寻找建文帝、彰显强大、海外贸易、文化交流、联印抗蒙、打击海盗、特殊使命等7种比较可信的说法。这几种说法,均有史料支撑,最有代表性的是前4种说法。客观地讲,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应该是多种而非单一的,每次下西洋的目的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最主要的目的或者说贯穿于郑和七下西洋全过程始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呢?依笔者之见,是中国统治者显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欲与周边诸小国构建朝贡体系的宗藩关系体制。故有:“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永乐十年,天子以西洋近国已航海贡琛,稽颡阙下,而远者犹未宾服,乃命郑和赍玺书往诸国。”出于这样的动机与目的,让人实在难以理解其初衷为爱好和平。

(三)“玄奘取经”属中外文化交流,未能体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愿望

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南北朝直唐初,已经比较兴盛。玄奘自幼出家,熟读经书,年轻时佛学修为已誉满京城。因感慨佛学门派众多、各派学说分歧之大,为求“真经”,他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学习佛教。这一历史事件被后人广泛传诵的原因是玄奘取经过程中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玄奘取经的目的是为了向印度学习佛学,求取佛经;玄奘取经的结果是取回佛经,并与弟子一起把大量佛经译成汉文。毫无疑问,玄奘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从目的和结果上看,“玄奘取经”未能体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愿望。

(四)“鉴真东渡”主观为传播佛经,客观方显和平友好

首先,鉴真东渡的原因是受日本僧人之邀。733年,僧人荣﹑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访求十年,决定邀请鉴真。其次,鉴真东渡的目的是传播佛经。鉴真说:“为了法事,何惜身命?”再次,鉴真东渡的效果是促进中日友好和平。鉴真东渡日本,除带去大量的佛教经典、佛教艺术品外,还有雕刻、建筑、绘画、医药、文学、书法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东渡日本后,他传播佛法、鉴定药物、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鉴真将唐朝先进的文化带到了日本,并无私地传授给日本人民,为推进日本的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友好、热爱和平。但把主观传佛经,客观显和平友好的历史事件作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见证,还是略显勉强。

(五)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根本原因是由人们与农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农耕文化决定的

黄河、长江哺育的这片肥沃的土地,为中华先民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体——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与农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中华先民,最希望的事情莫过于风调雨顺与社会安定,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天灾与人祸。在先民们看来,天灾是无法避免的,而人祸则是可以防止的,最大的人祸是内乱与战争。正是基于国家“重农抑商”的政策与人民“安土重迁”的农耕文化,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热爱和平的民族。优越的地理环境与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格局一直是被动防御状态,历经艰难万苦、前赴后继修筑起来的万里长城,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农耕文化防御心态的写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华民族强盛时也未实施对外族进行掠夺财产、侵占土地的侵略战争了。

二、“问题二”的商榷

(一)神话、寓言故事不能作为论据材料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均出自《山海经》,“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内容。《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司马迁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材料一般包括事实材料、理论材料和数据材料。教材在此处的论证属于哪种论证材料呢?事实材料的可能性较大。论据材料若选用事实材料,就必须满足论据事实材料的真实性原则。上述论点的4个论据材料真实可靠吗?“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是不真实、不可靠的。如果该论点的论证材料是理论材料,它们也不符合论据理论材料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这一基本要求。

“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传奇故事。人类文字出现以前的历史,只能依靠口口相授而传承。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孟子》《庄子》《尚书》《史记》中都有所记载,笔者认为是可信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奉献、坚毅不屈、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有所争议,但故事本身能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饶、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尽管如此,选择“大禹治水”作为论证材料还是需要谨慎运用,毕竟上古神话传说并不十分可信。如果有比“大禹治水”更能论证论点的论据材料,从严谨性的角度看,选用其他材料更为科学。

(二)“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解读与“愚公移山精神”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经毛泽东发表《愚公移山》而形成了“愚公移山精神”。教材在此处将其与“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3个神话故事并列引用,寓意表明愚公与夸父、精卫、大禹一样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的论证需要从对故事的分析中才能得出结论。于是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解读“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与“愚公移山精神”?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里,愚公移山的原因何在?是因为“出入之迂”。愚公能把山移走的理由何在?是因为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事实上愚公一家真能把山移走吗?结论是否定的。从思想道德的角度看,愚公把山移到“隐土之北”,不是又阻挡了别人家,让其“出入之迂”吗?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愚公的执着,使“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故事的结论是愚公移山不如愚公移家。

“愚公移山精神”与寓言故事中的愚公移山精神,是完全不一样的内涵。毛泽东借“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太行、王屋二山,将中国共产党比作愚公,将全中国的人民群众比作上帝,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诠释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要有坚决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3]1101。“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3]1102毛泽东不仅客观地认识到这两座山是可以挖走的,而且实践证明,这两座山最后也被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起挖走了。

“愚公移山”,从教师视角看,毫无疑问是要讲毛泽东的“愚公移山精神”,它完全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教材使用与“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并列排列,是不合理的。它容易引导师生去思考“愚公移山”寓言故事,难以理解其不屈不挠精神,极易产生“愚公移山精神”的歧义:是在讲毛泽东的“愚公移山精神”呢?还是在讲“夸父追日精神”“精卫填海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如果是在讲后者,那么有其他三种精神的提法吗?这样的排列不利于“愚公移山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建议

综上所论,笔者建议:将教材第50页的“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玄奘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替换为“盛唐与四邻友好相处,长安成中外文化中心;援非洲,历时6年修建坦赞铁路;入联大,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将教材第50页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替换为“‘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义和团运动’‘全民族抗日’”。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2013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0.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3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1,1102.

猜你喜欢
鉴真精卫填海东渡
《东渡黄河》
精卫填海
东渡西游:回首百年留学潮
精卫填海
人在气头请闭嘴
在气头上不说话
东渡
精卫填海
殷人东渡美洲的甲骨文证据
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