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评剧的诞生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2014-04-17 04:49
剧作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莲花落评剧曲牌

赵 洋

无论历经怎样的世事变迁,评剧艺术依然扎根于百姓之中,代代相传,魅力不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其中的生存发展之道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

评剧于其它剧种相比,其诞生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清宣统年间,才开始有了评剧艺术早期的萌芽雏形。当时在河北唐上一代,贫民百姓在农闲娱乐时,经常盛行演唱“莲花落子”。“莲花落子”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表演者自由随意,很受群众喜爱。到了清末年间,关东大地上极具地方色彩的“蹦蹦戏”进入关内,“莲花落”艺人虚心学习,大胆吸收其艺术精华,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表演,使得他们演出的剧目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后来逐渐走出了农村来到了城市。当时在天津、哈尔滨都受到群众的热烈追捧,演出的剧目如《王二姐思夫》《丁香割肉》《杨三姐告状》等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民国十二年,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上演的很多剧目都有“评古论今”、“惩恶扬善”的教育意义,故有人建议将“莲花落子”改名,“评剧”的名称由此而来。

评剧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内容贴近百姓,通俗易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还很落后,老百姓的受教育水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评剧表演中所言的内容一般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特别符合大众的审美追求和观赏愿望,所以也就特别受到追捧。经典剧目《刘巧儿》描写的就是刘巧儿和自己的心上人赵振华的爱情故事,通过冲破层层阻力,巧儿最后终于冲破了封建婚姻的包办,获得了自己做主的自由婚姻。该剧情节曲折感人,内容简单易懂,就像发生在大家生活中间的故事一样,颇受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百姓的欢迎。观后震撼心灵,引人深思,记忆深刻。

评剧的艺术特色在唱词、唱腔方面的表现应该是生动优美、朗朗上口。还以评剧《刘巧儿》中的一段唱词为例:“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来在了桥下边我用目观看哪,河边的绿草配着大红花呀。河里的青蛙它呱呱呱地叫哇,树上的鸟儿它是唧唧喳喳呀。我挎着小筐儿忙把桥上啊,合作社交线再领棉花”。这段唱腔曾风靡一时,曲牌采用的是“喇叭牌子”。传统评剧表演这段曲牌时一般都用唢呐伴奏,曲调显得比较简单。后经改革,这段曲牌伴奏不再使用唢呐,改由弦乐伴奏,听上去丰富细腻了很多,让小桥流水的迷人景色与人物此时此刻的心境融为一体,情景交融。

评剧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故事内容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例如:评剧《打狗劝夫》写的是赵氏家中有兄弟二人,其兄因除夕缺粮,求借于弟。第冷言拒绝后又将粮袋掷于墙外。第妻见其手足情薄,便想出一计,打死一只老狗令其处置。后来在公堂之上,第妻才将打狗劝夫的经过和良苦用心说明,不仅使官府明白了其中的真相,亦使得兄弟二人重归于好。该剧通过演员风趣幽默的表演,让人们体会到兄弟之情的可贵,并倡导人们做正确的事,走正确的路、使家人感情更深厚、更幸福。该剧虽然主题思想充满教化意味,警示意味很强,但由于演员的表演诙谐生动,所以观众并不感觉呆板乏味。这部戏虽然已经演出多年,但至今仍久演不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每次演出时观众中都会笑声连连,掌声不断。再如评剧《小姑贤》表现的则是婆婆、媳妇、小姑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家庭中,这样的家庭关系非常普遍,常常会矛盾重重。而婆婆偏心自己的女儿,与媳妇之间常常会产生冲突更是生活中的常态。该剧采用夸张的手法,将这种社会现象、生活现实近乎真实地展现在舞台上,通过人物的表现进行深刻的讽刺与批判,让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受到思想与内心的触动,从而改正自己生活中的不当行为,让家人之间充满友爱,更加和谐。

评剧艺术从一种简单的说唱形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必定拥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品质,而它朴实无华的平民情结和百姓故事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莲花落评剧曲牌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略论太原莲花落及其振兴之策
太原莲花落的历史沿革与现状